对于医生来说,如果不是搞心内科,那么看心电图是一件相当挠头的事情;但心电图又是医生临床工作不得不面对的。因此对于初学者或者不是搞心内专科的同行,我们还是应当会“粗略的”对心电图进行判断才行。心电图有几分组成,各个波点/段的名,振幅的高低、时间差的长短,详见附图。心律和心率心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心律是否为正常的窦性心律,又或者是房性心律、结节性心律以及室性心律。二是节律是否规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律齐不齐。需要时注意的是,有的时候肉眼看的节律很规整,但是用分轨一量节律是不规整的。心率是指速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每分钟跳多少次,一般的心电图机也都会有数据,节律规整的心率计算起来也比较简便(HR=60/P-P或R-R)。正常成人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超出这个范围就可以考虑诊断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了。整体观、细节参接下来的方法就因人而异了,每个人的习惯和方法不一,我的习惯是从头至尾看,整体观、细节参。先看传导和间期,比如P波的持续时间和形态、P-R间期、QRS波的持续时间和形态,ST段以及J点的形态,然后看T波的形态(有的人还会有u波)。P波:一般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如果在这几个导联P波方向和一般方向反了,或者P波的形态与平时不同,那么有可能这个人是房性心律或者交界性心律,又或者是你做心电图的时候左右手导联夹反了。P波正常时间<120ms,振幅一般<0.25mV。如果>120ms且呈双峰,则称“二尖瓣型P波”,考虑左房增大相关疾病。如果振幅>0.25mV,称为“肺型P波”,考虑右房增大相关疾病。一般在Ⅱ导联和V1导联上观察P波比较清楚。P波如果在V1导联双向,则负向波的振幅×时间应小于-0.02,大于该值应考虑左房扩大或左房内牵张压力增大相关疾病。电轴:主要看电轴左偏还是右偏,可用于考虑心脏左右心室肥厚问题。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最简单的就是看Ⅰ导联和Ⅲ导联的主波方向,若主波均向上则电轴不偏;若Ⅰ负向Ⅲ正向则电轴右偏,Ⅰ正Ⅲ负则电轴左偏。有个简单的记忆方法,也许大家都知道,把左右手的大拇指伸出来,分别代表Ⅰ、Ⅲ导联的主波方向,“左手Ⅰ右手Ⅲ,哪边向上向哪儿偏”。近年来也有用Ⅰ和aVF导联来测定的,方法相同。P-R间期:一般为0.12~0.20秒,与心率快慢有一定关系,它代表了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除极的过程。如果P-R间期超过0.20秒则考虑有窦房传导阻滞或房室传导阻滞,尤其是如果P波后面没有QRS波群的时候要高度重视,有可能是窦性停搏或者是高度房室传导阻滞。QRS波:Q波一般时限不超过0.03秒,有时Ⅲ导联可达到0.04秒。深度一般不超过同导联R波振幅的1/4。如果时限的振幅超过正常值,尤其是相邻两个导联或多个导联,要考虑以否有或者有过心肌梗死。需要注意的,是rS或QS型QRS波群(字母大小写表示振幅大小),意义等同于Q波。R波的振幅一般在胸前导联逐渐增高,在V1导联一般不超过1.0mV,在V5、V6导联一般不超过2.5mV。如果V5、V6导联超过2.5mV,RV5+SV1>4.0mV(男性)或>3.5mv(女性),则称为左室高电压,考虑左心室肥厚。QRS波群的时限多在0.06~0.10秒,不超过0.11秒。如果超过正常时限则考虑有室内传导阻滞。超过0.12秒则为完全性传导阻滞。J点:通常随ST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意义相同。ST段:在任一导联下移超过0.05mV均有意义,可考虑心肌缺血性疾病。正常成年人V2、V3导联可抬高0.2mV,V4~V6导联可抬高0.1mV。在年轻人中,尤其是男性,有时会有早期复极现象。如明显抬高,除外其他情况干扰,应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T波:方向大多与主波方向一致。在V1~V3导联上T波可正向、双向或倒置。但若V1导联T波向上,则V2~V6导联不应再向下。除Ⅲ、aVL、aVF、V1~V3导联,其余导联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在胸前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T波变化与血钾有关,更应注意心肌缺血相关疾病(冠心病、心肌肥厚相关疾病等),胸前导联T波的倒置,一般代表了心肌缺血。QT间期:代表了心室除极和复极全程所需时间,正常范围为0.32~0.44秒。计算一般用校正的QTc,QTc男性超过0.45秒,女性超过0.46秒则考虑QT间期延长。QTc明显延长一定要注意,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危险。u波:T波之后0.02秒至0.04秒的一个很小的波。总之,看心电图时,应该是整体扫一下,尽量搜集到可以观察到的有用信息,然后再抠细节,而且经常会借助分轨等工具。这里只是粗略列举了心电图中各个波点、波段、波形的一般情况,具体怎样判断、如何诊断,还应结合具体临床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