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中危害最大的,莫过于虚假宣传的药。既谋财,还要命。还记得活跃在多个电视台的「专家」吗?一会儿是「神医」,一会儿是名校教授,一会儿又是「秘方传人」……这些「虚假药品广告表演艺术家」,公然上电视欺骗我们,是严重违法的行为。药品广告违规宣传,误导性太大了。图片来源:网络澎湃新闻(thepaper.cn)曾经分析过「丁香医生虚假广告名录数据」和国家食药监总局虚假宣传广告通告(http://www.sda.gov.cn/WS01/CL1270/)。在 2012 年到 2017 年期间,一共有 5000 多个药品、200 多个医疗广告涉嫌虚假宣传。图片来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消费者权益日」这样的日子,我们非常有必要为大家全面总结下虚假医疗广告惯用的五大骗术。骗术一名称瞄准中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在这些医疗药品及仪器名称中有很多高频词,要么是各种身体部位,要么就是「胶囊」「丸」「片」等固体药剂类型。统计后发现,与「骨」「糖」「肾」「脑」「压」有关的最多。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从药名就看出来了,都非常针对中老年人的常见健康问题,如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等。骗术二名称突出高大上的概念被通报虚假宣传的医疗用品药品,名字往往存在 3 点共性:1.特意在名称中标注「高大上」的药材或治疗方法(如虫草、远红外等);2.突出知名概念来做担保(如同仁堂、宫廷等);3.打出「少数民族」的旗号(如蒙药、藏药、苗药等)。图片来源:澎湃新闻而根据国家药典委员会颁布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这些虚假广告药品的名称,主要违背了一些中成药命名原则,包括:1. 药名一般不采用「复方」二字来命名;2. 不应采用夸大、自诩、不切实际的用语;3. 不应采用封建迷信色彩及不健康内容的用语等。骗术三广告词鼓吹疗效快速、到位违法广告常常会使用「绝对化的语言」,来吹嘘产品的功效又快又好。宣称保证疗效的,比如:「根治」「不复发」「无副作用」「三天起效」「包停药」「无效退款」「保险公司保险」;宣称包治多病的,比如:如明示或暗示包治百病、适合多种症状;暗示权威性的,比如:「诺贝尔奖技术」「最新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奖项」等说法;宣称费用低廉的,比如:含有「治疗」「赠送」「有奖销售」以及用药品作为礼品奖品等促销药品。图片来源:澎湃新闻骗术四广告词宣称不科学的药效最容易出现虚假医疗广告的疾病领域,一般就是:男科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比如,冠心病)、糖尿病、皮肤病、风湿骨痛、痰咳喘、前列腺疾病、恶性肿瘤等。这些「疑难杂症」,要么属于目前医学还没能攻克的领域,治疗困难、不可能根治,要么就是需要经过正规治疗才能控制的。说可以「不打针,不吃药,不开刀,不流血」就能「治好」「治愈」,就是不科学的。肯定是违法广告,千万不能信。图片来源:澎湃新闻就说这张图里的药品照片,几乎每一张上都是「假药敏感词」:肾动力充足强劲;化血糖为营养;化血脂为能量;治鼻炎闻闻就好……明明就是要长期正规治疗才能控制的病,如果乱吃药,病情就会失控,甚至会危及生命。每当这个时候,就只想问候假药厂商、广告制片人一句:你们这么厉害,咋不去申请诺贝尔奖呢?骗术五利用患者当托儿、名人代言推荐用患者的口吻来证明疗效,是最把消费者当猴耍的。要怎么知道这人不是厂商请来表演的托儿?说别人病好了,怎么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好了?可恨的是,这么胡乱宣传的厂商还不少——图片来源:澎湃新闻《广告法》第十六条:「医疗器械广告不应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不得)说明治愈率或者有效率;(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且不说像「刘洪斌老太太」这样的是假冒专家,一些真正权威的工程院、科学院院士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曾被黑心广告商私自滥用过。如果发现明确或疑似的违法广告,还可以登录网站 http://www.12331.org.cn/ 填写,或直接电话12331举报。药的真假和质量,关乎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每个人都该擦亮双眼,让假药无所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