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归丸
一、古方简介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9g,枸杞子9g,菟丝子12g,鹿角胶12g,杜仲12g,肉桂6~9g,当归9g,制附子6~18g。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年老或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饮食减少,大便不实,或小便自遗,舌淡苔白,脉沉而迟。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同房后泄泻
【案例】某男,32岁,已婚,职工。诉每于性生活后次日即作便溏腹泻,日2~3次,性生活频繁则该症尤为明显,停止性生活一段时间则自行消失。无里急后重及腹痛,性生活尚属正常,无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梦遗滑精等,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思“肾主作强”,患者虽无明显肾阳亏虚表现,但不耐作强之征已微露端倪。治则仍宜温补肾阳,以助作强。取右归丸改汤剂加减,处方:山茱萸9g,熟地、枸杞子、肉苁蓉、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各12g,鹿角霜15g,淡附片、小茴香各6g,嘱服3剂。
二诊:药后效果颇佳,性生活后未再出现便溏腹泻。效不更方,嘱续服上方数剂,以巩固疗效,并嘱平时略进调补之品,且需适当节欲,以保真元[张善杨.同房腹泻治验.新中医,1993,(7):20]。
【按语】同房后腹泻一症,临床颇为少见,亦未见文献中有记载。该患者每于性生活之次日即发生腹泻,停止性生活一段时间,排便即复常,因而两者的关系是相联的。患者无明显肾阳亏虚见证,似乎无证可辨,但从“肾主藏精、主生殖、作强”及“肾为胃关,主二便开闭”等理论出发,采用温补肾阳法,以右归丸加减治之,果然效如桴鼓。
2.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
【案例】某女,29岁。无明显诱因突然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尤以膝关节为甚,同时全身广泛性斑丘疹,瘙痒难忍。在某乡镇卫生院诊治,服中西药3日症无缓解,即人市某医院住院治疗12日,经理化检查除血常规中白细胞(18.0~24.0)x10/L,分叶核细胞在90%以上,血沉108mm/小时,余无阳性发现。曾抽血培养细菌2次,均阴性。患者仍有发热,关节疼痛,全身广泛性斑丘疹,经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后,每日用10mg地塞米松静脉推注,体温即正常,全身症状缓解,但激素一停则症状又复现,曾查狼疮细胞5次均阴性。因诊断不明赴广州市某医院住院诊治,住院期间重做各种理化检查(包括2次CT、骨穿),结果均与以前检查相近。用多种抗生素均无效后,改用泼尼松合环磷酰胺则全身状况好转,体温正常而出院,但停药则诸症又复出现。诊见:慢性病面容,形色憔悴,肌肤甲错,行动艰难,气短懒言,四末不温,食少纳呆,头晕心悸,腰膝冷痛,小便清长,大便烂。舌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中医诊为虚劳(脾肾阳虚型),治以温阳益气。用右归丸加减,处方:熟附子、丹参、杜仲、炙甘草各10g,肉桂(炯)3g,菟丝子、熟地、淮山药、枸杞子、白术、茯苓各15g,党参、黄芪各20g,每日1剂。服药后,即停用环磷酰胺,泼尼松逐步减量,至2个月后停用泼尼松,中药随症加减,每周3剂。此时诸症消失,患者已能从事家务劳动,随访半年,已恢复正常工作[王玉球.温阳益气法治愈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1例报告.新中医,1993,(4):42]。
【按语】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简称为变应性亚败血症,是一种较少见的疾患,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病以间歇发热、皮疹、关节疼痛为三大主症,同时具有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增快,血培养细菌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等4大特点。本病例具有上述三大主症及四大特点,故可诊为变应性亚败血症。本病的治疗,西医以激素为主,但由于病程长,长期使用激素不良反应大。而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用温阳益气法补肾益脾,方中以附子、肉桂温补肾阳;菟丝子、熟地、淮山药、杜仲、枸杞子相合填补肾精;加入参、术、芪健脾益气,达到较理想的疗效。虚劳一病,不外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先天之本在于肾,后天关键在于脾。肾阳不足,则不能温煦全身各脏腑,犹如釜底无薪,故患者出现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寒凝气滞;血行不畅而致瘀血内停,可见肌肤甲错。脾胃为全身气血生化之源,脾阳不振则气血乏源,形体失养则见气短懒言,神疲乏力。本病的治疗抓住了肾、脾这两个根本,故能收到理想疗效。
3.冷凝集素综合征
【案例】某女,58岁。入院前3周出现头昏、乏力、恶寒,体温39.2℃,无咽痛、咳嗽、面色苍白等症,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上感,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治疗,症状减轻。入院前1周,又感头昏、头痛、畏寒,未测体温,自服散利痛等治疗,病情减轻。入院前1小时,突然面色苍白、头昏、眼花、腰痛、心慌,随即昏厥,片刻后苏醒,呕吐1次,无抽搐,急送门诊治疗。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25g/L,红细胞1.061012/L,白细胞总数21.6x10'/L,淋巴细胞41.9%,中性细胞52.9%,中间细胞5.2%,血小板11610'/L。于2001年12月10日以“贫血待查”收入院。入院后查体:贫血貌,肝未及,脾肋下3cm,心肺无特殊。冷凝集素试验:阳性, IgM 2.48g/L。小便常规:酱色, 隐血阳性, 蛋白(+++) 。肝功:谷丙转氨酶1010U/L, 谷草转氨酶1597U/L, 总胆红素74.7wmol/L, 直接胆红素20.9mmol/L, 间接胆红素53.8pumol/L。骨髓象:镜下见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倒置,为0.8721,粒系占39.5%,比例明显增高,各阶段细胞查见,以中晚幼红细胞增高为主,分别占15.0%及28.0%,形态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先后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人血丙种球蛋白、香丹注射液、前列腺素El、抗生素、输洗涤红细胞等治疗无明显好转,遂请中医会诊。见病人面色艾白,乏力、神差,畏寒肢冷,腰酸软疼痛,膝软,心慌,头昏耳鸣,食欲尚可,喜热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辨证属肾阳虚衰,气血两亏。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养血。右归丸加味:鹿胶、当归、枸杞、肉桂、附片、杜仲、菟丝子、补骨脂、阿胶、白芍、川芎各15g,熟地、山茱萸、山药、红参各20g,黄芪30g。每2日1剂。
二诊:服4剂后,病人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血红蛋白升高至66g/L,红细胞2.32101/L。效不更方,继服本方8剂,患者自觉症状消失,查血红蛋白103g/L,红细胞3.40101/L,谷丙转氨酶27.3U/L,谷草转氨酶28.6U/L,总胆红素10.9umol/L, 直接胆红素3.2pmol/L, 间接胆红素7.7pmol/L[王鹰, 邹永祥.*右归丸治疗疑难病症.四川中医,2003,21(10):93]。
【按语】冷凝集素综合征,又名冷凝集素病、冷性凝集综合征,1918年C pou yh和Richter首先证实该病为人体免疫反应变异所致的自身溶血性疾病, 我国有少数病例报道。冷凝集素是一种寒性抗体, 主要成分是IgM。当温度低于20℃时特别活跃,0~4℃反应最强,正常人体内可有少量,当患某些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时明显升高,使红细胞发生凝聚,如同时有补体参加可发生溶血反应。冷凝集素除对红细胞有细胞毒作用外,也可凝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医者认为,该病的发病过程,印证了中医对寒邪致病的病理认识。冬季寒邪肆虐,侵袭人体,损伤阳气,肾阳亏损,阳损及阴,气血两亏,发为本病。治当温补肾阳,益气养血,故用右归丸温补肾阳,合用人参、黄芪、阿胶、白芍、川芎益气养血,方证合拍,故取良效。
4.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侧案【案例】某女,48岁,农民,1992年10月6日初诊。患者于1984年分娩第二胎时,因难产出现产后大出血,产后无月经来复,身体逐渐虚弱,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纳差,便溏,全身轻度浮肿,发白稀少,眉毛、阴毛、腋毛脱落十之七八。6年前曾被市某医院诊断为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经中西医治疗多年效果不佳,近2年来必服泼尼松片,方能自理生活,否则卧床不起。舌质淡白, 舌苔薄白多滓, 脉沉细无力。血压95/65kPa, 心率62次/分,心音低钝。此乃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冲任不盛。治宜益火壮阳,佐以健脾益气。方药右归丸加减:药用熟地12g,制附子、杜仲、炒白术、仙茅、山茱萸各10g,炙黄芪、菟丝子各15g,山药30g,仙灵脾10g,肉桂5g。5剂,水煎服,日1剂。
1992年10月13日复诊:服上方5剂后,精神好转,畏寒减轻,浮肿消退,纳食稍增,舌质淡,脉沉细。药后显效,守法守方,原方继服15剂,并嘱其将泼尼松片逐渐减量。 信君罗1992年10月30日三诊:服上方15剂后,畏寒肢冷已除,大便成形,反应灵敏, 毛发停止脱落, 饮食恢复正常, 血压120/76kPa, 心率70次/分, 心音正常,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有力。嘱其将原方坚持服3个月,将泼尼松片逐渐停掉。
1993年3月5日四诊:形体已复,体力已健,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惟毛发不生,月经未潮。嘱其以后将原方制成蜜丸,坚持服用,以巩固疗效[常钦,董德保.右归丸加减治疗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二例.2002,16(3):140]。
【按语】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中医虽无此病名,但从临床脉症来看,多属于肾阳虚衰,冲任不盛引起。治疗重点应温补肾阳,佐以健脾益气,常用右归丸加减治疗。又根据“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的宗旨,适当配伍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之品,使脾胃运化健旺,水谷能生化精微以济肾之不足。本病病程缠绵,凡药已中病,必守法守方,缓缓图治,方可获效。
(二)五官科疾病
1.米库利奇病
【案例】某男,67岁。于1991年12月出现右面颊后下方红、肿、疼痛、压痛,在我院口腔科治疗,用青霉素、庆大霉素肌内注射及微波理疗等治疗后,发红、疼痛消失,但仍可扪到肿块,自觉左面部跳动,肿胀不适。1992年1月发现左眼外上方可扪及约蚕豆大小肿块,1992年5月又出现右腮腺肿大伴睾丸肿痛,即到我院住院治疗,经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睾丸肿痛消失,仍存两腮腺肿大,有掣跳、麻木不适感。到某医大口腔医院,行双腮腺碘油造影拍片,提示:①符合慢性涎管炎(左侧为甚)。②多系双腮腺肥大伴炎症。CT检查报告:腮腺稍大,未见占位。诊断:米库利奇病。先后用西药抗生素,中药清热解毒、疏风、活血化瘀等法治疗,病情未见减轻,199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症见两腮部肿胀,麻木不适,可扪及包块,质较软,畏寒,尤以双下肢冷更甚,夜间需热水袋暖脚,腰酸膝软,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尺弱。中医辨证为肾阳虚损,少阳经脉凝滞。用右归丸加味,处方:鹿角胶、当归、熟地、山药、山萸肉各20g,枸杞、肉桂、附片、菟丝子、洋参、柴胡、橘络、桂枝各15g。连服8剂后,两腮部掣跳、胀、麻木不适感消失,畏寒、下肢冷已缓,腮部肿块及左眼外上方肿块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王鹰,邹永祥.右归丸治疗疑难病症.四川中医,2003,21(10):93]。
【按语】米库利奇病,又称唾泪腺肥大或泪腺及唾液腺肥大综合征,为Miku i cz于1888年首先描述, 为一种双侧对称性泪腺及腮腺慢性炎症疾患, 病因尚不明了。本病主要症状为泪腺无痛性肿大,发展缓慢,多不伴其他自觉症状。本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措施。医者据患者临床表现,辨证为肾阳虚损,少阳经脉凝滞。肾阳虚不能温煦,故见畏寒、下肢冷。腮腺和泪腺均为少阳胆经循行之处,命门火衰,经脉失于温煦,气血凝滞,少阳胆经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腮腺、泪腺肿块、腮部不适等症。治疗当补阳填精,温通经络。方以右归丸补阳填精。方中附片、当归能温精和血,加桂枝、柴胡、橘核、橘络走少阳通络散结,洋参振奋元气且能补阴。方证相符,故奏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