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结合现代数据挖掘及文献研究方法,总结吴生元教授用药规律及辨治痹病的诊治特色,以便更好的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为提高辨治痹病疗效提供借鉴。方法: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研究吴生元教授辨治痹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对方剂及医案原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归纳。2.通过检索吴生元教授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著作,学术继承人、学生发表的论文及跟师经验体会,旨在对吴生元教授辨治痹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并总结其辨治痹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及学术观点。结果:1.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得到以下结果:1.1经药物“频次统计”,得到治疗痹病的药物从高到低前10位依次为甘草、大枣、桂枝、白芍、薏苡仁、黄芪、淫羊藿、白术、独活、细辛;药物“四气分析”发现药性频次以温性药为首,其后依次为平、寒、凉、热性质药物。药物“五味分析”中甘、辛、苦味药物最多;药物“归经分析”中发现以归入脾、肺、肝、胃、肾经的药物最多。1.2经“组方规律”分析,分别设置“支持度个数”和“置信度”7次,最终得到以桂枝、白芍、甘草、大枣4味药为主的组方关系密切。1.3基于“熵聚类”和“改进的互信息法”进行数据分析,最终得到新方组合16个,如白芍,防风,海风藤,知母,北沙参;麦冬,淡竹叶,细辛,北沙参;通草,吴茱萸,丹参,荜茇,牡丹皮。1.4经症状“频次统计”,在纳入的338例医案中,共计103个症状,其中出现频次大于10%的症状共18个,以关节痛、关节屈伸不利、苔薄白、舌淡红、脉沉细、畏寒、关节肿、怕冷、乏力、腰痛、淡红舌最常见。1.5经症状“聚类分析”,得到18组核心症状组合,如脉弦,腰酸,盗汗;心悸,畏寒,乏力;无汗,腰痛,怕冷,脉沉细。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方法,将上述核心症状整合,最终得到新症状组合8组。1.6利用“病案分析”→“方证分析”→“关键症状”模块,得到关键症状共18个,前10位的依次为关节痛、关节屈伸不利、关节肿、畏寒、苔薄白、怕冷、乏力、舌淡红、口干、脉沉细。利用“关键药物”模块,得到关键药物共18个,前10位依次为桂枝、甘草、白芍、大枣、黄芪、白术、细辛、当归、防风、茯苓。同时通过“药味用量点”分析得出以上药物的常用剂量。1.7利用“医案统计”→“证候统计”分析,338例医案中以风寒湿痹证、气血亏虚证、肾虚寒凝证、湿热痹阻证、寒热错杂证、肝肾亏虚证最多见。1.8利用“医案统计”→“证候统计”分析,得到338例医案中处方使用情况,以补中桂枝汤、附子桂枝汤、玉屏风桂枝汤、柴葛桂枝汤、黄芪防己汤、竹叶石膏汤最常用。1.9基于证候类型分布情况,利用“医案统计”→“证候统计”得到方证关系:风寒湿痹证常用黄芪防己汤、玉屏风桂枝汤、柴葛桂枝汤、附子桂枝汤治疗,此外,气血亏虚证常用补中桂枝汤治疗。1.10利用“方证分析”→“网络展示”功能,分别得到“药-症”,“药-证”,“药-证-症”关系。2.吴生元教授认为痹病的发生与阳虚邪凑、气血荣通、脾胃枢纽、肝肾亏损相关。主张抓住病机,分证辨治痹病,扶正祛邪。结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吴生元教授辨治痹病谨守病机,强调改善经络、气血不通、不荣状态的重要性,结合云南地域特点,认为阳虚邪凑为痹病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推崇“温阳通络法”治痹,同时不忘调和气血、顾护脾胃、清热除湿、补益肝肾诸法的应用,分证辨治痹病。用药灵活机变,辛开苦降、寒热共用、通补兼施、固护中焦、擅用对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治经验,值得大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