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到一位师兄的灸馆吃茶,过程中,只见他手跟绾花似地翻转,不停地游走在茶壶、水壶和公道杯之间。茶过三杯,茶水闻起来很香但笔者总觉着茶味有种说不出的不适感,于是将话题挑到了艾灸相关的经验,企图分散师兄的注意力,免得他又去捣鼓那泡喝起来感觉不太好的茶。就艾灸的经验交流之后笔者深以为然,艾灸不在于五花八门的配穴和手法,那只是微末的枝节,更关键的在于几个大前提。师兄刚学习艾灸时,记录了很多配穴和适应症,憧憬着有一天能够做到穴症相应,随症取穴,灸之立瘥。随着时间的增加,师兄用来记录穴位和手法的小本本越来越厚,运灸的手法也越来越漂亮,但平日的艾灸效果却并未随着配穴的累积而有长足的提高,甚至偶尔的效果还大不如前。这段时间里师兄很是苦恼,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之前对某个症状有用的配穴换个人效果就不太好甚至完全没有效果?一次小聚师兄问起师父这事,师父沉吟一会儿道:“这和功夫一个道理,少即是多,慢即是快,简即是繁”师兄若有所觉,回到灸馆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那本三公分厚的十六开笔记本烧掉,外出游历。闲话至此,师兄终打算将壶中的茶换掉。“就像这茶,喝起来寡淡无味却又不知是何原因时,就应该换一种茶试试。”说罢师兄将壶中的茶叶换了一茬,再次冲泡,这次却没有如刚才那样的花哨动作,只是将水壶一提一放,在茶叶上方拉出一道水线,覆盖静等,不一会儿出汤入杯,看起来平平无奇,既无茶香亦无金圈,我拿起茶杯怀疑地瞄向师兄,心道:“这泡多半又砸了,算了,待会儿装个样子夸夸好了。”轻啜一口,却好似刺破了混沌,茶香瞬间充盈口腔甚至上溢奇恒,茶味顺水线满布味蕾直抵中焦,稍待片刻,茶气自中焦而上,唇齿留香,两腋生风。“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易经》的这句话突然出现在笔者的脑海中,茶气与茶味相得益彰却不显,只在啜饮时才知其妙。“茶好,就随便泡也能有好的风味,你是想说艾灸也是如此。”笔者发问,师兄大笑道:“瞒不过你!”师兄在烧掉笔记本后,阅经访友不辍,多方考证下,在西北找到了理想中的艾,苦寒之地,却意外地赋予当地艾以更强的逐水能力。现在师兄灸馆的艾皆是这种艾叶制的艾绒,无论是渗透性还是温度的恒定能力的确都属上品。“但也不能太随意不是?比如我用可乐泡茶,那这茶再怎么好也是尝不出的。”笔者又喝了一杯茶说道。“那是自然,泡茶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原则,艾灸也是如此。”首先要解决“稳”的问题,唯有稳,才能将局部的温度衡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使目标位置不断得到温煦,这个温度的范围越小越好,越接近某个温度区间(应师兄之托,不予具体陈述)越好,这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难,但对习武的师兄来说却是最容易做到的。其次是“定”,即艾灸的时间(具体时间如有兴趣可联系后台),温煦是一个累积的效果,让热慢慢地渗透进组织,太追求速度容易使得热游离在表层无法深入,这对习武者来讲也是比较容易的,平日里的站桩即练了这层功夫。最后即是大方向了,实际上,如上述两层功夫到家,只灸关元(一元灸法)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艾灸的大方向,和手法与针法是一致的,首先在于笔者之前文章讲的“魔方原则”,其次在于同名同气原则。“以上三点做到,艾灸的效果就能得到保障,至于如何配穴只是同名同气原则的一种运用而已。”师兄说着欲将茶壶中的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却发现公道杯不知何时到了我的手上,笔者一杯接着一杯将公道杯中的茶尽数饮掉,窃笑道:“师兄你还有一点没告诉我——被灸者需闭目守神。”艾灸时被灸者需要闭上眼睛,神守施灸处,方能有最好的效果,稳定也好,大方向也罢,都只是守形,常人如睁眼,则神气外散而不聚,形神不能兼备。以前练拳时,师父常说某个动作眼神要看哪里,招式动时,要以眼动带手动,之前都以为是用神带气,以气引质,其实通俗地讲,眼转时会由眼而下牵引,随眼睛的转动这种牵引会不断变换路线,如细线般牵引不断,常人睁眼,虽不能自感这种牵引,但这种牵引却实在地存在着,动则胡乱引动气血,使得艾灸只是空有热而已。“是的,将眼睛闭上并意守患处是很重要的,我闭眼不是为了让你拿茶的,你把茶放下”师兄见我说话间竟将他放在桌上的茶往包里放,急道“这茶我也只有几泡了,你不可全拿走!”笔者打着哈哈道:“听师兄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内容略深奥,我需要这茶来引导我领悟。”“你这哪像是手法人,简直是土匪!”师兄虽口中嫌弃却也将茶分了我一半。在笔者敲完这篇文章最后一个字时,书桌上茶壶中的茶刚好过了十泡,却是韵味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