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艾灸 / 正文

【从零学艾灸】第九课 灸法之 隔物灸详解

前面已经介绍了直接灸(明灸), 现在我们继续介绍艾炷灸的另一种方式— 隔物灸。古代隔物灸法多达40 余种, 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为后世针灸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许多方法仍继续沿用, 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本讲重点介绍隔盐灸、隔蒜灸以及隔姜灸!特别是隔姜灸,可做为自己给自己艾灸时,日常保健调理最好的灸法选择!

葛洪和《肘后备急方》随着艾灸的不断发展,直到东晋时期,在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首次出现了隔物灸。该书详细描述了隔蒜灸、隔盐灸、隔椒灸、隔雄黄灸、隔瓦甑灸等多种灸法的治疗和对应疾病, 对后世隔物灸的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葛洪是晋代著名的医学家、道家、练丹家。占籍岭南,两度入粤,终老于罗浮山,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岭南渡过,是岭南医史开山之祖。

《肘后备急方》是代表葛洪医药学术成就的著作,书中大量收集医籍及民间治疗经验中用于临床且卓有实效的针灸处方,使不少民间验穴验方得以流传。

屠呦呦从书里得到灵感,提炼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

葛洪也被视为隔物灸的发明人,书里首次记载了隔物灸。后人从此远离了艾灸的痛楚。

什么是隔物灸

隔物灸就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挟隔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多数是药物制成的, 可单味药或多味药组成。在艾炷燃烧时, 热通过挟隔物质, 直接作用到穴位上, 达到治疗疾病及保健的目的, 这种方法称之为隔物灸。

隔什么物质就叫做隔什么灸, 如隔盐就叫隔盐灸, 隔姜就叫隔姜灸等等。当今临床常见的隔物灸包括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葱,隔附子饼灸等!

隔物灸有什么优势?

一可减轻艾灸时患者痛苦,二可灸药并用提高疗效
隔姜灸

一、灸法简述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将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分寸掌握不好容易起泡、遗留疤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名医别录》中记载:“生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姜具有祛风、解表、和胃、温经止痛的功效,有明显的抗菌、消炎作用,还有镇静、止吐、抗过敏的作用。

在明代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中,有这样的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后来,明代的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提到:“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炷,黄水即出,自消散矣。”

二、临床适应症
传统中医认为,因为生姜辛温,升发宣散,祛寒发表,通经活络。所以隔姜灸比一般的艾灸更适合治疗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适用于一般虚寒证,对寒性内科疾病,尤其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麻木、萎症及风寒湿痹等,疗效可靠。
三、操作方法
(准备工具:生姜、艾绒、筷子或夹子、带水杯子)

1、准备姜片

无需清洗,把老姜切成片,横截面尽量切大一点,每片厚度0.3厘米至0.6厘米,用牙签在每片姜中心刺上几个小孔,便于灸火透过姜孔更顺畅地进入人体。

2、准备艾柱:

把艾绒捏成小小的圆锥形便于放在姜片上,可以做成约是蚕豆或枣核大小,一个小艾绒,就叫一壮或者一炷。灸炷的大小宜在姜片直径以内为好。

3、点燃施灸

把搓好的艾柱置于姜片上,放到施灸不问,可用火柴或者线香点燃施灸。艾绒燃尽后,用筷子或夹子姜燃完的艾柱扔到水杯。再重新放置艾绒反复施灸,姜片也可视情况更换。

每穴灸3~9壮(以奇数3、5、7、9为佳),每次约10~30分钟。

四、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度宜根据部位和病症来定,如果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如果是急性或疼痛性的病症,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当你感觉穴区有灼痛感时,可以略微把姜片提起来,防止皮肤灼伤。

隔盐灸

1灸法简述
隔蒜灸是用盐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中医名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盐能“调和脏腑、消宿物、令人壮健”。因此,古人很早就将盐应用于艾灸中,于是便有了隔盐灸。

关于隔盐灸的最早记录是《肘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中记载: “ 以盐纳脐中, 上灸二七壮。” 它主张用粗盐填平脐窝,在上面置艾炷施灸。

《千金要方》二十八卷治淋病: “着盐脐中灸三壮。”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阴证伤寒:“ 于脐心以盐填实, 灸七壮。” 《医心方》卷十二引录葛洪著作: “治小便不通, 以盐纳满脐, 灸上三壮。” 《类

经图翼, 则主张: “ 纳炒干净盐满脐上, 以施灸。”

2适用症状
隔盐灸对于寒性的腹痛腹泻效果极好。

那么怎么判断腹泻是寒性的呢,有排泄物显示食物没消化、身体怕冷等寒凉感觉的时候,往往是寒利。如果排泄物恶臭难闻,一般就是热性腹泻。

3操作方法
取神阙穴(肚脐眼),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宽衣解带并使腹部充分暴露。将适量精盐填平肚脐眼后,把纯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制成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如大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于精盐上,用线香由艾炷顶尖部点燃令其自燃成灰,或患者自觉施灸部有发烫感时将艾炷移除,再如前法换一状继续灸,不拘壮数,连续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

4注意事项

1、一定要用青盐或者海盐,不要用精盐。另外,要把盐先炒热再放凉一些,待温热后再倒在肚脐上。

2、盐灸在操作时, 灸完一壮后只换艾炷不换食盐。

3、施灸过程中应注意食盐受火爆起引致烫伤,所以操作不熟练也可在盐上放置鲜姜片施灸,可避免火爆食盐烫伤。

隔蒜灸

01
灸法简述

隔蒜灸是用蒜做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灸法。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

隔蒜灸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卷五, 葛洪云: “ 灸肿令消法, 取独颗蒜, 横截, 厚一分, 安肿头上。住如梧桐子大, 灸蒜上百壮。不觉消, 数数灸, 唯多为善。勿大热, 但觉痛即擎起蒜, 蒜焦更换新者, 不用灸损皮肉。” 其它如《千金方》、《医学人门》、《医宗金鉴》、《神灸经纶》等书均有记载。宋 陈自明《外科精要》一书, 把这种灸法叫做“ 隔蒜灸” 。

古人又根据不同的疾病, 采用了不同的隔蒜灸法

( 1) 隔蒜片灸:

宋 张锐《鸡峰普济方》卷三十云: “ 艾注贵虚而大。”

(2 ) 隔蒜饼灸: 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大者。《医心方》卷十八治捌吠啮人引《灵验方》“ 取大蒜作饼灸疮上愈” 。

( 3 ) 围蒜泥灸: 如《寿世保元》卷十云: “ 灸疗疮, 用大蒜捣烂成膏, 涂疗四周, 留疮顶, 以艾住灸之, 以爆为度。”

02
二、适用症状

隔蒜灸法后世医家用艾住隔蒜灸主要治疗外科疮疡,脓肿毒疮,又大蒜色白入肺经,所以有时也用来治疗久咳难愈的肺系疾病。

03
三、操作方法

操作与隔姜灸类同,不重述!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