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肺募.
【出处】《脉经》:寸口脉细,发热,呕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归经】手太阴肺经.
【定位】胸壁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释名】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
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
【类属】
1.肺的募穴.
2.交会穴(手、足太阴经交会).
【穴性】止咳平喘、宽胸理气、补益肺脾.
【主治】
1.呼吸系统病症咳嗽,哮喘,咳血,喉痹,肺炎,胸膈胀满,肺脓疡,肺结核,支气管扩张.
2.其他病症呕吐,腹胀,面肿,胁痛,寒热烦满,肩臂痛.
【配伍】配肺俞治疗外感咳嗽;配复溜治疗肺燥咳嗽;配意舍治疗胸满;配定耑、膻中、内关治疗哮喘;配下脘、气海、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治疗脾虚腹胀配肺俞、合谷、偏历、三焦俞治疗阳水浮肿.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古代应用】
《备急千金要方》:主遗尿.
《千金翼方》:主身体烦热.
《外台秘要》:主腹满短气,转鸣.
《普济方》:中府、间使、合谷主面腹肿.
《针灸逢源》:治肺急胸满,少气不得卧.
【临床报道神奇作用与功效】
1.肺炎《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第期报道:针刺中府穴为主治疗小儿肺炎100例.取中府、肺俞、风门、巨骨,并根据兼症不同配用其他穴,肺俞、风门针上加拔罐15~20分钟.一般病情每日针治1次,重症可针2次,并酌情给予补液和吸氧等常规辅助治疗.结果:痊愈4例,无效6例.在痊愈的病例中,体温在24~48小时内退至正常者大于80%,平均退热时间为1.9天;平均啰音消失时间为3.3天;疗程为3~7天;23例重症者愈后~3周内随访无复发.《针灸学报》
1990年第2期报道:以中府、尺泽、孔最等穴治疗小儿肺炎初起之风寒、风热证,疗效满意.
2.其他病症
(1)肩周炎:《河南中医》2001年第6期报道:循经刮痧法治疗肩周炎80例.
重点部位在中府、天宗等穴,每次刮拭15分钟.第1次治疗后,约经过3~7天痧点完全消失后再实施第2次刮拭.3次1疗程经治1~3个疗程,痊愈45例,显效2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有效率96%.
(2)外伤性胸胁痛:《江西中医药》2001第S2期报道:针刺中府穴为主治外伤性胸胁痛186例.取中府、曲池、期门等穴,单侧病变取同侧,正中或全胸疼痛取双侧.针刺得气后以紧提慢插快速捻转~10次,同时嘱患者做深呼吸留针15~2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分钟重复上述手法次.结果:全部治愈,平均治疗时间为1周左右.
【现代研究】
1.呼吸系统方面针刺中府穴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的治疗效应.实验观察表明:针刺中府穴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使肺通气量得到改善,哮喘缓解.
《按摩与导引》1990年第6期报道:按摩中府穴,可以提高肺的呼吸功能,疏利气体排出的通道,使血液中的气体能较流畅地经肺部排出体外.
利用中府穴压痛诊断肺结核病确切、可靠观察401例可疑肺结核患者,其中174例有压痛反应,经X线检查均为肺结核(南景祯等,《经穴临床应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消化系统方面据报道:有人用同位素血管内注射法,发现针刺中府穴可使肝血流量明显增加,可改善肝脏血液循环.
《按摩与导引》1990年第6期报道:中府为治疗腹胀的要穴.按摩中府穴,能通过肺的呼吸功能的提高,疏利气体排出的通道,使血液中的气体能较流畅地经肺部排出体外.血液中的气体分压随之下降低于肠道内的气体分压,于是,肠道内的气体便得以较容易地经肠黏膜进入血中,腹胀因而消除.
3.对甲状腺的影响《日本东洋医学杂志》1985年第2期报道:研究发现中府穴和扶突穴处的丘疹可能是甲状腺的反应点《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报道:据病例观察,甲状腺患者在中府穴处出现皮疹的阳性率达84.4%.通过家兔进行动物实验,在中府穴处进行局部刺激及局麻阻滞,14天后取甲状腺组织做病理检查,结果出现明显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形态学改变.观察60天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形态学改变无明显恢复,切断一侧颈脊神经则见该侧甲状腺明显萎缩.从而证实中府穴位刺激及神经阻滞具有抑制甲状腺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