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时念十声佛号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净土的修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功德却是无量的。有些人也许会怀疑:自己临终时念十声佛号或者别人为自己念几句佛号,会不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啊?实际上这个作用是真实不虚的。学过医的人都知道,有的药只要吃几副,疾病自然而然就会痊愈;同样的道理,佛陀的愿力和众生的清净心相结合时,也会产生不可思议的作用。道友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三宝感应要略录》[ 宋代非浊集。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一册。书中辑录了许多三宝感应的故事。本书在中国未盛行,但对日本故事文学颇有影响,如《今昔物语》、《三国传记》等,皆有转译自《三宝感应要略录》的故事,对日本南都(奈良)佛教界也颇有影响。]中有一则公案。以前印度有一个婆罗门,他非常愚痴而且不信三宝,他的妻子对佛法却十分虔诚,并且经常修持净土法。(就像现在有些家庭一样,要么是丈夫信佛、妻子不信,要么是妻子信佛、丈夫不信,夫妻每天都为信仰进行大大小小的战争,过得非常痛苦。)妻子很想让丈夫皈依佛教,可是他一直生不起信心。这个婆罗门对妻子特别贪执,后来妻子对丈夫说:“夫妻就像鸟的双翅一样互相依存,如果你不随顺我的信仰,以后我在生活上也不会随顺你。”婆罗门无奈地说:“我很愚笨,不能像你那样修行,我该怎么办呢?”妻子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如果你实在不懂怎么修法,以后我每次修完法敲几下鼓,听到鼓声你就念几句‘南无阿弥陀佛’。”婆罗门依言而行。三年后婆罗门因病去世了,死后五天身上还有暖气,所以妻子一直没有将他下葬。五天后婆罗门又活了过来,对妻子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我死后堕入镬汤地狱,感受煎熬的痛苦。阎罗狱卒用铁锤击打我时,不小心碰到地狱的铁锅,我以为是你击鼓的声音,就习惯性地念了几句佛号,结果当时地狱就化为清凉池,地狱众生都往生到极乐世界。于是阎罗王开恩让我回到人间,并让我给世人捎带一个偈颂:‘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闻弥陀名,猛火为清冷。’”学习这个公案后,今后如果见到一些老人或者死人,大家应该为他们念几句佛号,这对他们有很大利益。同样,当自己漂泊于中阴界或者即将堕入恶趣时,如果能想起阿弥陀佛并念诵其名号,当下也会获得解脱。许多知识分子有个毛病,一听到善恶功过的公案就怀疑:“没那么简单吧,哪有这样的事啊?”这就是凡夫的邪见。这些人要注意了,不要随便造口业。其实,有些公案看似很简单,甚至小学生都讲得来,但其意义却非常深刻,只有具修行体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一个人能否现见佛陀,和平时的串习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修持就可以现见佛陀,否则就不可能现见。《莲宗宝鉴》中说:“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因此,如果我们经常念佛、观佛,在临终、中阴或者梦中必定会见到佛。现在就有不少人通过修行,在自己的境界中见到了佛。现在有些人对于见到、梦到佛的说法根本不承认,我觉得这不能一概否认。当然,有些人确实没有见到佛,是故意在人前说妄语,这一点他们自己也明白。一个人的脸型、姿态是怎样,有眼睛的人都可以看出来,而修行境界从外面看不出来,只有各人的自证分才清楚。在座的各位都是发菩提心的人,因此平时或者在极乐法会中应该发愿:愿与我结缘的一切众生清净恶业的迷乱显现,面见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并顺利往生净土。很多人都愿意带与自己有善缘者往生净土,却不愿意带有恶缘者往生。原因刚才也说了,因为他们担心:某人平时就和自己关系不好,万一到了极乐世界还在阿弥陀佛面前吵架,这个罪过就大了;如果阿弥陀佛亲自出来调解,这个新闻可能会传播到很多世界,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样的狭隘心态是不合理的。佛经中记载,文殊菩萨曾经发过十种大愿,其中大多是发愿度化一切轻毁、侮辱自己以及对自己制造违缘的众生。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应该跟随文殊菩萨发愿。现在很多人最缺乏的就是这一点,自己很愿意往生净土,可是天边无际的众生对他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始终发不起度化他们的心。当然,这是情有可原的,初学佛者的发心一般都不广大,只有对大乘佛法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后,才知道一切众生都需要离苦得乐,利益众生有多么重要,那时自己的发愿才会广大。学习《入行论》后,很多人在发心方面有所进步,但我觉得还不够,这些人最好能再次学习,这对自己肯定有帮助。也许你以前学过的很多道理现在已经忘了,再次学习会加深印象,你的心态也会进一步得到调整,最后对怨敌也就不会无法堪忍了。言归正传,如果平时反复修持净土法,经常念佛、观佛,在临终或者中阴时,依靠生前修持的善习力,就会像儿子熟悉母亲一般认出阿弥陀佛。儿子即使久别母亲,一遇到母亲也能马上认出并直奔母亲的怀抱;与此相同,如果平时对阿弥陀佛有强烈的信心,临终时只要一见到阿弥陀佛就能认出,然后于安乐、明清、喜悦的状态中死去,不会有任何痛苦,死后会解脱于光明中。我经常想:佛教徒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就是平时对生老病死有所准备,所以一旦出现疾病、死亡等违缘时,他们不会觉得特别不幸,有从容面对的勇气。而不学佛的世间人不是这样的,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或者遇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就会抱怨命运不公平、自己太倒霉了。佛教对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的充分认识:快乐时突然出现痛苦,这没什么,苦乐本来就是无常的;身体健康时突然出现疾病,这也很正常,轮回的本性就是生老病死;亲朋好友忽然离去了,这就是聚际必散的道理。总之,佛教对人生有迥然不同于世间人的认识。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不信佛的知识分子,我们作了短暂的交流,后来他说:“还是可以啊,其实你们佛教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人生。”我觉得他的理解还是很不错的。对于从生到死这一段历程,世间人按照寻常的方式理解,结果一直在痛苦中打转;而佛教徒则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结果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世间人平时根本不考虑:病了怎么办?死了怎么办?即使考虑,也只是随便应付一下——买一份医疗保险或者养老保险。其实这并不保险,保险公司再怎么样,也解决不了心里的痛苦。而对佛教徒来说,依靠佛法的力量,这一切问题就很简单了。只要是修行有素之人,临终时一定能得到佛陀的加持,这种加持比世间的任何帮助都有意义。《华严经》中说:“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因此,如果自己平时一心念佛,临终时就会面见如来的尊颜。这一点毋庸置疑。大家不要想:像我这样的人不可能见到阿弥陀佛吧?只要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清净罪障、面见佛尊是没有困难的。临终之际很多人都束手无策,如果那时能遇到一位具德上师,亡者本人和家人将是何等喜悦啊,但如果自己平时精进修行,临终就会面见阿弥陀佛,那种欢喜之情就更是无以言表了,因此大家生前一定要精进修行。现在我们串习什么样的善法或者恶法,在临终时都会现前,因此平时要努力串习往生四因,这一点至关重要。龙树菩萨在《养生篇》中说:“一切众生之功过,皆以串习为根本,习惯悉皆依自己,是故串习德最胜。”意思是说,一切众生的功德和过患都依赖于串习,而串习则取决于自己,串习的力量是最大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功德和善法方面多串习。在座的很多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在此过程中,也许串习过一些好事,也许串习过一些坏事,这主要取决于自己,并不完全是别人强迫的。现在我们懂得了佛法的道理,在以后的有生之年中要尽量断恶行善。当然,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今生前世的因缘不尽相同,有的人不一定能完全行持善法,但无论如何也要尽量行持。如果能养成行持善法的习惯,将来一定会成熟快乐的果报。如果是长期行善之人,临终时自然会出现善妙的境界;如果是天天造恶业的人,不要说临终的状况不妙,甚至平时做梦也是噩梦。比如最近你跟别人吵架了,也许这几天你做梦都在吵架。如果白天一直想着赚钱,晚上你就会梦到赚钱的事。学生临近考试了,如果他特别执著,也会梦到考试的事。一个人是上升还是下堕,临终之际的心念最关键,那时千万不要产生恶念。如果觉得要产生恶念,一定要提醒自己:这辈子即将完结了,我千万不能以恶念来结束这一生!当然,临终的心念是善是恶,生前的串习是最重要的。我们看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从前藏北有一个杀过很多旱獭的牧民,临死时他的境界中出现很多旱獭来害他,他喊着:“请杀掉这些旱獭,快把它们赶走。”还有一个猎人临终时说:“给我拿火枪来,这些鹿要杀我。”最后在惨叫声中死去。一个喜欢吸鼻烟的人作出吸鼻烟的姿势死去。一个裁缝作出缝纫的姿势死去。一个商人临死时说:“拿账本来”,最后边数账边死去。竹青寺的一位老僧人平时喜欢念水施仪轨,因此他念着施水咒:“桑巴……”去世了。另有一位喜欢辩论的法相师,他一边说:“给,杰达秋坚”[ “给,杰达秋坚”:给,拟声词;杰达秋坚,辩论时开头语,义为诸法由……生。],一边作着辩论的手势圆寂了。总之,生前串习什么,临终时就会现前什么,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念佛号、观音心咒,多坐禅,到临终时自己就会这样做。德国有一位叫海涅的著名诗人,他一辈子写了许多首诗。去世前他患了严重的疾病,家人和医生不让他再写东西,可是他一辈子写作的串习实在太强,他说自己应该留下最后一部作品,于是抱病写《回忆录》,每天要写六个小时。医生觉得他的身体不能过于劳累,把他的笔纸没收了,最后他喊着:“我的笔,我的纸”而死去。(大家死的时候,不要像世间人那样喊:“我的财产”、“我的家人”……这些再怎么喊都没有用,如果能在念佛中死去,这才是最殊胜的。)上述耳闻目睹的实例不胜枚举。因此,为了临终能够顺利往生净土,我们活着时要养成随时随地祈祷、观想阿弥陀佛的习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中说,如果有人至心皈依、顶礼、供养无量寿佛,临终便能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能往生极乐世界。大家今后应于行住坐卧中不忘念佛,平时也要经常看阿弥陀佛像,这样临终时方能得力。这些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只要自己愿意完全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