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灸如果溯源的话,要从安徽中医学院的老教授周楣声老师说起,
周楣声先生(1917 年 3 月~2007 年 6 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家,新中国灸法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被誉为“灸法学泰斗”。
他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艾灸,尤其是艾条悬灸,通过四十几年的治疗经验,发现:
艾灸,不仅对各种寒症、淤症、外感内伤,精神疾病疗效极佳,
而且对热症也疗效卓著,鉴于目前只知有针而不知有灸,与热性病不能用灸的错误观点与畸形发展,
多年来为振兴灸法做了大量的研究与推广。
著有艾灸专著《灸绳》,是学习现代艾灸疗法的最佳读本。
《灸绳》一书历经 40 年而完成。在“重针轻灸”的时代背景下,周老感灸法沉沦,忧灸法发展,除坚持在临证实践中应用灸法,还为灸法振兴奔走呼吁。
《灸绳》重视灸感感传,验证中医理论;
根据灸感感传的征候,周老在《灸绳》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灸感三相”的概念,认为在灸感感传过程中存在 3 个基本时相:
第一相(定向传导期),即灸感感传线离开灸处向患处移行,这种方向性的传导,可以转弯抹角地沿着特有的途径(经络)朝着患病的区域前进,而远离患处的另一侧仅能前进少许或是连一寸也不能前进;
第二相(作用发挥期),即当灸感传导到患处以后,感应并不停止,而是由患处边缘到达患处中心,再逐渐向四周扩散,最后及于整个患处,但仍以中心为强烈;
第三相(下降中止与循经再传期),感传至第三相时出现不同情况,即下降终止或循经再传,而后者还会出现先后、往返、轮流与全身再传的不同。灸感过程中出现的 3 个基本时相具有重要的意义,既为中医基本理论提供依据,更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
系统总结灸感规律,提出“灸感三相”在针灸治疗体系中,“感传”是被认为针灸取效的关键,“气至而有效”为历代针灸从业者所重视。
在灸疗过程中,同样存在感传现象,灸感感传往往存在感传先兆、自觉征候、速度、宽度、深度以及感传走向等各种征候,可供观察和记录。
周老根据多年的临证观察,认真总结,系统梳理了灸感感传的规律,
在《灸绳》中描述了 34 种灸感感传路径与形式,如循经至病、自病入经、表里交流、汇合重叠、吸引靠拢、改道跨越等,
极大地丰富了临床对灸感的认识。
同时书中提出,灸感感传受生理、病理、时间、个体等条件的影响,刺激量的蓄积、年龄与性别的差异、个体素质的不同、时间和环境的影响、病理变化的性质以及操作的态度与信心等均可以显著影响灸感的感传。
之后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陈日新教授,发明了“热敏(对艾热敏感的体表点)灸疗法”,
采用点燃的艾条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
激发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
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
热敏(对艾热敏感的体表点)灸与与一般大家所了解的艾灸有什么区别呢
1、灸感不同
灸感即施灸时患者的自我感觉。热敏灸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产生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6种热敏灸感和经气感传,气至病所,而传统悬灸则更难出现艾灸。
2、灸位不同
灸位即施灸部位,热敏灸是在对艾热异常敏感的穴位上施灸,最易激发经气感传,产生小刺激大反应;而传统悬灸激发经气感传的效率较热敏灸较低。
3、灸量不同
灸量即艾灸的每次有效作用剂量。艾灸剂量主要由艾灸时间所决定。
在施行热敏灸疗法时,每穴的施灸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因人因病因穴而不同,是以自己的热敏灸感消失为度的施灸时间。
4、灸效不同
由于热敏灸激发经气,气至病所,因此热敏灸的疗效较传统悬灸疗法有大幅度提高。
尤其对一下病症有良好疗效: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阳痿、面瘫、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膝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等。
欲了解详细内容可以学习他的著作《热敏灸实用读本》。
有了这两个教授数十年的耕耘,上海的王海峰老师以他们的成果为基础,提出了无为灸,
无为灸脱胎于热敏灸,但是它更强调:调神,使艾灸的疗效更上一个台阶,
而且以其简便易于操作、不伤皮肤不留疤痕更受大众喜欢,也更易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