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4根据《伤寒六经求真》之第五章,“太阳病理阶段的继发证”水逆之第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而煎饮“茯苓甘草汤”。
? ? ? ?然而,细思之当时用之不尽完全正确。
(1)第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此条之大前提为“伤寒汗出”。而我的情况为“伤寒后用苦寒之药”无汗出,当主要用发汗法解之,以舒通出汗的通道,代谢水液废物以随汗排出体外,则病可愈也。此误,乃于昨日翻阅《本能论新解》时,顿觉耳。随后多次堪验,方知不虚,当主要用“发汗法”解之。细忆,初病时四年前,为项背强几几也,故当用“葛根汤”解之。然而细论“茯苓甘草汤”本为“利尿法”。虽不十分对路,但是饮一月有余大致调好了以下症状。
(1)四肢逆冷,大为改善。
(2)便血大为减轻。
(3)利尿之功不可小觑。
(4)双腿本有寒,然平日几无现。药后,隐寒随药性以痒感发散于外。故双腿较前轻便甚多。
(5)以前做剧烈运动身上基本上也不出汗。今骑自行车半小时有余,后背便热且汗出,少时则停。
(6)心下悸较以前好了很多,故也不易怒了。
为什么既使在错用药方的情况下也改善了病症呢。
我想,这是因为寒湿体质用药当把握两个原则:①以温热暖其寒②以利水祛其湿。“茯苓甘草汤”中桂枝暖阳,茯苓利水。即用药大方向是不错的,故能有些效,美中不足是发汗不足。
故今瞬变方用“葛根汤”以矫枉。
初饮“葛根汤”的感受:
(1)汗出如绵,初拂水湿,少待拂之则潮湿且粘,约20分钟后觉手指指缝也有汗出微粘之感。
(2)约30分钟后,口渴难耐欲饮,实际上是从1:30左右开始到6:30左右至一直饮水,边出汗边饮水。
(3)由于血压升高,头微痛,时而略有轻微蚂行感。
(4)有反胃欲呕的感觉,且呕出少许白沫,呕感至6:30即稍轻。但不想进食,故下午饭未用。
(5)饮药后,晚上比平日困得早些,有欲眠之想法。
(6)汗后外出,较前更有冷感。
(7)发汗必慎,后继汗发当随症而治,灵活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