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贯珠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 汗。是头痛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外证。即头痛、发热、恶风寒之属。外证未解。宜从汗解。然必审其脉之强弱而施治。若
脉浮弱。则是中风阳浮阴弱之候。治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 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伤寒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此大法也。是以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下之是病在表而攻其里也。故曰逆。本论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此之谓也。而欲解外。则桂枝成法。不可易矣。仲景于当汗之证。随示不可下之戒如此。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耳。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此即前条阴弱者汗自出之意而发明之。谓营未病而和。则汗液自通。卫中风而不谐。则阴气失护。宜其汗常自出也。夫营与卫。常相和谐者也。营行脉中。为卫之守。卫行脉外。为营之护。何有发热恶寒之证哉。惟卫得风而自强。营无邪而反弱。邪正不同。强弱异等。虽欲和谐。不可得矣。故曰营气和者外不谐。不谐则岂特卫病而已哉。故欲营之安。必和其卫。欲卫之和。必逐其风。是宜桂枝汤助阳取汗。汗出则邪去而卫和。卫和则营不受扰而愈。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人之一身。经络纲维于外。脏腑传化于中。而其为病。从外之内者有之。从内之外者有之。脏无他病。里无病也。时发热自汗。则有时不发热无汗可知。而不愈者。是其病不在里而在表不在营而在卫矣。先其时发汗则愈者。于不热无汗之时。而先用药取汗。则邪去卫和而愈。不然。汗液方泄而复发之。宁无如水淋漓之患耶。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此即前条卫不谐营自和之意。而申其说。救邪风者。救卫气之为风邪所扰也。然仲景营弱卫强之说。不过发明所以发热汗出之故。后人不察。遂有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寒中于营。营实而卫虚之说。不知邪气之来自皮毛而入肌肉。无论中风伤寒,未有不及于卫者。其甚者。乃并伤于营耳。郭白云所谓涉卫中营者是也。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而虚者。寒犹不固。无汗必发其汗。麻黄汤所以去表实而发邪气。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汤所
以助表气而逐邪气。学人但当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不必执营卫之孰虚孰实。以证伤寒中风之殊。
且无汗为表实。何云卫虚。麻黄之去实。宁独遗卫。能不胶于俗说者。斯为豪杰之士。
《伤寒来苏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此条是桂枝本证,辨症为主,合此症即用此汤,不必问其为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症,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四症中,头痛是太阳本症。头痛、发热、恶风,与麻黄症同。本方重在汗出,汗不出者,便非桂枝症。
↑补充上次未发的解说。详见十三条。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我想我们同学过去读《伤寒论》的时候,按照传统的读法,应当是读为项背强{shushu},而且这个字呢是没有勾,把这个字写成没勾的字,把它读{shushu},这是怎么来的,它对不对?
应当说在汉字里,不存在没有勾的这个字。大家看经、史、子、集的各个门类的文献,从来没有出现过没勾的这个字。把它读{shu}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成无已在写《注解伤寒论》的时候,他引用了《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话,《说文解字》有这样一个字,类似于'几',他写的是篆字,这个字读{shu},《说文解字》说'短尾鸟也。'是个短尾巴的鸟,然后成无已就根据《说文解字》这个说法加以附会了,他说这个短尾巴的鸟,并不是指品种,而是小鸟羽毛未丰。小鸟羽毛未丰,鸟有什么特性啊,鸟总是想飞的,所以它要练习飞,练习飞呢,就摇着翅膀,晃着脖子,他说,太阳病颈项拘紧不舒服的这个人总是愿意晃着脖子,就像那羽毛未丰的小鸟,练习飞又飞不起来的那种,展着翅膀,晃着脖子的那种样子,所以成无已就用来解释这个字。
到了清代有一个医学家姓程的,说有勾的是'几',没有勾的是'shu'。从这个医家说完这句话之后,一直到今天,我们在写《金匮要略》里的'身体强几几然'和《伤寒论》的'项背强几几',都把勾给去掉了。过去出版社都是用铅字来排版,没有这个字啊,就把几字的勾拿小刀去掉了,然后排字。现在在电脑里造这个字也很难。实际上汉字没有这个字,这个字读{shu},改成楷书,它也是有勾的,因为尽管它是短尾巴鸟,它也有尾巴。
在《说文解字》里,这个字'∩'读什么啊?这就是茶几的'几',改成楷书以后呢,茶几的'几'也是有勾的。所以清代的那位程先生,说没有勾的是'shu'字,是不对的。我刚才说过,不管尾巴长尾巴短,都还是有尾巴的,要改成楷书呢,它也应当是有勾的,所以几也有勾,它也有勾,只是在汉字中,这个{shu}字没有当作一个单独的字存在,它只是作为一个字的部件,没有作为一个单独的字来存在。因此这句话的'项背强几几',这个字应当写作什么呢?
应当写成有勾的这个'几'字。你怎么知道的啊?我亲自看了赵开美的《翻刻宋版伤寒论》。《翻刻宋版伤寒论》是模拟的宋版原貌,每页几行,每行几个字,每个字的字形特征,他都是照着原样临摹的,那个字就是明明有勾的,是有勾的字。《金匮要略》的'身体强几几然'也是有勾的。所以这个字应当改成有勾的这个'几'字。
这是我们先正字形,而不应当出现没勾的、在汉字里不存在的这个字。这是正字形,然后我们就要正字音了,它不应当读{shushu},不应当做短尾巴鸟来讲,因为这个字是通假字,通什么呢?通'掔掔'。这两个字在古代读{jinjin},我们今天读它是{qianqian},一声之转,读{jinjin},它和这个'紧'字读音是一样的。
你凭什么说'几几'通'掔掔'呢?我们的依据主要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引用了《诗经》的一句话,'赤舄(xi)几几',这句话是在《说文解字》的一处引的,在另一处引这句话的时候它就写成'赤舄掔掔'。在同一本书城,引用《诗经》的同一句话,一处写成'几几',一处写成'掔掔'。这个'舄'是什么呢?复底鞋,就是那个双层底的鞋,是贵族的鞋,那个鞋的前面有一个装饰品,拿个带子系上,在我们舞台上可能还看得到这种东西。红色的复层底的鞋前面系的那个装饰品,是系的非常紧的,也就是说有一处《说文解字》在引《诗经》的话写成'几几',另一处引《诗经》的同一句话写成'掔掔',所以我们说'几几'通'掔掔'。 既然相通的话,我们这里就要读项背强掔掔。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字改成今天的'紧'字的话,就是项背拘紧不柔和,这不是一个非常通俗的话嘛?所以按照成无已的注解,再加上清代那位程先生的注解,把勾去掉弄得这个字简直是谁都不懂,所以我们正本清源,给它恢复原来的样子,就是写成'几几',读'紧紧'。
'项背强几几'就是项背部肌肉拘紧不柔和,项背部肌肉拘紧、疼痛、不柔和的一种感觉。所以在《金匮要略》的'身体强几几然'就是全身的肌肉都紧张,都拘紧不柔和。
太阳病本身有头项强痛,头痛、后项部拘紧不柔和,'项背强几几',后项部连及后背的拘紧不柔和,这提示了在经的邪气比较重,因为太阳经脉行于头项后背嘛。什么样的邪气使项背部的肌肉拘紧呢?寒邪。如果是寒邪在经的话,他的全身症状应当是无汗的,可是这个病人'反汗出恶风',他是有汗的,所以他用了个'反'。就是说和通常见到的寒邪不一样,这个病人有汗,这提示了风邪在经,经气不利。正因为外有风邪,风主疏泄,卫阳被伤,卫外失司,所以有汗出。外有风邪,卫阳被伤,伤的比较轻一些,所以有恶风。当风则恶,无风则缓,是怕冷比较轻的一个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只用桂枝汤的话,只能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它对驱除经脉中的邪气力量不够,所以要加一味葛根。
这就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这张方子是解肌袪风、疏通经脉的,这是它的治法。
葛根这味药在这张方子里有三个作用。
第一个作用升阳发表,助桂枝汤解肌袪风,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我们前面说桂枝汤发汗力弱,养正力大,所以要想用桂枝汤发汗,必须喝热粥盖被子来助药力。现在用上葛根以后,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我们就不用再喝热粥了,但是仍然要求盖被子,这是葛根的第一个作用。
葛根的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袪除经脉中的邪气,葛根这个药,它的地面部分就是葛藤,可以爬得很远,它是藤本植物。我们一看到藤本植物,我们就想到人体的经络,所有的藤本植物几乎都有疏通经络的作用。一种植物的外观常常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它的作用,藤类的植物使我们联想到疏通经络的效果。
有一天我在家,有一个西医搞营养的大夫上我家玩,我正在那儿咂核桃吃,他说郝老师这个核桃有什么作用?我信口一说,补脑益肾。他说你凭什么说它是补脑啊?我说你看看表面多像大脑啊,所以它就补脑。他说你凭什么说它是益肾呢?我说你看砸开以后成两半,这边一块像左肾,这边一块像右肾,所以它补肾。我本来是说着玩的,他就觉得这更可笑了,他说你们中医的理论就这样吗。我说就这样,你说它有什么功效?他说这个它的营养成分是含有大量的脑磷脂和卵磷脂。我说卵磷脂和脑磷脂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是脑细胞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我说那它有什么作用?对啊,补脑益肾。可是我们西医大夫通过很复杂的实验和研究才得出的一个结论,你们中医大夫怎么一看外观就知道啊?我说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外观的雷同和内存的素质就有相关联的地方。那天他正好带着他儿子,我说这孩子,一看就是你的孩子,不用做DNA的检测,他长得像啊,这就是大自然的造化。所以我们一旦看到这类的藤本植物,我们就会想到就有疏通经络的作用。
就此又想到了另外一个事情,1996年,我们学校派我去韩国暻圆大学做交换教授,学校同时还给我派一个翻译。翻译比我大十岁,我站着讲课,他也站起来,我坐下,他也坐下。我特别不好意思。
翻译比咱小一点,有时候就心安理得,比我大十岁,我的老前辈,是不好意思。我们在那里合作了一个星期,他说郝老师,我想回北京。我说你怎么在这里呆不住了?他说我在这里一宿一宿睡不着觉。
我心想,我也不好意思说出来,想家?这么大年龄想家?我说为什么睡不着啊,他说我夜里老撒尿,撒四次,撒五次,撒完一次尿就要一个小时才睡着,刚睡着,又有尿,又去撒,所以我就一宿一宿睡不着觉,照这样下去,我可不能在这工作了。我说怎么来这儿刚一个礼拜,你就肾阳虚,阳不摄阴。后来我转念一想,不可能是这个样子。第二天我就观察他吃饭,早晨,韩国呀,我们在那个医院的食堂吃饭,一大碗米饭,没有多少菜,就是那个辣白菜,早晨,那个老师饭量比我大多了,一大碗米饭,中午又是一大碗米饭,晚上又是一大碗米饭。我呢,不习惯这么吃,早上,面包、牛奶在宿舍吃;中午到食堂吃点米饭,但是我尽可能多吃菜;晚上在宿舍里煮面条,煮方便饺子。我说我明白了,为什么你夜尿频,你一天三大碗米饭,你知道吗,吃稻米尿(sui)多,烧稻草灰多。他说吃稻米怎么会尿多呢。我说稻米在水田里长着,它不腐烂,天生的抗水,所以你一天吃三大碗米饭,就得利尿。你看中药的利尿药,哪个不是生长在沼泽潮湿的地方啊,因为它天生的练就了抗水的能力,当我们人体不能抗水,水多余的时候,你就吃那些长在水里能够耐水的植物,它就有利水的作用。鲫鱼汤为什么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一个偏方,煮鲫鱼汤喝呀,鲫鱼在水里头,抗水,它不烂掉,它活得好好的,它就抗水,它就能利尿。
所以我常常说,大自然化育千姿百态的生命世界,也化育了我们最高等的生物人类,给我们人类,给动物提供了生命延续的必须条件,饮食、阳光、雨露、空气,同时也给我们健康的失调提供了植物、动物,矿物这种药物。这些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由于它们的生态环境不同,由于它们的品种不同,它们就各有偏性。我们人类健康失调以后,正是利用大自然给我们提供的这些具有偏性的植物、动物和矿物来纠正身体的健康的失调,这种偏性,这就是大自然的恩赐。而我们中医学就是研究和利用大自然的恩赐来调整我们健康失调的一种学问。这就是我们怎么利用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
所以当我们看到葛根这个药在地面长着长的藤本的时候,我们知道葛根一定是疏通经络的。
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中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升津液,起阴气,滋润经脉。升津液,它把津液提起来;起阴气,你看这葛根在山上长着,山上多旱啊,下的雨也都流走了,它可以穿山破石,无坚不摧,把地下的那些水和营养提升起来,一直营养它长的枝条,所以说它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凡是经脉拘挛的这种病证,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所以在治疗经脉拘挛这种证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护津液,当然能够用滋润经脉的药就更好了,所以葛根在这个方子里头还有滋润经脉的作用。对缓解经脉的拘挛,对治疗项背强几几的这种证候,它有特殊的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这个药是非常重要的。离开这个药,没有任何一个药能代替它的作用。
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主要是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这样一个证候。由于风邪在太阳经脉,太阳经气不利,它的临床表现就以太阳病的头项强痛、头疼,项强,一直连及后背拘紧不柔和。使用桂枝汤解肌袪风,调和营卫,加葛根以后,葛根在这个方子里作用有三,一是助桂枝汤解肌袪风,解表,这样就增强了桂枝汤的发汗力量,所以服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就不用喝热稀粥了,当然还要盖被子保温;葛根的第二个作用是疏通经脉,驱除经脉中的邪气;葛根的第三个作用是升津液、起阴气来滋润经脉,因为凡是经脉拘挛的证候,都有津液不能滋润的因素。因此治疗经脉拘挛这种证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保护阴液,而且必要的时候要加滋津、润燥、解痉这样的药物。所以葛根在桂枝加葛根汤中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药物。
这张方子,我们看它的药物组成和煎服方法。
葛根四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麻黄三两。应当说,桂枝加葛根汤中没有麻黄。原书为什么有麻黄呢?这也许是传抄的错误。宋臣在校勘《伤寒论》的时候,就在这条后面加了一段按语,如果要有麻黄的话,它就是葛根汤的药物组成,而不是桂枝加葛根汤的药物,这个方子是没有麻黄的。'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为什么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因为这两个药都是辛散的,它采的都是新鲜的药,辛温燥烈,容易伤阴,所以在煮麻黄、葛根的时候,要求先煮,减少它的辛温燥烈的这种特性,当然这个方子没有麻黄,所以就不存在先煮麻黄的问题了。在今天也不用先煮葛根,葛根在药房里,不知道存放了多长的时间,辛温燥烈的特性也没有严重,所以今天和其它的药一块儿煮。'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因此上面这个量也是三次治疗量,'温服一升',一次吃升。'覆取微似汗',覆就是盖被子,盖被子来取微汗,'不需啜粥',特别强调这个方子的发汗力量,由于加了葛根也比较强了,不需要借热粥来助药力了。'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剩下的就像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你看,桂枝汤法,余如桂枝法,就是像桂枝汤方后所要求的那样。我们上几次课用了多的时间来强调桂枝汤方后那种护理的、服药的方法,一般具有普遍的意义。在这里可以体现到,喝桂枝加葛根汤的时候,药后的护理方法,就像桂枝汤方后那样。'将息'是什么意思?将者养也,将就是养的意思,息就是休息,'将息'就是养息,就是调养,像桂枝汤方后那样进行调养,还有禁忌,那些饮食禁忌。因为桂枝加葛根汤的适应证,毕竟也是表证,所以也要禁忌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对胃有刺激的这些饮食物,防止由于饮食不当而把正气调向体内。你吃了生冷的,不好消化的,对胃有刺激的,人体的正气就趋向于体内来消化这些食物,表气就不足,降低了人体的抗邪能力。所以在患表证期间,要对这些饮食要进行禁忌。
桂枝加葛根汤,是由桂枝加葛根所组成的,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用它治什么病呢?首先在外感病,比方说病毒性感染而引起了项背部的肌肉痉挛的,用这个方子疗效特别好,当然这种病临床上不太多见。
我记得可能是1984年,我带着我们82级的同学在怀柔中医院实习。一天晚上11点多,到病房实习的同学回到宿舍里,我已经睡觉了,把我叫起来,'老师,今天下午病房新收了个病人,现在病情很重,院长希望你去看看。'我把衣服穿好就又到病房去了,我大体了解了他的病情,这个病人从上午开始又发冷又发烧,然后一侧胸锁乳突肌痉挛,这一侧胸锁乳突肌一抽筋,病人的头就往这边歪,把她送到医院,我们同学在门诊就给她做按摩。这一按摩呢,这边不痉挛了,又往这边歪,然后就把院长找去了,院长是神经内科的,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家,做了神经系统的检查,怀疑她有脑血栓形成的可疑,就以'脑血栓形成的早期'打一个问号,就收住院了。收住院以后,我们实习的同学对病人特别关心,一看她这么歪对脖子,又给她做按摩,一做按摩又往这边歪。反反复复歪来歪去的,后来医院在她入院以后,给她输上清开灵,没想到清开灵输了一个多小时以后,双侧胸锁乳突肌都痉挛,项背部的肌肉也痉挛,然后同学就按摩后脖子,按摩了半天还是不行,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就到了11点了,又发高烧,一试表到四十多度,这么痉挛着,眼睛也往上看。
院长年轻,也开始有点紧张。他说去叫郝老师吧,我不知道下午收了这么一个人。我到病房一看,病人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性。这个年龄得脑血栓的不多,她的症状最明显的就是颈肩的肌肉痉挛,而且有发烧、有怕冷这些表证的现象。颅压不高,没有呕吐,有头痛,但没有剧烈的头疼,我就觉得这不是一个太严重的病,我就给她开了桂枝加葛根汤。葛根用的是40克,桂枝用的是15克,白芍用的是30克,实际上是桂枝加葛根汤,把芍药的量给加重了,我主要是为了缓解肌肉痉挛,还有一些什么其它的药,当然桂枝汤的所有药我都用到了,其它的可能也加了什么鸡血藤呀,可能也用到了这些药,我现在记不太清楚。我说现在你就想办法把这药煮上,煮上就给她吃了,现在不是输的清开灵吗,我倒建议你把清开灵撤掉,因为她舌谈而不红,鼻流清涕,没有热像,清开灵就是安宫牛黄丸注射液而逐渐通过制剂的改造,改造而来的,它对于热证,痰热内阴的证候有效,它是安宫牛黄丸的一种注射液,所以用上这个药一个多小时以后,整个颈部出现了肌肉的痉挛,我觉得用药太凉了,我就建议把它撤掉。那院长一听,就把输液器给拔掉了。开完方子,我就回宿舍休息去了。第二天早上八点钟一上班,我就到病房去了,这个病人盘着腿坐在床上,穿着高领衫就在那里呆着,脖子也不转,但是不抽了。我说你怎么样了?她看见我居然笑了,说大夫,吃了你的药,大概也就是30多分钟,40分钟左右,我那后背就像火烧的热,随后出了一身大汗,衬衣全湿了,背心都湿透了,脖子不抽筋了。我说脖子不抽筋了,你怎么还这样待着呀。她说我的脖子还疼。我说为什么疼呀。
她把那领子一打开,这一条皮下出血,这一条皮下出血,然后我从她那后领子一看,后面整个都是皮下出血。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呀?她说您的学生昨天给我按摩按的。我们那个时候是二年级的学生,按摩手法大概也不太到家,可是治病心切,你一痉挛我就使劲捏,弄得皮下出血。
其实就这一付药,就吃了这么一次,汗出热退,痉挛缓解。后来又在医院住了三四天院,为什么再住这三四天?你得让她皮下出血消退、吸收几天,不能一退烧就让病人走。后来院长问我,郝老师,你看这病人出院诊断怎么诊断,不能诊断脑血栓,人家胳膊活动很好。我就说你就写病毒性感染性项肌痉挛吧。
所以它治疗病毒性感染性项肌痉挛可以说是立竿见影,效如桴鼓。
实际上这种病在临床上很少见,我这么多年来,也就见到了这么典型的一例,它很难遇到。我们常常遇到的是什么呢?颈肩肌肉紧张综合证、颈椎病,这是知识分子常见的一个证候,尤其是现在搞电脑的人,每天坐在电脑面前干这个,姿势不动,这个姿势很固定,所以颈肩肌肉紧张导致的头疼,颈椎病导致的颈肩疼痛,造成头痛,造成后头部疼痛,桂枝加葛根汤就是一个很好很好的方子。我们怎么用呢?我一般是这样,葛根30克,看情况,有时候用的少一点就20克,不能低于20克,桂枝10克,白芍30克,白芍的量加大了,实际上就是桂枝加芍药汤,再加葛根,主要是白芍和甘草配合起来,酸甘化阴,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痉挛,用上这么几个药以后,炙甘草6-10克,生姜、大枣一般在治疗颈椎病、颈肩部肌肉紧张综合证时不太用,而且我们还观察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些人坐在那里不动,肌肉紧张,气血活动不流畅,特别容易受风、受寒,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那个电脑的房间都是开着冷气,凉风在吹着,所以都有一种风湿的问题,活动活动就舒服了,所以我就常常加一点袪风湿的药。加哪两味药呢?威灵仙加上10克,秦艽加上10克,气血失和以后,常常有津液不能滋润,血液运行有点不畅的感觉,所以我就又加上鸡血藤30克,养血疏络。在一般情况下就用这个方子,你要是愿意的话,再加上一点大枣,或者加上一点生姜,这就是典型的桂枝加葛根汤再加威灵仙、秦艽、鸡血藤这么一个方子,缓解颈肩部肌肉的紧张、痉挛,有比较好的疗效。有很多人吃了这个方子之后呢,就出现颈项部的肌肉痉挛缓解了。
《伤寒贯珠集》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二条本是痉证。而有表虚表实之分。表实者无汗。表虚者汗反自出。即所谓刚痉柔痉也。然痉、筋病也。亦风病也。故虽有刚柔之异。而其项背强几几 恶风。则一也。几几项强连背。不能展顾之貌。
桂枝加葛根汤。如太阳桂枝汤例。葛根汤。如太阳麻黄汤例。而并加葛根者。以项背几几 。筋骨肌肉并痹而不用。故加葛根以疏肌肉之邪。且并须桂、芍、姜、枣。以通营卫之气。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原方有麻黄三两。成氏云、麻黄主表实。后葛根汤证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药性正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麻黄。今自汗出。恐不加麻黄。但加葛根也。葛根汤方见正治法下。
《伤寒来苏集》太阳病,项背几几而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足太阳脉自络脑而还出下项,挟背脊。此从风池而入,不上干于脑,而下行于背,故头不痛而项背强也。
几几,项背牵动之象,动中见有强意。凡风伤卫分,则皮毛闭,故无汗;风伤营分,则血动摇,故汗自出。不可以本症之无汗为伤寒,他条之自汗出为中风也。桂枝大青龙症,恶风兼恶寒者,是中冬月之阴风。此恶风不恶寒者,是感三时鼓动之阳风。风胜而无寒,故君葛根之甘凉,减桂枝之辛热,大变麻、桂二汤温散之法。
《内经》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头项;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又“秋气者,病在肩背。”则知颈项强,不属冬月之寒风。《易》以“艮”为山,又以“艮”为背。山主静,人以背应之。故元首四肢俱主动,而背独主静。葛根禀气轻清,而赋体浓重。此不惟取其轻以去实,复取其重以镇动也。此又培土宁风之法。
《伤寒论条辨》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葛根三两。余根据桂枝汤法。
几 音殊。几几 。鸟之短羽者。动则引颈几几然。形容病患之颈项俱病者。俯仰不能自如之貌。
盖太阳之脉。下颈挟脊。太阳之筋。其别者挟脊上项。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阳明之经。其直者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结。上颈上合于太阳。故邪凑太阳。则项背强。加阳明。则颈亦病。故曰几几也。反。转也。言太阳未罢。汗转出不已。而恶风犹在也。以太阳尚在。故用桂枝为主方。以初有阳明。故加葛根为引用。盖葛根者。走阳明之经者也。然则桂枝加葛根之所以为汤。其太阳阳明差多差少之兼解欤。旧本以葛根汤方为增补。谬甚。今根据经文桂枝加例补注。
太阳一经。分荣分卫。桂枝麻黄。所以同主一经。阳明。少阳。经络脏腑耳。葛根柴胡。所以各专一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