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经方归真 1、1 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按:真武汤原方剂量:炮附子1枚(大者李可经方归真 1、1 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按:真武汤原方剂量:炮附子1枚(大者为20~30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两,白术2两。合今之剂量:附子30g、茯苓、白芍、生姜各45g,白术30g。从中可见李可是遵经方之旨,故取效亦捷。1、2 经方的煎服法李可认为,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奥秘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以《金匮》乌头汤为例,其煎服法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1枚,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粘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剽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的2/3)。服药后的效果要求:“不知,尽服之。”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即无此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以“知”为度。此必仲景当年亲历、亲尝的切身体验之谈,绝非臆测可比(69页)。李可深得经旨,用乌头必配蜂蜜久煎。详见下面病例:鸡爪风症 宋某,女,26岁。产后9个月,忽觉四肢麻木,气怯神倦,腰困如折,劳累或气候突变则加重。近1个月来,麻木一旦发作,手脚便频频抽搐如鸡爪状。内科诊为缺钙性抽搐,补钙亦不能控制。视其面色萎黄欠华,脉细舌淡。断为产后血虚,肝失所养,故挛急,遂予加味芪桂五物汤:生芪45g,当归30g,白芍90g,桂枝、红参(另炖)、肾四味各10g,黑木耳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肉20g,7剂。二诊:药后精神健旺,面色红润,气怯腰困麻木均愈,而遇冷仍有抽搐。详询病史,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淘菜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正虚不能鼓邪外达。前方为补益气血,无直接驱寒作用,服后仅体质改善而有小效,病根未拔,故遇寒又发。且本例之寒,非表寒可比,乃深伏厥、少二经之伏寒,非大辛大热温通十二经之猛将不能胜任。乃选乌头汤加味进治:生芪90g,当归、白芍各45g,川乌30g,炙草60g,麻黄、桂枝、细辛各15g,肾四味、防风、黑小豆各30g,全蝎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蜂蜜150g,生姜10片,大枣10枚,核桃(打)4枚。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分3次服,3剂。服后诸症均愈(122页)。按 李氏以加味芪桂五物汤治愈多例鸡爪风,但用于本例仅有小效。经详询病史,得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做饭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内寒久伏。遂改用乌头汤配蜂蜜,加冷水2500毫升,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结果3剂而愈。1、3 经方的冲洗法李可对《伤寒论》中的注释也不放过。他说:《伤寒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377页)。下面举例证之:蛛网膜下腔出血 温某,女,27岁。怀孕5个月,突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经急诊治疗两周,病势转重,邀李氏诊视。询知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居高不下,频频喷射状呕吐。近日多次发生短暂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头痛如破,呻吟不绝,目赤气粗,呕吐稠粘痰涎及黄绿色苦水,其气秽臭。脉弦滑而劲,阵阵神糊。证属肝胃痰火上攻,气机逆乱,有升无降,内风已动,有蒙蔽神明之险,急则治标,予降气涤痰和胃降逆:赭石、怀牛膝、生半夏各30g,胆星、天竺黄、柴胡、黄芩、酒龙胆草、枳实、炙草各10g,白芍45g,珍珠母、茯苓各30g,全虫5g、蜈蚣3条(研末冲服),生姜3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呕止,顿服安宫牛黄丸1丸。1剂后,头痛减,抽搐未发,神志已清。凌晨又见剧烈头痛约1刻钟,呕减而未止,吐出酸苦粘涎,脉弦滑较昨稍缓,舌上水滑,胃中觉凉。改投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重在降逆和肝胃:赭石45g,怀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g,红参(另炖)、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炙草各15g,全虫10g,蜈蚣10条,生姜30g,姜汁10毫升。1剂后痛呕均止,颅压正常。仍予原方加减,侧重化瘀两剂,诸症均退,未见任何后遗症。唯输液一侧之下肢肿,予补阳还五汤调理而愈(45页)。按 本例之剧烈头痛,在加吴茱萸汤后一剂而止。因吴茱萸辛苦大热,其气燥烈,李氏在下笔之际曾有犹豫,恐不合于“脑出血”症。中医虽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病名,但患者头痛如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酸苦涎沫,又自觉胃凉,正是肝胃虚寒,痰饮上冲之吴茱萸汤证,投之“效如桴鼓”。李可之经验:吴茱萸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凡遇小儿、老人、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377页)。其用生半夏,也遵仲景之冲洗法,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不可不知(8页)。2、经方的基础有效量李可在返朴归真研究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方“基础有效量”概念。他说: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按80年代初,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汉代一两,为今之15.625克,则用伤寒方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这是仲景经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凡用经方治大症,以基础有效量为准,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低于此量则无效,或缓不济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141页)。兹举其案例如下:发热待诊 刘某,男,31岁。患者以“发热待诊”入院,每日下午3~8时高热40℃不退,已半月。滴注红霉素,服银翘白虎汤无效,请李氏诊治。询知患者于半月前感寒发病,初起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不渴,打针服药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1周后变为有规律发热,过时便逐渐减轻。发热时眉棱骨痛,先寒战,后高热,有如疟状。烧退后头晕,夜间盗汗。口苦、咽干、呕逆、目眩、便燥,舌苔厚腻,舌中裂纹,脉沉滑数。证本寒邪束表,初治见热治热,过用寒凉,致遏邪不得外透,渐入少阳、阳明,表寒未罢,里热初结,予大柴胡汤两解之:柴胡125g,黄芩30g,半夏60g,赤芍、大黄、枳实各30g,生姜30g,二煎混匀,准于正午12时顿服1剂。患者于11时50分服药,药后全身躁热,约10分钟得畅汗,半小时后通便,热退痛止,诸症均愈而出院(183页)。按 大柴胡汤的基础有效量:柴胡125g(汉之半斤),半夏60g(汉之半升),大黄30g(汉之2两)等。午时顿服,药后仅10分钟即得畅汗,高烧半个月竟1剂而解,不能不令人折服。笔者对李氏用药做过初步统计,仅以葛根为例,在全书医案中出现20次,其中60克为11次,90克以上为4次,30克为3次(少年1例,老人1例,暴喑1例),10克为1次(幼儿1例)。也就是说,葛根常用量为60,其根据为经方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诸方的葛根均为4两,此为葛根的基础有效量。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不仅处方遵从“基础有效量”,其用药亦效法“基础有效量”,这是他疗效卓著的关键所在。3、经方的改良李可认为,仲景在17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临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一、凡乌、附类方,炙甘草为乌、附之两倍,甘草善解百毒,甘缓以制其辛燥;二、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裂;三、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69页)。但后世由于配伍不当,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发生,遂使当今中医界畏乌附如蛇蝎,因噎废食,弃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绝传之虞(145页)。为此,他对经方乌附剂进行必要的改良。所谓“改良”,是在经方疗效不变的前提下,对乌附剂的毒性所采取的安全有效措施,以做到万无一失。3、1 乌头剂的改良李可在60年前初,为乌头剂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乌头剂,必加两倍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黑小豆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之百药之毒;防风解乌头、附子、芫花之毒。《中药大辞典》无黑小豆条文,但在黑大豆条文“备考”中指出:黑大豆入药,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李氏之黑小豆,当指“雄豆”而言。②同煎、久煎:李氏将仲景蜜煎川乌之另煎法,改为全方诸药之同煎、久煎法,凡乌头超过30克时(包括30克),即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③示范煎药、以知为度:凡用乌头剂,必亲临病家,示范煎药。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以知为度,待病人安然无事,方可离去(70页)。1965年,李可曾参与川乌中毒濒危抢救,因服用川乌9克,3例中毒,其中一例已死亡,另外两例经使用下面方法,均在40分钟救活。其处方为: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绿豆粉30克(122页)。日本的乌头加工方法是高压120度,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剂就安全多了,也毋需先煎、久煎。3、2 附子剂的改良李可亦为附子剂增加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循常规,以救生死于顷刻(70页)。下面看一则武火急煎案例:无脉垂死案 一老妇,60岁。1961年7月,当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灌,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余由此悟出: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按 此例无脉垂死案,当时为了救急而不得已用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纯属偶然。结果1小时后起死回生,李氏结合现代药理的提示,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附子武火急煎便成为救治危急心衰的必然规律。为20~30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两,白术2两。合今之剂量:附子30g、茯苓、白芍、生姜各45g,白术30g。从中可见李可是遵经方之旨,故取效亦捷。1、2 经方的煎服法李可认为,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奥秘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以《金匮》乌头汤为例,其煎服法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1枚,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粘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剽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的2/3)。服药后的效果要求:“不知,尽服之。”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即无此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以“知”为度。此必仲景当年亲历、亲尝的切身体验之谈,绝非臆测可比(69页)。李可深得经旨,用乌头必配蜂蜜久煎。详见下面病例:鸡爪风症 宋某,女,26岁。产后9个月,忽觉四肢麻木,气怯神倦,腰困如折,劳累或气候突变则加重。近1个月来,麻木一旦发作,手脚便频频抽搐如鸡爪状。内科诊为缺钙性抽搐,补钙亦不能控制。视其面色萎黄欠华,脉细舌淡。断为产后血虚,肝失所养,故挛急,遂予加味芪桂五物汤:生芪45g,当归30g,白芍90g,桂枝、红参(另炖)、肾四味各10g,黑木耳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肉20g,7剂。二诊:药后精神健旺,面色红润,气怯腰困麻木均愈,而遇冷仍有抽搐。详询病史,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淘菜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正虚不能鼓邪外达。前方为补益气血,无直接驱寒作用,服后仅体质改善而有小效,病根未拔,故遇寒又发。且本例之寒,非表寒可比,乃深伏厥、少二经之伏寒,非大辛大热温通十二经之猛将不能胜任。乃选乌头汤加味进治:生芪90g,当归、白芍各45g,川乌30g,炙草60g,麻黄、桂枝、细辛各15g,肾四味、防风、黑小豆各30g,全蝎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蜂蜜150g,生姜10片,大枣10枚,核桃(打)4枚。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分3次服,3剂。服后诸症均愈(122页)。按 李氏以加味芪桂五物汤治愈多例鸡爪风,但用于本例仅有小效。经详询病史,得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做饭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内寒久伏。遂改用乌头汤配蜂蜜,加冷水2500毫升,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结果3剂而愈。1、3 经方的冲洗法李可对《伤寒论》中的注释也不放过。他说:《伤寒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377页)。下面举例证之:蛛网膜下腔出血 温某,女,27岁。怀孕5个月,突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经急诊治疗两周,病势转重,邀李氏诊视。询知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居高不下,频频喷射状呕吐。近日多次发生短暂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头痛如破,呻吟不绝,目赤气粗,呕吐稠粘痰涎及黄绿色苦水,其气秽臭。脉弦滑而劲,阵阵神糊。证属肝胃痰火上攻,气机逆乱,有升无降,内风已动,有蒙蔽神明之险,急则治标,予降气涤痰和胃降逆:赭石、怀牛膝、生半夏各30g,胆星、天竺黄、柴胡、黄芩、酒龙胆草、枳实、炙草各10g,白芍45g,珍珠母、茯苓各30g,全虫5g、蜈蚣3条(研末冲服),生姜3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呕止,顿服安宫牛黄丸1丸。1剂后,头痛减,抽搐未发,神志已清。凌晨又见剧烈头痛约1刻钟,呕减而未止,吐出酸苦粘涎,脉弦滑较昨稍缓,舌上水滑,胃中觉凉。改投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重在降逆和肝胃:赭石45g,怀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g,红参(另炖)、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炙草各15g,全虫10g,蜈蚣10条,生姜30g,姜汁10毫升。1剂后痛呕均止,颅压正常。仍予原方加减,侧重化瘀两剂,诸症均退,未见任何后遗症。唯输液一侧之下肢肿,予补阳还五汤调理而愈(45页)。按 本例之剧烈头痛,在加吴茱萸汤后一剂而止。因吴茱萸辛苦大热,其气燥烈,李氏在下笔之际曾有犹豫,恐不合于“脑出血”症。中医虽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病名,但患者头痛如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酸苦涎沫,又自觉胃凉,正是肝胃虚寒,痰饮上冲之吴茱萸汤证,投之“效如桴鼓”。李可之经验:吴茱萸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凡遇小儿、老人、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377页)。其用生半夏,也遵仲景之冲洗法,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不可不知(8页)。2、经方的基础有效量李可在返朴归真研究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方“基础有效量”概念。他说: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按80年代初,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汉代一两,为今之15.625克,则用伤寒方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这是仲景经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凡用经方治大症,以基础有效量为准,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低于此量则无效,或缓不济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141页)。兹举其案例如下:发热待诊 刘某,男,31岁。患者以“发热待诊”入院,每日下午3~8时高热40℃不退,已半月。滴注红霉素,服银翘白虎汤无效,请李氏诊治。询知患者于半月前感寒发病,初起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不渴,打针服药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1周后变为有规律发热,过时便逐渐减轻。发热时眉棱骨痛,先寒战,后高热,有如疟状。烧退后头晕,夜间盗汗。口苦、咽干、呕逆、目眩、便燥,舌苔厚腻,舌中裂纹,脉沉滑数。证本寒邪束表,初治见热治热,过用寒凉,致遏邪不得外透,渐入少阳、阳明,表寒未罢,里热初结,予大柴胡汤两解之:柴胡125g,黄芩30g,半夏60g,赤芍、大黄、枳实各30g,生姜30g,二煎混匀,准于正午12时顿服1剂。患者于11时50分服药,药后全身躁热,约10分钟得畅汗,半小时后通便,热退痛止,诸症均愈而出院(183页)。按 大柴胡汤的基础有效量:柴胡125g(汉之半斤),半夏60g(汉之半升),大黄30g(汉之2两)等。午时顿服,药后仅10分钟即得畅汗,高烧半个月竟1剂而解,不能不令人折服。笔者对李氏用药做过初步统计,仅以葛根为例,在全书医案中出现20次,其中60克为11次,90克以上为4次,30克为3次(少年1例,老人1例,暴喑1例),10克为1次(幼儿1例)。也就是说,葛根常用量为60,其根据为经方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诸方的葛根均为4两,此为葛根的基础有效量。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不仅处方遵从“基础有效量”,其用药亦效法“基础有效量”,这是他疗效卓著的关键所在。3、经方的改良李可认为,仲景在17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临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一、凡乌、附类方,炙甘草为乌、附之两倍,甘草善解百毒,甘缓以制其辛燥;二、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裂;三、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69页)。但后世由于配伍不当,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发生,遂使当今中医界畏乌附如蛇蝎,因噎废食,弃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绝传之虞(145页)。为此,他对经方乌附剂进行必要的改良。所谓“改良”,是在经方疗效不变的前提下,对乌附剂的毒性所采取的安全有效措施,以做到万无一失。3、1 乌头剂的改良李可在60年前初,为乌头剂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乌头剂,必加两倍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黑小豆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之百药之毒;防风解乌头、附子、芫花之毒。《中药大辞典》无黑小豆条文,但在黑大豆条文“备考”中指出:黑大豆入药,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李氏之黑小豆,当指“雄豆”而言。②同煎、久煎:李氏将仲景蜜煎川乌之另煎法,改为全方诸药之同煎、久煎法,凡乌头超过30克时(包括30克),即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③示范煎药、以知为度:凡用乌头剂,必亲临病家,示范煎药。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以知为度,待病人安然无事,方可离去(70页)。1965年,李可曾参与川乌中毒濒危抢救,因服用川乌9克,3例中毒,其中一例已死亡,另外两例经使用下面方法,均在40分钟救活。其处方为: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绿豆粉30克(122页)。日本的乌头加工方法是高压120度,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剂就安全多了,也毋需先煎、久煎。3、2 附子剂的改良李可亦为附子剂增加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循常规,以救生死于顷刻(70页)。下面看一则武火急煎案例:无脉垂死案 一老妇,60岁。1961年7月,当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灌,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余由此悟出: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按 此例无脉垂死案,当时为了救急而不得已用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纯属偶然。结果1小时后起死回生,李氏结合现代药理的提示,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附子武火急煎便成为救治危急心衰的必然规律。4、经方的突破李可认为,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404页)。只有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才能攻克世界医学难题(自序2页)。李可在改良经方的基础上,又实现了3个突破。4、1 突破经方的剂量李可常和垂死病人打交道,为救危亡于顷刻,其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多破格用药。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四逆汤中的附子用至200克(原方为50克),日夜连服3剂,附子24小时竟达600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乌头汤中的黄芪用至240克(原方为45克);产后便燥肛裂出血案(117页),黄土汤中的白术用至120克(原方为45克)。4、2 突破经方的容量所谓经方的容量,是指方剂所容纳的“复方多法”多少而言。广络兼备法(即数方或数法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就是方剂在容量方面的较高境界。李可治疗疑难重症,因其病证多种,相互牵制,不同时治疗又不足以祛病,故其医案多为广络兼备法。下面举例证之:颈椎增生症 王某,男,51岁。初诊:右肩凝,臂不能上抬后展,阵阵顽麻,项强痛、不能转侧月余。X片见颈2、3椎唇形增生,肩胛骨增厚。阴雨天项、背、肩有痛、麻、抽搐感。口腔及下唇生疮,此起彼伏,经年不愈。三五日辄感冒,脉沉细涩,舌淡红。证属精血亏损,络脉失养,卫阳不固,复被风寒外袭,留而成痹;阴虚阳浮,火不归原而上热。拟益气养血,滋阴和阳,逐寒通络复方:生芪120g,葛根90g,当归、川乌、黑小豆、二冬、巴戟肉、茯苓各30g,熟地90g,五味子6g,桂枝、细辛各15g,桃仁、红花、地龙各10g,白芍90g,炙草60g,防风20g,全虫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肉桂1.5g(米丸先吞),生姜10片,大枣10枚,蜂蜜150g,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煎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上药服6剂,诸证悉除(219页)。按 该方融入了乌头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引火汤、止痉散等复方多法,突破了经方的容量,其广络兼备法可见一斑。4、3 突破经方的毒量所谓经方的毒量,是指方剂的毒药剂量。古今本草,早有定论,附子有大毒。但李可认为,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李可在四逆汤基础上,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救治各种类型心衰急症,其方剂组成: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红参10~30g(另炖),山萸肉60~120g,生龙牡、磁石各30g,麝香0.5g(分次冲服)。现举验案,以为佐证:风心病心衰垂危 吴某,男,5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12年,此次因急性心衰合并室颤,心率212次/分,已发病危通知书,邀李氏会诊。诊见患者目暗无神,面如死灰,头汗如油,神识昏糊,喘不能言,气息奄奄,小便自遣。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全身冰冷,仅胸部微温,腹胀如鼓,下肢烂肿如泥,吸氧,测不到血压,寸口部脉如游丝。五脏绝症已见其三。元阳垂绝,危在顷刻。所幸下三部太溪根脉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遂投大剂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200克,加沉香粉3克、油桂3克冲,茯苓、泽泻各30克,以纳气归肾、利水消肿。武火急煎,边煎边灌。服药一刻钟阳回厥退,汗敛喘定。一个半小时即知饥索食,心率100次/分,脱险。嘱原方再取3剂,3小时1次,昼夜连服。6小时后,水肿消退,心率82次/分,已能拄杖出游。计前后31小时,服附子0.75公斤,山萸肉0.5公斤,古今视为必死之症,竟获治愈(10页)。按 此案已发病危通知书,李氏用大剂破格救心汤,前后仅用31小时治愈,折合一昼夜附子用至600克,这在中医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的。5、经方是攻克急症的仙丹妙药李可认为,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的一大特色,丢掉了急症阵地(142页)。李氏在经方四逆汤基础上,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救治各种类型心衰急危重症,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便是明证(10页);其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又研制出攻毒承气汤救治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占领了急症阵地。下面看一则急腹症验案: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 任某,女,48岁。患者取右侧位卧于炕上,痛苦呻吟,频频呕吐秽臭粘涎并夹有黑便,豆粒大之汗珠从头部淋漓滴下。右腿弯曲不敢稍伸,阑尾部有包块,隆起馒头大,外观红肿,痛不可近。扪之灼热,有波动感。腹胀如瓮,阵阵绞痛,已三日不便,亦不能矢气,小便赤热刺痛。高热寒战,叩齿咯咯有声。腋下体温39.5℃,口气秽臭,舌黑起刺、干涩。可断为肠痈脓成,热毒壅闭三焦、阳明腑实之关格大证,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开刀,宁死不去。李氏拟攻毒承气汤加味:①生白萝卜2.5公斤,芒硝120克,加水5000毫升同煎,分3次入萝卜,待熟煮一批,捞出再换一批,得浓汁缩至500毫升,备用。②双花240g,连翘、苡仁、赤芍、桃仁、厚朴、槟榔、芙蓉叶、芦根各30g,冬瓜仁60g,生大黄45g,丹皮、枳实各15g,皂刺、炮甲、白芷、甘草各10g,木香、沉香各3g(磨汁对入)。加水过药二寸,加白酒100毫升,浸泡40分钟,然后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1000毫升,与方一混合,每隔2小时服300毫升,连续服用,以通为度。第一次服药后两小时,腹中绞痛,上下翻滚,腹中阵阵雷鸣,频频打嗝矢气。幸得三焦气机升降已复,乃一鼓作气,再进300毫升,患者欲便仍未便下,但胀痛已大为松缓。3小时后又进300毫升,药后3小时便下黑如污泥,极臭,夹有硬结成条、块状粪便及脓血状物一大便盆。随即索食面条1碗,安然入睡。次日清晨,阑尾部之包块已消,仍有压痛,体温37℃,舌上黑苔退净,六脉和缓从容。予清肠饮倍苡仁,加芙蓉叶、甲珠、皂刺以清余邪,3剂而愈(128页)。按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或脓毒血症者,二者若见其一,已非保守疗法适应症。但李氏治此类病人,以攻毒承气汤,前后不出10小时,费用不过数元。若于大柴胡合方,重用柴胡125克,可于40分钟内使急性胰腺炎痛止、肿消,还用于重症肺脓疡、肝痈、外科创伤毒血症、急性子宫内膜炎等多种急腹症。6、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李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之宝库,有强大的生命力。仲景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406页)。下面看一则李氏用经方治疗世界性医学难题验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高某,男,51岁。患者素有严重冻伤,10年前下肢冷痛,多次住院无效,后来病情恶化,确诊为脑动脉硬化、心肌下壁梗塞、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求李氏诊治。诊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日夜不休,左下肢麻木,脉沉细迟微,双足背动脉消失。面色苍白晦暗,畏寒神倦。证由寒邪深伏血分,痹阻血脉,已成脱疽重症及真心痛。遂拟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虫类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合而大辛大热,开冰解冻,益气破瘀,通络定痛之剂:生黄芪240g,附子、当归、炙草各60g,川乌、丹参、川牛膝、黑小豆、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开水冲洗7次),另用麝香1g、炮甲5g、水蛭3g、全虫3g、蜈蚣两条(研粉冲服),蜂蜜150g,生姜45g,大枣10枚,加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对入黄酒500毫升,日3夜1服,4剂。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又连服3剂,诸证均退。原左足大趾内侧之溃疡亦收口愈合,心绞痛及下肢电击样剧痛亦消失。后服培元固本散半月而痊愈(65页)。按 李可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用经方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以破格救心汤使上百例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濒死心衰起死回生(1页),以破格救心汤变方治愈世界性新增疾病谱中疑难绝症肺间质纤维化2例(25页),以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愈西医建议高位截肢的寒凝型脉管炎7例等(67页)。由此看来,经方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确切地说,经方乌、附剂便是这把金钥匙,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结束语中已点明这一观点,应引起中医界的高度重视。7、经方的感悟李可在经方诸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对经方是如何感悟的。李可自述: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是怎么回事,就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就学习《伤寒论》,治病情况有所改善。以前是拿方套人,后来是把各种各样的病都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内、外、妇、儿都是这样,就进步一些。61年(即31岁),在甘肃救活一心衰病人,昏迷,四肢厥冷,脉摸不到了,血压也没了,即无脉垂死案,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开始用30克附子,用开水急煎,煮沸1刻钟即边煎边喂,当加到150克时,1小时后病人睁开眼,能说话了。62年又治一例心衰,每剂药用45克附子。当时家属已准备后事,媳妇不懂得,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要吃饭,次日即可下炕走路。从此我查遍医书,看到宋人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有一个病案:病人久治不愈,按《伤寒论》上原方原量,一剂药3次服,而两次服已豁然而愈。又读名医类案卷一,载吴球用附子验案。吴球浙人,曾为明太医。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束手,后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令人拣极重者3枚,生切为一剂,计量三两投之。”众医咋舌,私自减其半量,以一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曰:“为何减吾药量?吾投三枚,将令其活三年,今止活一年半耳。”后年半果病发而卒。这两位前辈的当头棒喝,如一声惊雷,引导我走上试药尝药之路。只有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这一次的误打误撞,侥幸成功,对我震动极大。使我意识到,剂量是疗效的关键,而经方基础有效量便是突破口。李时珍说:“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这句话害苦了《伤寒论》470年,现在的用量只是伤寒方的十分之一,岂不是阉割了伤寒论!关云长是三国名将,你收缴了他的青龙偃月刀,他还有什么威风!伤寒方之所以不能治大病,中医之所以沦为慢郎中,之所以退出急症阵地,之所以沦为西医附庸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从那以后,经我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李可取得上述经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晋中地区,凡西医发了病危通知书,不抬回家就火化,而当地人特别怕火化,就找中医、找李可。李可就是在这“死人堆”里(即垂死心衰病人),才炼就了中医之十八般武艺。一个23岁自学中医的人,中间入狱2年半,从1959年(即29岁)到1961年内开始对心脏病攻关,就对经方已经大彻大悟。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完全验证了他在19年前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剂量正与仲景原方用量相符。这不是先知先觉,又是什么呢?所以“南风窗”杂志的记者在采访李可时说:许多病人称呼您“救命先生”,还有人说您是“当代张仲景”。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李可研究经方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经方的返朴归真;经方的基础有效量;经方的改良;经方的突破;经方是攻克急症的仙丹妙药;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 本主题由 樊正阳 于 2011-1-29 10:05:00 置顶 1、1 经方的剂量李可认为,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经方以此量治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攻无不克之奇效(142页)。现附其验案,以为佐证。身麻脚肿一老妇,76岁,右半身麻,膝以下冷,脚肿不能穿鞋,渴不思饮,漱水即唾。睡醒一觉,舌干不能转动,心悸头眩,难再入睡,脉迟细,舌干红无苔。李可予以大剂人参真武汤:附子30g,白术30g,茯苓45g,白芍45g,生姜45g,红参(另炖)15g。3剂后肿退,寐安,舌上生出薄白苔,津液满口。又予大剂补阳还五汤加入附子30g,白芥子10g,全虫3g,蜈蚣2条,6剂后麻木亦愈(61页)。按:真武汤原方剂量:炮附子1枚(大者为20~30克),茯苓、白芍、生姜各3两,白术2两。合今之剂量:附子30g、茯苓、白芍、生姜各45g,白术30g。从中可见李可是遵经方之旨,故取效亦捷。1、2 经方的煎服法李可认为,仲景在历史上运用乌、附剂最早,使用频率最高。仲景方中,乌、附大多生用,用量之大,古今少有。何以保证无害?奥秘全在经方的配伍、炮制与煎服方法上见真谛。以《金匮》乌头汤为例,其煎服法寓有深意。先以蜜2升(汉代1升合今之200毫升)煎川乌1枚,煎至1升时去川乌,留蜜待用。蜜煎川乌,有两层意义:一则蜜为百花之精华,善解百毒,尤为川乌毒之克星;二则以稠粘之蜜汁文火煮之,必影响毒性之分解。川乌剽悍燥烈之性,已不能为害。然后全方5味药,以水3升,煮取1升去渣,与煎妥之川乌蜜混合再煎,进一步中和毒性。再看服法:服7合(140毫升,为全剂的2/3)。服药后的效果要求:“不知,尽服之。”服后唇舌微觉麻木为“知”。“不知”即无此感觉,则“尽服之”,即把所剩1/3药液全部服下,以“知”为度。此必仲景当年亲历、亲尝的切身体验之谈,绝非臆测可比(69页)。李可深得经旨,用乌头必配蜂蜜久煎。详见下面病例:鸡爪风症 宋某,女,26岁。产后9个月,忽觉四肢麻木,气怯神倦,腰困如折,劳累或气候突变则加重。近1个月来,麻木一旦发作,手脚便频频抽搐如鸡爪状。内科诊为缺钙性抽搐,补钙亦不能控制。视其面色萎黄欠华,脉细舌淡。断为产后血虚,肝失所养,故挛急,遂予加味芪桂五物汤:生芪45g,当归30g,白芍90g,桂枝、红参(另炖)、肾四味各10g,黑木耳30g,炙草10g,生姜10片,大枣10枚,胡桃肉20g,7剂。二诊:药后精神健旺,面色红润,气怯腰困麻木均愈,而遇冷仍有抽搐。详询病史,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淘菜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正虚不能鼓邪外达。前方为补益气血,无直接驱寒作用,服后仅体质改善而有小效,病根未拔,故遇寒又发。且本例之寒,非表寒可比,乃深伏厥、少二经之伏寒,非大辛大热温通十二经之猛将不能胜任。乃选乌头汤加味进治:生芪90g,当归、白芍各45g,川乌30g,炙草60g,麻黄、桂枝、细辛各15g,肾四味、防风、黑小豆各30g,全蝎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蜂蜜150g,生姜10片,大枣10枚,核桃(打)4枚。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分3次服,3剂。服后诸症均愈(122页)。按 李氏以加味芪桂五物汤治愈多例鸡爪风,但用于本例仅有小效。经详询病史,得知患者产后未及满月,做饭洗衣不避冷水,致寒湿深入血分,内寒久伏。遂改用乌头汤配蜂蜜,加冷水2500毫升,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结果3剂而愈。1、3 经方的冲洗法李可对《伤寒论》中的注释也不放过。他说:《伤寒论》吴茱萸汤方下注一“洗”字,是仲景用法奥妙所在。即以沸水冲洗7遍后入煎,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377页)。下面举例证之:蛛网膜下腔出血 温某,女,27岁。怀孕5个月,突然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经急诊治疗两周,病势转重,邀李氏诊视。询知CT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居高不下,频频喷射状呕吐。近日多次发生短暂性抽搐,一度口眼歪斜,头痛如破,呻吟不绝,目赤气粗,呕吐稠粘痰涎及黄绿色苦水,其气秽臭。脉弦滑而劲,阵阵神糊。证属肝胃痰火上攻,气机逆乱,有升无降,内风已动,有蒙蔽神明之险,急则治标,予降气涤痰和胃降逆:赭石、怀牛膝、生半夏各30g,胆星、天竺黄、柴胡、黄芩、酒龙胆草、枳实、炙草各10g,白芍45g,珍珠母、茯苓各30g,全虫5g、蜈蚣3条(研末冲服),生姜30g,姜汁10毫升(对入),煎取浓汁300毫升,小量多次缓缓呷服,待呕止,顿服安宫牛黄丸1丸。1剂后,头痛减,抽搐未发,神志已清。凌晨又见剧烈头痛约1刻钟,呕减而未止,吐出酸苦粘涎,脉弦滑较昨稍缓,舌上水滑,胃中觉凉。改投镇肝熄风汤合吴茱萸汤加减,重在降逆和肝胃:赭石45g,怀牛膝、生半夏、茯苓各30g,红参(另炖)、吴茱萸(开水冲洗7次)、炙草各15g,全虫10g,蜈蚣10条,生姜30g,姜汁10毫升。1剂后痛呕均止,颅压正常。仍予原方加减,侧重化瘀两剂,诸症均退,未见任何后遗症。唯输液一侧之下肢肿,予补阳还五汤调理而愈(45页)。按 本例之剧烈头痛,在加吴茱萸汤后一剂而止。因吴茱萸辛苦大热,其气燥烈,李氏在下笔之际曾有犹豫,恐不合于“脑出血”症。中医虽无“蛛网膜下腔出血”之病名,但患者头痛如破,剧烈呕吐,吐出物为酸苦涎沫,又自觉胃凉,正是肝胃虚寒,痰饮上冲之吴茱萸汤证,投之“效如桴鼓”。李可之经验:吴茱萸10克以下无效,15克显效,30克攻无不克。凡遇小儿、老人、羸弱病人则先煎沸2~3分钟,换水重煎,则更稳妥(377页)。其用生半夏,也遵仲景之冲洗法,以温水淘洗3次,加等量生姜佐之,既解其毒,又加强疗效,不可不知(8页)。2、经方的基础有效量李可在返朴归真研究经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经方“基础有效量”概念。他说: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按80年代初,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汉代一两,为今之15.625克,则用伤寒方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这是仲景经方的基础有效量(183页)。凡用经方治大症,以基础有效量为准,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低于此量则无效,或缓不济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141页)。兹举其案例如下:发热待诊 刘某,男,31岁。患者以“发热待诊”入院,每日下午3~8时高热40℃不退,已半月。滴注红霉素,服银翘白虎汤无效,请李氏诊治。询知患者于半月前感寒发病,初起全身骨节、肌肉酸疼,项背强急,不渴,打针服药无效,各项检查无异常。1周后变为有规律发热,过时便逐渐减轻。发热时眉棱骨痛,先寒战,后高热,有如疟状。烧退后头晕,夜间盗汗。口苦、咽干、呕逆、目眩、便燥,舌苔厚腻,舌中裂纹,脉沉滑数。证本寒邪束表,初治见热治热,过用寒凉,致遏邪不得外透,渐入少阳、阳明,表寒未罢,里热初结,予大柴胡汤两解之:柴胡125g,黄芩30g,半夏60g,赤芍、大黄、枳实各30g,生姜30g,二煎混匀,准于正午12时顿服1剂。患者于11时50分服药,药后全身躁热,约10分钟得畅汗,半小时后通便,热退痛止,诸症均愈而出院(183页)。按 大柴胡汤的基础有效量:柴胡125g(汉之半斤),半夏60g(汉之半升),大黄30g(汉之2两)等。午时顿服,药后仅10分钟即得畅汗,高烧半个月竟1剂而解,不能不令人折服。笔者对李氏用药做过初步统计,仅以葛根为例,在全书医案中出现20次,其中60克为11次,90克以上为4次,30克为3次(少年1例,老人1例,暴喑1例),10克为1次(幼儿1例)。也就是说,葛根常用量为60,其根据为经方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桂枝加葛根汤等,诸方的葛根均为4两,此为葛根的基础有效量。从中可以看出:李可不仅处方遵从“基础有效量”,其用药亦效法“基础有效量”,这是他疗效卓著的关键所在。3、经方的改良李可认为,仲景在1700多年前,已取得了临床应用乌附剂的成功经验:一、凡乌、附类方,炙甘草为乌、附之两倍,甘草善解百毒,甘缓以制其辛燥;二、蜜制川乌,蜜为百花之精华,芳香甘醇凉润,善解百毒,并制其燥裂;三、余药另煎,取汁与蜜再煎,中和毒性,使乌头之毒性降到最低点(69页)。但后世由于配伍不当,煎煮不遵法度,偶有中毒事故发生,遂使当今中医界畏乌附如蛇蝎,因噎废食,弃置不用,使仲景起死回生妙方有绝传之虞(145页)。为此,他对经方乌附剂进行必要的改良。所谓“改良”,是在经方疗效不变的前提下,对乌附剂的毒性所采取的安全有效措施,以做到万无一失。3、1 乌头剂的改良李可在60年前初,为乌头剂增加了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乌头剂,必加两倍之炙甘草,蜂蜜150克,黑小豆、防风各30克。黑小豆解砒石、甘遂、天雄、附子之百药之毒;防风解乌头、附子、芫花之毒。《中药大辞典》无黑小豆条文,但在黑大豆条文“备考”中指出:黑大豆入药,其紧小者为雄豆,入药尤佳。李氏之黑小豆,当指“雄豆”而言。②同煎、久煎:李氏将仲景蜜煎川乌之另煎法,改为全方诸药之同煎、久煎法,凡乌头超过30克时(包括30克),即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3次服。煎煮时间3小时左右,可有效破坏乌头碱之剧毒。③示范煎药、以知为度:凡用乌头剂,必亲临病家,示范煎药。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后唇舌感觉,以知为度,待病人安然无事,方可离去(70页)。1965年,李可曾参与川乌中毒濒危抢救,因服用川乌9克,3例中毒,其中一例已死亡,另外两例经使用下面方法,均在40分钟救活。其处方为:生大黄、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蜂蜜150克,煎汤送服绿豆粉30克(122页)。日本的乌头加工方法是高压120度,经2小时可破坏乌头碱之剧毒,这样入汤剂就安全多了,也毋需先煎、久煎。3、2 附子剂的改良李可亦为附子剂增加3条安全措施:①配伍:凡用附子超过30克时,不论原方有无,皆加炙甘草60克,即可有效监制附子毒性。②文火久煎:附子剂用于慢性心衰者,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日分2~3次服,煎煮时间1个半小时左右。③武火急煎:危急濒死心衰病人,使用大剂破格救心汤时,则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灌,不循常规,以救生死于顷刻(70页)。下面看一则武火急煎案例:无脉垂死案 一老妇,60岁。1961年7月,当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灌,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按现代药理实验研究,附子武火急煎1小时,正是其毒性分解的高峰。余由此悟出: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附子的剧毒,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按 此例无脉垂死案,当时为了救急而不得已用武火急煎、随煎随灌,纯属偶然。结果1小时后起死回生,李氏结合现代药理的提示,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附子武火急煎便成为救治危急心衰的必然规律。4、经方的突破李可认为,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404页)。只有超常破格用药,独闯新路,才能攻克世界医学难题(自序2页)。李可在改良经方的基础上,又实现了3个突破。4、1 突破经方的剂量李可常和垂死病人打交道,为救危亡于顷刻,其被逼上急症攻关之路,多破格用药。例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9页),四逆汤中的附子用至200克(原方为50克),日夜连服3剂,附子24小时竟达600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65页),乌头汤中的黄芪用至240克(原方为45克);产后便燥肛裂出血案(117页),黄土汤中的白术用至120克(原方为45克)。4、2 突破经方的容量所谓经方的容量,是指方剂所容纳的“复方多法”多少而言。广络兼备法(即数方或数法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就是方剂在容量方面的较高境界。李可治疗疑难重症,因其病证多种,相互牵制,不同时治疗又不足以祛病,故其医案多为广络兼备法。下面举例证之:颈椎增生症 王某,男,51岁。初诊:右肩凝,臂不能上抬后展,阵阵顽麻,项强痛、不能转侧月余。X片见颈2、3椎唇形增生,肩胛骨增厚。阴雨天项、背、肩有痛、麻、抽搐感。口腔及下唇生疮,此起彼伏,经年不愈。三五日辄感冒,脉沉细涩,舌淡红。证属精血亏损,络脉失养,卫阳不固,复被风寒外袭,留而成痹;阴虚阳浮,火不归原而上热。拟益气养血,滋阴和阳,逐寒通络复方:生芪120g,葛根90g,当归、川乌、黑小豆、二冬、巴戟肉、茯苓各30g,熟地90g,五味子6g,桂枝、细辛各15g,桃仁、红花、地龙各10g,白芍90g,炙草60g,防风20g,全虫12只、蜈蚣4条(研末冲服),肉桂1.5g(米丸先吞),生姜10片,大枣10枚,蜂蜜150g,加冷水2500毫升,文火煎煮取600毫升,3次分服。上药服6剂,诸证悉除(219页)。按 该方融入了乌头汤、桂枝加葛根汤、当归四逆汤、补阳还五汤、引火汤、止痉散等复方多法,突破了经方的容量,其广络兼备法可见一斑。4、3 突破经方的毒量所谓经方的毒量,是指方剂的毒药剂量。古今本草,早有定论,附子有大毒。但李可认为,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对垂死的心衰病人而言,正是救命的仙丹(3页)。李可在四逆汤基础上,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救治各种类型心衰急症,其方剂组成: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红参10~30g(另炖),山萸肉60~120g,生龙牡、磁石各30g,麝香0.5g(分次冲服)。现举验案,以为佐证:风心病心衰垂危 吴某,男,55岁。患风湿性心脏病12年,此次因急性心衰合并室颤,心率212次/分,已发病危通知书,邀李氏会诊。诊见患者目暗无神,面如死灰,头汗如油,神识昏糊,喘不能言,气息奄奄,小便自遣。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全身冰冷,仅胸部微温,腹胀如鼓,下肢烂肿如泥,吸氧,测不到血压,寸口部脉如游丝。五脏绝症已见其三。元阳垂绝,危在顷刻。所幸下三部太溪根脉微弱可辨,是为一线生机,遂投大剂破格救心汤,重用附子200克,加沉香粉3克、油桂3克冲,茯苓、泽泻各30克,以纳气归肾、利水消肿。武火急煎,边煎边灌。服药一刻钟阳回厥退,汗敛喘定。一个半小时即知饥索食,心率100次/分,脱险。嘱原方再取3剂,3小时1次,昼夜连服。6小时后,水肿消退,心率82次/分,已能拄杖出游。计前后31小时,服附子0.75公斤,山萸肉0.5公斤,古今视为必死之症,竟获治愈(10页)。按 此案已发病危通知书,李氏用大剂破格救心汤,前后仅用31小时治愈,折合一昼夜附子用至600克,这在中医史上可谓绝无仅有的。5、经方是攻克急症的仙丹妙药李可认为,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仲景的一大特色,丢掉了急症阵地(142页)。李氏在经方四逆汤基础上,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救治各种类型心衰急危重症,如风心病心衰垂危案便是明证(10页);其在大承气汤基础上,又研制出攻毒承气汤救治多种危重急腹症,竟获成功,占领了急症阵地。下面看一则急腹症验案:阑尾脓肿合并肠梗阻 任某,女,48岁。患者取右侧位卧于炕上,痛苦呻吟,频频呕吐秽臭粘涎并夹有黑便,豆粒大之汗珠从头部淋漓滴下。右腿弯曲不敢稍伸,阑尾部有包块,隆起馒头大,外观红肿,痛不可近。扪之灼热,有波动感。腹胀如瓮,阵阵绞痛,已三日不便,亦不能矢气,小便赤热刺痛。高热寒战,叩齿咯咯有声。腋下体温39.5℃,口气秽臭,舌黑起刺、干涩。可断为肠痈脓成,热毒壅闭三焦、阳明腑实之关格大证,建议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开刀,宁死不去。李氏拟攻毒承气汤加味:①生白萝卜2.5公斤,芒硝120克,加水5000毫升同煎,分3次入萝卜,待熟煮一批,捞出再换一批,得浓汁缩至500毫升,备用。②双花240g,连翘、苡仁、赤芍、桃仁、厚朴、槟榔、芙蓉叶、芦根各30g,冬瓜仁60g,生大黄45g,丹皮、枳实各15g,皂刺、炮甲、白芷、甘草各10g,木香、沉香各3g(磨汁对入)。加水过药二寸,加白酒100毫升,浸泡40分钟,然后武火急煎10分钟,取汁1000毫升,与方一混合,每隔2小时服300毫升,连续服用,以通为度。第一次服药后两小时,腹中绞痛,上下翻滚,腹中阵阵雷鸣,频频打嗝矢气。幸得三焦气机升降已复,乃一鼓作气,再进300毫升,患者欲便仍未便下,但胀痛已大为松缓。3小时后又进300毫升,药后3小时便下黑如污泥,极臭,夹有硬结成条、块状粪便及脓血状物一大便盆。随即索食面条1碗,安然入睡。次日清晨,阑尾部之包块已消,仍有压痛,体温37℃,舌上黑苔退净,六脉和缓从容。予清肠饮倍苡仁,加芙蓉叶、甲珠、皂刺以清余邪,3剂而愈(128页)。按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穿孔合并腹膜炎或脓毒血症者,二者若见其一,已非保守疗法适应症。但李氏治此类病人,以攻毒承气汤,前后不出10小时,费用不过数元。若于大柴胡合方,重用柴胡125克,可于40分钟内使急性胰腺炎痛止、肿消,还用于重症肺脓疡、肝痈、外科创伤毒血症、急性子宫内膜炎等多种急腹症。6、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李可认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之宝库,有强大的生命力。仲景学说是中医学说的灵魂,是中医取之不尽的源头之水,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406页)。下面看一则李氏用经方治疗世界性医学难题验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高某,男,51岁。患者素有严重冻伤,10年前下肢冷痛,多次住院无效,后来病情恶化,确诊为脑动脉硬化、心肌下壁梗塞、双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建议高位截肢。绝望之下,求李氏诊治。诊见双下肢膝以下冰冷,足趾青紫,电击样剧痛日夜不休,左下肢麻木,脉沉细迟微,双足背动脉消失。面色苍白晦暗,畏寒神倦。证由寒邪深伏血分,痹阻血脉,已成脱疽重症及真心痛。遂拟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加虫类入络搜剔,麝香辟秽通窍,合而大辛大热,开冰解冻,益气破瘀,通络定痛之剂:生黄芪240g,附子、当归、炙草各60g,川乌、丹参、川牛膝、黑小豆、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开水冲洗7次),另用麝香1g、炮甲5g、水蛭3g、全虫3g、蜈蚣两条(研粉冲服),蜂蜜150g,生姜45g,大枣10枚,加水2500毫升,文火煮取500毫升,对入黄酒500毫升,日3夜1服,4剂。服1剂,当夜安然入睡。又连服3剂,诸证均退。原左足大趾内侧之溃疡亦收口愈合,心绞痛及下肢电击样剧痛亦消失。后服培元固本散半月而痊愈(65页)。按 李可在他的书中,多次提到用经方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如以破格救心汤使上百例西医下病危通知书的濒死心衰起死回生(1页),以破格救心汤变方治愈世界性新增疾病谱中疑难绝症肺间质纤维化2例(25页),以乌头汤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愈西医建议高位截肢的寒凝型脉管炎7例等(67页)。由此看来,经方是攻克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确切地说,经方乌、附剂便是这把金钥匙,其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案结束语中已点明这一观点,应引起中医界的高度重视。7、经方的感悟李可在经方诸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他对经方是如何感悟的。李可自述:23岁自学中医,6年以后记了些方,只会对号入座,有时效果不好也闹不清是怎么回事,就请教老中医,他们告诉我:中医的出路在《伤寒论》。于是就学习《伤寒论》,治病情况有所改善。以前是拿方套人,后来是把各种各样的病都放在六经中去考虑,内、外、妇、儿都是这样,就进步一些。61年(即31岁),在甘肃救活一心衰病人,昏迷,四肢厥冷,脉摸不到了,血压也没了,即无脉垂死案,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开始用30克附子,用开水急煎,煮沸1刻钟即边煎边喂,当加到150克时,1小时后病人睁开眼,能说话了。62年又治一例心衰,每剂药用45克附子。当时家属已准备后事,媳妇不懂得,把3副药一起煮了,在3小时里一勺一勺都给婆婆灌了下去,结果当天晚上老太太就醒过来,要吃饭,次日即可下炕走路。从此我查遍医书,看到宋人许叔微《伤寒九十论》中记有一个病案:病人久治不愈,按《伤寒论》上原方原量,一剂药3次服,而两次服已豁然而愈。又读名医类案卷一,载吴球用附子验案。吴球浙人,曾为明太医。一富室患中寒阴证,名医盈座束手,后吴御医至,诊之曰:“非附子莫救,令人拣极重者3枚,生切为一剂,计量三两投之。”众医咋舌,私自减其半量,以一两半为剂进之,病遂已。吴复诊曰:“为何减吾药量?吾投三枚,将令其活三年,今止活一年半耳。”后年半果病发而卒。这两位前辈的当头棒喝,如一声惊雷,引导我走上试药尝药之路。只有亲手做过,方可发现真理。这一次的误打误撞,侥幸成功,对我震动极大。使我意识到,剂量是疗效的关键,而经方基础有效量便是突破口。李时珍说:“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这句话害苦了《伤寒论》470年,现在的用量只是伤寒方的十分之一,岂不是阉割了伤寒论!关云长是三国名将,你收缴了他的青龙偃月刀,他还有什么威风!伤寒方之所以不能治大病,中医之所以沦为慢郎中,之所以退出急症阵地,之所以沦为西医附庸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从那以后,经我手治疗的心衰、肺衰、肾衰病人,没有死过一例。李可取得上述经验,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晋中地区,凡西医发了病危通知书,不抬回家就火化,而当地人特别怕火化,就找中医、找李可。李可就是在这“死人堆”里(即垂死心衰病人),才炼就了中医之十八般武艺。一个23岁自学中医的人,中间入狱2年半,从1959年(即29岁)到1961年内开始对心脏病攻关,就对经方已经大彻大悟。1981年,汉代度量衡器的考古发现,完全验证了他在19年前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剂量正与仲景原方用量相符。这不是先知先觉,又是什么呢?所以“南风窗”杂志的记者在采访李可时说:许多病人称呼您“救命先生”,还有人说您是“当代张仲景”。这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李可研究经方的思路,现简要归纳如下:经方的返朴归真;经方的基础有效量;经方的改良;经方的突破;经方是攻克急症的仙丹妙药;经方是破解世界性医学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李可的30个方剂1.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温氏奔豚汤",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修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供了解决之道。2.金匮肾气丸"每次五粒,把它煮成糊状喝下去,早晚各一次,有十天半月就可以把好些个属于肾虚的证候啊,都扭转过来。3.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用"四逆汤"作为保健的东西,《伤寒论》里面,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少量的长期服用,这样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个寒邪;可以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可以延年益寿4.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5.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6.治疗肺心病的常用方: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为的是1克,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我们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很多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和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7.肺间质纤维化干姜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15g 柯白果打20g 肾四味各30g 炙甘草60g 桂枝 赤芍各45g 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这个方子曾经治过几个肺间质纤维化,现在还有一个,在北京住协和医院发了病危通知,他儿子着了慌到山西找我去了,他吃到7服药时,就把氧气摘掉了。这两种病发展到重危急症阶段时,就用大破格救心汤!8.冠心病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9.心肌炎有一个病人,是个高大的农民,没钱,吃饭都够呛,得了心肌炎也没有钱治,心脏巨大,压迫了整个胸腔。住进我弟子开的医院,病人嘴唇黑,脸上有雾气,脉搏快,喘,根本不能动。住进来以后,200克附子加麝香,隔一个小时加200克,加到750克附子, 4天后醒了。医药费一千多元,我告诉弟子免了他的药费,如果他有钱长期吃培元固本,是可以带病延年的。10.湿气人身上的湿气很重,一到夏天发一些很痒的小包。这个东西湿气很重,一到夏天总是要发一些很痒的小包。到夏天的时候阳气就发,再一个阳气外发的过程,体内积存的那些垃圾,由内向外发这是一个好事,你不要管它,如果你要想治就吃"桂附理中丸"。这是一个问题。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夏天能不能用西洋参来代替洋参,完全不能。你在任何时候不要吃西洋参,有害无益11.破格救心汤方剂组成:附子30-200-3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加煎浓汁兑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 12.胆总管结石大叶金钱草,每天用1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煎服方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放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放,频频喂服1-3剂。13.中风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组成:麻黄 川芎 独活 防已 甘草 杏仁 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 茯苓 升麻 辽细辛 高丽参 防风 各60克透明生石膏150克 生白术120克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用法: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加减法: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主治:1、中风急重症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我要特别说明一下:1、此方为大小续命汤类方,为唐代孙思邈自拟自治方,孙真人方后注云:“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我用此方治愈了自己的中风急症。大小续命汤也是我十几年来治疗中风的常用方,没有任何副作用。2、方中生附子所占比例极小,绝无中毒之虞!方用绢包,意在但取火气。3、方中有大量生石膏反佐,对高血压无碍。(小续命汤 辩证 风寒外袭 中于经络 桂支10 川芎 10 麻黄10 附子15(先煎30分中) 人参10 防风10 黄芩10 防己 12 甘草10 杏仁10 生姜10 一副 , 水煎30分钟温服,每天2次口服 金匮要略》所载《古今录验》续命汤原方:麻黄9g,桂枝9g,当归9g,潞党参9g,生石膏9g,干姜9g,生甘草9g,川芎4.5g,杏仁12g。上方仅服2剂,双下肢即恢复知觉,且能下床行走,大小便亦较通畅。《千金》卷八(注文)引《小品方》。 药物组成 麻黄1两,防己1两,人参1两,黄芩1两,桂心1两,甘草1两,芍药1两,芎?1两,杏仁1两,附子1枚,防风1两半,生姜5两。 加减 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 功效 扶正祛风。 主治 正气内虚,风邪外袭。中风卒起,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謇涩,牙关紧闭,厥冷;或顽痹不仁,风湿腰痛。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中风不省人事,涎鸣,反张,失音,厥冷。八风五痹,痿厥。产后中风。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制备方法 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先煮麻黄3沸,去沫,纳诸药,煮取3升,分3服,良;不愈,更合3-4剂,必佳。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李可说;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介绍这两个方子: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比大小续命汤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还有一个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bid,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14.糖尿病处方:生黄芪90g,升麻6g升津补脾,桃仁10g,红花10g,血竭3g(为末冲服),郁金10g活血化瘀;苍术10g燥湿引入脾经,川萆薢10g利湿而固小便。此药连服两剂,血糖减少,尿量亦减。后每诊皆加黄芪30g,余药不变,渐加黄芪至每剂240g时,小便已近常人,尿中已无烂苹果味与糖气,化验尿中已无糖,血糖亦恢复正常,遂又将黄芪逐渐减少而服之,以善其后,到减至90g时停药观察,一年后亦未反复,此病治疗1个多月,服黄芪5000g多,始收全功。15. 全身疼痛 40来岁男子,很瘦,全身疼痛,吃什么药都没效。诊其脉大而空(血少),《金匮要略》说:“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此为劳病,我令其每天用生地120g,煎水服之,服了近半个月才不疼了。瘦人多火,此人是血不足的“痹证”,16.通宵不眠20多岁妇女,产后失眠已3个月,严重到通宵不眠,遍服中西药无效,疲惫不堪,痛苦异常,奶水也没有了。我诊其脾胃脉沉弱,显然是脾虚胃弱所致。前医根据《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用半夏秫米汤也没效。我开了白术60g令其煎服,当天即能睡3~4个小时,连服10天后,已能睡7~8个小时,饮食也增加了,奶水也有了。17.心跳心慌60岁男性患者,一连好几天心跳心慌,头上出汗,身上无汗,严重时甚至突然晕倒在地,诊其寸脉大而实,余脉皆正常。此为脱症,时间长了也危险。我用甘草60g,先熬了喝,又再泡着喝,一剂即愈。18.小儿尿血10来岁小儿患尿血1年多,瘦弱不堪,尿黄赤疼痛,尿到石地板上都染上黄赤色,难以清洗掉。前医开的都是导赤散、八正散等利尿止血药均无效。我给他开了120g甘草梢,让分四五次煎服,服了第一煎尿就变白色了,药尽病愈。19.肺癌咯血肺癌晚期病人一口一口地咯血,我常在辨证方中加入仙鹤草120g,三五剂药就能止住咯血,不咯血了,20.梅核气梅核气”,即咽喉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我按书本上学来的半夏厚朴汤很少取得疗效,而用白芥子1.5g,桔梗2g,甘草1.5g,硼砂1g,陈皮6g,乌梅9g,利咽豁痰,剂量虽小,每每取效。21.春天感冒春天感冒,头微痛、鼻塞、咳嗽、微热、恶风,此为风伤卫之轻证,需用《时病论》的微辛轻解法,即用苏梗5g,薄荷3g以轻宣肺气;牛蒡子5g,桔梗5g,以解太阴之表;栝楼壳6g,橘红3g,以畅肺经之气,常是一二剂收功,22.风湿性心脏病生芪250 当归45 制附片45 制川乌30 干姜45 黑小豆30 防风30 桂枝45 杭芍45 党参45 炙草60 麻黄(10~45得汗则止,不汗叠加)辽细辛45 止痉散(全蝎6克蜈蚣3条)冲服 生山萸肉60 蜂蜜150ml 生姜45 大枣12枚麻木重者加黑木耳45 白芥子(炒研)10下肢肿者加茯苓45 泽泻30 紫油桂10 车前子(包)10肺源性心脏病:小青龙汤证虚化,托透伏邪法高丽参15冲 麻黄5~10 制附片45 干姜45 生半夏45 五味子30 桂枝45 杭芍45 炙草60 炙紫菀15 炙冬花15 壳白果20 生山萸肉60 肾四味各30 生姜45 大枣12枚 核桃(连壳打)6枚喘甚者加 冬虫夏草3 进口沉香1 川尖贝6 二杠粉1.5 高丽参15 研粉 分三次随中药冲服23.冠心病用下方:炙草90 干姜90 制附片100 高丽参15冲 五灵脂30 生山萸肉60 三石(生龙牡、活磁石)各30 野丹参120 檀、降、沉香各10 砂仁10 桂枝45 桃仁30 麝香0.5冲 苏合香丸2丸 还有一首重要方剂,在我的书中有专题论述。是山西中医学校伤寒教研室的温碧泉老师所传,我取名温氏奔豚汤。方这组成如下:制附片30~100~200 油桂、沉香、砂仁各10克 红参30 茯苓45 泽泻30 干姜牛膝各30 炙草60处方:炙草120 干姜90 制附片100 高丽参30 五灵脂45 生山萸肉90 桂枝45 桃仁泥30 丹参120 檀、降、沉香、砂仁各10 三石各30 九节菖蒲10 麝香0.3顿冲苏合香丸2丸24.治风心病我的一个常用方: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制川乌30g黑小豆30g 防风30g桂枝45g赤芍45g炙甘草60g麻黄10-45g(说明一下,伤寒论麻黄汤的剂量是3两,折算下来抛掉尾数是45g,很吓人,这么燥烈的东西,会不会引起亡阳,不会。我在最早的时候45g麻黄另煮,按照伤寒论的煮麻黄的方法,先煎去沫,我们煎麻黄很少见沫,因为剂量太小,一两以上,水开了一分到一分半钟左右上边有一层沫,10g左右不会有沫,另煎出来放到一边,用本方的时候每次兑麻黄汁三分之一,得汗止后服,去掉不用了,有些人45g仍然出不了汗,有些特殊病120g麻黄才出汗)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红参30g蜂蜜150g生姜45g大枣12枚,九节菖蒲10g25.筋骨疼痛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26.肺心病的常用方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麻黄10-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生半夏45g(大家不要怕,我一辈子用的生半夏,书上写为的是1吨,实际我每月平均剂量30到50公斤,和附子情况差不多,比生南星多一点,绝对不会出问题,这是张仲景告诉我们的,大家要相信医圣是不会错的,所有伤寒论的方子半夏都是生半夏。生半夏后面有个洗字,就是用开水冲一回,为什么制半夏治不了病,在座的可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制半夏的制作过程,清水泡15天,泡到发酵,再加水加白矾,又15天,然后拿姜、甘草或到一块,再泡15天,共45天,制出来的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治不了病。再一个问题,根据神农本草经,半夏治病是辛以润之,它为什么能通大便。我用生半夏先是洗一洗,洗下来的水是黏糊糊的,滑的,那个就是通大便的。凡是辛的东西都有润的作用,产生津液,附子大辛,他可以生津液。左积云老先生评价附子就是通阳生津液,阳生阴长。我知道卢老师的观点也是,阳不生,阴不长,所以生半夏绝对无害,民初的张锡纯老先生就是用生半夏,近代的朱良春老先生,也是用生半夏治病,生半夏治病非常快,刚才介绍的这两种病用制半夏完全不会起作用。)干姜30g 五味子30g 制紫苑15g 制款冬花 15g 柯白果打20g肾四味各30g炙甘草60g桂枝 赤芍各45g这就是我常用的小青龙加味的方子(肾四味组成:菟丝子(酒泡)、补骨脂、枸杞子、仙灵脾(盐水浸渍),各30克。功效:阴阳双补。)27.冠心病胸憋得厉害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薤白30g加白酒2两事先浸泡薤白,雪丹参120g檀香、降香、沉香各10g砂仁泥30g桂枝45g桃仁泥30g麝香 0.5g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28.治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29.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我这次就用的生附子)茯苓升麻辽细辛(原来只有细辛,我感觉辽细辛还是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透明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等于十五克)打成粉,一天14g,绢包,煮出来的汤如白开水,药出不来,我就改成两层纱布,我考虑绢包,是但取其气,不让药末漏到汤里,但是我感觉漏出一点来问题不大。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左右,一天分四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断药。对于出现中风的预兆,或手指麻木,或肌肉跳动抽搐,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急性期用此方也有效,需要加减,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用150g蜂蜜,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来纠正四肢偏瘫。30.八风十二痹大续命散:主八风十二痹。(包括类风关,甘肃流拐子病,最后人完全不能动。)偏枯不仁,手足拘挛,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或卧,苦惊如堕地状。盗汗,临事不起(阳痿),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则恐怖,见鬼来收录,或与鬼神交通等等的这些毛病。麻黄乌头防风油桂甘草川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川芎黄芩茯苓干姜等分,研末,酒服方寸匕,(2.7g)3g,bid,不知稍加,加到以知为度。出现一些轻微反应为度,口舌麻木,不至于引起其他问题。李可老中医常用方剂! 发表时间:2010-05-31发表者:邓宏 (访问人次:403) 1:方名:孙思邈“续命煮散”(《千金方治诸风篇》)麻黄 川芎 独活 防己 甘草 杏仁 各90克 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 茯苓 升麻 辽细辛 高丽参 防风 各60克 透明生石膏150克 生白术120克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上药一并捣粗末,混匀备用。 每次4克,绢包(细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饮,3小时1次,重症24小时用28克,不可间断。连饮7-10日。 1、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条,僵蚕90克。 2、失语。加麝香0.3克/日,另冲服。主治; 1、中风急重症 2、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出现中风先兆者 3、风痱(原因不明之瘫痪)2:肺心病和风心病就是按外感内伤同时发病,这两种病的症候主要表现为:咳、喘、肿、全身痛。风心病,就是金匮要略乌头汤证的虚化;肺心病,就是小青龙汤证的虚化。所以我治这两种病就是以这两张方子为基础,结合病人当时的体质方面主要的缺陷,先救本气,保胃气,固肾气,用张仲景留下的方子来探索治疗的方法。这个方子,凡是出现筋骨疼痛,肌肉麻木疼痛拘挛,加止痉散,就是全蝎6g、蜈蚣3条打粉冲服,坚持一段,就可以把风心治过来,而且二尖瓣,三尖瓣闭锁不全,顽固的心衰,脑危象这个方法都可以救过来。另外吃中药的同时,配合培元固本散效果更好。我治风心病的一个常用方:生北芪120-250g 制附片45g 制川乌30g 黑小豆30g 防风30g 桂枝45g 赤芍45g 炙甘草60g麻黄10-45g 辽细辛45g(后下十分钟) 红参30g 蜂蜜150g 生姜45g 大枣12枚 九节菖蒲10g3:肺心病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证虚化,所以就用小青龙汤加味,因为寒邪深入少阴。所以要用附子细辛。麻黄10g-45g 制附片45-200g 辽细辛45g 高丽参15g(研粉冲服) 生半夏45g (说明一下,高丽参为什么研粉冲服?因为散剂比汤剂慢,可以把下陷的中气,从下边慢慢提到上边,对喘症有用)4:冠心病方冠心病的治法有所不同,因为病机不一样,根据症候归纳分析:我认为它主要是痰、湿、瘀、浊,邪踞胸中阳位。和高血压的道理一样,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为诸阳之会,那是阳气最旺盛的地方,怎么会被阴邪所包围?就是阳气不到,阳气虚了,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绝对不是阴虚火旺等等,如果用那个方法对待这一类病,就错了!基础方就是破格救心汤的中剂再加生半夏45g生南星30g,如果出现痰堵得厉害胸憋得厉害就合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45g 薤白30g 加白酒2两,薤白要事先浸泡;雪丹参120g 檀香、降香、沉香各10g 砂仁泥30g 桂枝45g 桃仁泥30g 麝香0.5g 冲服;北京同仁堂苏合香丸,一天1-2丸,这方子里有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乌头附子这一类,这是斩关夺隘的方子,力量大的方子,控制心绞痛,治疗冠心病晚期频发心衰,见效很快。中医治病就是在保护、启动病人自我修复的功能,相反相激,调动机体自身的对抗外邪的力量。所以用附子剂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毛病,很多不舒服,或吐或泻,那都是人的元气逐渐恢复,可以和体内的敌人,干一仗,正邪相争,这不是坏现象。病人吃了这药后十分难受,经常给我打电话,有时一天打十几个电话,凡是有我弟子的地方他们就负责解释了,有的地方就写成很简要的资料,来一个病人以后就发一份,看了之后心中有数,就不会发慌。疗冠心病的培元固本散,要加藏红花和生水蛭。5:三阴寒湿肥胖方我看过这么一个病人,是太原的一个女孩,叫曾搏,23岁,是太原市中医养生堂职工。10岁那年,父母双职工,无从照料,上班时锁在家里,冰箱里准备了食物、饮料,孩子渴了就喝可乐、健力宝,一个月喝了30箱,体重增加了8公斤,原来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后来变成了一个小胖墩,体重达98公斤。今年8月找我看病,月经也不正常,畏风冷特甚,我断为三阴阳虚,寒湿凝阻。唐代王冰注释《内经》时讲“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遂开了我书中的“温氏奔豚汤”,温氏就是我读函授时的老师温碧泉先生。方子呢,是这样的:附子45克,油桂10克(后5分),上沉香10克(后5分),砂仁10克(后5分),生山药60克,茯苓45克,泽泻30克,怀牛膝30克,生晒参30克(捣碎入煎),灵脂30克,车前子30克(包),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25枚。上药因痛经、巅顶痛加入厥阴主药吴茱萸45克,方中附子逐日叠加10克,加至200克为度,服药30剂后修养半月,至10月22日,共减重22公斤,全部衣裤都不能穿了。灰暗面色转为红润,人也变得轻灵活泼痛经也好了。此案足以证明,一切肥胖皆寒湿瘀浊堆积三阴,阳光一照,阴霾尽消!此方稍事加减,可通治一切肥胖之并发症,为高血压(清阳不升,浊阴窃踞阳位)、高血脂、糖尿病(从三阴论治,三阴又统于太阴,而太阴之根在少阴)及冠心病心衰等等一系列现代医学难题提了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