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李可 / 正文

李可老中医谈伤寒论临床应用经验——攻克世界医学疑难病的一把金钥匙

【名家简介】: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临难习医,具救苦心。天资敏慧,虽未曾亲炙名师,究能得医之本源。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一)基本观点:1、凡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即人体与生俱来的先天肾气(元气、元阳)与后天胃气(中气)构成的浑元一气。为人生命之两本,两本飘摇,危若垒卵。2、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久病,难症痼疾,重危急症,先救胃气,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见病治病,不顾两本,妄用苦寒攻伐,医之罪也!胃气一伤,非但不能运化饮食亦且不能运载药力。凡治病,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3、胃气是五脏的后勤部,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是治病救危一大法门,五脏皆禀气于胃也。故理中汤可治百病。4、先天肾气号称命门之火,火神始祖郑钦安谓之:“唯此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彭子叫作“阳根”。五行圆运动之理,火可生土。脾胃如釜,元阳为釜底之火。故凡治脾胃病本药不效,速温养命火,火旺自能生土。故桂附理中汤又是救胃气,治百病之要方。5、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存得一丝阳气,便有一线生机。(二)、伤寒心悟1、一部伤寒论,397法只是两大法:保胃气以救肾气,救肾气以保胃气之法。113方只是两方,理中汤与四逆汤。太阳病条文最多。洖治最多,救误之法最多。汗、吐、下误用,所伤者胃气(中气),救误即是救胃气。胃气一伤,升降乖乱,当升者反而下陷,当降者反而上逆,五行运动不圆。救胃气以复中轴,升降复常,四维得安,病癒。至少阴病阶段,一点真阳将亡,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生死关头,阳根将拔,破阴回阳,以挽生命。学伤寒要由博返约。正如彭子指出的那样“伤寒之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即可贯穿113方主,合之不过三方(中气、营卫、脏腑)而已。否则113方竟成113个主脑,我被方缚住,(成为方的奴隶)我便不能用方矣!”彭子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之理,破解四大经典,一线贯穿,一通百通,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但要循序渐进,万不可跳跃式的浅尝辄止,务需清楚明白方好。然后反复实践、领悟,必可成功!2、伤寒六经,实是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胃——脾——中气之升降而已。中气者人之本气也。万病皆本气自病。本气强者,邪从热化、实化;便是三阳病;本气弱者,邪从虚化、寒化,便是三阴病。医者治病,助人体之本气也。治之得法,阴症化阳,由里出表;治不得法,表邪内陷三阴,步入险境。故治病要密切观察,注意转机的出现,一见苗头,便要判断发展趋势,及早为计。还要牢记:阳明之燥热(为标)永不敌太阴之寒湿。治标宜中病则止,不可过剂。大实症,一通便要停药,否则阳明实证转眼变为太阴虚证,中气一伤,变生不测。若泻脱中气则顷刻转化为少阴亡阳危候,多致不救。3、现代人类体质多虚,阳虚者十分之九,阴虚者百难见一,六淫之中,风寒湿为害十之八九,实热证百分之一二。地无分南北,国不论中外,全球如此,临证万万不可大意。4、引伸出一条重要原则,一切外感必夹内伤,因此,麻黄汤、银翘散、白虎汤绝不可用,唯麻附细加人参乌梅炙甘草可通治一切外感。因为它在开表闭的同时,以固本气为主。属于扶正托邪法。5、人身各部,头面四肢,五官九窍,五脏六腑,筋骨血脉,但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沉寒痼冷顽症,一切肿瘤皆此因。当知病之来路即是病之去路。邪之犯人,由皮毛、肌腠而经络、而脏腑,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层层积圧,深伏于三阴要害而成病,当遵内经:“善治者,治皮毛”“上工治其萌芽”的古训,以麻附细法,开门逐盗,扶正托透伏邪外出为上。6、“坎中一丝真阳为人生立命之本”,一部伤寒论,113方,使用桂枝者43方,干姜24方,附子34方,温通阳气之剂占总方的百分之七十强。医圣的着眼点、立足点,全在卫护元阳上下功夫。113方,一首四逆汤足矣!生死关头,救生死于顷刻。春夏之际,以小剂四逆汤养阳,必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生活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7、近两个世纪,火神派的诞生,为先圣继绝学,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引导古中医学回归经典正路。圆运动古中医学的出世,在更高层次上,全面继承易医大道,使古中医学成为有系统的医学科学。二者的有机融合,将使古中医学无敌于天下。 李可老中医对于中医的现状心存担忧,他认为“由于古中医学的传承在一千八百年间发生多次的断层,因而这份宝贵的遗产,连同古中医传统,濒临灭绝境地。怎样使我们的国魂与医魂归来,重整雄风,再创辉煌,实现伟人毛泽东“中国的中医要为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首先做出贡献”的遗愿。最后,李老结合临床病案深入浅出的解说了中医临床之理,中医临证之术。再次高度赞扬了《易经》、《内经》、《伤寒杂病论》重要作用及六经辨证的理法方药可以囊括百病,是攻克世界医学疑难病的一把金钥匙。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思想七大条:一、气一元论:回归汉代以前的中医之路,用《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四本经典指导下的理法方药诊治疾病,临证实践不分病种,不分年龄,按照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太阳篇到厥阴篇(后人称之为六经)进行辨证论治。六气为一气的变现。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是混元一气,先天、后天互为其根。二、元气:元气乃宇宙、天地、生命之本原,对应《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到的“道”、“真气”、“虚无”及《易理阐真》中的“先天真一之气”。元气包括人与生俱有的精气神三宝。郑钦安认为坎中一点真阳乃人立命之根。李可老中医概括为“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生命之奥秘全在于此,因此,一首四逆汤可通治百病。此论先天肾气。”三、中气:中气乃元气所生。中气如轴,四维如轮。在不同时空对应不同的名称及其相应功能:土气、中轴、中气、中央戊己土、脾胃。李可老中医认为:“彭子益先生以易论医,创河图五行运行以土为中心论,中气为轴,十二经(五脏、六腑)经气为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生命终结。此论后天胃气。” 四、先后天两本——“火生土,土伏火”:李可老中医认为:“先天肾气与后天胃气实是混元一气。‘火生土’是说先天一点真阳乃原动力,此火一动,四维升降各循其道,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熄,阳根被拔,生命终结。‘土伏火’是说后天胃气(中气)乃先天肾气之根,生命之延续全赖中气之滋养、灌溉,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五、三阴三阳:一部《伤寒论》,一个河图尽之矣!八法不可废,扶阳是真理!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阳明之燥热,永不敌太阴之寒湿。阳明之降乃人身最大降机。阳气:《易经·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李可老中医认为:“人身上哪里看到阳气哪里就有病了,或者人身上哪里阳气不到哪里就有病了。”六、根气:“人之元气,根基于肾。”根气指元气在后天北方的体现,俱生生之力,与《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冬气”、“闭藏”同一内涵,包括了肾之“主蛰”、“封藏之本”之功能,可用后天八卦中坎卦?表示。根气既包括阴,也包括阳。人之生机以阳为主,即《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之理。七、萌芽:“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肝为元气萌芽之脏。”物之既已扎根,萌芽即可反映物之生机,人身同理。故人身一气周流除了生发之力外,蓄势待发的萌发之力是否强健是人之生机另一关键,此与“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及“厥阴主合”、“厥阴中化”同理,也是《黄帝内经》中“少火生气”功能的体现。 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感恩广州中医药大学,感恩无私教诲我的老师,感恩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2002、03年我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跟随罗颂平老师进修学习了一年,我的妇检技术是罗老师手把手教会的。05-08年因为被选拔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三年的理论学习是在这所大学完成的。今天是继10月19号大学城的那次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临床》之后的深入。上一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讲的以理论为主,这次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此今天我们主讲临床。希波克拉底誓言1、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2、寄希望于自然。3、人生矩促,技艺长存。4、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5、暴食伤身。 有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用这一张PPT替代了“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相信同学们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在欧洲他被誉为“医学之父”,把他这几句经典的语言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诉年轻的中医学子们,古今中外医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样的,真的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临床,希望能走“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这条路。治病求本那么很多人就问,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源于四个字——“治病求本”。因此关键是,就因为想找到这个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因此指导我临床用药的就是从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到腑脏学说,用一根线贯穿起来,其实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无言呐,而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都已经是低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让年轻的一代人走这条路,还不得不去说,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中医学,我们读大学走的这条路不过是学习中医的一条路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医之路,也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已。因此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希望大家“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具体这个“本”,如果听过上次的课,就简单了。今天这些理论的东西我们全部不讲。那么到底在临床上怎么样体现这个本?不脱离一个字——“气”,而且因为我们涉及到了河洛数理,就有让大家非常感兴趣、也是非常困惑的一个药量问题,但是两个小时我们没法讲,有兴趣的同学你们可以跟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联系,我在那里讲了一堂课《河洛数理与中医临床》,用我们初中学过的数学物理公式验证了药量的来源,到后面讲到一些临床我会简单的跟大家讲一下,所以包括这几年非常流行一个火神派用药,我觉得稍微有点偏,所以不是药量越大药效就越强,尤其是自学中医的人,很容易走到这条路上,不能去追求这些。好像学院派和火神派,学院派不敢用,相信火神派这条路的是大胆地用。 其实,如果你理解了上节课讲的“中”与“和”这两个字的涵义,那么大家自己心中有数。等到你真给病人看病的时候,不是这样子的。而且今天想跟同学们讲,五运六气是我们黄帝内经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今年,临床病人非常的复杂。上个星期,一个星期,一到五,五天,每天用的方药是不一样的,你会感觉到,病人告诉你他吃了没有效,那你就要想办法,所以我们转得非常快,星期一竹叶石膏汤,我的门诊病人是一天六十个,有二十个病人用了这个方,包括一些PCOS,也就是妇科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人,她用了这个方,几乎一年不来的月经就来了。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或者说我们先入为主固有的这种思路告诉我们,不来月经我去活血或者是补肾或者滋肝肾,不是这么简单,一定要围绕着“人活着一口气”来转,在哪里你就转到哪里,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大概用,我试讲了一下大概20-40分钟,能通过这一个症状把我刚才所说的,从先天八卦一直到脏腑学说给大家详细地分析,你们看看这条路能不能走得通;或者这一个症状,能不能说清楚这些问题。这样解释跟我们平时在课本上学到的不完全一样,但是包含了书本上所有的内容。 这是一个患者(妇女),她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每月月经前3-5天必定出现寅时小便一次,白天尿频、量少,经来自行消失。)她不是看这个病。我们说看病用药如用兵,必须像破案一样,你必须抓主要的,其它的我们一概不管。其实这个病人那么多的临床症状,我只抓了这一个,所以方药就出来了。她就是每个月的月经前一定会出现寅时小便一次,然后白天尿的就更多了,月经一来就消失,不需要治疗的。(理论部分我都打出来了,你们回去对照黄帝内经慢慢看。)我们一个一个分析,首先一说小便不好想到了气化,是吧?气化就是膀胱或者三焦,涉及到这两个脏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夜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篇》)大家非常地熟悉。首先我们的印象里面,为这个病人治病的时候,她一说这句话,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转的,等等等,等一下就转到了我们的立足点先后天八卦,一旦你的立足点定下来,药量就出来了,因为有河洛数理在那里。那么寅时,这又涉及到子午流注。今天大家如果觉得比较难理解,只需要给你们的头脑空出一个空白,只把这些信息听进去就可以了。这是对应的子午流注,那么寅时,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肺,这些死的东西大家要把它死记住,所以一说这个时辰,那么又出来一个脏,肺就出来了,但是你看我写的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那么肺跟这个有什么关系?肺主通调水道,这个大家非常熟悉。那么我展开讲,子午流注就是十二地支,也就是我们的十二属相、十二生肖,一样的。所以你看到人的时候,这些东西一定在你的脑袋里都要把它集中起来。十二地支对应的就是五运六气的六气,其实六气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六气是什么?风寒暑湿燥火,就是我们基础里面的六淫,这不就出来了吗?但是这个六气是运气学里面客气的推算规律,所以等到你们读到《素问·六微旨大论》里面有一篇复行一步,复行一步,复行一步,那个就是指的这个,(曰:“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有一个大三的学生他读懂了这一篇,所以我们在理论方面只能一篇一篇的去抠,在临床只能一个病人一个病人的去看,一个病例一个病例的去搞清楚,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理,理一明那么看一个病人就相当于看一百个病人,因为我们人生太短暂了。大家看,就从这一个症状我们联系到了一个脏一个腑,同时给大家讲了客气,子午之上,少阴主之。其实凡是这个时辰出现的问题都可以这样联系,因此如果这样来治病还分病种吗?就没有病种之分。我现在就走的这样一条路。当然我的术很不精,但是今天还是敢为天下先来跟大家进行学术交流,所以最常见的这个时候对应的病就是一个过敏性咳嗽,CVA,这种咳嗽也容易在这个时辰出现。如果这样,这两个病种用的是同一个方,很多很多,大家再联系失眠的、更年期综合证、多汗症,它都有道理。那么肺和膀胱有什么关系?因为它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们一定要在去转这个理。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这不就联系起来了嘛,其实就这么简单。“三焦膀胱者,腠理皮毛其应”,它又提到了一个“应”,我们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是这样,都是讲一个“应”的关系。还有比方说感冒,它是一个病吗?感是一个,冒是与感反的,因此感冒那么简单吗?到目前为止中西医都没有特效药,所以我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就去思考,在我们想尽办法为病人提供治疗手段的时候一定要去想,为什么这个病人得这个病,不得其他病?一定要去求那个本。这是《外经微言》的一句话,大家看看,是陈士铎的,“寒则遗,热则闭”,有临床实习的同学,或者不用实习,在你的身边起码有家人、亲戚、朋友、同学,都会有这些问题,所以这就把一个寒热给我们分开,寒则遗、热则闭涉及到非常多的病。在我手上治的最典型的是膀胱白斑症,还有一个膀胱憩室,就象两房一厅变成了三房一厅,就是那样一个道理,至于其他的,你们也都非常熟悉的一些病。 那就接下来就是讲跟月经前有关,记住刚才讲的,等一下都要把它提升起来,立足点只有一个。那么经前,大家很熟悉,是与肝有关系,肝主疏泄、藏血,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什么说经前跟肝有关系?其实我们能够说出来肝主疏泄和肝藏血这两个概念之前,它有一个指导我们能够说出这两个功能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开合枢,所以大家还是要把五运六气慢慢看,一点一点看,把这些东西学会了,你抓住运气学说主要的东西,那么仲景的六经辨证就没有问题。你再能够明白治病求本的本,你就知道那么多的医家他的立足点在哪里,那么在临床,你面对不同的病人,同样的病所用的方药肯定是不一样,即使方一样药量也不一样。 非常重要的开合枢,这就涉及到了伤寒杂病论的排列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你们学过《伤寒论》没有?有没有想过仲景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呢?他为什么要按从大到小排列呢?刚刚提过一个什么的排列顺序?客气的排列顺序。因此《伤寒杂病论》它不叫经而叫论,那么就是针对临床,针对已经病了的人,那就是说立足于后天,所以不是经。那么排列顺序是客气,大家知道客气,象去年的地震、今年的秋老虎,这都是客气的规律。它一不一样?每年不一样,但是它也是个规律,是反映变化的一个规律。后面我们讲到主气,主气也是一个规律,这两个都是规律,不是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其实这两个最后我们讲其实是一个东西,不能分。大家看厥阴之后是什么?又回到了太阳。知道吧,厥阴一合,气到哪里了?我们活的这口气跑到哪里了?就到了太阳。因此我们治病,治厥阴经的病,只要你把它治到太阳病,那你是真的帮到病人。因为是由阴出阳、由里出表。其实你们有空,(因为我跟随我师父这四年来走了一条纯中医救治急危重症的路,无怨无悔,没有选择的选择。)你们要去急诊室看,看一下那些三衰的病人,看一下尿毒症的病人,看一下肝癌晚期食道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你就眼睁睁看着他一口血一口血地吐完而亡,我们医生毫无回天之力。你们先去看,看了这些,我相信没有一个人的良心是不动的,因此这就是李老走出来的,他为什么敢于这样用药去抢救病人。因为我们不忍心病人走到那一步,我能让它从里到外脱透一层,那么病邪轻一点,正气就怎么?正邪是一家,只要邪气少一分,正气就多一分,都是那口气。不是说把邪气减少了,正气也没了,或者正气还是原来的,不是这样的,所以邪正就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我们只需要转换。 还有,上节课最后一个问我问题的人是一个学佛学得非常高深的学生,这么小的年龄很让人佩服,但是困惑在了什么?佛道与魔道混在了一起。其实大家想一下,如果说本来无一物,还有佛与魔之分吗?就没有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学这些中国文化,希望不要偏差,体会那个“和”字。佛学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那我们的《道德经》不是更高吗?所以在我看《万物简史》这部书,看到前三分之一就知道他在讲什么,就再也没看。不管现在科学怎么去验证,其实真的不如《道德经》第一章所说的,它没有那样的气势。“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那口气,那就是我们的生命之气,也是我们的生命之本,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我们明白了这个本,其实首先受益的肯定是明白的那个人,所以我们都放不下。自利利他,你只有利他的时候才能自利。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这个职业也许就是因为这样而感到那样的神圣。所以,你们这么年轻,很希望你们一个个成长起来,拿起手中中医学这把利剑,在你帮到别人的时候,肯定首先帮到的是自己,因 为你能坚心定性,你明白了本,你的路就不偏。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析刚才的“寒则遗”,那这个寒是从哪里来的?大家看,经前分析了,时辰也分析了,这就是说,通过《黄帝内经》原文认为这一种情况下出现的症状是因为寒,那么寒又是从哪里来?治病必须这样,一层一层地挖到最后,寒从哪里来的?你们用三个字概括,围绕气的一元论,气怎么样就寒了?气下陷则寒。其实这是常理,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气下陷就寒?它下陷到哪里了?掉到哪里了才会寒?掉到水里了,呵呵,北方!大家用四季五方来分析,说水里的,那就要问壬水还是癸水,北方壬癸水有两个,你看这些基本的东西,一个一个都出来了,所以如果用北方这样来概括的话就会圆满一些。那北方对应的是什么?“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大家看,其实这些东西与我们眼见为实的现象是反的,即使五运六气,与我们眼见的都是反的,大家可想而知,我们的生命这个本在哪里?因此就有一句话,“逆则成仙,顺则成人”,我们治病只能逆着走。因为北方,我们知道,就从中国这个版块来说,北方是比较寒冷的,但是这是现象,因为它的气候比南方要冷,道理就是因为太阳之上是寒气主之,所以这个寒对应的偏偏是一个最大的阳。看,反了吧,它的里面是最大的阳啊,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圆运动,有空你们去看一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尤其是十二经脉的经气图,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里面,如果我们涉及到东方、北方,涉及到厥阴风木,涉及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那么这就是后天八卦,对应的就是洛书,因此“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就是这么来的,那么卦象出来了,数字也告诉你了,药量就出来了,就是这么对应出来的。这是前面我们讲的开合枢,又涉及到标本中,这些都是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分析不出来。 前面提到了肝,今天我是展开讲,通过这一个症状,想把我走的这条路全部展开给大家,看看能不能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涉及到肝,我们有一个概念叫做“乙癸同源”,那就涉及到了肾,其实讲到了膀胱,自然而然跟它相表里的肾是脱不了干系的。“乙癸同源”是怎么来的?-——天干。乙是指的乙木,癸是指的癸水,这就是十个天干,对应的就是五运。大家看五运六气就已经出来了,其实就那么简单,它就是一种对应关系,站在不同的时空,或者不同立足点的一种对应关系。 刚才讲到北方太阳之上寒气主之,这个最大的阳在哪里?就在北方,刚才有人讲,水里面,那么水就是指的壬癸水(表里),这个地方(北方)中医学把它认为是生生之源,也叫生阳之(本),治病求(本),它是阳根,因此我们用药,不管是什么药,大家千万不要就说寒凉药太过,你用的是四气五味,什么样药用得太过,戕伐的都是阳根。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概念,上节课给大家讲到的太极(太极图)。这就是一个“阴为阳之基”和“阳主阴从、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的不同,看看前面阴为阳之基(后天),其实对应的一个方就是谁的方?钱乙的,他是针对哪个科的?(答:儿科),因此大家就可以理解六味地黄丸的组成是干什么的了,你这样理解这个方药。后面我有一个病例,支扩,支气管扩张,这个阿姨最后帮到她了,就是这个方为基础的,治了三个月,我真是绞尽了脑汁,平衡不了,最后用这个方帮她平衡。那么一旦涉及到阳主阴从或者阳生阴长这些东西,以阳为主,就是指的我们人身上的活力,是指的这个。两个都重要,没有身体哪里来的活力,活力不足了要那个身体又有什么用?不要偏。那么提到了水,就会推到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这就是河图,就这么简单。其实我们学习《黄帝内经》,你们学了没有?学过了。《上古天真论》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两个字,是什么?(答:天癸。)不错,就是要这样去想。你看看都是讲天癸,为什么不讲天壬呢?有没有想过?留这些问题给你们,慢慢回去琢磨。还有我本来准备讲男用八女用七的道理何在,留给你们去琢磨,就用气的一元论,就用我们今天讲到的一根线串起来的这些东西,好好去琢磨一下,你们不是在用七用八的最壮盛的年龄吗?想对了,你的身体也好。因此,这个癸水非常重要,大家读过《难经》没有?提到一个“肾间动气”,那么景岳非常强调“命门之火”,当然,郑钦安先生非常强调“坎中一丝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本”,这都是指的一个东西,大家看郑钦安他怎么提的——“真阳”,那么《上古天真论》里面也有一个,真什么?两个字。对了,真气,这是一个东西,所以说真气怎么样?从之,大家看,你要修到那个真气从之,它会从你的,从到这个人身上,那么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还有后面的,病安从来,这不就是我们人人所追求的一个境界吗?所以这样,这就是人活的一口气。所以我为了想让大家容易记住,在省中医的那个系列讲座里面提出来:(天圆地方里的)一团和气不分阴阳,六气皆为一气的变现。我们只拿一气,大家不要分,这一气转到哪里,在哪里,你就用哪里的方法对应就可以了。你自己一分,就把这个气孤立了,那么这个阴阳就绝了。故这口气永远是在动态当中。很简单,那我现在问,你们感觉到有风吗?感觉到了,如果没有风扇呢?人在风中不知风啊!这口气在我们健康没有病的时候,是不知道还靠这口气,等到有病的时候,才会觉得这口气有问题,这就是气的一元论。其实不离我们中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没有离开,大家看前面其实都已经提到了,比方我说手太阴肺经辛金,后面什么,“之气”,那么手足能够分开,太阴、阳明就有了,(对应的)脏腑就有了,然后呢,五行,西方庚辛金,阴阳五行都有了,那么涉及到它的表里,这样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有了,如果我们只拿一口气,如果你说这个人这里气虚了,那必定有一个地方的气怎么?(答:实。)对了,永远不能分。关键是你临床的立足点要抓住主次、缓急、标本,这是一个医者需要磨练的,这就是本事。所以你看,本事叫本事,没有说其他的。 这是我最近研究的一个混天五行图,(这是网上的,是一个朋友发给我的。)去年我看不懂,所以看了一下没再看,今年国庆的时候突然就看明白。我不是带了50来个徒弟吗?所以我把这本书(《张仲景术》)复印了,让大家都来学,其实这个提供了一个捷径,这个图里面有河图、有八卦、有开合枢、有标本中,同时,五运六气都在这里,还有药量。(你们有兴趣,在大学里面找我的徒弟去复印就可以了,10元8毛钱就可以复印一本。)慢慢学,这个一下讲不明白,但是把这个搞明白了,那么容易在临床上去理解,好指导用药,这个里面都提到了男八女七、男逆女顺,刚好跟我们眼见为实是反的,但是跟天左旋地右旋理论是相合的。天左旋地右旋是指的什么?天文里面有一个行星,它的自转是向哪里的?公转呢?我在说哪一个行星啊?就是我们全人类的唯一的家园——地球,唱一下刘欢唱的那首歌。客气和主气 (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客气。《伤寒论》是按阴阳大小排列,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遵循了《内经》客气的推算顺序。客气属于天气,古人用客气说明一年节气的异常变化,用以测变。故《伤寒论》论述疾病的方法同样是遵从天人一体观和道法自然。《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何谓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主气的规律。主气排列顺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主气属于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四季中正常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主气与客气分别对应天地规律中的常与变。主气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出来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客气的客观规律虽然是每年变化的,但主客气共同体现了自然界的一团和气。)这个刚才已经提过了,因为我这节课主要安排的临床,所以这些东西(不讲了),在今年八月份省中医召开的研讨会很详细地讲过。 (主气——不易,客气——变易,六经、[六病]——简易)这里提一下,这个是我提出来的,主气、客气、六经,对应的是不易、变易和简易。因此大家走出不同的医路,再好不过了,不可能有两个人走相同的路,因为天地就是这样的,它有不易,必定就有变易,但是变化当中。因为我们的人生有涯,所以希望走捷径,那就是简易。 主客气是一气,不是我说的。大家看《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你们下去慢慢琢磨琢磨。(《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曰三阴三阳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东方之气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南方之气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中央之气化;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之气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北方之气化。)五行 (生成五行: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化合五行: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这个已经是第三次在我这三年当中讲课提出来的,因为当时我在学习《黄帝内经》时候这个东西困惑了很久,最后是在邹学熹的《中国医易学》里面看明白了,因此,只要我明白了,就会毫不保留地讲给所有人听。这个是立足点不同的问题,就象刚才讲的,它都是一气,只不过我们立足到了东方,比方说厥阴,会想到东方甲乙木,讲到乙木,你想想甲木能分得开吗?所以刚刚我提出来让大家去参悟一下乌梅丸,它为什么寒热虚实错杂在一起?再对应混元五行图,厥阴经所在的那个部位,它在的那几个数字的前后左右,(它不画了好多三角吗?)你们去对应一下,再对应东方甲乙木,你就很清楚乌梅丸是用来干什么的。上个星期三我的门诊来了一个蛔虫症的患者,就是一个蛔厥的病人,他发作就是我们书上讲的,但是当他没发作,我们能用这个方吗?是不可以用的!所以我们要把他导致出现蛔厥的那个环境改变。之前我一直觉得,如果高明的中医,即使我们不能够改变人体的结构,但应该完全可以改变这个结构所携带的能量和信息,但是通过吐蛔的病例,让我改变了这个观点。比方说先天心,其实我们也能够改变他的结构,使有的人却能补得上(缺损),当然这个不是绝对的,但是大家想一下,在某些病的方面,需要我们改变这个人的结构我们才能帮到病人,后面讲临床一点一点讲。 这个大家希望死记住,这个没有捷径,你先把它记住。比方说甲己化土,我现在用的最多是药味,我希望把药味用甲己化土体现出来,所以我2009年就在玩甲己化土,一直在琢磨这个东西。请期待下期,吕英教授微课堂(二)作者简介:吕英教授,南方医院古中医科主任,临床以《周易》为根本,以《黄帝内经》为宗旨,以六经辨证为大法,以《伤寒杂病论》为医剑,临证三观互动,以宇宙观参生命观,以生命观参疾病观,不分病种、不分年龄,运用纯中医理、法、方、药对治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脚踏实地,立足临床,立志继承和发扬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摸索出了一套逐症分析、由博返约、一门深入、实证体悟、活学活用、行之有效的师承模式,走出了一条将天地规律、生命规律、疾病规律与个体禀赋特殊规律相结合的中医之路,培养了一批批会看病的纯中医临床型人才。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 这就是标本中,这几句话大家记住,你慢慢在临床体会,就象刚才那样,拿病人的一个症状来分析,思考为什么在同一个病人身上出现了那么多的东西?发热 这是今天主讲的,也是让大家非常困惑的。今年的发烧跟往年不一样。那么用的最多的,到今天为止,是前面两个方(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但是很多人不敢用,就不用说大家还是学生,包括我的一些徒弟,工作十多年不敢用,不管我怎么唠叨他也不敢用。其实我想跟大家说的,我今天手上用出来方药的药量都是在自己亲人身上试出来的。你没有办法,大人我可以试,小孩呢?你必须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先下手。所以生半夏,我的女儿就直接塞一颗给她吃,来体会一下生半夏开的作用。你们有勇气吗?没有办法,所以我身边大概有五十多号人,现在不止,现在更多,就加入了为中医献身的行业。我们不是有二十四个节气吗?每个节气我给一个方,刚开始我悟《伤寒杂病论》那个时候,因为要试药量,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一步一步试。那么关键是小孩,有些事情它就是那么怪,我妹的小孩发烧,我就说用麻附细,其实我跟她说是附子15克,就那么奇怪,她就稀里糊涂的在外面买药,用了30克,结果只喝了一口药。我当时只是按照六经辨证,我说这个烧应该到晚上九点之后退,果然九点开始出微汗,(因为麻附细不好喝,大家可以自己试一下,不过今年不适合,要强调,大家看到没有,今年适合白虎人参汤。)喝一口脸上就开始发汗第二天就退烧了,结果送他到幼儿园的时候,他下了车,走着走着就翻跟斗,她也不懂,那个时候我也不懂,只是觉得这个小孩这么调皮的走一走翻一个跟斗,其实那就已经有点瞑眩的反应,他翻完跟斗爬起来接着跑。我了解他的体质,那么在临床遇到其他病人的小孩,我就根据我了解的多少来拿捏药量,这样药量才能出来。因为你对病人不可能了解地那么详细,光靠几句话,而且等到你们真的临床的时候,病人说了一百句话,可能真的是在你开药方不经意的一刹那,他说的那句话,没用的那句话,才是你辨证的关键。因为他肯定有个先入为主的思想,有他固有的人生经历,这是医者没法把握的,但是自己人或者你身边人,你比较了解他那个气的运行情况,那么这个药能有什么反应,你就能找到这种规律,这就是明理的重要性。 白虎加人参汤,上节课讲过,其实很简单。我在学古琴的时候,谢导秀老师因为他身体并不是很好,他不怎么说话,示范了,你去弹,你就去练。后来我就想到了,我们中医非常地难学,尤其是我越学越觉得什么也没有学到,一到五天能用出五个不同的方药,这让年轻人是没法去学的。那就很简单,我们也去做实验,你在人身上不能做,后来我想了一下,比方白虎汤,你把那个肉烤干,用这个白虎汤浸着,浸到这个肉里面,看看这肉有什么反应,大家可以尝试一下。白虎汤对应的症就是肌肉怎么啦?被火烧了!还有一个药,我今年悟出来的一个药,偏偏是针对那个肉里面太多水分的,是什么药?就像水猪肉,有人说了,北芪。北芪就是针对水猪肉的那种肉的,很简单你捏一下你自己的胳膊,看是松垮垮的还是很结实的。所以在儿科的病人很简单,他来了,就是家长不说话,你捏一下他的肉,你就知道这个人他的气足与不足了,不足在哪里。往往这种小孩肯定会便秘、出汗、烦躁,不吃饭特别精神,但是汗大出,所以这就又回到了标中本、开合枢,那个方就很简单,生生不息汤,也是我们今天主讲的一个方。所以白虎加人参汤,这段时间发热大家记住,四大症不必悉具。还有一个特点,病人会有轻微的什么?那个地方实了什么地方就虚了?肌肉实了,肌肉的内外都会虚,所以一旦有肌肉非常实的时候,这些人他有汗出不退烧。千万记住还有一个症状,怕什么?大声点,到底是冷还是风?怕风!那个是太阳表虚症。所以如果你判断错了,用了桂枝汤,那真是误汗呀!因为病人已经发汗了。这样的发热病人应该从04年就有,但是这个方我是今年才吃透的,那么一旦你吃透这个白虎汤就能够变化。如果他都有,比方说白虎汤我们知道是阳明,是什么证?经证。那么有些人合并了阳明经的里什么?虚!那么你直接上这个方;如果说里面不虚,夹杂了什么?这个大家经常会遇到的,我们的五花茶是怎么来的?夹杂了什么?湿气,有人说。湿是怎么来的?对应哪个脏?(答:太阴脾)。湿郁久了就怎么?(答:化热)。湿热就是这么来的。大家一定要记住,你这样完全逼着自己去理解己土的湿热,这个时候必须加什么药?就要加五花茶之类的药,你必须加这些疏导中土的药。一直这样学中医的话,我们很多人就可以当个好医生。我们都跟过很多老师,比如石膏再加其他药退热,效果一样的好,好在哪里?是因为他辨证得精准,那就是药到病除。所以一定要问病人非常非常地详细,或者自己心里首先要心中了了。阳明里虚时你问多一句话:大便怎么样?病人会说他大便是成形的或者大便偏稀的,那就是白虎加人参汤,直接用原方原量,不用担心,按照仲景的方法煮药。其实这个方大家想想,就是米汤,有米在那里,你不用担心它会伤脾败胃。 那么接下来一个方——“竹叶石膏汤”,是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里的。其实这个方是在病人有非常典型的一个症状,是什么?气虚,还有呢?因为刚刚讲了石膏,你们要想到它所针对那个症,这个症是不变的,用到石膏就是不变,因为白虎白虎在西方,病人有一个症状,想一下,应该是什么,推理,对了,渴!怎么喝水都不解渴,只要这个症状说出来,不管有没有发烧,就是竹叶石膏汤,尤其今年。所以这就是我用这个方治的一些其他杂病,刚才讲的那个PCOS,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其实你转转转,最后,是我也没想到的,转到最后到了西方,那你不可能再用那些方法,到了西方我就上了这个方,结果这人吃了之后,你们猜一下,她会怎么样,她出现了什么?(在临床我觉得如果钻进去是很好玩的)不是我们想的:我这样用药你就给我好了。不是那样的。你们想一下,她会出现什么?出现了竹叶石膏汤的症状,什么症状,渴,刚才说了,肯定不是这个,排除法,发热,牙疼,还有呢,哦,有人说了,乏力呀?烦躁,烦躁欲死呀,这种虚烦的症状出来了,然后性格会改变,这就是我们改变了病人身上携带的什么,信息高还是能量高?信息高,对,改变了携带的能量和信息。大家想想这烦躁是哪里来的?之前没有的,是吃了这个方出来的,是哪里来的?六气皆为一气的变现,这就是郁热或郁火,散开了就转化为元气。这样我想大家就理解为什么用凉药很多病是有效的,或者说哪怕用凉药不对,总体来说不对,但初期是有效的。明白了吧?但是如果说那个根,我们说生生之源,生源之根在北方,对应的是寒气的话,那么太过多的用寒凉、苦寒药,就把这个火怎么了,哪里去了?压进去了!这样病人吃了药是舒服了,所以是暂时地舒服,但是我们把这火压深一层,那么它就会转变得更多,这就是肿瘤病难治的道理,因为里面六气已经包裹在一起。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们立足本气自病的话,就是一个四逆汤独打天下,但是前提是别忘了:这是本气自病!本气自病是立足在哪里?生人的那个时空,就是人是怎么来的那个时空。立足在这里治病,那就是一个四逆汤,但是如果你立足在人身上的现象上的现象的现象,那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此我们临床有那么多的医家,还有最近,上个星期,我星期一主用竹叶石膏汤,到了星期三就变成了四君子汤,这就是今年年运的问题,今年用的后面还会讲。因此,我们治病不去求那个本,对病人一点帮助都没有,当然今天我们是讲术,不讲术后面的道,今天不讲。 在大学城我跟大家讲过,也许是我这个人的命运使然,遇到的很怪的人或者我们医学上不能解释的人很多。有一位老人家淋巴癌,七个月住院放化疗,他没有一点并发症,难道这些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为什么在他身上没有那些副作用呢?所以我们必须去求那个本,明白了这个“人的本”,你就能够分别出这些人之间的不同,知道了健康人的不同,才能知道病了的人的不同。所以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好好努力! 竹叶石膏汤和白虎加人参汤抓住主症大家可以放心的用,这是指的是今年。为什么,因为去年发生了?地震。你看我们中医学的来源,“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观察哪个多呀,都是看天的,对于地的,人类了解的很少很少,所以这种地壳的变化我们很难去了解,所以才叫应象,去应那个象,它是什么象它就是这个象的规律。而且回到先天卦,天是什么?天是为主的,它是乾卦统天,然后才是坤卦承天的作用,这就对应了清华大学校门的那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今天不讲天,讲坤,所以等一下有一个定坤汤。那么大小青龙汤、破格救心汤,那个破心汤,李老的,大家很清楚。如果出现了发热的时候,他在破格救心汤里面加乌梅和苏叶。那么你们想一下刚才讲过的理论,乌梅是针对什么的?(答:厥阴)苏叶呢?(答:太阳)对,这就是厥阴一合就开到了太阳。明白了吧,即使是危重病人就是这么治的。你们有空去ICU看一下,多数病人是因为发热而死的,当然并不一定个个用这个汤,但是很多时候他真能跳出来,一旦转出来,如果我们顺势而为,也许刹那之间那个生死就扭转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三衰的病人就不应该再用激素和寒凉药,这种情况下不应该用,大家去把握那个度。吕英教授微课堂(三) 大小青龙汤,应该有人用过,用的非常多。大青龙也有石膏,小青龙今年起码十月份不是很适合,为什么?为什么不适合呀?什么力太强了?什么力?小青龙里有……细辛,不对。呵呵,正准备告诉你们,开的力太强。 北芪、细辛两味药可以大量地试,北芪250-500,细辛起码60-120,可以去试这个方,这是我搞出来的,没有任何问题,放心去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一个类风湿的病人,(一讲临床,时间就不够。)其实第一年我治的是用小建中汤加北芪,那么类风湿因子、抗O、血沉都降下来了,非常好,等到今年我觉得打到一定份上了,必须给你抽空垃圾,大家想一下:腠理和玄府,从里到外抽空那个药是哪个?就是细辛。那么我就尝试着能不能药少而精,这样药简效专、简单。那么这个方我自己先试,从60、80、120,然后我一试,(我知道我的那口气有多少)那么就让病人试,她一直吃到200克,没有任何反应,所以让你非常震撼,她非常瘦弱的一个女子,细辛这样的开、那样的味道,她没有反应,她说吕医生我是否罪孽太重了。(众笑)一直到后面我才明白,再加量已经没有意义,不是药量越大药效越好。当然这个病人,我认为拿捏得肯定对的,她直接转化,因为不可能这些药是打不动的,在她身上直接转化,当时我问了她一句,我说你去捡药,人家给吗?这么大量的细辛,细辛量不过一钱。她说我那个朋友呢没说啥,她说就象你说的:条条大道通罗马。就是说你吕医生这个药也不过如此而已,就是一条路而已。真是这样。所以走到今天我非常感恩所有的患者,不管是我帮到的还是帮不到的,没有他们,每一个医生都走不到他的高峰。所以她让你不偏啊,是病人不让你偏,不是你自己,可能我自己当时问的时候还有点在那里飘呀飘,人家一句话,清醒了。真的,病人的作用不仅如此。 那么大小柴胡汤。大柴胡汤用的最多的,大家知道的是结石症,结石症可以大胆用,有发烧的时候。还有,肝癌、胆管癌,到了腹胀,腹部胀到高于胸的那种,全身发黄又发热,我们可以先用十栆汤泻水,泻了之后,就是大柴胡汤,但是这些方都不能常用,包括小柴胡汤,因为大家知道,少阳之上,火气主之。火气主之,不能随便用,那火不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根在北方壬癸水里面,只不过那一丝清凉而已,不是那个火,所以大小柴胡汤都不适合常用。那么小柴胡汤我治了一个小孩,是神经性耳聋,他第一次呢,用激素加消炎药很快就控制住了,那么第二次发现没有效了,四天以后没有效,这个小孩是花都的,她妈就说了一个症状,说他的耳朵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们想一下火气主之的那个声音,是大还小啊?(答:大)就象火车隆隆驶过的声音,就这一句话。所以大家记住,如果病人能有这样的,耳朵里面听到这样的声音,那就是火,所以我用了小柴胡汤的半量,柴胡是八两,125,那我用了一半,62.5,一剂药就恢复了。所以这些方不需要多,而且越来越多的临床告诉我,并不是说三阴伏寒的病就那么难治,就象阿基米德说的那句话,给我一个什么,我就能……就是那个理,所以我们医者手中把握的术,我只不过玩了一个中药,还有很多术,大家都可以这样去体会。还有想告诉学针灸的同学,有没有想过,经荥俞经合,阳经跟阴经是不同的,回去思考一下,就在今天讲的那个里面,为什么?这个一明白,男用八女用七就明白了,那么你针灸能不能也走一两个穴位、少一点精准一点、一两针解决问题这条路,所以年轻人任重而道远,我都已经老了。 还有一个,小柴胡汤合丹露消毒丹,这个临床最常见,大家知道小柴胡汤除了在少阳经,最先出现哪条经,太阳,对了,千万别忘了太阳先出现,那么甘露消毒丹是针对哪一种的?说出来了,湿热。所以说如果有太阳上面这条经因为感寒而化热,必须是感寒而化热,有了出现这种热或者郁火的这种情况,但是就像刚才分析的,中土已经搅在一起了,那么就用小柴胡合甘露消毒丹,这个时候,小柴胡你用二分一、三分一、四分一都可以,这个方的疗效也很好,像这种方,像茶水一样喝,不停地喝,喝着喝着到最后,这个方有个特点,病人排出的大便是什么样的?想一下那个理,是什么样的大便?稀的?再想,再说,在生活中学中医,想一想陆地上有什么?有水,水和土在一起,塘泥一样的大便,他会排出这样的大便。所以很多时候,你把握住了,你就告诉他,先排这样的大便,接着就是什么,什么样的大便?什么样的?想想我刚才说的那几个字?那是什么样的大便?水样的,这个病人就好了,只要这样的大便一出来,烧就能退了,关键是医者把握的那个理。 柴胡桂枝葛根汤,三阳合病,大家很清楚,不讲。 麻桂各半汤,在我的临床还能遇到,但是估计在大医院非常难,因为一发烧病人自己都会喝点小柴胡冲剂啊,抗病毒口服液啊,甘和茶啊这些东西就喝了,病已经变味了。 四逆汤讲得最多的,但不是我们今天主讲的方。虎啸汤今年用得多,就是四逆汤加乌梅,这个是我根据道的理念,《道德经》里面就是有一个修道过程当中它会有这样的象,也去应了这个象,因为简单,所以四逆汤加乌梅退热也非常好,那么今年有些病,我估计到十二月份也可以用。虎啸汤再加一味药,想一想?针对今年的年运,要加人参,很多病也能解决。大家去对应那个理,不要被什么病把自己困住了。 麻黄附子细辛汤刚才已经讲过了,这个一定要记住原文“反发热”,它发热前面加了个反字,说明病人的正气怎么了,虚了?正气虚是不能开的,正气还比较足啊,那种情况下,因为反发热,四逆汤不是脉沉吗?我们就说这是生生之源的地方的问题,他一有反发热说明正邪还能相争,那就说明正气非常强的情况下才能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所以这个方06年是非常非常好用,当然,我们说对于三阴伏寒的病人,你随时随地可以用,因为它托透了你的邪气,唯一不好的就是细辛大家觉得比较难喝一点。 下面讲新加香薷饮。这个在每一年的暑天,尤其在岭南地区,非常常见,但是用的医生并不多,我记得《金匮》教研室廖世煌老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有一年他去儿童医院会诊过,一个小孩,二十天不退烧,他最后也是用的新加香薷,他是暑感,所以大家千万别忘了,六气随时随地都有,它是那个气你就用那个气的方就行了。没必要,干嘛要偏啊,因为我们在达不到用你手中的药能够驾驭那个病人的什么的时候?心的时候,你就得这种细而又细。因此说大道至简至易,也千万别忘了,怎么了?至微至细,至繁至杂,别忘了啊,都结合起来。 普济消毒饮,用的人很多,不讲。还有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乌梅冰糖水,这个可以说,首先吃不坏人,这个是圆运动古中医学彭子益的方,那么需要的时候,不但治发热,其它的热也治,所以在省中医院骨科我会诊一个病人,就是用北芪、乌梅两味药退烧的,就是这个理,当然北芪的理大家要想到那个“中”字。 还有一种发热,理中汤,定轴之意,不要不敢用,照用,没有任何关系,因为我们本身就需要这个轴,理中汤它正是这里虚,中气太弱了,你把那个气补足了,他的烧就退了,就是辩证的问题。 还有一个,我来到广州跟随的第二个老师是越秀区中医院的张佳佳老师,他基本上走的这个医路是梅峰医学的路,在你们的复印店是有这本书。因为跟随他学习,当时我们想把小孩的过敏性咳嗽拿下来,拼着命地学这个医学,梅峰和杨鹤龄在当年被誉为岭南儿科双壁,它的特点就是这四句话(药性轻清,药味甘淡,轻剂制胜,呵护元气),他没有像仲景那样去用道的力量。道高天地人,道贯天地人,道统天地人。因此说经方我们只要用对,人是跑不掉的。因为我们是治病了的人,天底下有什么就应该有什么样的人,那么有什么样的人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路,有什么样的路我们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方药,他是这样的人你就用这样的方药,所以很多人非常适合用梅峰医学的方药,具体的我们没时间讲,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对于这本书我个人认为,也能够帮助大家指导临床。发热就讲到这里。吕英教授微课堂(四)生生不息汤 速速地讲生生不息汤(熟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方药很简单,药量我告诉大家,最小2、5、7、5,3、6、9、6,最大你们也可以用。那么目前最大的一个,是我手上一个四岁小孩,去跟过我的学生知道,是一个胸椎尤氏瘤的小孩,不知道今天走了没有?在他身上,没办法,最后用到生附子,是多少?好像生附子到230还是320克?(按:230克)这个小孩已经几个月了,没走。这期间没有路可行啊,因为这就是先天的病,就是生人那个时空的病,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认识这个病的?如果我们立足本气致病的话,没有一样病是随随便便来到这个人身上的,所以要追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病的时候,尤其是这些肿瘤,不管年龄大小,不分男女老幼,我认为都与先天有关,生人那个层次,因此,你的主打方就是这个方,就是四逆汤。大家看过张锡纯的来复汤,这也是我师父李可老中医破格救心汤最后发展比较成熟的原因,就是加入了张锡纯的来复汤这几味药,尤其是山萸肉,这个药的困惑在哪里?我理解了,但没想到跟了我几年的徒弟不理解,说《神农本草经》说山萸肉很酸哪,它不敛吗?其实它偏偏不敛,因为它有什么之性啊?条畅之性。很简单,大家去试一下,试一下人参山萸肉,你就知道它就像可乐一样,喝进去之后那个气是开的,就像有二氧化碳一样,它的气是往外散的,所以你就能够理解到山萸肉的作用,我们抢救病人的时候,因为它能够把气条畅,所以这个病人不憋啊,知道呼衰时候病人憋得很,这个药就能把那个气顺了,这就是东方厥阴风木的有序升发,这就是它正常的疏泄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月经前我们总是要用肝这个脏。有些人要用柴胡舒肝散,他如果真是这样,你用柴胡舒肝散是对的,当然别忘了肝体阴而用阳,别忘了体,体不够的时候,你再疏导,刚开始有效,后面就耗气了。所以08年我的一个徒弟问,他治一些月经不调的病人,按照书上讲的嘛:经前调肝,经后滋肝肾,治着治着这些人月经量就减少了,这就说明把什么伤了?把生生之源伤了。这就不对了!大家其实从这一个例子回想你治过的病人有没有这种情况,如果有,赶快调整!生生不息汤治最常见的一个病就是哮喘,有看过我的临床的,我们就是3、6、9、6,哮喘就控制住了,你们可以去尝试,慢慢去试一下这些小剂量,想一下多米诺骨牌的效应,我们该用大剂量的时候用大剂量,但是该用小剂量你应该就用小剂量。 定坤汤 大家想一下北芪这个药,因为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讲定坤汤,讲定坤汤就像上节讲的“中”字那个轴——中间的那一竖,这学问就大了,对应到临床,我重重地定住是一种方法,想想耐克鞋的商标,那一挑啊,这也是一种方法,那么有时候需要轻柔的力,能把这个圆转起来,这又是一种方法,这就涉及到一个药量的问题。其实药量,大家看这是一个日本人研究的(丹波元简:中医之秘,秘在量),所以年轻人不要走偏。我们还讲到乌梅冰糖水,日本人已经把它作为饮料,在超市上有,你们看一下,30块钱一瓶,成份就是乌梅和苏叶,所以我们一定要争气。 那么这个药量并不是说没有规律可循,它绝对是有规律的,当然这个规律已经给大家总结了一下,怎么来的不说,只是告诉大家,比方说北芪,最小用6克,放到哪里?上面的生生不息汤再加北芪,吃了这个方会有什么感觉,你们想一下会有什么感觉?这么轻柔的药,会出现什么?精神大振啊!这种就是四两拨千斤,在他很累的时候,其实我们不适合往里填东西的,我们总是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但是很多时候反而要用那种轻柔的力,一下那个天圆地方就转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写那个“中”字,你们如果练过书法,竖有很多的写法,其实就是其中写法的一种,我们就需要用这种力。18克,这个是谁的方?哪一个方的药?升陷汤,我用的最多是在病人出现中焦阻隔的时候,出现中焦阻隔时大小便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用的是升陷汤综合什么散?没有大小便用什么散?对了,五苓散不是利小便的,你们去吃就知道了。那么30克,到了30克,这药量就好玩了,我们知道一个甲子年是?(答:60),那么半个甲子年(答:30),所以很多人用这个药量就能够定住中轴。但是,转过来,那么另外一些人用这个药又怎么了?刚好是提升,就象升陷汤的那个意,所以等一下讲到那个支扩的病人,最后我琢磨出来的量是这个,不能多不能少,我试过,一直在给她摸索药量,45克,她不行,30克,刚好。所以让我们更体会到中医是治病了的人。慢慢去琢磨,能够把握住药量的话,应该说我们手中这个剑的力量就更高一层。那么后面一些量就相对而言前面加加减减就出来了(45、50、60、90、120),具体的我不讲,有空你们去看我那个河洛数理的讲稿,有一个公式。 这个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实最初创这个方的时候,是源于一个崩漏的患者,没有办法,清宫两次都不止血,按道理,我们现代医学西医清宫之后,那么内膜重新建立起来了,结果清了两次都不行,服用妇康片啊,也不行,怎么给她调都不行,后面有一个老师就说,仍然是气虚,我们说那肯定补中益气啊,那我也在用,也没有效,最后就想到药量的问题。其实像这种病人,一个方法,独参汤,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这个定坤汤。到了这个份上的力,我在临床尝试过,60、80、90、100、120,其实最快疗效是250克,这个就是河洛之理,所以你用得多了,病人会告诉你的。逃不脱天地这个规律、自然的法则,让你感觉到这个药的力量。但有时并不象我现在讲的这样有效,药的力量苍白无力!没有效!所以这就又回到了治病求本。你们临床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大家只要想一句话,如果药能治病,那么就有不死之人了嘛。有些人什么药买不起,什么都买得起,但是救不了命。所以你们再回去看看那个混天五行图,它旁边的那两句话。那么崩漏基本上这个方就成了一个固定方,而且药量,我已经总结出来,在临床不变,就是原方原量。 接下来是一个非常疗效好的病就是哮喘,当然这个方,我很多徒弟,他们用的比我还好,他们治疗腰痛、颈椎病、颈性眩晕,这些都可以,还有高血压。这个有点跟大家平时掌握的、听到的相反,就说高血压我们觉得不应该用人参和北芪,其实就是药量的问题,只要药量对了,你想是定坤啊,我是来承这个天的,只要下面缺了,我不能承,那高血压刚好是这个天承不住了。如果这样,中风不也一样吗?我最初喝大剂量北芪是500克,是07年去见我师父,他那一年不是中风嘛,我发烧,李老说:吕英有药,你喝不喝?我说喝。把他的药给我倒一杯出来,我喝了烧就退了。所以大家想这个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急性中风能不能用?是可以用的,所以这方面我的大徒弟用的更精彩,她家婆中风,急性中风,36964,这是刚才讲过的生生不息与虎啸合在一起的降龙伏虎汤,小剂量,半个小时之后那个劲就过去了,人就转危为安了。当时我刚好跟李老在一起,我说如果是中风严重,出现了脑出血呀、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大剂量北芪能否用?但我这个大徒弟先给她36964,熬好药就吃了。当时我在外面没赶回去,就跟李老商量,如果这样理解北芪,500克北芪是完全可以用的。大家可能没有接触过李老,他不多言,只说了一个字:是。所以这就又说到一个师带徒,其实真的是要自己去走,你不去走,你就不明白这个理。天天叨,我带徒加起来从第一个算起已经有快十年了,天天叨,我从来不保守,没有用,反而你领着她走明理这条路,她自己反明白了。所以病人有一个问题,四神丸和四逆汤,都治疗阳虚腹泻,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明了理,你不用再给他讲,他会哗哗告诉你,但是不明理,那就要在那里胡诌了,可能给你多少个答案也不对。所以这样理解北芪,就跟我们学的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是不是有点反了?因此这就是药量的问题。那么失眠、自闭症这些,小儿多动症还有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还有一个癫痫,大家都可以用。我呢是没有办法一直都在基层医院,所以没有分科,也逼着走到了今天,不分科,什么人来了都得看。那你们去到大医院,或者现在实习的时候是分科的,其实见得更多,大家把这种决策性的,就是战略和战术结合起来,分科有分科的好,不分科有不分科的利,把它结合起来,因为在你身边,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健康的不需要你的。而且最近在大学城讲课之后有几个学生找我,大部分效果还可以,但是有一两个效果不尽理想,不如人意。 看看这个人,(女,50岁,胸背部怕冷,左胯部冷痛麻木感十余年,长期睡眠差,高血压病史数年,胃纳、二便尚调。舌淡略暗,苔薄白,脉沉)这个就很简单了,很典型一个阳虚的人,因为她只有两诊的时间。我现在想问你们,一诊吃了之后非常好(北芪250,白术90,熟附子12,干姜60,炙甘草12,山萸肉75,炮姜炭30),十愈七八,那你们想一下我下一步怎么用药?我来告诉你们病人这个原话,你们猜一下。因为第二诊来的时候她就要回美国了,我说了一句,这个定坤汤的药可以帮助你把高血压也治了。你们猜她怎么说,如果是你们怎么说?她说,都说北芪和人参是升血压的,所以我天天量血压。然后我怎么做?肯定还是这个方,怎么做?毫不犹豫,北芪360。这就是病人,你必须把她那颗心拿捏住,天天量血压,没有想到她这样做。因为你想想,那么大老远来,就这样一个方三包药,能十愈七八,人家还天天在量血压。她说完话的刹那,我竟无话可说,不知道该说什么。把她的心拿住!那把北芪再加大量,你敢吃就吃,不敢吃就不吃。她的神不在她身上啊,那就没有承住她那个天,所以你只能加强地坤的力,你不再重一点,那神和魄就飞了。所以治病,当然到我这个份上,由一个少女看成一个老太婆了,可以这样对病人,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做医生,我们要自尊自重,你要靠本事,一定要这样才是真正帮到病人,所以我总是说,(因为我一般不怎么不说话),我问心无愧,我不一定让病人尽如人意,不管我怎么做,一心为病人。没法理解也这样。这个方的来源就讲到这里,河洛数理包括了药量,大家慢慢琢磨一下,你们先自己琢磨一下,每一个人都能走出自己的路。如何是你真正要走的路,现在有个模仿秀那么时髦,你们先模仿,渐渐就走出自己的路了。 冰雪之灾 (病例:男性,40岁,发现膀胱癌3年,术后复发1年半.肿瘤大小23*14mm,08年5月复发后服用中医至今,肿瘤维持上述大小。北芪300,乌梅36,细辛90—120,熟附子300,干姜150,炙甘草60) 接下来,前面讲了,那个也是怕冷,我们要喝定坤汤大量的北芪,还有生生不息小剂量。这个冰雪之灾就是为什么附子无上限的道理,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只能走这条路。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学中医,在人生道路上学中医,中医并不是那么玄而又玄的一门科学,包括我讲的这些,其实很多高人他不讲的,未必要用到这样的方法和方药,但人家一样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那就是暗合了天地的规律、自然的法则,那就是道。那么我一直讲,我既然这样做了,跟大家就这样讲。这是一个典型的病例。跟大家强调的是,每天都有我治不好的病,这个病人让我觉得欣慰的是,这么一年半这个肿瘤起码到目前为止是孤立的。我们很清楚,肿瘤如果不孤立,它不会不长大,也不会不转移,如果能把它孤立,就有枯死的可能,我们就要向枯死那一步迈进,最后把它消灭。所以如果这个病人成功的话,我估计还得几年的时间,因为我们要验证。大家想一下,能把一个肿瘤彻底消灭,那需要这个人怎么样?这个人要怎么样?之心,需要他自利利他。我感觉到没有这么白帮他,因为他最近一次来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我没想到,我宽容了,我的工作更有成效。因为像这一类病人,我们需要点亮的是他内心的暗室,并不是药。如果说我们能够用药解决癌症的话,那么无数的癌症病人就不会离开这个世界了。那么这个病人就这样治疗了一年半,每一次来都讲这个理,现在他不去争了,应该说这也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那么他放下了一部分,当然不可能彻底放下,彻底放下这个东西(癌症)肯定不在他身上。所以这个病人看有没救,我估计两三年之后就知道了,那么他吃了这个方基本上固定了,这一次我只是因为他正气足,就把细辛加大量了,因为像这类病人,我们没有路可选的,你必须抽空啊,不把那个弊着的气给他疏通,这个瘤,他吃进去的东西都是精华,就变成癌细胞。如果这样说,大家想一下,我们的痰是哪里来的,都是食物的精华,是进到你身体里面变成了痰。那么再想想其它病,虽然没有吃那个东西进去,但是它自然出来。所以遇到这一类的病人,大家也去应象,应什么象,冰雪之灾,这个时候你看我们的救灾手段有用吗?太微薄了。那个力——只要老天爷出阳光,充足的阳光,冰雪都化为什么了?水化为(答:水),化为水不行的,化为水等到晚上气温一低又结冰了,所以冰雪之灾,不是下冰,下的是雪,但是我们叫冰雪之灾,所以你要这样去理解,它怎么来的,自然界怎么来,那么对应在人身上。而且这里需要提到一个,说的是冰和雪,肯定对应六气的寒气,但是,当我们把寒气破了之后,什么气出来了?什么气?阳气出来了?包裹寒气的六气出来了。所以生命很奇妙啊,你把病人的第一层冰化掉之后,(这就涉及到一个排病反应),这一层冰一化,很简单,你看最典型的症状,病人吃了四逆汤拉肚子,那证明药肯定是对了,但是如果说他还有寒气,就会出现什么?看来你们没吃过。内寒,从骨头里面往外的怕冷。但是同时还会有其它五气,热会是什么症状,发烧,咽痛,非常典型,还有呢,湿气呢,湿热呢,风,一个病人身上可以同时出现,而且可以刹那之间变化。有一些学生暑假来跟诊学习,那既然来了就是想学东西嘛。很简单,你去试药。其实有一个我想他不敢试,但是没想到他是试得最积极的一个,试到最后半夜起来晕,其实试到这个份上就可以了,因为我已经看到了他身上的那种精神,而且到此为止,他已经明白了这些药是干什么的。因此这个药进到人身体里面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我们能够治好病,是因为这个方药携带了什么东西?什么力量?携带了道的力量,携带着天地的规律、自然的法则,携带着这种东西,是因为这个东西让这个病人去干嘛?顺应自然规律。因此,如果这样说的话,所有的病都是病人自己治好的。所以这个工作并不好做,因为我们面对着的是生命,一个歌星一首歌唱红了,这一辈子不用忧了,可是我们要活到老学到老,你还永远做不到百分百。 君火之下,阴精承之 (病例:女,63岁,反复咳嗽,咯血30年。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曾中、西医间断治疗,病情反复,在本专家门诊中药治疗三个月。就诊时症状以气短、乏力,稍劳累则咯血,血量时多时少,血色以鲜红为主,发作时必服止血药。舌偏淡,苔略白腻,脉细。) 这就是刚才讲过的支扩的病人,那么这个方(六味地黄丸加柴胡、升麻、北芪)的由来就是那句“君火之下,阴精承之”,这一句话在省中医院非常详细的讲过,因为我讲了一节《土伏火大法》,其中讲到了君火和相火,所以这个病人后面用的就是源于这句话的理。大家看,其实这有点坤卦的味道,但是它不是用的那个,六味地黄丸加升、柴、芪,她北芪的用量药最后定在了30,因为一吃这个方,这个病人相当好,就不再咯血了,因为这已经是几十年的病了,西医跟她说也没有办法了,反正就这么慢慢养吧。这个老人非常善良,那么柴胡、升麻各 6克,关键是北芪,刚开始我也是一个量一个量试,试到30,我又加了15克,45,她不舒服,马上就觉得是提得太过的感觉,所以我再用到30,就非常舒服,那么这个人我们就为她找到了这一生的保健方法,而且如果说药不能治病,不需要多吃,所以告诉她,一剂药可以分五天吃,那么吃一吃,停一停,关键还是病人自己,生命在于运动,所以一定要去锻炼身体,这是人的根本。如果人靠药生存,那么我们的药材不早没了嘛!一定要理解这个理,包括生生不息汤,很多老年人我告之可用这个方作为保健方,虽然它能保健但是不是你一辈子依靠的东西。比方先前来了一个人,他说吃了半年比较好,最近觉得眼屎多了,有口臭了,问能不能吃,这一问,这个方药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我能怎么回答?停药。就是说他的理念并不是我当时跟他讲的,所以这又涉及到了生命的根本,大家有空回顾,就在你的人生路上悟这个东西,脱离这个东西,任何术的东西都属于形而下谓之器的力量,没有意义了。 托法的火候 还有一点时间快速地讲一下临床非常常用的一个方法:托法。这个在很多病都可以用,是不是听的有点累了,因为涉及到很多科。因为这样用药大家可能比较难以接受,看张志聪的《本草崇源》。其实你们多听潘毅老师讲的课,他给你们讲药的时候、讲周易的时候就会这样来讲。那么象透脓散,皂角刺、白芷、穿山甲,你们很容易理解,很多病人我们需要这种力,比方说阴疽。但是第一个北芪、桂枝、赤芍,确实是因为今年的年运,上半年我搞出了三个方,三个经典方,因为方药的搭配跟我们理解的寒热虚实是反的,所以才叫做经典,比方乌梅和干姜搭配,一个相火一个寒,就是寒热融入一炉,其实冰火一炉偏偏是我们生生之源的那个东西,它本来就是冰火一炉。大家看桂枝,这样理解,比较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桂枝是走东方的,所以很多人知道苓桂术甘,很多人知道桂枝有升阳的作用,那么道理何在?它走东方,它的气往上走,但是大家想想桂枝汤,为什么要配个芍药,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气是怎么转的?对,是双螺旋,升降出入是同时的,不是说只升不降,双螺旋就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所以多学一点常识再来学医理更容易理解。所以一旦用到桂枝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这个气是不是需要东方的这种力,需要那你就直接上苓桂术甘,所以苓桂术甘治颈性眩晕非常好,但是很多人,比方最常见的一个病,你们经常有的,是什么?慢性(答:咽炎),还有,慢性鼻炎,这一种病,那就不能直升了,大家很清楚,你觉得很热了,局部是热的,那么这就需要考虑南方,桂枝是东方,一定需要一种南方的力,不能让桂枝直升,这就是桂枝汤的由来,小建中汤配芍药的由来,黄芪桂枝五物汤同理。所以大家这样来学药,再来用方,再到临床体会,就好一些。此类病用这一种托就可以,比方说腺样体肥大性鼻炎,鼻中隔弯曲等,就应该用这三个药来托,这样就能把毒托出来,同时把那个憋着的气打开,所以南方是主什么?主开的。开了之后就怎么了?开了之后就降了。明白了吧,我们需要南方,但你只需开,不需要想降。如果你想五方都走这个升降出入,我们左升右降的这个理,就是一个。我搞出一个五气朝元(按:熟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乌梅、赤芍、细辛、桂枝、紫油桂),我那些徒弟们说这个方更好用,因为不用辩证,在明医堂粉丝群内我这个方药都有,确实临床效果用的也不错,其中治了一个多囊卵巢综合症,还有治卵巢囊肿,还有一个男性病——前列腺炎,还有一个病——痛风。一个道理,都是局部弊住了,你都需要东方升也需要南方开,但是这种大家看部位跨越得非常大,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每一个点都是一个圆,这也是河图的由来,所以你们再慢慢回去学这些中国文化的东西,有这样一个理念,就容易理解一些。 麻附细讲过了。 花类药,大家看诸花皆什么(答:散),象花苞一样含苞欲放,你们就是这个年龄。你们知道几种花,凉茶里面的,我们学的银花、菊花、槐花、红花、木棉花、葛花、素馨花、腊梅花、玫瑰花、南豆花、茉莉花,好多种,比方我们经常治胃痛,有些人喜欢用素馨花,它疏肝理气而不伤正,不像柴胡疏肝散那样伤。还有就是叶类药,这是今年这个季节适合的,估计11月都可以用。 大家看看这几个叶(苏叶、侧柏叶、枇杷叶),比方参苏饮中的苏叶就容易理解,这个方理解到它内涵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把轴定稳了。侧柏叶用于哪一方的,哪一方?枇杷叶呢?有人说了的,西方,为什么?我们治什么用枇杷叶?燥金就配参苓术草四君子汤,你看后面接着就是石膏,石膏干什么,知道了吧,联系刚才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到了西方就需要用这种力。侧柏叶它是东南方,它清热啊,东方的热可以南方的热也可以,所以发烧的病人,如果说你觉得赤芍开得过强的话,就换成侧柏叶,所有的叶子都是怎么了?都是向上的。侧柏叶色青。所有的根类都是向下,向下就有什么作用?清热作用。所有的藤类药疏通经络,这是大家在中药学能够学到的,你把它用到临床。柴胡(6克)、升麻(6克)、桔梗(6克),柴胡升麻说过了,还有阳和汤大家别忘了,好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一些小女孩找我看,头痛啊,想尽了办法,月经就是不来,我最后就用了这一个,好在到目前为止,起码有4个来了。还有鹿尾巴,鹿尾巴跟鹿茸是不同的,阳和汤我们知道是治疗阴疽的,这个理大家想没想?知道了。 这么多年,尤其是大家在尝试四逆汤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排病反应,我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生病就是你最好的身体排毒法。至于说我吃了药,排毒反应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并不是一个四逆汤的问题,所以大家多跟老师学,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在兢兢业业地教学生,多看看老师的思路,而且学他们辩证的火花,朱章志老师也来了,我跟过朱老师,当时在参悟我们人身这个阳气应该怎么扶。学老师的那种思路和理念。 提一下容易让大家出现不明白的,一个桔梗,一个西洋参,桔梗甘草汤,我们经常治咳嗽都要用,切记,你要明白了相火和君火之后,相火外越的时候,吃了就流鼻血,病人会告诉你的。还有西洋参,我们经常会把西洋参、丹参、田七(很多老年人)打粉,大家想,已经到了枯木的年龄,那个火肯定是亏的,就是那个真阳,这样吃太过就是不对。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交流到这里,想问一下大家,(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一位青年学生写给他父亲的,他的名字是(答:毛泽东)。青年在国家在,或者象那首歌唱的,“Believe China,beyond the Dreams ”,那么我们加一句“belie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cine, beyond your dreams” 谢谢大家!吕英教授微课堂(六)从阳明少阴理论论述土气与临床(一) 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刚刚看到还有我的一些病人也来了,大家晚上好。 非常感谢广东省中医院给我们提供了这么一次机会,我也是广东省中医院培养出来的。所以,每一次我都要像一个省中医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样,诚挚地与大家进行学术交流。 主题:阳明伏热与肾水不足 这次很荣幸地受到广东省中医院补土流派工作室的邀请,主题是论述“土气与临床”。接到邀请时就在思考怎么讲这个“土”,尤其是要结合岭南地域特点这一块。如果说讲脾胃、中气,这些概念大家都已经非常清晰。而临床最难的是什么呢?刚刚胡延滨书记也提到过,我个人认为临床最难的是阳明伏热与肾水不足,尤其是今年,这方面的矛盾越发明显,体会也更深。所以,我就大胆提出来,以抛砖引玉。 我们陈延主任已经走出来的这条医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今天,从我的角度提出这个观点,看看对整个补土流派有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我一直继承和发扬师父李可老中医的学术思想,这一生只做这一件事,就是从七大要点入手整理他的学术思想体系。今天,我就从阳明和少阴同时入手,跟大家交流。 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工作至今已有6年,在国内的影响越来越大,现在在往港澳台发展。各个地方都在跟国家基地联系,源于什么?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源于李可老中医,他的学术思想是实践出来的。我跟我师父有非常相同的经历,都是在临床上摸爬滚打多年;理论没有脱离《内经》、《难经》,方药没有脱离《伤寒杂病论》;今年的临床工作,我们遇到很多温病疾病,所有的用药都是出于临床的需要,希望可以除了治疗现有疾病的同时起到截断病势的作用。 中医急症有绝招 昨天晚上我们医院的一位处长发烧、高热,因为他有痛风病史,只要一用消炎药、退烧药,烧退了之后痛风就会急性发作,非常痛苦。而本次发热,喝了一剂药就好了。当时用的方药,就是小柴胡合石膏、乌梅。下午5点多我接到电话,科室的李主任按照我给出的方,5点半拿到药,晚上10点钟就退烧了。这就是李可老中医给我们留下非常宝贵的高超的医术,我觉得这点是我们每个中医人都应该学会的,急症应该是我们的强项。 看一下“甲胆”,今天提这个概念,如果是听过我的课,或者是参加过基地的师承班,都知道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甲胆”,因为这个在我们课本上几乎是看不到的。这个概念在今年尤其重要。今年很多忧郁症的、皮肤病的,包括基地治疗的多例自闭症的,基本上就是我们今年新创的一首方,云手方,就是伤寒论的29条芍药甘草汤合甘草干姜汤,三个药,加了柴胡、附子各3克,就是打太极的这一个圆运动的道理。这么柔的一个方,治好了很多病。如果说李可老中医提倡我们在生死顷刻要用霹雳手段,我们要救逆救命,但是在柔的时候我们就要发挥出人民儿女的菩萨心肠。今天我们还有用抟气致柔方来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也是这种思路,其中的关键就是医理。 刚才我跟陈延主任在讲课前谈了一会,我们的感触是一样的:就是觉得,越学越不会,越学越觉得连中医的门也没入;唯一觉得内心能得到一点安慰的,是今天看到病人疗效还不错,感觉到没有白活,没有白学。但是你一回来再一看书,再想一些问题的时候,真的觉得没有入中医的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岭南地区的特点--土不伏火 今天先提出甲胆,大家先记住这个概念,后面我会详细讲。今天这个课件我们尝试过,在一个半小时内是不可能讲完的。我把整个阳明少阴放在一起举了一个病例告诉大家,临床只有一气。岭南属于潮湿低洼的地带,气候闷热,青菜、萝卜等都是往地上长的,不是往地下扎的,这一种情况就是非常典型的“土不伏火”,非常契合今天我们“补土”主题。“补土”不是把植物往下压,而是要垒土往高,才能让植物继续长。这种土不伏火,这个火一旦出来了,你怎么办? 土不伏火,先降甲胆 第一个观点,先降甲胆。因为甲胆是木,我看很多新学生,如果大家没有这个概念,先这样认识:东方甲乙木。可能以前一说到木,我们首先要想到肝,肝风、肝阳、肝阴、肝血;但是如果今天听了课,一说木,就要想到甲乙木。“东方甲乙木”那就涉及一脏一腑,一个肝、一个胆。很多时候温病就是源于甲胆不降。大家有空看我们历代医家的学术,历史上是有人反对这个概念的。我是这样学经典的:不管排列顺序对不对,只读那些我能够参悟通的,而且跟哪一篇有相通性的,这些知识我能够参悟通之后指导临床的,我就拿来用。至于对不对,别人争论的,我一概不去参与。他说不对就有不对的道理,我总是这样认为的。你就找出他认为不对的那个切入点和层次,想清楚为什么他这么说。临床上,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 厚土载木,太阴阳明 至于这个木是怎么在自然界能够正常地发挥木的这种“春天,一日之计在于晨”的生发之力,这是靠土的。所以我们有一个治疗方法叫厚土载木。这个土,就是今天提到的补土流派的“土”。这个土,非常清晰的,对到三阴三阳就是太阴阳明。 今天我们没有时间细说,现在基地师承的认识和学习方法,是首先脏腑,经脉,然后是营卫,然后是气血,然后是五行,最后是阴阳,把这六个归为一气。只要把这六个掐死了,任何一个症状出来,从任何一个角度去认识、辩证,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定要把这六个拉在一起。你就只呼吸那一口气,你不可能分开的。一旦这样子拉起来,认识就很清楚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捉摸师承教育,在想怎么样能够让年轻人快速成长。现在觉得就是要有一种思维模式的构建,那么这个思维模式,其实刚刚介绍的“三观”,是胡延滨书记送给我的。后来我们慢慢总结出“一气两仪三观四律五道六径”,到目前为止,我们验证了是正确的,年轻医师的成长就有捷径可走了。 所以,讲甲胆离不开太阴阳明,太阴阳明就是土的概念。太阴阳明和土的关系这一块大家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文献,我就不具体讲了。 今天讲课,所有这六个(1.甲胆;2.太阴阳明;3.阳明经伏热与肾水不足;4.阳明腑伏热与肾水不足;5.阳明失阖与下焦阴阳俱损,寒湿阴霾逆上;6.天地规律:“火生土、土伏火”)是拉在一起讲的。但是要一个一个条理清晰的给大家说出来。 阳明经伏热与肾水不足 其中第三点,就是在疑难杂病或者极危重情况,比方这种衰竭的病人但他不是阳亡而是高热、抽搐的时候,这一类病人这个时候大家看啊,常常是阳明经的伏热与肾水的不够并存。大家都知道李可老中医强调“扶阳是真理,八法不可废”,这个时候,千万一定要去认真解读他“扶阳”指的是什么、“八法”又应该怎样的应用。 今天因为我们跟土的关系拉在一起,这一点又是临床的难点。所以我今天拿出来了,就是阳明伏热与肾水不足是一个互相影响的矛盾,这个矛盾在临床非常多见。比方今年的这种天气,即使之前你不能吃凉的人,今年是可以吃一点的,为什么?就是今年年运是这样特别的情况,因为我们活在这个时空里面,肺为五脏之长,这个长兄降得不够了。因为我们天地的规律是用主气和客气来认识的,那么主气规律、永远不变的那个规律就是五之气阳明燥金之后就是终之气太阳寒水。肺降的不够对应到阳明不降;阳明必须降下来才能回到北方的太阳寒水,才会有《内经》的“肾主蛰”、“封藏之本”,才有我们呼吸的元气,我们可利用的元气。 阳明腑伏热与肾水不足 一旦这里面有热,你看不到的,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感觉,就存在肾水的不够,等一下我们介绍方药海陆空三军就是这样一个道理。阳明经的伏热,很容易理解,大家也知道,对应到石膏,白虎汤。阳明腑的伏热,就是承气类,在广中医我们讲选修课的时候给学生提到了11个承气汤,如果大家很难记,因为把温病的几个承气汤拿过来,就是从顶轮到海底轮(我们的道家修炼、内景图中的那个最底部、海底的那一块),整个11个承气汤。阴阳气血精津液都不够,但是最后的矛盾都需要承这个气,才能解决这个病人的不舒服,这样就出现了历代医家的11个承气汤。病人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我们为什么要教大家这些知识?因为我们是医者,怎么去治未病、截断病势,尤其大家接触到疑难杂病,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感冒发烧,你不快速的截断,就往五脏侵犯了,就是缘于这一个情况。这个常用的药肯定是大黄啦,还有“小大黄”是什么呢?嗯,芍药。 阳明失阖与下焦阴阳俱损,寒湿阴霾逆上 第五点“阳明失阖与下焦阴阳俱损,寒湿阴霾逆上”,阴阳都已经损伤了,在前面几点都有啦,原因在于阳明不阖,不阖那就可能上面这四点都有,但是出现了一个下焦根本的问题——阴阳受损:既怕冷,但也怕热,可能口干但喜欢喝温水,又不能耐受凉饮,同时有不停的口干,然后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呢?在这样子一个病机的前提下,病人出现了寒湿阴霾逆上,逆到什么上呢?不是我们想的直接就到头啊,比如男的前列腺,女的盆腔这一块所有的器官,包括我们髂骨窝一些癌症病人这一类的,包括子宫下面阔韧带这些,形成的这一类的问题,都可以对应到局部的南方,这个地方就有这样的一个邪气顶在那里了。 这是临床非常常见的一个病机。好用的一个方是李可老中医书上的温氏奔豚汤。因为当时我们想让大家快速的掌握,在温氏奔豚汤的基础上,创了三阴虚寒湿方、三阴寒湿方和逆气方。今天我把逆气方带来了,因为这个方很柔,但是发挥的力量非常强,而且临床应用非常常见,你能够用得出去,比方说很多牙痛、很多高血压、很多糖尿病你都可以这样用的。 火生土,土伏火 第六个,火生土,土伏火,火土相生是一个东西,这个概念在岭南相对来说反而用得不多,因为这里本身就土气薄,火就多,但是如果你站在外面,像我们刚发射的天宫二号,你站在那里看地球,没有岭南之说,地球就是一个村而已,不分地域的。站在这个角度你来看待补土的时候,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对应的一个医理就是李可老中医的“扶阳是真理”,方药最常用的是四逆汤,但君药是炙甘草,药量炙甘草是附子的2倍,至于干姜的用量,大家看《气一元论与中医与临床》。这是在不同角度的补土。这也是为什么在岭南地区,尤其是两广地区,李老反而备受欢迎,就是源于他站在了另外的角度,更高的层次——“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是禀天地阴阳五行之气而成的,都是这么来的,逃不脱这一个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用的就是这样一个方法。救命的时候就是李老创制的破格救心汤。 估计今天把这个甲胆讲完就已经时间就到了,我还是想带着大家,因为我们这样的学术交流也好,不管大家去参加师承班也好,我觉得大家都有一个目的:我能学会本事,我能会治病,我能够实现我一个医者的一点点小小心愿,我能尽到医者的一点职责就够了。原文我就不给大家讲了,这些东西我把PPT留给大家。 胆者,中精之府 这是从《内经》整合出来的,但是比方说“中精”,这个东西它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说精气神就觉得是好东西,但是我们看《内经》:清阳、浊阴,总觉得清阳是好东西,浊阴就不好,一说浊就不好。其实它也是一个人体可利用的东西,而且“阴为阳之基”,也是我们的根本。就是我们很多现有的一些观念,或者我们所知道的东西,变成了所知障。 在今年,再一次深刻的体会到了师父所说的“你们要想当一个好中医,或者跟着我学,就要打破你脑袋里面的所有的瓶瓶罐罐”。现在是真正已经感受到这一点,包括我身边的弟子,开始慢慢让他们先打破吧,再不打破,他们掌握到这一点之后就没办法再进步了,进步不了就不是我们想做这一件事的目的。这个我留给大家啊,大家回去慢慢看这些东西。 癸巳寒水方 最后一个,明医堂癸巳寒水方,刚刚在来的路上,是明111送我来的,就讲到他北京的一个同学咳了很久,当时就问了我一下,如果你是临床医生啊,如果不是临床医生不用磨练这个,大家一听这种症状,病人一说什么你脑袋里面全是说的这个症状的那个气、象。比方说咳嗽,声音很大,喉咙一痒就想咳,咳半天也没有痰,任何方法都止不住,擦擦油啊,按一下穴位啊,喝点热水啊,含片姜啊都不行,或者吃点凉的都不行,怎么也解决不了,他反正一定要咳,咳过去了他也许这一天再也不咳,这个道理就是癸巳寒水方。大家慢慢去理解癸巳寒水方的医理。这个方就是真武汤的变通方,我当时创这个方就是源于几个咳嗽的病人,那一年是13年底,其实从13年底整个天地一气,这是五运六气的知识,土气就开始变得不够,不是说厚度啊,是指它的功能不够,相对来说不足之后,土不伏火,同时土不载木。这两个就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为什么咳呢?而且喉咙为什么痒、而且经常性地咳?那不是风嘛,风在那里不停地煽啊煽啊,我们说风火相煽,局部是有热的,这个时候就是真武汤。来源于下焦,源于阳的不够,阳不够,什么出来了,停留在这个地方,大家一定要知道正常的生生之源,或者伤寒论里面的少阴,住在那个家的这家人就是二阴抱一阳这样一个坎卦,一旦这个阳不够了,内经的原文叫寒水之气嘛,这个寒水之气就出来了。寒水之气出来之后它为什么会这样出呢,就是源于主气的规律:初之气是厥阴风木,我们说水是生木的,它出来的是什么?什么能够把这个寒水往上带?水是往低处流啊,你没有理由往上走,只有一个气,这个气就叫做风,但是上去之后它顶在那里,又变热,所以局部你能够感知到的,或是说能应象到的(阴阳应象),你能感应到象的是一个水热气结,这就是真武汤的苓芍搭配,因为考虑到是土不够,我加了人参和2.5倍的炙甘草。像这一种一旦明白了病机、明白了道理,像这种方药,也是一两剂,不需要多的。当然如果不是这么简单那就不是这个方,道理很简单,道理是一样的。就像逆气方为什么能治疗心包积液非常大的病。 这是因为把《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所有概念都印在脑子里面,病人一说所有的症状,就知道是个什么样的道理。你不能一来他血压高就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了。不是这样的。他说血压高,你要问首先哪里不舒服,有没有胀、痛、晕,有没有呕吐,有没有脸红,有没有觉得累,有没有出汗,通过问症状,这些症状就是什么气,相应的有什么气你就要定界面,这个界面就是《伤寒杂病论》的三阴三阳。气和界面确定之后你就要选择,抓住主要矛盾,你在哪里打这一仗,我只是因为这样能够转出来,我告诉大家这个理论不是某个人创的,而是在《内经》不同的原文里面,我只是将这些概念揉合在一起,然后拿来指导临床,用来认识疾病,形成相应的理论指导临床,而我的实践能够验证这种认识是对的。临床比什么?大家都能治得好,就要比谁治得快了。 甲胆一降,相火下密,阳根深固 “甲胆一降,相火下密,阳根深固”,这个非常重要,必须死记。因为这是天地的规律,当然如果认为甲胆这个词不对,那就不记了。这是源于我师父在世的时候教我的:你要想不偏,尽量少犯错误的话,应该把钦安的学术思想“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和彭子的思想“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生命终结”,把这两个人的“坎中一点真阳”和“中气”,把这两个医家的学术思想揉合在一起,你就可以尽量避免少犯错误,不是说不犯。这个我就不讲了,大家记住这十二个字,是不需要考虑的,考虑就太费时了;这些东西必须灌输到你身体细胞里面,需要的时候一看病人:小孩在那里抽动了,但是凉的也不行热的也不行,晚上又盗汗又磨牙,大便又干,吃点凉的他又会拉肚子,又咳嗽,又发热,就是这样的机理了(甲胆),这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其实景岳的玉女煎就是这个道理,相对来说还有其他药物,这个在13年开始明显,在今年更明显,所以今年大家看我的临床某一天开出的方药,你会觉得今年得的都是温病,基本上用的都是凉药,就是源于这一个道理。他的根肯定是下焦元阳的不够,但是因为阳是生阴化阴的,同时下焦肾主水,这个阳的不够就导致了化不出来这个水,水是不够的。这个水不是我们看到的喝的这种水,它是气的状态,这种状态导致水不够。我们知道一旦水不够绝对就会生热,这个热没有出来,伏在土里,这样就形成了《伤寒杂病论》184条那个阳明:“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个土里面形成了伏热,病人可能是怕冷的,也有可能是怕热的,或者是先怕冷,但是一加衣服,他又开始出汗、怕热,你再脱衣服,又怕冷。这样的病人太多太多了,如果大家看心理咨询这一类病人,是非常之多的,凡是这一类病人就存在这样一个机理。我们想尽办法,怎么能够根据这些症状推导出机理,我们能给出相应的方法去对治呢?最后,不断地临床、临床,推出了就是石膏、熟地的搭配,当然前提他不可能是这么简单了,这么简单不就这样一个方就可以了。 再给大家看明医堂的节气方,今年一直在不停地变,没有像往年那么,相对来说,我觉得是单一的。这种变化就是源于今年的年运。还有非常常见,因为这个是大家经常用的。比方说知母,因为有个桂枝芍药知母汤嘛,包括玉女煎“膏知牛膝”,还有大补阴丸“黄母猪骨地板”,这些方都会用到这个药,我们本身知柏地黄也经常用。但是要知道其中的道理。比方说桂枝芍药知母汤,关节是肿胀的,那你这个时候为什么用知母,而不用石膏呢?慢慢地,把这些药,一个一个搞清楚了,你就知道,哦,那个是在哪个层次,在那个层次我需要知母。知母,知母嘛,我需要直接去找这个娘,找到妈妈,我回去那里了,我这个肌肉里面憋着的这个热,一旦回去,增强的是元气,那里的胀热就没了;但是石膏又不是这样的,石膏有辛的力,它可以发散,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高热的时候用。 看这个阳明腑,这一个道理跟刚才一样,所以讲到这里,我想大家清晰了,这么多的阳明经腑热是哪里来的?不是《伤寒论》的那个顺序在第二层,而是主气规律在第五层。那么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腑热?这就是阳根所在的那个地方叫做生生之源,它的本气不够了,这个地方就是元气的家,其他地方,都是元气出来显现相应的象,所以,如果这样讲的话,大家就理解郑钦安老先生讲的那个相火了,这个相火一直在那里转转转,包括彭子的土伏火,是在干什么?为什么要提倡这个火呢?因为他就是这样认识的,根据我们天地的规律,我们看到太阳升起来再落下去,参照了这样一个“一日的规律”,所以《伤寒论》是用“日”来描述我们气的运行的,那么,《五十营》这一篇,是我们最近参悟出来的,基地的老师们应该都参悟得差不多,就是究竟《五十营》这一篇说了什么?为什么要说“天的二十八宿”,最后为什么又要说地下的“水的百刻”,就是一个时空宇宙天地一气周流的过程,转了五十圈,才完成了人间的一个周天,就是我们的日子,所以一旦明白《五十营》,我们就知道,每个人,他的不同在哪里,他病了之后,为什么经常出现这样的症状,其他的人又不会,或者即使你本人,今年和明年又不一样。 海陆空三军—三黄的使用 针对上面的这些情况,那么,阳明的这一块,跟肾水这一块,全部已经搅结在一起了,那么这个时候,如果说需要你把这个气结打开,海陆空三军,那就是三个黄(麻黄、地黄、大黄)。大家想想你脑袋里面对麻黄的认识,它是开肺也好,宣肺也好,解表也好,开鬼门也好,想那个麻黄,它的那种力,它对那个气孔,血府,汗孔,这一种开的力;然后地黄,如果是河南出生、生长的人就知道,生地我们可以做菜的,那么这个熟地黄本身经过这样的炮制,你不用管它现在炮制得怎么样,不是你所管的,你的手里面驾驭的熟地黄就是经过九蒸九晒,它就含有那么多的肾主水在里面,它含有少火生气之力,因为九蒸九晒,你就这样认识这个药就可以,你不用考虑那么多,我觉得医者考虑太多你没法活;那么阳明的伏热,既有气分热,又有血分热,你要把这个结先打开,谁有这种力呀?推陈出新,大黄;这就是三黄。大家看,是不是海陆空啊?把这个气结打开了,很多时候麻黄我们用的是零点几克,就捏几根就可以了,但是你不要小看那几根的力,甚至有的人是,如果麻黄你都觉得过的话,就是用葱白。 我在澳洲治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那个病人就是这样。当时脑袋里面思索,如果在我们国家多好啊,可以用开门逐盗方,但是没有药嘛,也不符合。这个时候想到,那谁能替代呢,最后用食疗的方法(葱白),一样,效果是一样的。所以那个病人让我受益很大。 从阳明少阴理论论述土气与临床(二) 毛皮肌腠方 也许是天意,“毛皮肌腠方”就是这么来的,其实这个肌后面还有个肤的,就是我们的肌和肤是不一样的,或者毛、皮,皮下面是肤,然后才是肌,用药是完全不同的,但很多时候是一致的,问题有些病人复杂到你就得这样去考虑,你只要用过了一点点,他都不对。那你得想办法去转啊,到底药物怎么配伍,还有非常非常关键——药量的匹配。这可能是我讲课以来强调最多的,我从第一节课就开始强调药量。(乌梅15g,生甘草30g,炙甘草30g,麻黄3g,生大黄1g,熟地黄15g,苦杏仁10g,薏苡仁10g,白豆蔻5g,蝉蜕5g,石膏15g,熟附子10g)就是这个方,时间不够那我就不讲方了,留给你们,可以慢慢用嘛。针对今年的年运——三黄;大家看,麻杏苡甘汤、麻杏甘石汤,非常简单,你们自己慢慢去琢磨吧,当然这里面我应该是有方解的。 大家看《灵枢?决气篇》“何谓津?何谓液?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这些概念是必须记的,包括“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那么这个脉的内外到底是什么,营气在哪里,卫气在哪里,营卫气在《五十营》是一个东西,但是偏偏《灵枢》又有《营气行》、《卫气行》,又在说什么,把这些基本的中医概念,先慢慢一点点理清。一定要脚踏实地,回到临床,我一直主张这一个。否则你在那里转转转,都是空的,你没去打仗啊。你不知道那个人,他非常累,但是他全身都是发烫的,你觉得用凉药,他已经累到气不接续了,那你要用热药,他又是发烫的,也用不了。他又不是典型的白通汤,或者是白通加猪胆汁汤,又不是典型的水寒龙火飞,水浅不养龙这种,我把这个龙火逼出去,我有相应的办法让它回来,他不是这样,他脉内的那种热,脉又看不到,伏行于分肉之间,你根本就看不到,所以只要我们人没有气是察不到脉的;但是,只要这个气在运行,高的人都知道,或者你不知道,你去做治疗,这种理论指导你,你能取得疗效。你又就觉得它是存在的。所以这里面涉及到,尤其《灵枢?决气篇》的这些,包括我们的十二经脉。比方说,我们说筋骨这个筋骨,我们觉得是肝是在体为筋,但是先天是谁主这个筋的所生病呢?是足太阳膀胱经主筋所生病。你怎么理解?你觉得膀胱经不过就是个贮尿的,气化的嘛,它跟这个筋又有什么关系啊?但是《内经》告诉你,你就得去琢磨这些东西。可能我把更多的精力就放在这一块了。希望把这些概念融合起来,它是通的。一旦你搞通了,临床说什么什么,我们能够讲清楚道理嘛。 这个方(毛皮肌腠方)最初是源于一个非常难搞的病人,就看了一诊,他自己是一个搞科研的,分子生物学那一块,过敏怎么也搞不好,听人说吕教授治皮肤病挺好,就过来了。当时我一个徒弟跟他解释,他说他心脏不好,就说:“爷爷,都是你身上的病,道理是一样的”。他马上说:“那怎么能一样呢,一个是心脏病,一个是皮肤病。”因为他这样一说,我哗的一下就把思路转了,就转成比刚刚那个方还要简单一点。这样一转,没想到那么长时间的皮肤病3剂药全好,我就开始琢磨我为什么治好了。琢磨这个理,从去年我在广中医最后一次,那一年就是15年收官的那门课,已经把脉讲了。就是脉内,那个血热它是弛张的,那个血在沸腾,脉外病人是烫的,卫气不用。这样就把营卫气和脉内、脉外、经脉、阴阳、气血、五行这样子拉在一起。但是那个时候,可能讲的没今天这么到位。所以,因为这个老教授的成功,我回去慢慢把这个方整合,再结合今年的年运创了这个方。因为当时是暑天,太多这样的病人就用这个方,都是既有阴暑又有阳暑,所以刚开始我们就叫阴阳暑邪方。后面我再慢慢琢磨这个道理啊,其实应该是,用回到内难本伤寒这条路的话,应该是毛、皮、肤、肌,这个更好理解。后来我们就用毛皮肌腠,因为一说腠理就非常之大。近期我用这个方治一个皮肌炎的病人。大家知道,皮肌炎非常难搞,因为免疫性的,没有特别的办法,激素加上免疫抑制剂,慢慢这个病人在逐步好转,激素已经减了一粒了。当然,这种方,你用着用着,你就会知道最后为什么有阳明伏热,为什么肾水不够还要找回那个妈妈,那就是坎为水,“坎中一点真阳,乃人身立命之根”,李老叫做生之本的那一个思路里面。所以有时候我们会转的很快,病人发热,比方说心包积液,一旦发烧控制之后,可能我用的是少阳阳明的,一旦退了烧,就马上转方了,马上回到三阴,否则小孩心脏受不了,你必须去增强三阴的本气。很多时候希望大家临床上(要注意这样的转变),尤其是体质弱的。他体质弱、这么虚,他不是邪气也虚,他邪很盛,这个时候你解决这个邪盛的时候,我们用的是《伤寒论》前面三阳界面的方。就你要用这种方,你一定要控制这种病势,否则就把这个人烧干了。大家知道,脉道一枯(人)就没了。但是一旦控制住病势,必须解决它的源头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所说,五脏是我们身体和生命的根本,回到五脏,在《伤寒论》里面就叫三阴。 大家听一下这种病机的线路,看看能不能从这堂课给大家有一点点提示吧,我希望“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临床验证过了它是对的,那我就毫不保留地拿出来交流,也希望大家多多的指正。其实医者的第一个老师是患者,我们一定要感恩患者。 这是看,为什么那么多人,有人中暑,有人不中暑,这是源于什么,大的概念就是“土不伏火”,这个在岭南地区是非常非常多的,其实益土最好的药就是国老,就是甘草,你根据虚寒、虚热,用生的、炙的就可以。当然这种思维,它是来源于《易经》,因为我从06年第一堂讲课,讲的就是《道法自然与中医临床》。我想着这个时代这么昌盛,我能够悟出这些东西,那就交流吧。所以我把《易经》的东西,我悟通的都会拿出来讲:这个是先天的坤卦跟河图,那么先天坤卦、河图,尤其是河图就是《太始天元册》说的“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就是指的这样一个时空。 在这个时空里面,我认识到的下面“曰阴曰阳,曰柔曰刚”,这个有了寒暑了,然后就“幽显既位”了,你看阳明和厥阴出来了,干嘛?“生生化化,品物成章”,为什么要“幽显既位”,是因为只有在万物的身上,我们才有厥阴和阳明,在《易经》是没有这两个的,因为我们已经是物。那么是物(的话),它的与生俱有的一个特点就是在矛盾当中发展和运行,所以这个矛盾,那么《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就把它放到了厥阴和阳明这个界面,一旦我们理解了厥阴和阳明的组合,那么临床就简单了,所以我们从广中医的选修课开始,学习“标本中气”和“开合枢”,中医最基本的知识。你不懂可以,我要讲给你听,也许你十年都不懂,都没有关系。等到你某一天,也许你不搞临床,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你突然想到了,曾经有个老师讲过这样一个理,这个是天地的理,是人生的理,不光是疾病的理。你(那个时候)明白了,我也觉得值得。矛盾到了极致,不会再极致,它一定会转的,这就是我们临床的厥阴和阳明,包括我们今天提到的阳明和少阴,形成的那个阳明就是在里、在内、在深处的那个阳明,其实那个界面就是厥阴、阳明同时在的界面,当然厥阴界面是最典型,融寒温于一炉的界面,这个我在这里(2015年·广东省中医院)做过系列讲座,大家想听的再翻出之前的听一下。所以“土伏火”是一个大的治法,这是天地规律。你只要能够顺应天的规律,你都到了天宫二号了,你还找不到地球上那么微细的东西吗?那定位是非常非常之精准的。所以,中医思维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建立这样一个思维,这是高界位的。 土里面有什么?解这个方,寒热都有,所以用的是“梅二草”,为什么用乌梅?因为王松如说过:“肝胆为发温之源,肠胃为成温之薮”。我们就把历代医家这些认识拿来。在《伤寒论》里面,厥阴如果阖的好,就自然而然地开到了太阳,开到太阳就是我们一日之中,日出、蓬勃而出的、那一刹那的少火生气之力,所以一个日出就是六气在一刹那的一个变化。六气都有,他只不过是一气的变现,只不过有些人一睁眼觉得累,那可能生出了他的气的虚;有些人一睁眼觉得口苦,生出了火;有些人一睁眼,眼睑肿,寒水出来了,就是你的那个一刹那的日出,你的身体出现了什么,就对应你相应的气。临床上好多病人,怎么睡也不解乏,没有用,我们说人卧则血归于肝,肝体阴而用阳,储备了那么多,那个血它也睡呀,(怎么)起来一样累呀?那么说他转了一晚上这个天地之气,他身上的气是怎么转的?转出来的是什么?那就是导致他(出现各种状况的原因),这样去认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熟地和乌梅。肾水(不足),(加上)相火的离位,所有离位的相火不是都用乌梅,是因为这个方,这个对应的病机的其中一条线路。我们是阴阳暑邪方,阳暑是“壮火食气”的状态,要截断他的来源,除了我要石膏这样去清解,还要截断它的来源,因为已经是壮火,这个时候用得是乌梅。如果说刚才这种是很累又很容易出汗的这种,我们用山萸肉;像有些人就是做梦,心神不安的这种,感觉就是用五味子;有些人是(稀痰),也是五味子,或者就是几个药的相互组合。比方明医堂的己丑六君子就是五味子和山茱萸的合用,那就是考虑到他出来的这个气出来的是这两个的不足,而不是乌梅。那么阳暑这样用(石膏、乌梅),大家知道麻杏甘石汤治疗大叶性肺炎,高热、咳喘,所以这个是截断在上焦邪热入犯心肺,我们不能让病邪往五脏发展。这个方他的好处,他并不是直接对治五脏,其实很多药,大家看一下,对治的是腑啊。这就涉及到大肠主津液所生病,小肠主液所生病。何为津,何为液?大肠和小肠又跟谁相表里?相互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涉及到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这四个,“(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脾胃、大小肠、三焦、膀胱是一个整体,在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比方说,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和过敏性结肠炎等,单纯考虑脾胃是解决不了的,就涉及到三焦、膀胱这两个腑。但是我们知道“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所以这个方已经考虑到了。但是,比方说病人在这里说小便怎么了大便怎么样,你已经不用考虑了,因为你从表已经解决了。我只要把肺一开,肺只要能够主气,通调水道,你夜尿多也好,或者你小便出现如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淋漓不尽这种,你都不用考虑,不需要加药的,原方原量上。只要能把肺脏解决了,因为肺主一身之气,肺为五脏之长,(解决了肺)就可以了,只抓主要的,擒贼先擒王。 看阴暑,温病的三仁汤。那么大汗,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尤其在《伤寒论》,汗出就是亡阳,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为什么要给承气汤,就是为了救津、救液、救阴。汗出伤津,因为大家都知道你出的汗多了,你(就要)补充点水分。我们说正常的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哪怕35度高温,你去打篮球,你出了汗,只要喝水,你不会伤津的。 但是一个体质弱的,他在那里晒五分钟,他就中暑晕倒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到根气这一方面。我跟大家讲,是因为天地的规律和生命的规律而创方,不是因为这些症状而加药,这就是附草的使用。 你看这里,暑湿加风邪,又郁在表。这个我们知道用的是麻杏苡甘汤,毛、皮、肤、肌,也就在这个层次,非常浅,而且伤寒论的用药量非常小。就是在这么浅的那个湿陷进去了,尽管是这么浅,但是它是有湿毒的,所以才用到生苡仁。如果这样,你就要把薏苡附子败酱散拿过来学了。为什么用土茯苓,那是我们一遇到生殖器疱疹,肯定土茯苓就上了,你不会再用薏苡仁,没有效。就一定要这样,学一个药就学另一个药,学这个方就把那个方拿过来,这样就快嘛。 接下来是杨栗山的升降散药对(蝉蜕、大黄)。也就是源于对这个升降散的参悟,源于对整个《黄帝内经》162篇相关条文,包括《痿论》这些条文,当然五十营、营气行、卫气行,还有包括《九针十二原》这一些,当然前面的素问的,包括后面运气学说七篇大论,这些都是根本的。基于对这些的参悟,我们创出了五十营方。到底五十营我在营了个啥,为什么要用五十,我们六十甲子,为什么不用六十呢?那么其中就是合用了升降散,今天上午我们的临床验证了。就是我的这种思维对不对,我会通过大量临床验证。病人的那种疗效会让你震撼,因为这种方很柔啊,生大黄一克,姜黄一克,蝉蜕五克,僵蚕十克。就说为什么这几个药,它就能这样进去转转转?它化生的那个气,我们觉得就像时光隧道往里钻的力,就是越钻越深的那个力。大家知道越往地下,那种能源才越多啊,我们地表才有多少?所以在这个方是选了这两个药,升降散我记得是放了的,看看有没有讲到。大家看看就简单的就这么几味药。 第六个病机线路。地附。那么今天想跟大家说的是,有没有想过,六味地黄丸滋阴,你怎么知道是滋阴呀?它是怎么去滋的那个阴呀?金匮肾气丸是补肾阳的,它怎么进去补的那个阳啊?你说莲子是健脾的,它怎么健的啊?就是这些想法,希望今天能让大家有所了解。因为我被无数的困惑逼着我这样想的时候,我知道我们的认识好肤浅好肤浅,尤其是我自己的认识,所以才觉得自己真的可能还没有入中医的门。我不知道我们的祖先他们是怎么能写出这些经典之作的。 怎么复兴中医?我个人觉得得让学中医的人先有吃饭的地方。如果说我连他们吃的东西、住的地方,我都解决不了,我觉得是非常难。当然我的师父除外。我跟无数人提出这个问题,他们说你师父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他是这样,这是他的学术思想,不是我,我在这里是在不断地读他,宣传他的。国家基地几乎没有发出什么东西,发出去的都是我们举办的什么班,有的什么通知,没有说李老治什么病,极少,除非这种学术讲座,那肯定是讲师父的学术思想。 大家看,拉了多少条病机线路。所以你说附子是理阳的,它跟熟地一配合,那理的啥,那就不是阳了,但是单味附子确实是这样啊,那么它跟麻黄一配合,那又是干什么的啊,麻黄附子细辛汤,再加个细辛那不又不一样了,那又是走到哪里啦?那这个附子跟麻黄应该是从里到表都走,但是熟地再一拉,那又去哪了?我觉得我们学中医要多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你就不会随意给病人“啊,你脾胃虚”,那就健脾吧,四君子,陈夏六君,就不会随意再开这些方药了,觉得有溃疡啊,失笑散这些你就会上了,看到啊血液循环差的加点丹参什么这些,不会再这样去思考;而是他为什么不能化合出这个东西。像我们经常吃肉,我们吃猪肉,吃进去了,长出来的是啥,在我们身上,那肯定不是猪肉啦,那他到底发生了个什么化合?那我们吃进去的药,我们看到的是熟地,那你化合出来的是啥?而且在不同的人身上,化合出来的是不同的东西。这中医复兴,靠你们了年轻人。 大家看,这样是不是只转了一个圆吶。你怎么可能分毛就是毛、肾就是肾,毛和肾就是一个东西,都是你。你的这个气息就在一呼一吸当中。我们只要治这个气就可以了。所以整个方药我个人体会,在有这种感触之后,我写了最美中药汤剂。你会看它在煮的那个哇,我不知道它在化合啥。但是就说你去试药或者我们治病,就是我想象的我认为从医理上我个人认识到的,病人来啦,中焦阻隔了,我给了升陷汤送服五苓散,我人参给了50克,北芪18克,然后五苓散按照《伤寒论》的这样给。那么我认为能把你的中焦阻隔打开,大小便不通都可以,吃了之后真打开了。那你就要考虑了,你这个升陷汤送服五苓散,这些进去是怎么把它堵的那个打开。这就是要明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