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傅文录 / 正文

浅谈"附子伍半夏"

浅谈"附子伍半夏"兼答:王瑞宏老师,(和顺李阳卫生院) 成荣生老师,(柳林中医学会)中药"十八反"之律,最早见于金.张子和(《儒门事親.卷十四》)。因其载有:"半蒌贝蔹芨攻乌"之语,是说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不可与烏头(川烏、草烏)同用。医乃关乎性命之学。一旦误用,会使其产生毒性,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每临诊疏方,均仔细思考,反复推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至微,有无妨碍,方至无过。务使藥病相符,安全有效。古有半夏与烏头相反之记载,无可厚非。附子为烏头之子,母子相依而生,一脉相承。半夏虽反烏头,但涉及附子之说仍有些牵强。附子、烏头虽同根而长,但必为两味藥物。为什么十八反不说半蒌贝蔹芨反附?这给后世临症用藥带来诸多困惑与不解。其时,从学习中医之始,就有这样的疑问,一直困惑多年。后来跟师父付文录先生学习郑卢扶阳,这些困惑、疑问,在学习和临症中得到感悟印证:有斯症必用其药,合理而正确的使用附子配半夏,不但没有毒副作用,而且会大大提升疗效。张仲景善用附子为著称,也是首个用制附子与半夏配伍治病的医生。其在《金匮要略》里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等脾虚里寒气逆之症,附子粳米汤方,炮附子、半夏、草、枣、粳米。取炮附子温水暖土使气化上行;半夏辛开润降和胃止呕。又《伤寒》小青龙汤之或然,若噎者,去麻黄,加炮附子1枚,此法为后世开辟了附子半夏配伍治疗噎症之先例。國家药典认为附子反半夏,是溯源于《神农本草经》烏头反半夏说。近网阅中国中医药报2009.11.12(《附子与半夏合用探源》):"……《本经》又说,"鳥头、烏喙、莽草为使,反半夏"。半夏反鳥头。但没有说附子反半夏。只是说,附子地坦为使,畏防風、甘草、黄芪、人参、乌韭、大豆。此也说明附子与半夏同用,并不相反"。后世的《本草备要》、《本经疏证》附子项下,"反贝母、半夏、瓜蒌、白蔹、白芨"。而半夏项下,只载"反鳥头"三字。而未言半夏反附子。师父傅文录先生著《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藥.论附子》一书中,对附子的渊源,栽培、加工、炮制、主治功用、用法用量,用藥宜忌及合理配伍及中毒解救等,均做了详细的介绍。其在用藥配伍禁忌中说:"当代《中藥学》教科书及《中华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均有认为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同用,并认为附子与鳥头同一体,既然是"半蒌贝蔹芨攻鳥",那么,理所当然也包括附子。这些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与十八反上所说仍然有差异,我们还是保留一些古人的认识为好,现代藥理学认为附子与烏头藥理基本一致,但古人毕竟是分为两种藥物,而且功效作用及主治范围有很明显的差别,古人经过千年的临床观察与研究,未必现代的藥理学研究都是正确的。已故名医何绍奇先生认为,古有烏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之说,为"十八反"的一组藥,但没有説半夏、瓜蒌等反附子。川烏是附子的母头,但这是两味藥,如説附子也反半夏、瓜蒌等,便是"株连"了。何况烏头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河。……附子与半夏配伍不仅不相反,反而是疗效突出。这是因为:中藥相反的本质为两种藥物同时使用时,患者出现了表现比较剧烈的反应,其反应程度是单个藥物所不能达到的,其中的具体反应理当包括治疗作用与副作用,当然也可能包括现代医学的毒性反应。这是藥物的共性,一般来说,所有藥物都具有治疗作用与副反应,是集两者于一体的双刄剑。"为探明、考证附子配半夏的安全有效性,经查阅近代之今的具代表性火神派名家医案,可望从中可得到一些启思。《卢氏临症实验录》120个医案中,计809张次处方,出现配伍56张次(其中天雄9次),占6.9%。《吴佩衡医案》91个医案中,计216张处方,出现配伍15张次,占6.9%。吴氏在其《中药十大主帅》细辛项下附载,"又如四逆二陈麻辛汤,治疗一切新老咳嗽,哮喘咳嗽,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其效颇宏……"《火神派.祝味菊》先生72个医案中,计处方269张次,出现配伍181张次,占67.3%。彭重善老师医案,在34张次处方中,出现配伍9张次,占26.47%。卢崇汉教授医案中,在48张次处方中,出现配伍4张次,占8.3%。师父傅文录先生医案中,在79张次处方中,出现配伍21张次,占26.58%。已故山西名中医李可先生,善用大剂附子起疴疾而闻名医林,在其治喘神剂,变通小青龙汤中,常常伍用制附子、生半夏(洗),收效若神之速。总之,古之十八反,是历代医家长期用藥实践经验教训积累的总结。对此,要以科学求实的治学态度,利用现代手段去分析、发掘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守正创新,对于好的经验藥对,取利去弊,来为我们所用。通过检阅、读书、分析诸位火神派名家医案,发现其使用配伍频次之多,用量或超常;患者服藥后无任何不适感(无毒副反应);见效快,疗效好。我每临症,依师父所授经验,常据症加入制附子配伍半夏,对一些久病顽疾等常获出奇之效,且安全无不适。个人认为,附子半夏配伍的作用,可能是:二种藥物合用后,經水煎、高温煮沸过程中,其藥物七情在复杂的生化反应下会产生相互激荡,即减毒增效,使之达到相反相成之目的。余生平愚纯,读医治学,从不敢有丝毫懈怠。点滴之见,却不敢私密。因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赐教。附:治案一则柴某,男,42岁,2020年6月20日初诊。曾患慢支多年。自清明节感冒風寒,引发咳嗽至今难愈。现症,咳嗽困难,咽干、咽痒。纳差。胀气。大便时溏。因咳而眠差。背项紧。四肢不温。渴喜饮热(50度)为舒。腰膝酸软,怕冷,易疲。汗少,舌淡、胖大舌,多齿痕苔白薄稍腻。右肺脉轻取微浮紧,沉取滞稍紧。胃脉紧,命门火弱。左心滞,肝脉湿滞,膀胱脉紧,左尺沉取至骨力弱。证属:肾阳不足,正气亏损。肺气虚寒,肺络阻滞,金不生水。方一:广紫菀15g,石菖蒲10g,炒苍术15g,生姜30g,炙甘草10g,法半夏15g。茯神30g,砂仁15g(后),陈皮15g,木蝴蝶10g,桔梗15g,桂枝15g,杏仁10g,炒苏子15g,浙贝母15g,南沙参30g,炒麦芽30g,鹿角片15g。七剂。早、晚饭后温服。忌生冷、酒、醋等。方解:广紫菀舒络润金降肺气。桂、术、陈、草、生姜炒麦芽开表祛邪建中宫。石菖蒲、夏、茯神、砂仁祛肺寒助肺气,化痰、洁重楼以开上膈。桔梗、木蝴蝶利咽喉、行清道,金水相生,上下无碍。杏、苏、浙贝利肺祛痰。南沙参、鹿角片益肺气、助化源,补肾填精。2020年6月28日,复诊:咳嗽大减,咽微痒。眠安。纳增。大便成形。方二:制附子15g(另,先煎1小时),桂枝15g,广紫菀15g,石菖蒲10g,炒苍术15g,生姜30g,炙甘草10g,法半夏15g,茯神25g,陈皮15g,木蝴蝶10g,桔梗15g,杏仁10g,炒苏子15g,浙贝母15g,鹿角霜15g(先),南沙参30g,炒麦芽30g,砂仁15g(后)。 七剂。用法同上。方解:制附子,益火源,壮水主。坎水温暖,气化上行。火明则天晴气朗,华盖得温而肺金自肃。半夏,法则气平,润降化痰。制附子、法半夏,二者合伍,相互激荡,减毒增效,是以相反相成。2020年7月12日复诊:微咳,气短,胸闷。眠差。舌淡、苔薄白,边有痕。脉双寸沉弱、滞。左尺弱。方三:制附子15g(另,先煎1小时),煨生姜30g,炙甘草15g,生白术15g,法半夏15g,茯神30g,砂仁15g(后),石菖蒲10g,陈皮15g,党参15g,生黄芪30g,五味子15g,广紫菀20g,杏仁10g,鹿角片15g,炒麦芽30g。七剂。用法同上。方解:党参,补气生津,以充化源。黄芪,引泉水缘艮土而上,土旺金生,天地交泰,乾坤合和。五味子,色黑通肾,有敛寒水之能。三藥联袂而用,化源充足,大气升举,上下吸纳有权。 (作者简介: 马涛老师是中原火神傅文录扶阳医学培训班第一期学员,马老师中医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悬壶济世数十载,救死扶伤,待人和睦,名望极高;尤其是马老对学术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值得后学敬仰,实为可贵。)中原火神傅文录讲述中医的正气与邪气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