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傅文录 / 正文

傅文录谈学扶阳的三点感悟

一、名医是怎样炼成的?在我小的时候,虽然没有找过当地的老中医看过什么病,但总是听到大人们所说的某某老中医有什么绝技等等传言,总有一种朦胧不清的神秘感。这样的疑问,我又带到了大学,真正地看到了名老中医的神秘风采,但心中又涌出一个更大疑问,那他们到底是怎样成为名老中医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但凡是看到有老中医、名老中医等类的书籍,都要买回来读一读,看看他们到底是什么原因而成为名医的?看到他们曲折的求医学习之路,查阅历史长河的画卷,历代名医辈出,张仲景之前的我们姑且不说,但就张仲景之后,历代名医辈出,可是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惊天大问题,什么问题呢?也就是说,我发现名门之后,虽然说他们子女耳闻目染,长期跟随父辈或祖辈学习与临证,可后来却没有一个与他们的上辈有齐名的,也就是说名医名家的后代,不管是他们怎样多么的努力与追求,但最后总是没有超越父辈的,这究竟又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魂牵梦萦地困扰了我很多年,迟迟得不到答案。但最近几年里,我发现了一个能出名医的人物链条,这就是火神派。郑钦安→卢铸之→卢永定→彭重善、卢崇汉等,而且发现受到郑钦安与卢铸之学习思想影响的人物,如祝味菊、吴佩衡、范中林、唐步祺、等等,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名家。这说明了一个重要问题,也就是说这个中医在传承方面,肯定是有过人之处,这个过人之处的学术理念与临床疗效也是独特的,这就是火神派扶阳理论。既然成就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家,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而不去研究与学习呢?关于学习火神派,我这里面总结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信仰,一个是理念。我们为什么对火神派扶阳理论能产生信仰?就是因为临床疗效的提高,就是因为其重复性临床治疗效果,即你能治好,我学会后也能治好,大家都能治好,不然不会掀起火神派热,也不会形成扶阳大会有爆棚的场面。因此说,这就是我要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的理由与信仰!这就是我把郑钦安医学三书,当成经典来学习的缘故,因为我从巨人的背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如果我们能从这百分之一的成功中看到希望,那我们就要付出100%努力,这种努力就是我们的信仰!二、关于神农尝百草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恐怕学中医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个故事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呢?在医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医不自治。这句话究竟是什么哲理?是对还是不对?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有两类,一类是认为真的医不自治,这类人肯定既治不好别人,更治不了自己。但另一类人既能治好自己的病,又能治疗别人的病,为什么呢? 当一个学习中医的赤子涉及到中医顶层理念,即阴阳理念的时候,她不仅仅能够治疗别人的病与自己的病,还有可能治疗好前所未有的疾病。这句话,如果是扶阳微信群里听,可能会有异议的人不多,可出了这个微信圈的时候,就有可能招致很多的责难。反过来我们仔细想一想,谁也没有一个病人体会更深刻。因为得病时候的痛苦,当痛苦与求生的欲望交织的时候,吃中药的时候、亲自体验在体内运行的过程,究竟药物有没有效果,效果怎么样?自己最清楚不过了,如果自己把这些过程如实的记录,可能成就一个名医名家。古人怎么说的,什么“三折肱而成良医”,说是就是这个意思。清代名医吴瑭、吴鞠通曾写过一部关于《医医病书》,其无非是想说做医生先要把自己的毛病去掉,才有可能成就一个良医,这个成就良医的背后,当然也包括医自己的病,不仅仅是心里病,也包括身体上的毛病。我在学习火神派的初期,正好由于过去长期打蓝球而出汗过多,导致心动过缓并漏搏,坐在办公室上班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心脏突然间要落了一样。正好赶上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这正好又派上了用场,四逆汤就开始喝上了,这一喝不要紧,就是一二年过去了,真的治疗好了自己的病,这一喝一学不当紧,但凡大小病都是自己把脉喝中药,后来什么心肌长期缺血、血压不稳定等等,折腾来折腾去,居然大大小小病的都能医治好,特别是去年来学习郑卢医学,正好又胆囊炎犯了,就开始喝桂枝法、附子桂枝法、四逆填精法等,竟然也能自己折腾好。这就是我的神农尝百草精神。作为一个学中医的赤子,这个赤子就是一片热心,热心与信仰才能学进去扶阳理念,才能有胆识去尝试附子的味道。大家都知道,火神派兴起的前几年,尝试附子的人层出不穷,这里面即有医生,也有病人,常有中毒的报道彼此起伏,在网络上闹的沸沸扬扬。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过量运用附子,而没有把握好附子煎服方药,导致中毒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我总结为“兴奋行为”,因为附子大剂量带来疗效的同时,其毒副反应有时也很难避免,有时候完全都用“热药反应”来解释,也不一定完全正确。神农尝百草的精神,我们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一句话来总结,这就是:你要想知道梨子滋味,就是要亲口尝一尝。学习火神派扶阳学术思想,尝试附子这个关口,是一定要过的。因为附子就是一匹烈马,会操纵者可驰骋疆场,不会骑的可能会被摔的头破血流。所以说,当你对附子认识与运用,还是一个未知数的时候,千万不能乱用附子,因为那是很危险的,我们不能拿别人的生命来开玩笑。学习与运用附子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把附子尝试的非常到位了,了然于胸中之后,然后开即用附子治疗自己的家人与亲戚朋友的病,这样你会更加谨慎,也能积累丰富的第一手信息与资料,这才能为自己后来广泛运用附子提供有效的经验。关于附子的话题,我曾经遇到有一个这样的小故事;记得到郑州一个朋友的药店参观,他说自己的附子如何如何是四川江油正统,我仔细观看后,认为他的附子应该是汉中最差的那种附子了,我说后他简直说这不可能,后来他自己亲近跑到四川江油后,才看到真正的四川附片是什么样子,正如江油内行人所说:假江油附片满天飞,真江油附子市面根本都没有,你看一个经营十几的药店老板,他们就没有见过什么是真正的附子,可见附子的市场是很乱了。所以说,我们用附子的从医者,一定要对附子的来源做好了解,这样才能用好附子。神农尝百草精神的实质,针对一个火神派学习者来说,最大限度的认识附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用附子是把双韧剑,其虽“能浮舟”,但亦“能覆舟”。因此,为了学好附子与用好附子,在边学习与边实践的积累中,著成了《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与《扶阳要药论附子》二部著作,我著书不是目的,而是学习方法,是想要提升自己认识附子的能力,来驾驭附子这匹烈马。三、读书思考与临床探索“读书思考写文章,理论临床两提高”这两句话,我曾经写过一篇很长的论文,发表在北京的《中医杂志》上,这已经是过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回想起来当时的读书与写作的欲望,是那样的强烈与执着,因为我遇到临床上很多问题无法解决,运用常规的方法去治疗病人而往往疗效平平,这样的问题对我的困扰太大了。最使我难以忘怀而感到汗颜的事,就是刚到门诊坐诊,病人说你是中医大夫呢?好,就伸手在脉枕上让我诊脉,当时我的汗就下来了,真的是“心中不了,指下不明”,可病人不吃你这一套,把脉后不能说上个一二三四,病人拿起号就要走人了,心中的滋味可谓是难以表达。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从三个方面着手,想来改变这样的困境。一是广泛大量的读书,但凡是国内出版名老中医的专著,都要从全国各地邮购书店寄回来学习,什么如饥似渴、书呆子等等都无法形容当时的情况,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与写文章上了,十几年过去了,收获真不小,丰富了知识,提高了临床疗效,论文发表了300多篇,书也出版了十几部,其目的是来增加“厚积”的程度,以应付“博发”的时候。就是这样努力探索与学习,可是临床上,捉襟见肘的情况还是常常很多。在这个时候,我有幸投师到河南名医、河南理工大学石景亮教授门下,老师指导我说,要从中医基本功着手,即《汤头歌诀》、《脉诀》、《药性赋》、《医学三字经》,特别是《脉诀》与《汤头歌诀》是必须要背会的。为了学习好四小经典,结合学习体会,我又重新编写了新编四小经典,即《脉诊趣话》、《新编汤头歌诀》、《中医药性赋七言歌诀》、《中医内科三字经》,特别是学习四小经典的同时,在中国中医药报上发表了“四小经典乃是中医的临床敲门砖”,这篇文章当时在学院派里影响振动很大,而《脉诊趣话》这本书发行量长年不衰,也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可见基本功的训练,对于一个出身于学院派的学生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就是这样的努力与勤奋,困扰的情况还是无法彻底改善,汤证对应的时候,可能临床疗效会很神奇,可临床上遇到四不象的时候,临床疗效就可想而知了。为了学习汤证对应与经方,我又编写了《伤寒论汤证发挥》。关于这本书还有一个笑话:记得那一年我与张存悌老师去香港讲学,在一个朋友家里做客,他拿出一本书很神秘的对我说,这本书编写的太好了,不仅仅是汤证对应编的好,关键是还有插图而一目了然。当时我说,你看这本书的作者了吗?他说没有,我说你再仔细看一下,看后他目瞪口呆、大吃一惊,原来作者就在对面,大家相对一笑。说到现在,才开始真正涉及到学习火神派扶阳理念。记得我最早接触到火神派学术思想是在2004年的《辽宁中医杂志》上,看到张存悌老师的火神派连载中得到启发,由此而开始收集与学习有关火神派著作与研究论文,从中受益非浅,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边学习、边实践、边写作,就这样一路走来,觉得自己才真正学会了看病。 记得几年前一个学院的退休老师在深圳打工,看到我的书之后,给我打电话说看到《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后,才知道中医是如何治病的,说这几十年教书照本宣科,打工也很困难。更有一位老中医与我聊天交流后说,学习了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前几十年的东西简直就是白学了。从这些前辈们的谈话中,我们就能体会到火神派不仅仅是在理论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而临床疗效提高更使我欣喜若狂,感觉到临床苦苦地执着追求20多年,一入火神派的门槛儿,可谓是别有一番洞天,不仅有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之感,同时还有一种在一瞬间抓住了中医之根底与精髓的感觉,充分感觉到中医博大精深后面那真正的内涵与神魂。说到这儿,有一个小故事能说明一下这个问题,记得有一次我请一个搞伤寒经方的朋友吃饭,在闲谈之际我说,在中医业内,有没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他说根本不可能有。我说你听:以三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远;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这话是不是中医应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当时他无言以对!就这样一路走来,正如我的书名一样《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这才是我内心真实写照与反映,陆陆续续出版了《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火神派当代名家验案集》、《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扶阳要药论附子》、《火神派扶阳临证指要》、《火神派扶阳临证经验》、《扶阳学讲义》、《扶阳歌诀》、《火神派名家祝味菊》、《郑钦安医书解难问答录》等共计11本。其实写书不是目的,目的是想把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大家,让这个好的方法发扬光大,能使更多的学习者少走弯路,尽快走上扶阳大道,这才是我内心的真实反映。因为写书从外面看来很简单不过,其实写书不是目的,而是学习方法,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掌握能力的方法。说的再简单一点就为用而写,因为当时火神派著作并没有多少参考文献能利用,寻找资料就像是大海捞针一样,正如张存悌在他的《关东火神医案医话集》里所说:“千淘万漉始到金”。也就是说,读书与写作就像是沙堆里找金子一样,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每一本书都是学习、积累、思考的结晶”(张存悌语),这句话,正好也反映了我的心声,所以说我与张存悌老师很有缘份,就缘于这个因素。不过出书多了也成了毛病,有人认为我成为书虫子了,看来好的想法也未必都有好的结果,所以说“知我罪我,一世当任”吧!心里有佛佛常在,何必拜山到庙前?说到现在,本次讲座已接近的尾声,关于是否讲这一节内容,开始已经说了,我心里有过矛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确实与火神派学习关系不太大,可讲也可以不讲,经过再三的考虑,我认为还是讲一讲好,因为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为什么开头难呢?因为当我们学习没有方向的时候,想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是很困难的。只有我们找对了方向,才能达到正确的彼岸。学习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十年来,收获虽然不少,但困难与困扰也不少,不说别的,单单就一个阴火症就成了临床上的很大困扰。说实在话,要不是有缘参加扶阳弟子班的话,我的最后一本扶阳著作《郑钦安医书解难问答录》就成了收功之作品了,因为学习扶阳,十年已经过去了,在我的临床中有不少的门槛儿而难以越过,当我学习了师傅《传道录》之后,又进入了郑卢医学中新的境界,使我以往的疑问都找到了答案。所以说,学习火神派扶阳学术理念与郑卢医学,我曾经两次放下过去,接受现在,即把我们所学的新知识新理念,化作我们心中的信仰,这样我们一定能够学习好扶阳学术理念与郑卢医学,真正走入扶阳大道,成为一个“明医”。这个明字,是明明白白的明,不是名字的名。以上节选自傅文录《我的扶阳之路》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