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吴文笛临床经验 / 正文

吴荣祖:“温阳扶正”大法议——吴佩衡先生学术思想研讨

一、吴佩衡先生简介二、人类的太阳崇拜三、吴佩衡先生学术思想特色四、中药附子的临床研究一、吴佩衡先生简介吴佩衡(1888-1971),名钟权。云南省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四川省会理县人。从事中医医疗教学工作60余年,开创了云南经方学理。在长期的中医临床治疗和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特色突出的中医理论,为全国中医温阳派的代表性人物,特别是对中药附子的临床应用研究造诣颇深,获得同道及患者的敬重,美誉雅号“吴附子”。吴佩衡先生临证重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的指导性作用,特别推崇陈修园、张志聪、郑钦安等后世医家的学术思想。在繁忙的临床教学中,仍能不断总结提升个人的理论修养,勤于笔耕,著有《中医病理学》、《伤寒论条解》(1948年)《伤寒与瘟疫之分辨》(1945)、《麻疹发微》(1962)、《医药简述》(1963)、《伤寒论新注》(1965)、及《吴佩衡医案》(1983)等多部著作,其中凸显先生的学术思想及特色。先生热爱中医,为中医的生存与振兴不余遗力,其献身精神为同道所敬。1930年曾代表云南中医界出席全国神州中医总会,抗议南京政府欲取缔中医的违民举措,1942年任云南省中医理事长,1945年创办《国医周刊》,48年与部分同道创立云南第一所中医学校——云南省私立中医药专科学校,任校长兼教师之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云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云南省中医学校校长、云南省中医学院院长、中华中医学会云南中医分会事会长、《云南医药杂志》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政协常委等职。鉴于先生学术思想的特色及风格的鲜明性,其名声为省内、国内及海外颇有影响。任应秋教授80年代还专程到昆明了解先生学术的继承状态,看到先生儿孙辈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成员不少而深感欣慰。1984年黄树则、任应秋编之《中国现代名医传》选录“编者的话”中指出:“本书以20世纪在我国具有第一流水平,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名人为列传对象。”(集选44位中医大师,先生介绍排名第16位)二、人类的太阳崇拜(缺)三、吴佩衡先生学术思想的特色1、重视阳气的生理功能(日节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固阳强不能密,精气乃绝,阴平阳密,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 ……养生之道;夏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养长之道;秋三月,此为容平,早卧早起……养收之道;冬三月,此为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养藏之道。《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2、重视阳气的生理易损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纯 阳人活一口气 ———— 纯 阴 (红外线热像摄影的显示) 阴阳参半 “年四十,阴气自半,故善坐。”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上古天真论》: 女 七 (肾气盛、肾气平均、阳明脉衰、三阳脉衰……)生、长、壮、老、已 男 八 (肾气实、肾气盛、肾气平、肾气衰、阳气衰竭、肝气衰……)《阴阳应象大论》:(阳易损而阴易长)“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明代医家李念莪《内经知要》:“二者阴阳也,七损者阳消也,八益者阴长也。生从乎阳,阳惧其消也;杀从乎阴,阴惧其长也,能知七损八益,察其消长之机,用其扶抑之术,则阳常盛而阴不乘,二者可以调和,常体春夏之令,永获少壮康强,是真把握阴阳者矣。不知用此,则未央而衰。”《中藏经》:“阳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顺阴者灭。”3、重视疾病转归治疗中固护阳气(护阳十焦点)。(1)、灭壮火以护气阴、扶少火以固元阳。(2)、灭壮火以护气阴、扶少火以固元阳。(3)、少阴寒化证是六经病之危重证型。(4)、扶阳抑阴,补命门以运阴枢为三阴寒化证之治疗纲领。(5)、温阳扶正,散寒解表是两感证的核心治则。(6)、理中不中也,当以四逆汤补火生土。《医药简述》:世之患脾胃病,消化不良,或上吐下泻,以及痞满肿胀等证,虽属于后天脾胃之疾,而先天心肾之衰弱,实为主要原因。如只重视后天之调理,忘却先天心肾之关系,徒治其末,忽略其本,病轻或有效,病重则无益而有损。(7)、水寒土湿木郁与温水燥土达木法。(8)、阳生阴长,天一生水与真阴真水的关系。(9)、火分虚实治法迥异,防虚虚实实,诛伐无过之错。(10)、温水潜阳,导龙归海,阴平阳秘,精神乃治。4、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圆通应用《伤寒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伤寒论新注》中总结病如下: ● 治偏头痛或头痛如斧劈; ● 治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额窦、副鼻窦); ● 治目疾; ● 治咽喉疼痛(扁桃体炎、咽炎) ● 治声哑失音; ● 治腰痛; ● 治痹证(寒、风、湿); ● 治乳痈(乳腺炎); ● 体弱感冒久不愈者; ● 产后伤寒(产褥热); ● 带状疱疹; ● 肺胀、慢支炎、感冒咳嗽久不愈者; ●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哮喘。5、温阳扶正与阳虚的亚临床状态《黄帝内经》:“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工治其萌芽,中工治其已成,下工治其已败。” “安未受邪之地。”《伤寒论》:“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323条)清·郑钦安:“按四逆汤一方,乃回阳之主方也。世多畏惧,由其不知仲景立方之意也。夫此方既列于寒入少阴,病见爪甲青黑,腹痛下利,大汗淋漓,身重畏寒,脉微欲绝,四肢逆冷之候,全是一团阴气为病,此际若不以四逆回阳,一线之阳光,即有欲绝之势。仲景于此,专主回阳以祛阴,是的确不易之法。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何必定要见以上病情,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几也。夫知几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两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万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不知用姜、附、草之不早也。仲景虽未一一指陈,凡属阳虚之人,亦当以此法投入,未为不可。”吴佩衡先生注:“观郑钦安先生此段按语,极为精辟,既指出一切阳虚阴盛之病皆可用此方,并说明当用而用之不早,则恐追之不及,其指导临床意义颇大,切勿草草读过。”(《医药简述》)● 上海研究“冬病夏治”法的现代机理及治疗慢支炎从肾皮质17-羟血清测定提出了潜在性阳虚表现。● 《吴佩衡医案》中总结阳虚寒证的表征为:“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息短,气少懒言”。“口润不渴或渴喜热饮不多,口气不蒸手”等。● 阳虚体质(亚临床状态)的表现常有畏寒肢冷、神倦乏力、纳呆口淡、大便多溏薄、口中和而尿清长、夜尿腰痠、头昏沉懒言。女子经水色黑,经行疼痛,带下清稀;男子滑精阳痿,性冷漠等。四、中药附子的临床研究鉴于吴佩衡以深研《伤寒》,倡导“温阳扶正”为其学术思想的核心部分,擅长以四逆辈拯救危急重症,力挽颓败,又雅号为“吴附子”。那么中药附子的功效、药理及临床之圆通应用亦是笔者要阐述的要点。1、附子的生态环境及药性。2、中医文献对附子药性的表述。3、现代药理药效对附子的研究。4、附子毒性与药效关系及其用量问题。吴佩衡先生认为: “ 附子不在制透而在煮透。” “附子煨煮不当而中毒者,可与四逆汤救逆。”5、关于中药附子及其古复方的研究成果。 “附片颗粒剂的临床及实验室比较研究”,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 “温心通胶囊临床及实验室研究”,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 2001年11月14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001 29071.4 “温阳利水强心颗粒临床及实验室研究”,获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 2003年12月17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001 13176.1 “ 附子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研究”,获云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2006年度第二届科技交流大会三等奖; 2006年11月8日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031 135359.2 “肠炎平胶囊临床及实验室研究”,2007年6月13日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专利号:ZL2005 1 0010939.7 “ 四逆汤不同配伍的研究”,在研课题,属昆明市重点科技项目。 吴佩衡 2009年于昆明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