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北大中医社王心远老师说,内径是中医的尺子,学习中医首先掌握尺子,才能分辨出是非。
1《素问 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
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2<<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譩嘻,譩嘻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人呼譩嘻,譩嘻应手....失枕在肩,
上横骨间。 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
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
腨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
,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
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3《素问血气形志篇》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
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
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
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
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是谓五形志也。
4《素问调经论篇》岐伯曰:五脏者,故得六腑与为表里,经络支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
。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
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淬针药熨;病不知所痛,两跷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
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5《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
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6《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又云:焠针者,刺寒急也......
7.《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
三寸,诸分肉本输。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
8.《灵枢禁服》:“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着)血,血寒,故宜灸之。
9.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背中大腧,在杼骨之端,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
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
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10.《内经灵枢》阴阳皆虚火自当之……
经陷下者 火则当之……
结络坚紧 火所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