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不仅能温中,还有温通全身之功效.那么,古人在附子理中丸的基础上,为什么还要搞出个桂附理中丸来呢?难道还嫌附子理中丸热的不够,再加上桂枝增加些热量吗?说实话,中成药像这样表达,没有人不晕菜。表面上成分里头只是多加了一个肉桂,但是,实际使用功效确实大大的不同。而且,如果你知道了桂附理中丸的设计之高妙,你不由得会为古人的聪明才智鼓掌欢呼。 先说肉桂,肉桂 性味:性大热,味辛、甘。归经:脾经、肾经、心经、肝经。功效:补火助阳,引火归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经。肉桂的作用:温肾壮阳,用于肾阳不足的畏寒、肢冷、腰膝冷痛,亦可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气逆;温中祛寒用于脾胃虚寒的胃脘冷痛,以及腹痛腹泻,常与干姜、附子同用;温经止痛,能温通血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肢体疼痛。《汤液本草》:肉桂,气温,味甘、辛,有小毒。入手少阴心经。桂枝入足太阳脾经。《药性解》:桂,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为桂心,入心、脾、肺、肾四经,主九种心疼,补劳伤,通九窍,暖水脏,续筋骨、、、、、、《得配本草》:畏生葱、石脂。甘、辛,热,有小毒。入足少阴经,兼入足厥阴经血分。补命门之相火。通上下之阴结。升阳气以交中焦,开诸窍而出阴浊。从少阳纳气归肝,平肝邪扶益脾土。、、、、、、《本草新编》:肉桂,味辛、甘、香、辣、、、、、、然而肉桂之妙,不止如斯。其妙全在引龙雷之火,下安肾脏、、、、、、肾气交于心,而君火旺;肾气离于心,而君火衰,故欲补心火者,仍须补肾火也、、、、、、于是,心宫宁静,火宅倏化为凉风之天矣。然而肉桂之妙,又不止如斯,其妙更在引龙雷之火,上交于心宫。由此可以看出,肉桂不仅仅有温脾胃,而且补肾火、益心火。将其加入附子理中丸的配方中,变成桂附理中丸。于是,在附子理中丸健脾温中的基础上,还增加了温补肾阳、补益心阳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类型的心慌心悸,吃了桂附理中丸以后当天就能改善,甚至这个类型导致的失眠也能有效解决。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土克水。所谓生克,“生”就像母子关系,“克”就像对手关系。心与脾的关系就像母与子。由于脾胃虚弱,中焦淤堵导致的心慌心悸在中医里被形象地形容成“子盗母气”。吃饱了以后饭饱神虚也是一种“子盗母气”。那么,这时如果实脾,加强脾胃功能呢?是不是就不需要“盗母气”了呢?于是,附子理中丸和桂附理中丸都有抑制某个类型心慌心悸的功能,而由于肉桂更有温补肾阳、补益心阳的作用,在这个方面的效果尤其突出。有些心慌心跳不止,心惮惮悸动,夜卧躺下尤其明显之人,用桂附理中丸往往有不可思议之奇效。而且,服用桂附理中丸几天之后,你会发现浑身精力特别充沛,而且手脚温热不怕冷。说明书上桂附理中丸是这样写的:桂附理中丸,为补益剂,具有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之功效。主治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而附子理中丸是这样写的: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不过,这样的说明书估计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使用桂附理中丸中药贴穴疗法也有神奇功效:第一:贴神阙穴,治疗腹泻,中焦虚寒。第二:贴中脘穴,治胃寒胃酸胃溃疡;贴上脘穴,治疗脾胃寒胀,抑制心慌心悸。第三:贴足三里,治胃寒胃疼胃溃疡。第四:贴气海穴,治疗浑身发冷,手足不温。第五:贴命门穴,温补肾阳,补益命门之火。第六:贴天枢穴,调理脾胃,促进运化,可治疗某种类型之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