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录应用附子验案-之三傅文录,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事内科临床工作近30年,临床中努力实践“扶阳助正,回阳返本”心法。临证之余,相继出版了《扶阳学讲义》、《火神派扶阳临证备要》等火神派系列著作10部,在第二、三、四届国际扶阳论坛暨第五、六、七届扶阳论坛大会上演讲,受到了众多业内人士的关注。在临证中'以三阴之方治三阴病,虽失不远',对于附子的重用与广用灵活自如。擅用扶阳医学三法(桂枝法、附子法、非附桂法)治万病,对内科诸多疑难杂症多有良效,来自全国各地的求治者与求学者络绎不绝,被誉为当代'火神传人'、'中原火神',是著名火神派临床研究学者与扶阳医家、扶阳派实力人物。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已经出版《脉诊趣话》、《伤寒论汤证发挥》等主编著作30余部。29.奔豚病案安某某,男,52岁,农民。2007年6月3日就诊。患者夜间有一股子气体从右下肢内侧,沿着右侧腹股沟向腹胸上冲,病人每次都是在睡梦中迅速憋醒,突然心慌恐惧,烦躁难忍异常,大汗淋漓,坐起之后,长出气后才慢慢地平静下来,有时1夜之间可反复发作多次,甚至有的时候都不敢入睡。曾在全国各地求治,均未明确什么诊断,中西药物治疗没有效果。现症见:上述症状发作频繁,极度恐慌,难以入眠,害怕睡觉,身体较清瘦,畏寒肢冷,气短懒言,舌体胖大,脉沉细无力。证属阴盛阳衰,龙火上浮,奔豚上冲,治宜温阳降逆,方用温氏奔豚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肉桂10g,红参10g,沉香10g(后下),山药30g,茯苓10g,泽泻10g,牛膝10g,炙甘草10g,紫石英30g,灵磁石30g,石菖蒲20g,甘松10g,吴茱萸10g。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复诊(6月6日):病人服药之后,当天夜晚可安静入眠,未在发作气上冲胸,只是在下肢内侧有轻烦热感,也不十分明显,且没有了恐惧感。病人自感服之后病减八成之多,要求再服上方,再进3剂,以巩固治疗,防止反复。【按语】奔豚一病,现代病因未明,因检查无明显异常,故而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该例患者的症状表现,与《金匮要略》奔豚病描述相一致,且经辨证病人乃为一派阳气虚衰表现。夜晚属阴,阴盛阳衰,阳不抱阴,阴气上潮,格阳于外,龙火上奔,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上冲之症状。方选李可老中医推荐的温氏奔豚汤,该方是一首纯阳益火,救困扶危的妙方;功能温养先天命门之火,救元阳之衰亡,固元气之厥脱;补火生土,化湿醒脾,补土制水,纳气平喘,安养冲脉;引火归原,制伏奔豚上冲。由于辨证确切,选方对路,故临床疗效显著。30.心动过缓并长期腹泻案罗某某,男,52岁,商人。2007年6月2日就诊。患者自小就有心动过缓病史,已病有50年,心率40次/分钟,而且还有家族史,伴顽固性腹泻病史已有几十年,每天大便次数3~5次,曾求治各地数十年未能取效;伴有高血压病,血压160/110mmHg,曾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也不十分稳定。现症见:气短懒言,畏寒肢冷,夏天夜卧需盖被子,冬天怕冷,不知道什么是热,夏天一点冷物都不敢吃,吃一点稍凉的食物就拉肚子,心悸头晕,看身体颇似健壮,实则力不从心,不耐劳作,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厚滑,脉沉迟无力。证属阴盛阳衰,治宜温肾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6日):患者服药1剂后,出现腹泻加重,问是否再继续服用,解释说这是扶阳药物祛阴寒之反映,不必停药,3剂服完,精神大振,腹泻也显著减轻,每天1次,心率提高到47次/分钟,大喜过旺,而且血压也稳定在130/90mmHg水平上。原方有效,再进3剂。三诊(6月9日):全身情况前所未有好转,精神振奋,身上有力,略有胃胀,大便正常,血压稳定。上方加味加量:附子50g(先煎2小时),炮姜30g,干姜30g,良姜30g,砂仁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10g,三七1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四诊(6月12日):心率提高到50次/分钟,全身情况进一步好转,要求长期服,并要求附子加量,处方调整:附子75g(先煎2小时),炮姜50g,干姜50g,良姜50g,砂仁30g,炙甘草10g,红参10g,肉桂20g,三七10g。6剂,水煎服,每天1剂。复诊:最后1次处方,一至服用约40余剂,心率提高到近57~62次/分钟后停药观察,疗效巩固,血压稳定,不再怕冷,夏天吃凉面条儿也不再腹泻。【按语】该例患者可谓是久缠绵,自小得病几十年病史,并有家族病史,其家族人不少都是死于心动过缓,实属少见。这可能与遗传肾阳亏虚有关,既先天性虚寒体质。由于先天性肾阳亏虚,阴盛阳衰,故而长期心动过缓、泄泻而无法根治,且高血压病也长期得不到稳定。治从温肾回阳、扶阳抑阴着手,不仅提高了心率,同时腹泻也随之而愈,高血压病也随之稳定。因此而感悟到《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按照火神派郑钦安的观点就是落实在“阴阳”之上。阳虚阴盛,扶阳抑阴,阳回而阴气自散,心动过缓、腹泻、高血压均不治而病自得愈也,这样的顽固病情,如果抓不住阴阳这个关键的环节,实不敢想象能治愈这样疾病。31.白细胞反复增高案宋某某,女,30岁,农民。2007年6月17日就诊。患者1个月前患带状疱疹,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而治愈,但病人出现反复性低热(37.5○C)不退,伴白细胞增高,曾经出现过白细胞达20.9109/L,经过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白细胞迅速下降到正常范围,可停药不出3天,白细胞再次上升,病人随之感觉身体日益低落,特别是应用大剂量抗生素之后体质状况显著下降,并且消瘦明显,伴失眠逐渐加重,病人不敢再用抗生素,要求服中药调治。白细胞化验11.9109/L。现症见:低热,多在下午为重,最高可达37.5○C,气短懒言,身体倦怠,畏寒肢冷,神不守舍,情绪不稳,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喜长叹,自感体力不支,身体消瘦,纳呆腹胀,舌淡胖大,边有齿痕,脉沉细弱而无力。证属肾阳虚衰,治宜回阳健脾,方用潜阳丹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龟板10g,砂仁10g,炙甘草10g,红参10g。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20日):服药之后,症状大减,低热消除,白细胞恢复到10.9109/L,。现胃胀明显,要求加重剂量服用,调整处方:附子5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砂仁30g,炙甘草10g,红参1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三诊(6月25日):自感病情减轻大半,化验白细胞9.0109/L,完全恢复正常。精神明显好转,失眠也好转,但精神情绪仍然不稳定,要求长期服用,处方调整:附子60g(先煎2小时),炮姜50g,砂仁30g,炙甘草10g,红参10g。10剂,每天1剂。复诊:最后处方约服用40余剂,停药观察,病情稳定。【按语】反复性发低热,伴白细胞增高,按西医观点认为这是感染,要继续应用抗生素治疗,可病人在白细胞下降的同时,身体状况也日趋下降,但停用抗生素之后白细胞再度升高,而病人再也无法抵抗反复应用抗生素对身体的伤害。病人虽说低热,可却反映出一派阳虚之象,并非“炎”字都属实火,而此病人则为阴盛阳衰、虚阳上浮所致。故此,遵从辨证论治的精神,回阳补肾,佐以健脾,方用四逆汤加味而治,二诊三诊之后复查白细胞,迅速下降为正常,这说明只要辨证分阴阳,从“治病求本”着手,不消炎而补火,则炎自可消,充分说明扶阳学说强身健体,温肾助阳,不治病而治人,人健康则病自可祛也。32.三叉神经痛案常某,女,60岁,退休教师。2006年6月10日就诊。患者有右侧三叉神经痛病史数十年余,近年有进行性加剧的趋势,现在每天都在加大剂量卡马西平等镇痛药物,但还是不能完全控制发作性疼痛,遇到风、寒、情绪等各种诱因都会引发神经疼痛发作,发作之时疼痛剧烈,身体不敢作任何一点活动,甚为痛苦。现症见:畏寒肢冷,五心烦热,夜寐不宁,时感有一股热气从下而上冲起,大便秘结,舌淡胖,脉沉细无力。证属阴阳两虚,虚火上扰,治宜引火归源,方药引火汤加味,药用:熟地黄60g,天冬30g,麦冬30g,巴戟天30g,茯苓10g,五味子10g,肉桂10g,生龙牡各30g,紫石英30g,砂仁20g,全虫10g,蜈蚣2条,灵磁石30g。用法:6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24日):自述服药后,按原西药小量维持,未再发作性疼痛,病减七八成之多,要求再服上,6剂,巩固治疗。复诊:其子女因他病求治,告知母亲病基本已稳定,未再发作,一般情况很好。【按语】三叉神经痛是种非常顽痼难治的疾病,常规的中医辨证论治思路是很难取得良效的。李可老中医应用傅青主的引火汤加味而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他认为该病顽症,病久伤肾,肾阴亏损,阴精不足,龙雷之火上燔;盖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真火,并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现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水浅不养龙,于是龙火上奔;或肾水寒极,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源之证;且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木失养,肝中所寄雷火,势必随肾火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故而引发头面阵发性神经疼痛。他主张用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多有良效。笔者在此方思路启发下,用傅山引火汤加味而治,效果经得起重复,收效甚佳。33.功能性低热案陈某某,女,60岁,农民。2007年6月21日就诊。患者低热37.5○C已有6年余,自述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等症状,按外感经过应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后病愈,但不久便出现低热37.5○C,一般都是早晨体温正常,上午8点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到为正常范围,夜晚体温正常。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进行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剧,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24日):病人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前所未有的好转,体温最高在37.2○C以下,要求继续服用上方,6剂。三诊(6月30日):体温恢复正常,6年从没有过的好转,大喜过望,纳增神振,二便如常,要求再服,以进行巩固,6剂,水煎服,隔日服1剂。【按语】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是无明原因性发热,中医认为属内伤性发热,以往多遵守套方套法治疗效多不佳。现病人呈现出一派阴盛阳衰、阴阳两虚之证候,依据郑钦安的扶阳思路来分析,阴阳亏损的同时,由于阳主阴从的关系,抓住温阳回阳的主导作用,则阳回而阴也生,事实确是如此。一经回阳,效果显著。方用郑钦安极力推崇的回阳饮,其实就是张仲景的四逆加人参汤,方中重点回阳,并顾其阴,郑钦安虽然在理论上不赞成回阳之际加用阴药,可他却也频频使用该方回阳饮,表明其也考虑到阳生阴长之机理。笔者发现该方不仅对功能性低热有良效,而对于一些虚弱性症候群也有良好的效果,更表明回阳助阳对于多种阳虚性症候群改善,具有可靠的临床疗效。34.慢性胃炎案袁某某,男,30岁,农民。2007年6月26日就诊。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数年余,经过服用中西药物,情况时好时坏,一般都是什么药物开始有效,便吃不了3天,都什么效果就没有了,可停药之后又会胃部难受,象吗丁啉类药物已经吃过了量,正作用还没有副作用大呢,甚为苦恼。现症见:胃胀,进食之后尤甚,喜温喜按,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冬天尤甚,且胃部症状每遇天冷或冬季就加重,舌淡,脉沉细无力。证属中焦阳虚,治宜温中行气,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白豆蔻30g,石菖蒲20g,甘松10g,肉桂10g。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6月29日):病人服药后,感觉症状消减大半,自述几年也未见过这样好的情况,胃胀不甚,纳食增进,体力也感到明显的增加。原方有效,再进6剂。三诊(7月5日):服药后,胃胀消失,畏寒肢冷有明显改善,精神较佳,为巩固疗效,再进6剂。【按语】胃胀一症,涉及病症很多,治疗方法多样,但“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笔者曾因治此种神经症困惑多年。胀满一症,郑钦安分类有6,病因复杂,但他却能抓住要害,认为“更以阴阳凝聚而观之,一团元气而已。……余意此病治法,宜扶一元之真火,敛已散之阳光,俾一元气复,运化不乖”(《医法圆通胀满》)。在郑氏的思路启发下,治疗抓住一元之真火,扶阳回阳助阳,方用郑氏回阳饮,加上吴佩衡先生称为的回阳饮(四逆汤加肉桂),即双回阳饮(笔者命名)加味,阳回而中运,胀满自除,疗效显著。可见郑氏之扶阳理念的实际价值,已大大超出了想象,值得三思。35.慢性肠粘连案黄某某,男,52岁,农民。2007年7月7日就诊。患者去年因“胃穿孔”而进行手术冶疗,病愈之后出现反复性肠梗阻,每次肠梗阻之后,就是常规的吊针、禁食、减压等措施而病情缓解。但病人自感体质越来越差,而且是肠梗阻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最多的1个月之内肠梗阻3次,出院后而治于中医。现症见:胃胀满,伴隐隐作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疲乏无力,神懒困倦,不敢进食,少进一点不适食物,就引起胃胀痛,甚者发生肠梗阻,舌淡苔白滑,脉弦细无力。证属脾胃阳虚,中焦气滞,治宜温阳行气,方用六磨汤合四逆汤加减,药用:沉香10g(后下),木香10g,枳实10g,乌药10g,槟榔10g,大黄10g,附子30g(先煎2小时),干姜30g,炙甘草10g,山药30g,红参10g,白术60g。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7月14日):病人服药1剂之后,腹胀显著减轻,大便排下正常,然后病人每2天服1剂,服完之后,感到病减大半。原方有效,上方减去大黄,再服5剂,隔天服1剂。三诊:服药之后,未发生过肠梗阻,正常饮食,腹胀消失,大便每天1次。再服5剂,仍然是隔天服1剂。四诊;患者间断服药1月之后,基本饮食与大便如常,但仍有轻度胃中发凉,服用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进行巩固治疗。五诊(10月9日):3个月来肠梗阻没有发生,但胃部隐痛,不耐寒冷,天气变冷而胃部不适,大便每2天1次,排便时稍有用力。证属阳虚不运,方用济川煎加味,药用:当归30g,牛膝10g,肉苁蓉100g,枳壳10g,升麻10g,泽泻10g,火麻仁60g,白术60g,附子30g(先煎2小时),三七10g,砂仁30g。用法:水煎服,每隔天服药1剂,以观后效。【按语】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的一种手术并发症,而且随着病人反复多次复发肠梗阻,病人的体质日况愈下、越来越差,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这与病前患者体质素质较差、禀赋薄弱,加之手术创伤及反复应用抗生素等措施,病人体质消耗过大与之密切相关。现病人呈现一派阳虚阴盛、寒湿积滞之证。故此,依据“腑以通为用”及“标本兼治”的原则,方用六磨汤行气通下、消胀通便;同时用加味四逆汤方,扶阳益阴,改善病人的虚弱性体质,特别是病情稳定之后,间隔服用药物,循序渐进,逐渐巩固疗效,强壮身体,防止反复,都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为了强化扶阳抑阴之效果,二诊之后,去掉大黄,纯用行气温通之剂,以强化扶阳益气之效果,防止病情反复,增强远期临床疗效。36.心肌梗塞案李某某,女,67岁,农民。2007年6月29日就诊。患者曾确诊为“心肌梗塞”病3个月余,曾住院治疗月余病情稳定而出院,但出院后不久,病人活动之后仍然出现心慌、气短、胸闷等症,描心电图T波仍然倒置,又经过中西医治疗后,病情仍不能稳定,且有进行加剧的趋势。现症见:体质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不敢活动,动则气喘、胸闷、憋气,夏天天气如此炎热,她却身穿小棉祆,神疲懒言,精神不振,舌淡质暗紫,脉沉细弱略涩。证属心肾阳虚,治宜回阳活血,方用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肉桂10g。用法:3剂,水煎服,每天1剂。二诊(7月3日):服药之后,胃口有所恢复,食欲增加,活动后胸闷气短明显减轻,原方有效,附子加到45g(先煎2小时),6剂。三诊(7月10日):胃口大开,畏寒肢冷减轻,小棉袄也脱去,活动后心慌胸闷消失,心电图描述T波与上次相比较已明显恢复,大喜过望,原方再服6剂,以加快恢复。后又服用6剂停药。随访(7月30日):电话随访,一般情况很好,可做一般家务劳动,身体明显恢复,纳增神振。11月20日复诊心电图正常。【按语】年老体衰患心肌梗塞之后,虽经救治,但病情仍然不能稳定,这表明病人的体质与食欲,是疾病恢复的重要环节。因此,治疗重点放在回阳活血行气上,方用双回阳饮,即四逆汤加红参再加肉桂,这是郑钦安的回阳饮与吴佩衡先生回阳饮(四逆汤加肉桂),笔者称其为双回阳饮。达到回阳、通阳、助阳、通脉;加三七活血化瘀,加砂仁行气温中,纳气归肾;全方共达回阳助心、活血行气,重补先天,兼顾后天,同时活血,目的重在强身健体,增进食欲。病人服药之后,胃口大开,体质增强,病情迅速稳定,达到了逐渐恢复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