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治疗足跟痛,快转给身边需要的朋友
我足跟痛了几个月,我老伴在报纸上看到一个偏方:用艾叶60克、乌梅10个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脚盆中,患足趁热放于蒸汽上熏蒸,并用衣服遮盖。待药液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放于盆中泡洗,每日1~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不知道这个方子有没有效果?
云南大理 杨启梅
点评:
足跟痛可由跟骨增生(骨刺)、足跟脂肪垫炎、跟腱炎等引起。中医认为,本症与肝肾阴虚导致筋骨失养,寒湿侵入引起经络不通或淤血阻滞有关。中医煎药泡足,是缓解足跟痛常用而有效方法之一。
乌梅性酸涩,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功效,可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虫症等。据《本草纲目》载,乌梅能“止肢体痛……去痹,利筋脉”。临床应用发现,乌梅还有活血散淤、止痛作用。艾叶性味辛温,芳香温散,可升可降,主要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降湿杀虫等功效。单味艾叶煎汤泡脚便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研究表明,艾叶具有镇痛、抗炎功效,用艾叶汤浸脚(或洗澡),对防治关节炎,寒温侵袭所致的周身酸楚、肌肉疼痛、麻木等,都有较好治疗效果。
上药煎汤,通过熏蒸和浸泡,能起到较好的活血散淤、除湿止痛作用。对于因骨刺、炎症等引起的足跟痛,本方有软化跟骨刺、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疼痛的效果。足跟痛患者不妨试试。
(点评者:成都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蒲昭和)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3年08期治疗足跟痛十方
1、足跟痛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每天做2遍,每遍100次,3个月可见效。
2、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汁,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3、尿渍法治足跟痛。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其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
4、鲜川楝叶治疗足跟痛。取鲜川楝叶30~60克,加红糖适量,捣烂成糊状,外敷患足跟,24小时后更换,一般用药2~3次疼痛即消。
5、祁艾、乌梅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水煎出汁,倒入盆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蒸,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1~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6、乌梅、醋治足跟痛。取乌梅适量去核,加入少许醋捣烂,再加人少许盐搅匀,涂敷患足处,用纱布盖好胶布固定。每天敷1次,连用一段时间,有效。
7、川芎治足跟痛。取川芎45克研成细末,分成3份装入小布袋内缝好。将药袋放人鞋里,直接与患足痛处接触,每次用1袋,3袋交替使用,换下药袋晒干仍可用。
8、鲜苍耳叶治足跟痛。取鲜苍耳叶适量,捣烂敷患处,外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干后换药,不拘次数;如有起泡,可按烫伤处理,愈后再继续使用。注:一般5~6天见效,疼痛消失,骨质增生存在但不发展。
9、夏枯草治足跟痛。取夏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先熏后洗患足30分钟,每日1~3次,每剂可用2天。
10、仙人掌治足跟痛。取仙人掌适量。刮去其两面毛刺,然后剖成两瓣,用剖面敷于患足痛处。外用胶布固定,敷12小时后再换另一瓣。冬天可将剖面烘热再敷患处,一般宜晚上敷,治疗期间宜穿布底鞋,适量活动,使气血经脉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