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金匮肾气丸 / 正文

金匮肾气丸及加减、演化

金匮肾气丸及加减、演化
肾气丸 - 【组成】
熟地24g 山药12 g山萸肉12g 云苓10g 泽泻9 g丹皮9g 肉桂3g 熟附片3g
肾气丸 - 【功用】
补肾助阳。
【主治】 肾阳不足证。证见腰痛脚软,下半身常觉发冷,少腹不适,小便不利,或小便频数,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
【方解】 本方中附子、肉桂、熟地、山药、山萸肉合用,有温阳暖肾,补肾填精,化肾气、行水之功效。
泽泻、丹皮、云苓以泻助补。全方温而不热不燥,滋而不腻,阴中求阳,使肾阳虚证得以根治。
【现代应用】 现代常化裁运用于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醛固酮增多症,慢性肾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属肾阳不足者。
【加减法】 1.半夜小便量少者,加五味子8 ;小便量多者,加补骨脂12 巴戟10;2.治疗因为色欲放纵者,加人参10 肉苁蓉15 灵仙脾10
【衍化方剂】 1.加味肾气丸 在肾气丸基础上加入车前子10 牛膝10 ,温肾以利水消肿,常用于治疗肾阳虚引致的水肿。2.十补丸 在肾气丸基础上加入鹿茸3 五味子9 ,温肾壮阳,纳气归肾,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损,精气不足等证。
肾气丸 - 方歌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趋。
肾气丸 - 病机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肾气丸 - 配伍特点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中求阳。
肾气丸 - 辩证要点
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白,脉虚弱而尺部沉细。
肾气丸 - 现代研究
1抗衰老与促智作用2提高免疫功能3增强性腺功能,提高性激素水平4促进骨痂
肾气丸 -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肾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衰弱、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属肾阳不足者。
肾气丸的应用思路与方法
【方药歌诀】 肾气丸治阴阳虚,干地山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桂附,引火归原阴阳复。
【学用导读】 肾气丸主治肾阴阳俱虚证,方中干地黄即生地黄,根据生地与熟地作用特点均有滋阴补血,生地作用偏于清热滋阴,而熟地作用则偏于温补精血。再则,因生地于方中用量最大,所以肾气丸作用是既滋阴又助阳,为阴阳并补,如肾气丸主治五大病证中消渴证即是以阴虚为主。
【中医辨证】 肾阴阳俱虚腰痛证:腰痛,下半身冷,少腹拘急,阳痿滑泄,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口干欲饮水,或咽干,或口舌生疮,舌质淡而胖,苔薄或燥,脉沉弱。
用方思路:正确使用肾气丸,既是主治阴阳俱虚腰痛证的基础方,又是治疗阴阳俱虚痰饮证(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少腹不仁,小便不利,或口渴,或口中和,苔薄,脉弱)、阴阳俱虚脚气证(心悸,气喘,呕吐,咽干,心烦,少腹拘急,恶寒,或受凉少腹拘急加重,或下肢浮肿,或下肢冷痛,头晕耳鸣,口干口燥,舌淡,苔薄,脉弱)、阴阳俱虚消渴证(口渴,饮水多且不解渴,小便频数,头晕目眩,四肢无力,腰膝酸软,或肌肉关节疼痛,或视物模糊,舌淡,苔薄,脉细)、阴阳俱虚转胞证(脐下急痛,小便不通,胸中烦闷,呼吸急促,但坐不得卧,舌淡或略红,脉沉)的基础方。
病变证机:肾阳虚而不能温煦,肾阴虚而不能滋养,以此而演变为肾阴阳俱虚病理病证。
审证要点:根据腰痛,或消渴,或痰饮,或转胞,或脚气,手足不温,口干欲饮水,舌质淡,苔薄,脉弱或沉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膀胱颈部硬变,尿毒症,神经性膀胱炎等。
【衷中参西】 合理运用肾气丸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泌尿疾病,还是治疗循环、内分泌疾病等,都必须符合肾气丸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肾气丸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
1、心及血管疾病:冠心病心动过缓,高血压,高脂血症,中风后遗症,脑血管病等。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醛固酮增多症,糖尿病等。
3、消化疾病:肝硬化失代偿,晚期肝癌等。
4、男科疾病:前列腺肥大,造精机能低下症,精子减少症,性神经衰弱等。
5、妇科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子宫肌瘤等。
6、其他疾病:老年性白内障,荨麻疹,阿弗它口疮,多发性骨髓炎等。
【中医治法】 温补肾阳,滋补肾阴。
  【方药西用】 具有抗衰老、改善微循环、改善肾功能(使尿量增加,促进钠、氯的排泄)、促进睾丸酮产生(促使睾丸分泌睾丸酮,4-雄烯二酮、雌二醇)、降血糖、抗突变、降低脑组织过氧化的水平、防治动脉硬化、提高体液和细胞免疫等作用。
【处方用药】 干地黄八两(24g) 薯蓣(即山药)四两(12g) 山茱萸四两(12g) 泽泻三两(9g) 茯苓三两(9g) 牡丹皮三两(9g) 桂枝一两(3g) 附子炮,一两(3g)
随证加减用药:若阳痿者,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以温阳壮阳起痿;若下肢肿者,加牛膝、车前子,以益肾利水;若口渴明显者,加知母、龟版,以滋阴泻火;若头晕者,加枸杞子、菟丝子,以滋补阴阳之气等。
【煎服方法】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方证研究】 肾阳虚而不温其府,肾阴虚而不滋其府,则腰痛;阳虚不能温煦于下,则下半身冷,少腹拘急;肾阳虚弱,宗筋失养,则阳痿滑泄;阳虚而不气化,则小便不利;或阳虚不能固摄,则小便反多;阴虚不能滋荣,则口干欲饮水,阴虚生热,上灼于咽,则咽干;虚热灼损,则口舌生疮;舌质淡而胖,苔薄或燥,脉沉弱均为肾阴阳俱虚之征。其治当温补肾阳,滋补肾阴。
方中重用干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附子温壮阳气,助阳化气。山药补脾益气。桂枝温阳通阳。山茱萸强健筋骨而固精。泽泻泻干地黄之滋腻,以使补而不壅。茯苓既助山药益气,又渗利山药之壅滞。丹皮既清热养阴,又制约温热药而不伤阴。
方药配伍特点:温阳药与补气药相配,辛甘化阳以补阳;补阴药与补阳药相伍,乃阴中求阳,阳中求阴,阴阳互化互补;滋补药与泻利药相伍,使滋补而不壅滞。
【使用禁忌】 瘀血证,慎用本方。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