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金匮肾气丸 / 正文

金匮肾气丸和桂附地黄丸的区别_2

中医认为,肾亏是人体疾病的根源,许多内脏疾患的治疗,应从补肾入手。中医还有个歌诀:“肝病先调肾,肾病先调肺,肺病先调脾,脾病先调心,心病先调肝”。可见个脏腑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的异同
来源:医药卫生报电子版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毛进军
“古方“金匮肾气丸”与今之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是同中有异,而古、今之“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亦是同中有异,当明确区分之:古方“金匮肾气丸”即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 崔氏八味丸”,由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组成。
今之中成药“桂附地黄丸”,其方药就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桂附八味丸”,此方与古方“肾气丸”方药的主要差别就是将“肾气丸”中的“桂枝”易为“肉桂”,并且稍加大肉桂及炮附子的用量;其主要功能与古方“金匮肾气丸”相同,也是温补肾阳。
两方功能虽同,但各自的主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其差别就在于方中的“桂枝”与“肉桂”之功效不尽相同。
古方“金匮肾气丸”中有桂枝,桂枝乃肉桂树的嫩枝,采摘于春天万物萌动之时,得春天生发之气较盛,故有生发宣通之性,而其性温又有温通助阳之功;所以,桂枝与附子相伍可使肾阳得助、咳喘得平、小便得调、阴阳得和。故该方主治肾阳大虚,肾气不足,气化不行,腰痛脚软,肢体水肿,少腹拘急,腹胀成蛊,小便不利,痰饮咳喘、消渴等。
“桂附地黄丸”中有肉桂,肉桂为肉桂树近根之树皮,辛甘大热,性能下达。甘热可益火消阴、温里祛寒,味辛善行血中之滞,性能下行又能入下焦而补肾阳、引火归元。所以,该方重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王冰),温补命门之火的作用较强;对于命门火衰的虚火上浮,肾不纳气而喘急欲脱,以及下焦虚寒甚所致之腰重足肿、下半身冷重、小便不利或反多,消渴等证候更为适宜。
现代研究证实,古方“金匮肾气丸”及“桂附地黄丸”皆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改善脂肪和糖代谢等作用,可以据证常服。
今之中成药“金匮肾气丸”是在古方“肾气丸”的基础上加牛膝、车前子共十位药而成,实际上是南宋医家严用和《严氏济生方》中的“加味肾气丸”,即“济生肾气丸”,主治因肾阳虚而气化不行、不能运化水湿之证。加牛膝、车前子主在通利小便,车前子可行气分之水,牛膝可行血分之水、又补肾而开少阴之窍;两者相伍,既可利水消肿,又无损于真元之气。故该药主治侧重于肾阳不足、气化不行的小便不利,腰重脚肿,或全身水肿等证侯。该方对于心力衰竭、肾病等属于肾阳虚衰所致的水肿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古、今之“金匮肾气丸”与“桂附地黄丸”虽然同是温补肾阳之品,但其主治有所侧重,所以在遣方用药上,应当选择对症之品,才能达到最好的疗效,不要将此3种药物混为一谈。
谈谈金匮肾气丸
宁德新
肾气丸方出自《金匮要略》,原方由干地黄8两、山萸、山药各4两,茯苓、泽泻、丹皮各3两,炮附子、桂枝各1两组成。本方在《金匮要略》中共5条:
一“中风历节病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二“血痹虚劳病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
三“痰饮咳嗽病篇”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
四“消渴小便淋漓病篇”治“男子失精,小便反多”;
五“妇人杂病篇”治“妇人转胞不得溺”。
综观上述肾气丸所治之证,并无明显的肢冷、畏寒等明显肾阳虚症状,却多为肾气不足,气化不及,小便不利的症状。肾阳虚与肾气虚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畏寒肢冷等寒自内生等症状的有无。肾气虚弱,气化不及州都,则“小便不利”、“转胞不得溺”;小便不利,水饮内停,上凌于肺,则“短气有微饮”;水湿下积,湿阻气滞,则“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肾气失于蒸腾、摄纳,则“小便反多”;肾气不足,固摄无权,精微随尿外泄,则易发为“消渴”。“虚劳腰痛、少腹不仁”,也不属单纯的肾阳虚,而是阴阳两虚肾气失于温煦所致。可见肾气丸的功用应是补肾气,利小便。正如张山雷所说:“仲师八味,全为肾气不足,小便不利设法。”(《小儿药证直诀笺正》)
肾气为肾精所化,又离不开肾阳的蒸化,肾精属于肾阴,因此说肾气是肾阳蒸化肾阴所化生的。欲补肾气之虚,必须阴阳并补,二者缺一不可。故方中用熟地补肾阴,用附子补肾阳,二者共为君药。阴阳双补而以补肾阴为主;肝肾乙癸同源,补肝又能益肾,故用山萸补肝肾之阴,兼取其酸涩之能而收摄耗散之精气;脾为后天之本,肾的阴精要靠脾胃的不断滋生和补充,故用山药补脾阴,兼有堤水之意,二者共为臣药,以裕肾阴生化之源;桂枝在本方中一药三用:一是佐附子补肾阳(宋代以前,桂枝与肉桂不分),二是与苓、泽同用,以通阳化气利水,与五苓散的用法有相似之处。三是与丹皮同用,有活血化瘀之功,与《金匮》桂枝茯苓丸的用法有相似之处。桂枝、茯苓、泽泻和丹皮共为佐药,是针对小便不利而设,有通阳化气、行瘀利水以治标之功。方中有多味药能入肾,故未再加引使药。原方茯苓、泽泻、和丹皮各用三两,与一般“寓泻于补”而泻药用量轻微的方法有明显差别。故本方实为标本兼顾、补泻兼施之剂。
肾阳为水中之火,需充足的阴精以涵养之。同时,根据“少火生气”之旨,用少量的桂枝和附子,意在微助少火,以资生肾气。《医宗金鉴》有谓:“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若桂附用量过大,反会因其温燥而有“壮火食气”之嫌,且属于补肾阳,不属于补肾气了。方中干地黄、山萸和山药共用十六两,静而补阴;桂枝、附子共用二两,动而通阳,合茯苓、泽泻和丹皮共为十一两,有通阳化气、化瘀利水以抑阴之功,具流动之性。综观肾气丸全方,动静结合,开阖得宜,补阳药虽为补阴药的八分之一,能使生机活泼,却绝无阳微阴盛之嫌,实为补肾气、利小便而设之良剂。若欲用肾气丸方补肾阳,除须加大桂附用量外,还应酌加巴戟天、杜仲、鹿角胶等,其效果才能满意。
我说金匮肾气丸和桂附地黄丸的区别
由于“附桂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有的药房的营业员把前者当作后者推荐给顾客,我自己也实地考察过,在没有“金匮肾气丸”的情况下确有其事发生,而且是不止一次,说明有的人对它们功效的异同是不清楚的,其实两者从配方上从功效上来说都是有区别的。为了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患者在明确诊断之前不要随便买药,要严格地按照医嘱来用药。
现在药房卖的“金匮肾气丸”是十味的,其配方是:地黄、茯苓、附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桂枝、车前子、川牛膝。其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行气化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现在药房卖的“桂附地黄丸”是八味的,其配方是:地黄、茯苓、附子、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肉桂。其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用于腰膝酸软,肢冷尿频。
我们来分析一下,两个制剂的前七味是完全相同的,第八味的肉桂和桂皮其实是同一种东西,都是桂树的一部分,只不过肉桂是桂树的老皮,而桂枝则是桂树带木质心的嫩枝,但是两者的药性略有区别,肉桂是大热药,桂枝则是温药,也就是温阳的力量前者相对强些后者相对弱些。另外“金匮肾气丸”多了车前子和川牛膝两味药,车前子是利水渗湿药,川牛膝是川牛膝活血化瘀药,所以“金匮肾气丸”多了一个行气化水的功效。由于“附桂地黄丸”的药性比“金匮肾气丸”来的热,所以我们在选择温补肾阳药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一因素,以免温补不成反而造成口干舌燥等上火症状
右归丸和桂附地黄丸有什么区别?
二者都是治疗肾气不足,肾阳虚的药物。
右归丸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三泻”(茯苓、泽泻、丹皮)增加四味(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加强了补益肾中阴阳的作用,减少用“泻”妨补之力,以使药效更能专功于补。
桂附地黄丸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区别是右归丸除了可以补气外还兼补精;桂附地黄丸只是针对肾气不足,使“浮越之火回归宅门”的一类药。
桂附地黄丸
【处方】 肉桂 20g 附子 (制) 20g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 (制) 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功能与主治】 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 痰饮喘咳,消渴。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 丸,一日 2次。
【规格】 大蜜丸每丸重9g

方解:

本方由8味药组成。用于肾阳不足引起的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滋阴补肾,填精补血。臣以山茱萸补肾暖肝;山药健脾固精;少量附子、肉桂温补肾中之阳,与滋阴药同用,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佐以茯苓配山药渗脾湿;泽泻配熟地黄泻肾浊;牡丹皮配山茱萸泻肝火。诸药配合,阴中求阳,补而不滞,共奏温补肾阳之功。

【注意事项】
1 忌不易消化食物。
2 治疗期间,宜节制房事。
3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4 阴虚内热者不适用。
5 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 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8 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金匮肾气丸就是桂附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其实又叫八味地黄丸或者桂附地黄丸,方剂是由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桂枝、附子等八味中药配伍组成的。而桂附地黄丸来源于汉张仲景之《金匮要略》肾气丸方,所以本品即张仲景名方'金匮肾气丸’,具有焕趋阳火,壮肾益阳的功效。
是由六味地黄丸加了两味药配伍组成的
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二味药组成的。附子和桂枝这两味药都是入心、肾、脾经的热性药物,能祛风通络、温补肾阳,所以用六味地黄丸加上桂枝、附子而组成的金匮肾气丸不仅具有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的作用,而且还能在补阴中生火助阳,使之达到温补肾阳的目的。因此,金匮肾气丸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肾阳虚所至的腰膝酸痛、肢冷、浮肿、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小便频数、痰饮喘咳、舌淡、脉细无力等症。
右归丸
【处方】 熟地黄 240g 附子(炮附片) 60g 肉桂 60g 山药 120g 山茱萸(酒炙) 90g 菟丝子 120g 鹿角胶 120g 枸杞子 120g 当归 90g 杜仲(盐炒)120g
【制法】 以上十味,除鹿角胶外,熟地黄等九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鹿角 胶加白酒炖化。每100g粉末加炼蜜60~ 80g与炖化的鹿角胶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 本品为黑色的大蜜丸;味甜。
  【功能与主治】 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水衰,腰膝酸冷,精
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 1丸,一日 3次。
  【规格】 每丸重9g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