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肾气丸,最开始此方源自于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一书。但是在现代,金匮肾气丸的配方和古代已经不同。目前市场上所售的金匮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组成。辅料为蜂蜜。
沿革与发展
古方金匮肾气丸为医圣张仲景(东汉)创制,载于《金匮要略》,在该书中有两个名,即该书“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崔氏八味丸”和“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篇中的“肾气丸”。处方由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四两、薯蓣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八味药组成,用于治疗“脚气上入,少腹不仁”及妇女“转胞”。宋代陈师文等人奉敕所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1110年)对该方进行了改进,将桂枝改为肉桂,干地黄改为熟地,且加大肉桂及制附子的用量,使该药药效有了质的提高,更主要用于肾气虚乏,取名“八味丸”,收载于该书“卷之五治诸虚(附骨蒸)”。
由于该方最早出自《金匮要略》,且与六味地黄丸相比,多了肉桂、制附子两味药,所以后世又习称其为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而六味地黄丸系宋代太医钱乙针对小儿“肾无实,必主虚”的病理特点,去掉金匮肾气丸中附子、肉桂两味药,创制而成,载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成书于1119年),原名“地黄丸”,用于儿科“治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 白”,即小儿肾虚。
在历代医学典籍中,六味地黄丸应用极为广泛,遍布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杂症,现主要用于肾阴虚证。而南宋医家严用和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加入川牛膝(去芦,酒浸)、车前子(酒蒸),并将山药炒用,加减化裁制成“加味肾气丸”,并收载于其《严氏济生方》(简称《济生方》,成书于1253年)中,后世习称之为济生肾气丸,治肾虚腰重,脚肿,小便不利。如果说六味地黄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提炼,那么,济生肾气丸是对金匮肾气丸的发展。
今方桂附地黄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组成与宋代金匮肾气丸方基本相同,由肉桂、制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八味药组成,惟肉桂、制附子用量减半(与仲景肾气丸方相近)。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肉桂、制附子两味药在方中用量较小,意在补命门之火,即生肾气。
今方金匮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第二十册,主要由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十味药组成,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等。与八味药组成的古方“金匮肾气丸”处方组成已大不相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较接近些。而今方济生肾气丸质量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处方主要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倍用茯苓、同时加入牛膝、车前子两味药组成。与今方金匮肾气丸比较,今方济生肾气丸用熟地而不用生地,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车前子不经过盐炙,而且各味药的剂量组成有显著不同,而与古方济生肾气丸比较,在药味炮制及剂量上差异更大。虽然济生肾气丸亦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但应注意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辨证用药。
时移事异,时代在发展,中医药学也在不断发展,古今同方异名,同名异方屡见不鲜,有时候多年的经验或者知识积累也可能是过时的或错误的认识。事实上,现今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驻店药师,常常把桂附地黄丸和金匮肾气丸当作同一种药给患者使用,甚至于不少文献中亦将两药当作为同一种药。虽然两药功能相似,但毕竟处方组成有显著不同,适应症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金匮肾气丸在补肾同时增强了利水作用,同时用牛膝引药下行,直趋下焦,强壮腰膝),应当加以区别使 。
目前有许多临床医师和药店药师均将桂附地黄丸当作金匮肾气丸给患者使用。但桂附地黄丸不是金匮肾气丸。
首先,古方金匮肾气丸处方已与今方(药店销售)金匮肾气丸处方不同,按现今国家药品标准,桂附地黄丸与金匮肾气丸是处方组成不同的两种中成药,因此把药店里的金匮肾气丸当作桂附地黄丸销售是错误的;其次,“今方金匮肾气丸的方剂由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加桂枝、附子八味组成”的说法是错误的。同时,桂附地黄丸方中用的不是桂枝而是肉桂,山茱萸、附子也是炮制品;再次,六味地黄丸是由金匮肾气丸减去肉桂、制附子两味药化裁而成,说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桂枝、附子两味药组成的,则是本末倒置。 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的区别
桂附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和古方有很大区别,专门到药店买了几盒。这是3种完全不同的药,不能混为一谈!!
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 肉桂、附子
金匮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 桂枝、附子、牛膝、车前子
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 + 肉桂、附子、牛膝、车前子
《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应该是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 + 桂枝、附子,在药店里没有找到!!
因为每天都有许多人需要我桂附地黄丸的帮助,所以,在药店的OTC中成药柜台上,我总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告诉你,我是由肉桂、附子(制)、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八味药组成的。功增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又用于小腹拘急,腰腿酸软,下半身常有冷感而属于肾虚阳微者。还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等病属于肾虚阳弱的虚喘或痰饮作喘等兼见腰中冷痛、小便不利者。
噢,你问我,你的头晕,腰膝酸软,我为何没能给你解决?这里还得告诉你一个常识:使用我之前要先看一看你是不是属于“肾阳虚证”。因为只有肾阳虚证,我才能有所作为。那么,怎样才能辨出“肾阳虚证”和”肾阴虚证”呢?我可以教你一个小窍门。肾阳虚的人除了有畏寒、肢冷等虚寒证候外,舌质的颜色一定是偏淡红、淡白或淡紫;而肾阴虚的人不但没有上述虚寒证候,反而会有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等虚热证候,舌质的颜色一定是偏红、深红或深红紫。有了“舌质的颜色是偏深,还是偏浅”这一可靠的指征作为鉴别要点,你的辨证就会八九不离十了。
如果你是“肾阴虚证”,那我就无能为力了。因为那不是我的特长,而是我的兄弟“六味地黄丸”的拿手好戏。
另外,我还得给你介绍一下我家族里的姐妹们。我的姐妹们虽然作用都差不多,都是主攻“肾阴虚证”,但又各有特点:“明目”妹妹(明目地黄丸)擅长克制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等疾;“杞菊”妹妹(杞菊地黄丸)擅长克制两目干涩、视物昏花等疾;“麦味”妹妹(麦味地黄丸)增长克制肝肾阴亏的咳喘痰嗽等疾;小妹(知柏地黄丸)别看年纪最小,可她降虚火的功能最大。
怎么样,想必你知道了我的真本事,懂得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我了吧?! 言之有理! 真正的金匮肾气丸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的八味肾气丸
方药:干地黄240克,山药、山萸肉各120克,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克,桂枝、炮附子各30克。
用法:将药物混合研细,炼蜜和丸,每丸重9克(含药量约4.5克),早、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或根据原方用量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现代更有片剂、口服液等剂型可供选用。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症状为: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质淡而胖,苔薄白不燥,尺脉沉细。
补阴之虚,助阳之弱
金匮肾气丸可补阴之虚,助阳之弱。方名肾气丸者,因气属阳,补肾中之阳气也。方中有六味地黄丸(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滋肾水,又含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
中医所说之“肾”不同于西医解剖学上的肾,中医是按照功能给肾下定义。中医认为,一身阴阳皆根于肾;肾主骨生髓,与生殖发育密切相关。腰酸脚软,肢体畏寒,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皆属肾阳不足之表现。
阴中求阳,少火生气
方中药物配伍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阴中求阳”;二是“少火生气”。
中医认为,肾为水火之脏,含肾阴肾阳,阴阳互根。所以,凡肾虚之症,必有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但其临床表现有偏阳虚或阴虚的不同。金匮肾气丸是为肾阴阳两虚、肾阳虚偏重者而设。肾阳虚者得之,可收“阴中求阳之效”,肾阴阳两虚者得之,则有阴阳并补之功。
肾气丸中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用附子、桂枝壮肾中之阳,用阴中求阳之法,以达到温补肾阳之目的,“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方中温补肾阳的附子、桂枝与滋补肝肾之阴的六味地黄丸用量之比为1:12.5,附子、桂枝用量不足全方的1/8。从而体现了“少火生气”的中医理论,也说明本方意在徐生肾气,而不为速壮肾阳。
抗衰防老,增强免疫
从东汉末年至今,肾气丸对补肾方剂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许多补肾名方都由此而来,如宋代钱乙六味地黄丸、严用和加味肾气丸、十补丸,明代张景岳右归丸、右归饮等。宋代以后多认为肾气丸具有阴阳双补的作用,是驻颜延年,抗老防衰之良方。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改善微循环、类性激素样作用,对糖、蛋白质、脂肪代谢有改善作用。
肾阳不足,辨清可用
本方治症的主要病位在肾。其基本病理变化是肾气不足,水液代谢失常。其基本效用是改善水液代谢,调畅小便。应用肾气丸应具备的基本症状是:腰酸脚软,小便不调,舌质淡胖,尺脉沉细。临床多用汤剂,灵活加减。
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现代药理和临床研究,现多用肾气丸加减治疗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更年期综合征、腰痛、前列腺增生、慢性肾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支气管哮喘、慢性肺心病、复发性口腔溃疡等属肾阳不足者。
【注意事项】如有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舌红苔少等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症状者不宜服用。
附:金匮肾气丸与六味地黄丸的比较
方名 金匮肾气丸 六味地黄丸
药物组成 同 地黄、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
异 (干地黄)、附子、桂枝 (熟地黄)
功用 同 补肾
异 温阳 滋阴
主治 同 肾虚
异 金匮肾气丸:腰酸脚软,下半身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反多,脚气,消渴,舌质淡胖,苔薄白不燥,尺脉沉细;
六味地黄丸: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遗精,舌燥咽痛,牙齿松动,消渴,小便淋漓,舌红苔少,脉细数.
以后所有认为自己是肾阳虚的人,请不要直接服用现在的所谓“金匮肾气丸”,现在所谓的“金匮肾气丸”其实就是济生肾气丸,这其实已经是一个补泻结合、兼利小便的药了。建议用右归丸代替。 [蒲辅周医案] 张某,男,86岁,腰背疼痛,足冷,小便短而频,不畅利,大便难,口干口苦,饮水不解,舌淡少津无苔,脉象右洪大无力,左沉细无力。脉证兼参,属阴阳两虚,水火皆不足,治宜温肾阳滋肾阴,以八味地黄丸加减:熟地9g,云苓6g,怀山药6g,杜仲(盐水炒)9g,泽泻4.5g,熟川附子4.5g,肉桂(去粗皮、盐水炒)1.5g,怀牛膝6g,破故纸9g,水煎服,加蜂蜜30g,兑服,连服3剂。服前方后腰背痛、口苦口干均减,足冷转温,大便清,小便如前舌无变化,原方再服3剂。三诊:因卧床日久未活动,腰仍微痛,小便仍频,西医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其余无不舒感觉,高年腰部疼痛虽减,但仍无力,宜继续健补肾气,以丸剂缓服。熟地90g,山萸肉3Og,淮山药60g,泽泻30g,熟川附片30g,肉桂18g,怀牛膝30g,破故纸60g,莵丝子60g,巴戟天30g。各研细末和匀,炼蜜为丸,每重9g,每服1丸。并每早服桑椹膏1汤匙,开水冲服,连服2剂恢复健康,至5年多未复发。 (《蒲辅周医案》) [薛己医案] 州守王用之,先因肚腹膨胀,饮食少思,服二陈、枳实之类,小便不利,大便不实,咳痰腹胀;用淡渗破气之剂,手足俱冷。此足三阴虚寒之证也,用金匮肾气丸,不月而康。(《内科摘要》) [岳美中医案] 何某,连续劳动后发热38℃,稽留型,早起高热,发热自汗,全身乏力沉重,尤以两下肢不愿动,食减烦躁不宁,脚根特别感到刺痛,心跳,两脚浮肿,尿量显著减少.少腹拘急感,医院诊断:“脚气病”,脉弦细而数,舌淡苔少,认为肾阳虚损,元阳不纳。《金匾要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干地黄24g,山萸(补骨脂12g代),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丹皮9g,桂枝9g,附片9g。米皮糠250g煎汤代水煎药,连服9剂而恢复正常。(《岳美中医案》) 三个名医的医案都指明了运用肾气丸的一个共同特点———小便不利。
如果没有这个特征,就算真的是肾气虚、肾阳虚也不能用这个药。
肾阴虚的人如果有这个特征的话,也可以考虑使用肾气丸。 一、 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名崔氏八味丸,又名八味丸,附子八味丸,八味肾气丸,八味地黄丸,桂附八味丸。
处方:干地黄八两 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功能:温补肾阳,治肾阳不足而致的腰酸脚软,身体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弱,及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症;近代也用地慢性肾炎,糖尿病,以及性神经衰弱等属于肾阳不足者。
方论:方中桂枝、附子温补肾阳,蒸发津液于上,为主药;干地黄滋阴补肾,培阴血于下;山萸肉涩肝肾之精;山药补黄庭之气;泽泻清泻肾火。以防地黄之滋腻;丹皮清肝火,并制山萸肉之温;茯苓淡渗利湿,以助山药之健运。后六昧为辅佐之昧,八味相伍,以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功。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诸虚》载本方,将桂枝改为肉桂,将干地黄改为熟地,名日八味圆。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溺,脚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又治脚气上冲,上腹不仁及虚劳不足,溻俗饮水,腰重疼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胸,小便不能褡宜服之。
处方:牡丹皮、白茯苓、泽泻各三两,熟地、山茱萸、山药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各二两,面三刀。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圆至二十五圆,温酒下,空心,食前,日二服。久服壮元阳,益精随。活血驻颜,强志轻身。
清陈修园著《金匮方歌括,妇人杂病方》卷六,载本方,名肾气丸。治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名曰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
病。此方主之。
处方:干地黄(八两。) 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茯苓 丹皮 泽泻(各三两。) 附
子(一枚。炮。) 桂枝(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丸,日再服。
歌曰:温经暖肾整胞宫。丹泽苓三地八融。四两萸薯桂附一。端教系正肾元充。
陈修园次子元犀按:“胞为血海,与膀胱并列于脐下,俱悬空之腑,其气相通。全赖肾气充溢于其
间,其胞系乃正。若肾气不充,则胞系了戾。胞系了戾,必不得溺矣。是病虽在胞,其权则专在肾也。故以肾气丸主之。方中地黄、山药固肾脏之阴;山茱萸、附子补肾脏之阳;桂枝化腑气,茯苓行水道。妙在泽泻形圆善转,俾肾气旺则能充于胞而系自正。系正则小便不利者而可利矣。又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以腰为肾之外府,肾司开阖、主骨髓,为作强之官,与膀胱相表裹,若少阴精气虚不能主骨,则腰痛。少阴阳气虚不能通腑,则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本方补益真阴,蒸动水气,使阴平阳密,开阖之枢自如,故能治虚劳之病,然小便自利者,不宜服之,以其渗泄而列劫阴也。” 小便利和不利在这里显得非常关键!关于“小便不利”的问题,请大家去看我另一个帖子: 这资料要果断拿下、谢谢老大。 这个相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