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桂枝茯苓丸 / 正文

首先要明白痰饮、淤血是怎么来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 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疗因包块引起的妊娠胎动不安。
◆ 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本方祛淤消癥。
◆ 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淤血阻滞者。
◆ 应用本方的要点是:妇人小腹宿有包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瘀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桂枝茯苓丸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公元前206年)。本方是活血化瘀、消癥(包块)的名方。不仅为治疗瘀血肿块提供了有效的方药,而且在理论上给人们治疗瘀血块以启迪。今天,桂枝茯苓丸仍广泛运用于多种病症,并有数个厂家生产的中成药在市面上销售,属于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医保乙类。
【古代用法】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1丸,无效加至3丸。
【现代用法】多作汤剂,上5味各9克,水煎服;也可作蜜丸,上5味各等分,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90~110克,制成大蜜丸,每日服3~5克。中成药用法为:蜜丸,6克/粒,l粒/次,1~2次/日;浓缩丸,0.22克/粒,6粒/次,2次/日。
【功能】 活血化瘀血,缓消块。
【主治】 瘀血留结胞宫。妇女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或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活血化瘀 消散包块 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说:“妇人素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音胚,指凝聚的血——编者注)也。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这段有关桂枝茯苓丸的记载颇难理解。古人也曾指出:“此条文意不纯,其中必有缺文。”从整体来看,这段文字表达了这样的意思:(1)因病(腹腔中有包块的疾病)而引起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者,应当治疗病,去则胎安;(2)有病可导致下血不止;(3)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消散癥块的功能。
后世应用本方,不仅限于妊娠。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之。
桂枝茯苓丸虽有活血消瘀作用,但并非所有血肿块之症都可以用本方治疗而取得满意效果。从文献记载及临床应用来看,本方多用于妇科,作用部位侧重在小腹、胞宫。临床应用本方的要点是:妇人小腹宿有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活血为主 消补并用
方中桂枝性温味辛,能通血脉消淤血,又能利小便、助气化而行津液。淤血内停必伴有痰湿阻滞,用茯苓渗湿利尿,化痰行水,补脾安胎。桂苓合用以加强化淤消之力。丹皮、桃仁能活血化淤消。芍药,缓急止痛,安胎。白蜜能缓和诸药破泄之力。诸药相合,共奏活血化淤,缓消块之效。
本方以桂枝茯苓命名,意在启迪人们要深入理解淤血块的形成及本方药物配伍的深刻含义。淤血块的形成与气、血、痰、湿有着密切的关系。气滞、血淤、痰凝湿阻是形成块的基本病理变化,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这就是为什么本方以桂枝茯苓为主药而命名之。桂枝茯苓丸的药物配伍有以下三个特点:
1、活血与祛湿同用,以活血为主;
2、活中寓养,消补并用,寓补于消;
3、量小,蜜丸,渐消缓散。
【现代应用】 抗炎散肿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本方有镇静、镇痛、抗炎等作用,能促进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和血肿包块的消散。
临床报道中,用桂枝茯苓丸加减治疗的病症十分广泛,涉及的病种有内、外、妇、五官、皮肤等科病症。但究其中医辨证,多与淤血有关,以妇科病症为主。常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炎、附件炎、月经不调、痛经、流产后阴道出血、子宫肌瘤、宫外孕、卵巢囊肿、不孕症等。亦有用于非妇科病症者,如术后肠粘连、甲状腺肿、前列腺肥大、肝脾肿大等属于血淤湿阻之证者。 【注意事项】
1、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者,需经医师诊断认可后服用,以免误用伤胎。
2、本方作用虽为缓消块,但毕竟是破淤之剂,且临床应用多有加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3、少数病例服用桂枝茯苓丸后可出现轻度腹胀,甚至便秘。可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考虑是否停药。
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不孕

导读:桂枝茯苓丸,药品,以桂枝、茯苓、牡丹、桃仁为主要原料制成。本品为包糖衣薄膜衣或包炭衣浓缩水丸,除去包衣后显黑褐色;味甜、微辛辣。有活血化淤,缓消块等功效。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方。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和兔屎大。
桂枝茯苓丸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公元前206年)。本方是活血化淤、消(包块)的名方。不仅为治疗淤血肿块提供了有效的方药,而且在理论上给人们治疗淤血块以启迪。
【现代临床应用】
◆ 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疗因包块引起的妊娠胎动不安。
◆ 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本方祛淤消。
◆ 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淤血阻滞者。
◆ 应用本方的要点是:妇人小腹宿有包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现代用法】
多作汤剂,上5味各9克,水煎服;也可作蜜丸,上5味各等分,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克粉末加炼蜜90~110克,制成大蜜丸,每日服3~5克。中成药用法为:蜜丸,6克/粒,l粒/次,1~2次/日;浓缩丸,0.22克/粒,6粒/次,2次/日。
【古代用法】
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去皮、尖)、芍药各等分。上五味,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1丸,无效加至3丸。
【功能】活血化淤,缓消块。
【主治】淤血留结胞宫。妇女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或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说:“妇人素有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音胚,指凝聚的血——编者注)也。所以血不止者,其不去故也,当下其,桂枝茯苓丸主之。”这段有关桂枝茯苓丸的记载颇难理解。古人也曾指出:“此条文意不纯,其中必有缺文。”从整体来看,这段文字表达了这样的意思:(1)因病(腹腔中有包块的疾病)而引起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者,应当治疗病,去则胎安;(2)有病可导致下血不止;(3)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淤、消散症块的功能。
各家论述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桂枝、桃仁、丹皮、芍药能去恶血;茯苓亦利腰脐间血,即是破血。然有散有缓、有收有渗、结者散以桂枝之辛;肝藏血,血蓄者肝急,缓以桃仁、丹皮之甘;阴气之发动者,收以芍药之酸;恶血既破,佐以茯苓等之淡渗,利而行之。②《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为化瘀消症之缓剂。方中以桃仁、丹皮活血化瘀;则等量之白芍,以养血和血,庶可去瘀养血,使瘀血去,新血生;加入桂枝,既可温通血脉以助桃仁之力,又可得白芍以调和气血;佐以茯苓之淡渗利湿,寓有湿祛血止之用。综合全方,乃为化瘀生新、调和气血之剂。制作蜜丸,用法从小量开始,不知渐加,亦有下症而不伤胎之意,更示人对妊娠病证应持慎重之法。如此运用,使症消血止,胎元得安,故本方为妊娠宿症瘀血伤胎之良方益法。
方剂之理血剂之活血祛瘀之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
[组成]1~5、桂枝 茯苓 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9g)
[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g)。
[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 瘀阻胞宫证。
妇人素有瘕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方解]桂枝茯苓丸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
瘀血瘕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
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
君药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
臣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
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活血散瘀,又凉血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
使药白蜜,丸以白蜜,甘缓而润,缓诸药破泄之力。
诸药合用,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桂枝茯苓丸配伍特点:一、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用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妇人良方》以本方更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 桂枝茯苓丸为治疗瘀血留滞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有癜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为辨证要点。妇女经行不畅、闭经、痛经,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属瘀阻胞宫者,亦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2.加减变化
瘀血阻滞较甚,加丹参、川芎等以活血祛瘀;
疼痛剧烈,加玄胡、没药、乳香等活血止痛;
出血多,加茜草、蒲黄等活血止血;
气滞,加香附、陈皮等理气行滞。
3.现代运用 桂枝茯苓丸常用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属瘀血留滞者。
4.使用注意 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癥块者,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对其用量、用法规定甚严,临床使用切当注意。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瘕,桂枝茯苓丸主之。”
2.方论选录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20: “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瘕癖,而不嫌于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且瘕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气而消其本寒;瘕之成,必夹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瘕方甚多,一举两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之癥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此方去瘕之力不独桃仁。瘕者,阴气也,遇阳则消,故以桂枝扶阳,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养血之药也。”
[临床报道]
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3例,用桂枝茯苓丸加血竭粉、淫羊藿,煎汤服,每天1剂,每周服5天,3个月为1疗程。
结果:服药1-2疗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X例,用西药丹那唑,亦服药3个月为1疗程,结果:服药1-2个疗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 68.2%。经X2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后随访,中药组复发率仅 17.4%,西药组复发率为31.8%。[钱铮.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00;27(4):170]
[实验研究]
家兔静脉注射或口服本方1.5小时后,经血液流变学测定: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减少,但对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浆中胆固醇均无明显影响。表明本方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与血细胞数量或血中胆固醇浓度降低无关,而与血浆中链状高分子物质,尤其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有关。[谢家骏,等.桂枝茯苓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组成】 桂枝 茯苓 丹皮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9g)
【用法】 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g;亦可水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 瘀阻胞宫证。妇人素有癥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方解】 本方原治妇人素有癥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瘀血癥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癥块。方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癥,用之为臣;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可活血以散瘀,又能凉血以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以扶正气,均为佐药。丸以白蜜,甘缓而润,以缓诸药破泄之力,是以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之功,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为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为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癥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妇人良方》引本方更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瘀血留滞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的常用方。以少腹有癥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为辨证要点。妇女经行不畅、闭经、痛经,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属瘀阻胞宫者,亦可以本方加减治之。但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癥块者,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对其用量、用法规定甚严,临床使用切当注意。
2.加减法:若瘀血阻滞较甚,可加丹参、川芎等以活血祛瘀;若疼痛剧烈者,宜加元胡、没药、乳香等以活血止痛;出血多者,可加茜草、蒲黄等以活血止血;气滞者加香附、陈皮等以理气行滞。
3.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属瘀血留滞者。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末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2.方论选录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20:“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癥癖,而不嫌于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且癥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气而消其本寒;癥之成,必挟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而肤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癥方甚多,一举两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之癥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此方去癥之力不独桃仁。癥者,阴气也,遇阳则消,故以桂枝扶阳,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养血之药也。”
 【临床报道】
钱氏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3例,用桂枝茯苓丸加血竭粉、淫羊霍,煎汤服,每天1剂,每周服5天,3个月为1疗程。结果:服药1~2疗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22例,用西药丹那唑,亦服药3个月为1疗程。结果:服药1~2个疗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8.2%。经X2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 <0.05)。1年后随访,中药组复发率仅17.4%,西药组复发率为31.8%。[钱铮.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00;27(4):170]
【实验研究】
家兔静脉注射或口服本方1.5小时后,经血液流变学测定,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减少,但对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浆中胆固醇均无明显影响。表明本方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与血细胞数量或血中胆固醇浓度降低无关,而与血浆中链状高分子物质,尤其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有关。[谢家骏,等.桂枝茯苓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导读:桂枝茯苓丸药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方。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疗因包块引起的妊娠胎动不安。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该方祛淤消。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淤血阻滞者
  桂枝茯苓丸药方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方。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疗因包块引起的妊娠胎动不安。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该方祛淤消。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淤血阻滞者。
  应用该方的要点是:妇人小腹宿有包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妇科肿瘤的病因
  妇科肿瘤的发生,主要由于产后经行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内侵,或七情、饮食内伤,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损伤,瘀血、痰饮、湿毒等有形之邪相继内生,留滞小腹、胞中、冲任,积结不解,日久渐成。妇女受病,尤与产后、经期不注意调摄有关,而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早婚、早产、多产及性生活紊乱,亦是导致妇科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妇科肿瘤的特点可归为正气虚弱,气滞血瘀,痰凝湿聚,邪毒蕴结等,即虚、瘀、痰、毒四个方面。正气虚弱包括脏腑、冲任、气血虚弱。脏腑以肾、肝、脾为主。治疗时应首先辨明邪正虚实,分清虚、瘀、痰、毒进行辨证施治。主要的治疗原则为扶正培本(包括滋肾补肾、健脾和胃、疏肝养肝、补气养血、调理冲任)、行气活血、化痰利湿、解毒散结。
桂枝茯苓丸可治妇科肿瘤  
  妇科肿瘤是严重威胁妇女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有良性与恶性之分,良性肿瘤中常见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恶性肿瘤中常见有子宫颈癌、卵巢癌等。中医药治疗妇科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已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
  桂枝茯苓丸方中桂枝温经通阳,以促血脉运行而散瘀为君;白芍养肝和营,缓急止痛,赤芍活血化瘀消癥为臣;桃仁、牡丹皮活血化瘀为佐;茯苓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与桂枝同用,温阳开结,伐邪安胎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之效。
  现代药理表明:桂枝茯苓丸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缓解子宫痉挛、镇痛等作用,还能改善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慢性增生性炎症,并具有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及抗炎、利水等功效。现代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妇科血瘀证、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及其他包块、子宫内膜不规则剥脱之功能性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痛经等。
治疗肿瘤时需辩证治疗
  治疗妇科肿瘤时宜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为大法,可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减。对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良性肿瘤表现为气滞血瘀证者,加香棱丸行气散结;若为痰瘀互结证,合二陈汤理气化痰,破瘀散结;若为肾虚血瘀证,合补肾祛瘀方补肾活血,消癥散结。对于卵巢癌、子宫颈癌等恶性肿瘤表现为气滞血瘀证者,宜桂枝茯苓丸合膈下逐瘀汤以行气活血,祛瘀散结;若为湿热瘀毒证,合四妙散清热利湿,化瘀解毒;若为肝肾阴虚证,合六味地黄丸补肾养阴,解毒散结;表现为脾肾阳虚证者,合参苓白术散加女贞子、补骨脂、旱莲草以健脾温肾,补中益气。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应注重解毒散结,同时顾护脾胃,兼顾兼证,以达到标本同治、扶正祛邪之效。
  在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及放疗、化疗治疗期间配合桂枝茯苓丸调理,可增加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减轻放疗、化疗的毒副反应,达到快速恢复的作用。由于手术耗气伤血,术后多表现为气血双亏,或气阴两伤、脾胃失调,可配合香砂六君子汤、八珍汤调理脾胃,益气固表,养阴生津,有助于机体尽早恢复。患者接受化疗后,出现胃纳减退、恶心等,多以茯苓桂枝丸配合健脾和胃法治疗;对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则可合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放疗所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热毒伤阴、气虚血瘀、瘀毒化热等证,治以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为主,配合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可以达到放疗増效的作用。
导读:桂枝茯苓丸,药品,以桂枝、茯苓、牡丹、桃仁为主要原料制成。本品为包糖衣薄膜衣或包炭衣浓缩水丸,除去包衣后显黑褐色;味甜、微辛辣。有活血化淤,缓消块等功效。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方。组成: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药各等分。上为末,炼蜜为丸,和兔屎大。
  桂枝茯苓丸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公元前206年)。本方是活血化淤、消(包块)的名方。不仅为治疗淤血肿块提供了有效的方药,而且在理论上给人们治疗淤血块以启迪。
  【现代临床应用】
  ◆ 桂枝茯苓丸最初用于治疗因包块引起的妊娠胎动不安。
  ◆ 凡妇人经、胎、产之疾属淤血阻滞胞宫者,皆可用本方祛淤消。
  ◆ 常用于妇女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子宫内膜炎、附件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属淤血阻滞者。
  ◆ 应用本方的要点是:妇人小腹宿有包块,腹痛拒按,或下血色晦暗而有淤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应网友的要求,回答温痰化饮,活血化瘀的方法,考虑到一句话说不清楚,所以选择写一篇专门的文章加以回答,这样才有利于大家对中医的理解,对身体情况的了解。
其实痰饮和淤血都是人体的正常物质,只是在不正常的生命过程中产生了对人体危害。

水谷进入口之后,就形成了饮,如果饮能够被人体转化,则变成津液,变成气,变成血,如果人体的阳气不够,水饮就无法气化,这时就会在肠道、气管形成痰,所以痰饮其实谈是病理产物,而饮则是一个处于可用与不可用之间的物质。
血液如果是正常的运转,则能够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很多物质,所以中医说“血主濡之”,对人体进行灌溉,使得每一个细胞都得到很好的营养,如果血液运行的渠道被封堵死了,或者气虚无法推动血液流动,就会积累成为淤血,此时便有了淤血。
在现实生活中,水饮往往与瘀血并存,根本原因就是血液与饮其实都是同源的,都是来源于水谷精微,但是他们出问题一般出在了不同的环节,但是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阳气不足,所以血寒则凝,饮寒则化成老痰,治疗淤血、痰饮都需要温化,在处理这个疾病时,张仲景有一个方可以一肩挑,治疗两个疾病,那就是桂枝茯苓丸。
大家都知道,仲景的方子中,有一个天下化饮第一方就叫做苓桂术甘汤,基本上温化水饮的方子都有苓桂两味药,而为什么治疗妇科子宫肌瘤的活血化瘀的方剂要以茯苓、桂枝命名呢?其实就是因为,淤血的形成、痰饮的形成都有一个根本的途径,需要温通,因此才会有这个方,痰饮、淤血互结的实例就是各种瘤,比如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其实非常常见,按照中医的观念其实就是痰瘀互结,形成了痰核,又形成了血瘀,所以得子宫肌瘤的人一般都是子宫非常寒,或者出现上热下寒,这种情形在现代的白领当中非常常见,主要表现就是不规则出血,如果发现自己会不规则出血,那就需要注意子宫肌瘤了。
对于绝大多数的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都是有效的,而且吃药的时间需要长久一点,如果没效,说明病情有点深入,这个方的温化作用不够强,可以在元方基础上加重温化的力量,比如加小茴香,加制附子;然后再加活血化瘀的药,比如水蛭、甿虫之类的。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