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桂枝茯苓丸的来源
桂枝茯苓丸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功效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妇
女少腹素有癥块,按之痛,腹挛急,漏血不止,脉涩者,或妇女血瘀经闭,或经停腹痛,或
难产,或胞衣不下,或死胎不下,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原方载于《金匮要略妇
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为瘀血内阻所设的代表方。张仲景认为:“妇人素有癥病,经断
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也。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
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立
此方即通阳活血,化瘀消癥。
第二节 桂枝茯苓丸的组成及用法
桂枝茯苓丸是一首活血化瘀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桂枝、茯苓、牡丹(去心)、芍药、桃
仁(去皮尖,熬)各等份,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鸡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三
丸。
第三节 桂枝茯苓丸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桂枝 桂枝异名柳桂枝(《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
品为樟科樟属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膀胱、心、肺经。
[功能]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1 本品辛甘温煦,甘温通阳扶卫,故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
如治风寒表实无汗撸,渎榛仆茫钥纹绾缏榛铺溃蝗糁伪硇橛泻拐撸 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如桂枝汤。?用于寒凝血滞诸痛证。本品有温通经
脉、散寒止痛之效。若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常与枳实、薤白同用,如枳实薤白
桂枝汤;若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每与白芍、饴糖同用,如小建中汤;若血寒瘀阻,经闭腹
痛,多与当归、吴茱萸同用,如温经汤;若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可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
子汤。?用于痰饮、蓄水证。本品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若脾阳
1/18页
不运,痰饮
眩悸者,常与茯苓、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每与猪
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用于心悸。本品辛、甘性温,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
若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见心悸动、脉结代者,每与甘草、党参、麦冬同用,如炙甘草
汤。此外,若阴寒内盛,引动下焦冲气,上凌心胸所致奔豚者,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历代医家论述:?《用药心法》:“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王好古:“或
问《本草》言桂能止烦出汗,而张仲景治伤寒有当发汗,凡数处皆用桂枝汤。又云无汗
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发汗,若用桂枝是重发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汤,此又用桂枝闭
汗也。一药二用,与《本草》之义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热,能宜导百药,通血
脉,止烦出汗,是调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最云太阳中风阴弱者,汗自出,卫实营虚,故发热
汗出。又云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阴虚阳必凑之,故皆用桂枝发其汗。此乃调
其营气,则卫自和,风邪无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
者,以之调和营卫,则邪从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闭汗孔也。”(引自《纲目》)《本草
衍义补遗》:“仲景治丧用桂枝,非表右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
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丽治之。”《纲目》:“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
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
脾,辛走肺也。”《本草汇言》:“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
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
《本草述》:“桂枝与薄桂,虽皆属细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
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
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
2/18页
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惟桂
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长沙药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
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人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
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
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药物学纲要》:“桂枝轻用三、五分
至七、八分,重用一钱至钱半,若营血素虚,而卫阳亦微,外有凛寒,则用一、二分与白芍
合炒,其舌滑无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拣去桂枝不用,仅取其气,不食其味,此虽吴下
近时新法,而不可谓其无深意者也。桂枝即肉桂之枝,柔嫩细条,芬芳馥郁,轻扬升散,味
辛气温。祛营卫之风寒,主太阳中风而头痛。立中州之阳气,疗脾胃虚馁而腹疼。宜通经络,
上达肩臂。温辛胜水,则抑降肾气,下定奔豚,开肾家之痹着,若是阳微溲短,斯为通溺良
材。惟在燥咳气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阴亏液耗,误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书反
去其皮,可悟传抄之谬,无成为木,而晚近来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本经疏证》:
“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盖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
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
其首功也。”
茯苓
2(茯苓 茯苓异名茯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松薯、松苓、松木薯
(《广西中药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为多孔的科卧孔届真菌茯苓的菌核。性味
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
[功能] 利水渗湿,健脾和胃,宁心安神。
[主治] 用于各种水肿。茯苓甘补淡渗,性平作用和缓,无寒热之偏,故可用治寒热
虚实各种水肿。若表邪不解,随经入腑之膀胱蓄水证,或水肿、小便不利,多与
3/18页
猪苓、白术、
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若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阿胶、泽泻同用,如
猪苓汤;若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用于脾虚诸证。茯苓能健脾
补中,若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常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若
脾虚停饮,常与桂枝、白术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脾虚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
用,如参苓白术散。?用于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若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
心神不宁,多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若水气凌心之心悸,与桂枝、白术、生
姜同用,如茯苓甘草汤。
历代医家论述:综述茯苓的主要功效及机制:?《用药心法》:“茯苓,淡渗利窍,甘以
助阳,除湿之圣药。味甘平补阳,益脾逐水。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味渗泄,阳也。治水
缓脾,生津导气。”《本草经疏》:“(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人手足少阴、手太阴、
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
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
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
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邪,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
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
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白退矣。开胸腑,
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本草正》: “(茯苓)若以人
乳拌晒,乳粉既多补阴,亦妙。”
论茯苓利小便:?《本草衍义补遗》:“茯苓,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治暴新病之要药也,
若阴虚者,恐未为宜。”《纲目》:“茯苓,《本事》又言利小便,伐肾邪,至李东垣、王海
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
4/18页
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
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素问》,饮食入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
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便数而欠,虚则欠咳,小便遗数,
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遗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厥阴
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
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
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
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证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
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
桃仁
3(桃仁 异名桃仁核(《本经》),始见于《本经》,本品为蔷薇科桃属植物桃或山桃的
种子。性味苦、甘,小毒;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主治l用于多种瘀血证,如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癥积及跌打损伤等。本品味
苦而入心、肝血分,善泄血滞,祛瘀力较强,又称破血药。治血瘀经闭、痛经,常配红花、
当归、川芎等同用,如桃红四物汤;治产后瘀滞腹痛,常配炮姜、川芎等,如生化汤;治癃
积痞块,配桂枝、牡丹皮、赤芍等,如桂枝茯苓丸;或配三棱、莪术等;若体内瘀血较重,
需破血下瘀者,可配大黄、芒硝、桂枝同用,如桃核承气汤。近代有同桃仁提取的苦扁桃仁
苷注射液静脉滴注治肝、脾肿大,有明显缩小作用,对脾脏缩小尤为明显。治跌打损伤,瘀
肿疼痛,常配当归、红花、大黄等,如复元活血汤。?用于肠燥便秘。桃仁为种仁,含油脂,
能润燥滑肠,常配当归、麻仁等同用,如《脾胃论》润肠丸。?用于肺痈、肠痈。桃仁善泄
血分之壅滞,痈之成者,热毒壅聚、气血凝滞所致。本品常配清热药同用,以清
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