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
[组成] 1~5、桂枝 茯苓 丹皮去心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9g)
[用法]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3g),不知,加至三丸 (现代用法:共为末,炼蜜和丸,每日服3~5g)。
[功用] 活血化瘀,缓消癥块。
[主治] 瘀阻胞宫证。
妇人素有瘕块,妊娠漏下不止,或胎动不安,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或经闭腹痛,或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沉涩。
[方解] 桂枝茯苓丸原治妇人素有瘕块,致妊娠胎动不安或漏下不止之证。证由瘀阻胞宫所致。
瘀血瘕块,停留于胞宫,冲任失调,胎元不固,则胎动不安;瘀阻胞宫,阻遏经脉,以致血溢脉外,故见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瘀血内阻胞宫,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腹痛拒按等。
治宜活血化瘀,缓消瘕块。
君药桂枝辛甘而温,温通血脉,以行瘀滞。
臣药桃仁味苦甘平,活血祛瘀,助君药以化瘀消瘕;
佐药丹皮、芍药、茯苓 丹皮、芍药味苦而微寒,既活血散瘀,又凉血清退瘀久所化之热,芍药并能缓急止痛;茯苓甘淡平,渗湿祛痰,以助消癥之功,健脾益胃,扶助正气。
使药白蜜,丸以白蜜,甘缓而润,缓诸药破泄之力。
诸药合用,活血化瘀,缓消瘕块,使瘀化癥消,诸症皆愈。
桂枝茯苓丸配伍特点:一、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用佐丹皮、芍药以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二、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俾瘕块得消,血行常道,则出血得止。
《妇人良方》以本方更名为夺命丸,用治妇人小产,子死腹中而见“胎上抢心,闷绝致死,冷汗自出,气促喘满者。”《济阴纲目》将本方改为汤剂,易名为催生汤,用于妇人临产见腹痛、腰痛而胞浆已下时,有催生之功。
[运用]
1.辨证要点桂枝茯苓丸为治疗瘀血留滞胞宫,妊娠胎动不安,漏下不止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有癜块,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为辨证要点。妇女经行不畅、闭经、痛经,以及产后恶露不尽等属瘀阻胞宫者,亦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2.加减变化
瘀血阻滞较甚,加丹参、川芎等以活血祛瘀;
疼痛剧烈,加玄胡、没药、乳香等活血止痛;
出血多,加茜草、蒲黄等活血止血;
气滞,加香附、陈皮等理气行滞。
3.现代运用桂枝茯苓丸常用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附件炎、慢性盆腔炎等属瘀血留滞者。
4.使用注意对妇女妊娠而有瘀血癥块者,只能渐消缓散,不可峻猛攻破。原方对其用量、用法规定甚严,临床使用切当注意。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瘕不去故也,当下其瘕,桂枝茯苓丸主之。”
2.方论选录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卷20: “药用桂枝茯苓丸者,桂枝、芍药一阴一阳,茯苓、丹皮一气一血,调其寒温,扶其正气。桃仁以之破恶血,消瘕癖,而不嫌于伤胎血者,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且瘕之初,必因寒,桂枝化气而消其本寒;瘕之成,必夹湿热为窠囊,苓渗湿气,丹清血热;芍药敛肝而扶脾,使能统血,则养正即所以去邪耳。然消瘕方甚多,一举两得,莫有若此方之巧矣。每服甚少而频,更巧。要之癥不碍胎,其结原微,故以渐磨之。此方去瘕之力不独桃仁。瘕者,阴气也,遇阳则消,故以桂枝扶阳,而桃仁愈有力矣。其余皆养血之药也。”
[临床报道]
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23例,用桂枝茯苓丸加血竭粉、淫羊藿,煎汤服,每天1剂,每周服5天,3个月为1疗程。
结果:服药1-2疗程,显效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1.3%。对照组X例,用西药丹那唑,亦服药3个月为1疗程,结果:服药1-2个疗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 68.2%。经X2检验,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1年后随访,中药组复发率仅 17.4%,西药组复发率为31.8%。[钱铮.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辽宁中医杂志 2000;27(4):170]
[实验研究]
家兔静脉注射或口服本方1.5小时后,经血液流变学测定:全血还原比粘度(高切、低切)、全血比粘度(高切、低切)、血浆比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均明显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减少,但对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及血浆中胆固醇均无明显影响。表明本方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与血细胞数量或血中胆固醇浓度降低无关,而与血浆中链状高分子物质,尤其纤维蛋白原浓度降低有关。[谢家骏,等.桂枝茯苓丸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成药研究 1986;(5):24]
方剂之理血剂之活血祛瘀之失笑散
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1、五灵脂酒研,淘去沙土 2、蒲黄炒香,各二钱(各6g)
[用法] 先用酽醋调二钱,熬成膏,入水一盏,煎七分,食前热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6g,用黄酒或醋冲服,亦可每日取8-12g,用纱布包煎,作汤剂服)。
[功用] 活血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 瘀血停滞证。
心腹刺痛,或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
[方解] 失笑散所治诸症,均由瘀血内停,脉道阻滞所致。瘀血内停,脉络阻滞,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心腹刺痛、或少腹急痛;瘀阻胞宫,则月经不调、或产后恶露不行。
治宜活血祛瘀止痛。
方中五灵脂苦咸甘温,入肝经血分,功擅通利血脉,散瘀止痛;蒲黄甘平,行血消瘀,炒用并能止血,二者相须为用,为化瘀散结止痛的常用组合。
调以米醋,或用黄酒冲服,取其活血脉、行药力、化瘀血,加强五灵脂、蒲黄活血止痛之效,又制五灵脂气味腥臊。
诸药合用,药简力专,共奏祛瘀止痛,推陈出新之功,使瘀血得去,脉道通畅,则诸症自解。前人运用本方,患者每于不觉中,诸症悉除,不禁欣然而笑,故名“失笑”。
[运用]
1.辨证要点失笑散是治疗瘀血所致多种疼痛的基础方,尤以肝经血瘀者为宜。临床应用以心腹刺痛,或妇人月经不调,少腹急痛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瘀血甚,酌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等以加强活血祛瘀之力;
兼见血虚,合四物汤同用,增强养血调经之功;
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元胡等以化瘀止痛;
兼气滞,加香附、川楝子,或配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
兼寒,加炮姜、艾叶、小茴香等以温经散寒。。
4.使用注意 失笑散孕妇禁用,脾胃虚弱及妇女月经期慎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治产后心腹痛欲死,百药不效,服此顿愈。”
2.方论选录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吴于宣:“凡兹者,由寒凝不消散,气滞不流行,恶露停留,小腹结痛,迷闷欲绝,非纯用甘温破血行血之剂,不能攻逐荡平也。是方用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甘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抉厥阴之滞,而有推陈致新之功。甘不伤脾,辛能散瘀,不觉诸症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
[临床报道]
失笑散对痛经、闭经、冠心病、宫外孕等属瘀血停滞证者疗效颇佳。
用失笑散胶囊(失笑散经剂型改革而成)从经期前2天开始口服,每天2次,每次3粒,连服7-10天,经净停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结果:本组86例,痊愈26例,显效30例,有效 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89.5%。治疗前后痛经评分及持续时间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张丽君,等.失笑胶囊治疗原发性痛经86例。北京中医杂志 1997;19 (4) :18]
方剂之理血剂之活血祛瘀之生化汤
生化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 1、全当归八钱(24g) 2、川芎三钱(9g) 3、桃仁去皮尖,研,十四枚(6g) 4、干姜炮黑,五分(2g) 5、甘草炙,五分(2g)
[用法] 黄酒、童便各半煎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酌加黄酒同煎)。
[功用] 养血祛瘀,温经止痛。
[主治] 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方解] 生化汤证由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所致。
妇人产后,血亏气弱,寒邪极易乘虚而入,寒凝血瘀,故恶露不行;瘀阻胞宫,不通则痛,故小腹冷痛。
治宜活血养血,温经止痛。
君药全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生新,行滞止痛,重用。
臣药川芎、桃仁,川芎活血行气,桃仁活血祛瘀。
佐药炮姜、黄酒,炮姜入血散寒,温经止痛;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
使药炙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诸药。
原方另用童便同煎(现多已不用)者,乃取其益阴化瘀,引败血下行之意。
全方配伍得当,寓生新于化瘀之内,使瘀血化。新血生,诸症向愈。正如唐宗海所云:“血瘀可化之,则所以生之,产后多用”(《血证论》),故名“生化”。
[运用]
1.辨证要点生化汤为妇女产后常用方,甚至有些地区民间习惯作为产后必服之剂,虽多属有益,但应以产后血虚瘀滞偏寒者为宜。临床应用以产后恶露不行,小腹冷痛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恶露已行而腹微痛,减去破瘀的桃仁;
瘀滞较甚,腹痛较剧,加蒲黄、五灵脂、延胡索、益母草等以祛瘀止痛;
小腹冷痛甚,加肉桂以温经散寒;
气滞明显,加木香、香附、乌药等以理气止痛。
3.现代运用生化汤常用于产后子宫复旧不良、产后宫缩疼痛、胎盘残留等属产后血虚寒凝,瘀血内阻者。
4.使用注意产后血热而有瘀滞者不宜使用;恶露过多、出血不止,甚则汗出气短神疲者,当属禁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傅青主女科》卷上:“此症勿拘古文,妄用苏木、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4:“治产后恶露不行,腹中疼痛等证。夫产后血气大虚,固当培补,然有败血不去,则新血亦无由而生,故见腹中疼痛等证,又不可不以祛瘀为首务也。方中当归养血,甘草补中,川芎理血中之气,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营,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旧,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便者,可以益阴除热,引败血下行故道耳。”
[临床报道]
对98例孕10-16周要求药物流产的健康妇女根据药物流产后B超情况进行分组。药物流产后做B超示宫内未见残留物为对照组,有少量残留物为治疗组,较多残留及药物流产失败为清官组。对治疗组流产后加服生化汤,与对照组、清宫组比较,观察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量及时间。结果:治疗组服用生化汤后阴道出血时间与清官组接近,与对照组相比平均缩短约4天左右,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血量也较对照组少,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化汤在药物终止孕10-16周妊娠中对缩短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上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王瑾蔚,等.生化汤缩短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观察。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0;16(4):213]
方剂之理血剂之活血祛瘀之温经汤
温经汤《金匮要略》
[组成] 1、吴茱萸三两(9g) 2、当归二两(6g) 3、芍药二两(6g) 4、川芎二两(6g) 5、人参二两(6g) 6、桂枝二两(6g) 7、阿胶二两(6g) 8、牡丹皮去心,二两(6g) 9、生姜二两(6g) 10、甘草二两(6g) 11、半夏半升(6g) 12、麦冬去心,一升(9g)
[用法]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
服,阿胶烊冲)。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漏下不止,血色暗而有块,淋漓不畅,或月经超前或延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少腹里急,腹满,傍晚发热,手心烦热,唇口干燥,舌质暗红,脉细而涩。亦治妇人宫冷,久不受孕。
[方解] 温经汤证因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所致。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脉皆起于胞宫,循行于少腹,与经、产关系密切。冲任虚寒,血凝气滞,故少腹里急、腹满、月经不调、甚或久不受孕;若瘀血阻滞,血不循经,加之冲任不固,则月经先期、或一月再行,甚或崩中漏下;若寒凝血瘀,经脉不畅,则致痛经;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不能濡润,故唇口干燥;至于傍晚发热、手心烦热为阴血耗损,虚热内生之象。本方证虽属瘀、寒、虚、热错杂,然以冲任虚寒,瘀血阻滞为主。
治当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兼清虚热之法。
君药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其中吴茱萸功擅散寒止痛,桂枝长于温通血脉。
臣药当归、川芎、丹皮,当归、川芎活血祛瘀,养血调经;丹皮既助诸药活血散瘀,又清血分虚热。
佐药阿胶、白芍、麦冬、人参、甘草、半夏、生姜,阿胶甘平,养血止血,滋阴润燥;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麦冬甘苦微寒,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养血调肝,滋阴润燥,且清虚热,并制吴茱萸、桂枝之温燥。人参、甘草益气健脾,资生化之源,阳生阴长,气旺血充;半夏、生姜辛开散结,通降胃气,以助祛瘀调经;其中生姜又温胃气以助生化,且助吴茱萸、桂枝以温经散寒。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温经汤配伍特点:一、方中温清补消并用,但以温经补养为主;二、大队温补药与少量寒凉药配伍,使全方温而不燥、刚柔相济,以成温养化瘀之剂。
[运用]
1.辨证要点温经汤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主要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小腹冷痛甚,去丹皮、麦冬,加艾叶、小茴香,或桂枝易为肉桂,增强散寒止痛;
寒凝而气滞,加香附、乌药以理气止痛;
漏下不止而血色暗淡,去丹皮,加炮姜、艾叶以温经止血;
气虚甚,加黄芪、白术以益气健脾;
傍晚发热甚,加银柴胡、地骨皮以清虚热。
3.现代运用温经汤常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慢性盆腔炎、痛经、不孕症等属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者。
4.使用注意 月经不调属实热或无瘀血内阻者忌用,服药期间忌食生冷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