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参桂理中丸 / 正文

《伤寒杂病论》中白术临床运用及证治规律研究

1郭君双,田思胜,杨金萍;《伤寒杂病论》古今谈(电视片解说词)[J];中医文献杂志;2002年03期
2杨景锋,张娟红;浅谈《伤寒杂病论》的护理思想[J];现代中医药;2002年05期
3张静;《伤寒杂病论》中大黄性能与效用的关系探讨[J];光明中医;2003年05期
4房显辉;《伤寒杂病论》对肿瘤治疗的指导作用[J];国医论坛;2003年05期
5祝均辉;浅谈《伤寒杂病论》论悸十证[J];湖北中医杂志;2003年01期
6王付,杨志强;《伤寒杂病论》病证症的辩证关系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4年05期
7党兰玉;《伤寒杂病论》药量折算再探讨及其临床意义[J];江苏中医药;2004年09期
8魏雪舫;涪陵古本《伤寒杂病论》概述[J];国医论坛;2004年06期
9周承志,邱明义,张道亮;《伤寒杂病论》中几种药物源流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年06期
10朱文浩,吕雪梅;《伤寒杂病论》之芍药考辨[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1王勇,高爱玲,李宇航;辨析《伤寒杂病论》中的“酒”[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12周冬莲;《伤寒杂病论》身冷的辨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5年10期
13陈桂敏;仲景《伤寒杂病论》苦辛法合剂应用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10期
14赵天才;《伤寒杂病论》的量化艺术举隅[J];中医药学刊;2005年09期
15范开珍;《伤寒杂病论》叠音词例说[J];四川中医;2005年05期
16程先宽;韩振蕴;陈志刚;范吉平;;《伤寒杂病论》剂量折算研究思路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7王付;;《伤寒杂病论》辨小便利的临床意义[J];中医药通报;2006年03期
18王付;;助读《伤寒杂病论》[J];中医药学刊;2006年05期
19李家庚;;《伤寒杂病论》肝病证治探要[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年05期
20王付;;学用《伤寒杂病论》的思维与方法[J];中医药通报;2006年05期

1张炜;徐胜兰;;民国以来发现的《伤寒杂病论》古版本[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庞洪涛;;试述《伤寒杂病论》的瘀血症状表现[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陈东跃;;《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在中医内科急诊中的应用[A];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姜德友;陈强;;论《伤寒杂病论》之理论渊源[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吕志杰;;我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的经历[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王宗柱;;浅谈《伤寒杂病论》体现的“中和”文化观[A];仲景医学求真(续三)[C];2009年
7闫妍;贾建伟;赵洁;;仲景《伤寒杂病论》与疫病[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陈萍;张海;;浅谈《伤寒杂病论》对临床急症学的影响[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江花;肖力强;王明杰;;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伤寒杂病论》分段教习法研究[A];第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张建林;;儒医典范 万世共仰 重读仲圣《伤寒杂病论序》[A];全国张仲景学术思想及医方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赵鲲鹏;《伤寒杂病论》唯象医学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2孙磊;《伤寒杂病论》治则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李晶晶;《伤寒杂病论》病证通用药的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年
4杨佃会;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5王洪蓓;《伤寒杂病论》寒与寒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6程先宽;《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7胡承军;“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8李东明;基于《伤寒杂病论》胃肠病证证治理论的IBS辩证规律和特点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9张林;张仲景辨治疼痛的方法及其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沈淑华;基于数据挖掘的《伤寒杂病论》和导师医案脾胃病证治规律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1范春香;《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2罗振冈;《伤寒杂病论》毒性药物炮制与应用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3赵哲伟;《伤寒杂病论》中临床诊疗思维探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4刘珊珊;《伤寒杂病论》中针(灸)药并用的文献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5徐平;《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思想及应用方法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6李政延;《伤寒杂病论》对“悸”的证治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张聪慧;《伤寒杂病论》比较性辨证思维之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8黄林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淫病证治研究[D];浙江中医学院;2005年
9张引强;《伤寒杂病论》用药四性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于露婧;黄元御《伤寒杂病论》学术思想及在心系病中应用[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1湖南省邵阳正骨医院 刘绪银;《伤寒杂病论》是温疫防治论[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2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余瀛鳌;《伤寒杂病论》——永世的丰碑[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4曹东义;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庞景三;说字解词释句 明义辨惑知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7石应轩;两个“六经”莫混淆[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 张炜;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有助仲景学说澄源[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9杨丽平;中西医结合须重视发展中医理论[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湖北中医学院 赵厚睿;有是证 用是方[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