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乌梅丸 / 正文

千古名方乌梅丸临床应用经验

医案三患者,女,1956年出生,卵巢癌化疗后。2014年6月初诊,已经是手术后化疗了,医生说肿瘤有腹膜转移,当时她用的药找不到了,说一下最近的情况。今年的1月4日,做了几次化疗后,出现腹胀、咽痒、咳嗽、呕吐不能食,头晕,面青舌暗,苔中无两侧白厚,有左胁疼痛,烦躁欲死,好像坐不能坐、立不能立。吃了通便药,所以大便还是有。我一次给她开了两个处方:太子参15g 干姜15g 黄连15g 黄芩15g 三剂。乌梅30g 太子参15g 干姜10g 细辛5g 川椒5g 附子15g黄连5g 黄柏5g 当归15g 甘草15g 肉桂10g 柴胡10g黄芩10g 白芍10g 黑大豆30g第一个处方是黄连干姜黄芩人参汤,治疗食入则吐,这是个小方,用了三剂,只是用来缓解她的食入则吐的症状,让她可以进食。在这个基础上,第二张方子就开了乌梅丸加减,就是加了黑大豆,这是我们河南伤寒金匮教研室的李发枝教授的经验。他认为化疗之后,黑大豆合甘草有解毒作用,这里说的解毒也包括解放化疗药物的毒性,所以我对放化疗的患者在辨证方中基本都会加入黑大豆。黑大豆有两种,第一种是皮黑里绿的那种,还有一种是皮黑里黄的那种。李发枝教授认为是皮黑里黄的,后来我查了《本经疏证》也认为是皮黑里黄的黑大豆。昨天我见到这个患者,现在的情况还可以,体重反而增加了几斤,她准备过两天再做两次化疗,她目前的情况比之前烦躁欲死好了很多。医案四患者男,1980年5月出生,就诊时间是2014年11月17日。这个医案也是出现了一些不好理解的反应,大家可参谋一下。当时他没有特殊的情况,主诉不明显,因为跟随父母前来想顺便调理一下。脉象是有问题的,左脉寸沉,关浮紧,尺偏紧,向内侧偏移;右脉是弦紧沉,是阴寒很盛的一个表现。症状有尿频、腹泻,大便困难,容易饥,舌比较暗。处方:乌梅60g 干姜10g 生晒参15g 甘草15g 黄连10g黄柏10g 川椒10g 当归15g 细辛10g 肉桂10g 附子10g柴胡10g 半夏10g 黄芩10g病人用了这个方子以后症状缓解了,也不腹泻腹胀,但根据病人自诉腹围小了很多,吃了一个礼拜的药,体重下降了十斤。乌梅丸有这么好的减肥作用,我还是无意中碰到的,这个机理也请大家分析一下。医案五下面说一个乌梅丸丸药医案,刚才说的都是乌梅丸改汤的,仲景说的是丸,用丸剂也有很好的疗效。因为正规的制药厂没有卖的,有时候我推荐患者去网上买。这是一个用丸药治疗无脉案的医案。这是我在珠海时候的一个医案,他本来是陪他夫人看咳嗽,是在机关办公室工作的三十多岁的白领。当时顺便帮他诊了一下脉,六脉皆无,沉细似无,但是没有症状,就建议他用两种中成药,一个是附子理中丸,一个就是乌梅丸。他吃了乌梅丸和附子理中丸半年,我再见到他,脉象就是完全恢复正常了。三、乌梅丸药物的药性下面我们从乌梅丸的药物来谈一下配方里药物的药性,我对药性只遵《本经》。《本经》说“乌梅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疾”。它味酸色青,聚肝之体,吸水济火,形状类似一个大胖子,尤其用醋泡过之后,这个大胖子外面一身皱皮一身死黑皮,所以乌梅丸治疗皮肤病应该是首选。它类似于我们的税收部门、财政部门、民政部门,举全国之力吸收到一起用到该用的地方。川连主肝热主肠热,大家都清楚。本经原文“有主妇人阴中肿痛”,我是这么理解的,黄连形似鸡爪,过去散养的鸡经常觅食,所以它这个形状可以提示它擅搜隐匿之邪,能治疗阴中肿痛,因此热邪不管藏到什么地方它都能找到。人参扶正补五脏,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细辛的形状很细,按本经讲它的特性是通幽微,就是通犄角旮旯的地方,它是游击队不是正规军。桂枝和黄柏是两种树皮,我有个理论,古人的桂枝就是肉桂,而且是树枝的皮,皮就是主皮,所以桂枝是性温的,是友好邻邦。黄柏是苦寒的,就是容易擦枪走火的地方。这是两个边防。附子破症瘕积聚,无坚不摧,是主力军。川椒这味药我思考了很久,它有一个特性,就是不用籽,皮是红的,味是辛的,它是温的药,但古籍记载它闭口者有毒,能杀人。为什么闭口者能杀人呢,它开口又怎么理解呢?这个开口,就像我们打仗一样,网开一面,寒邪我可以让你从良,不是斩尽杀绝。当归和乌梅相对,乌梅是吸阴水济火,敛阳邪,当归是纳阳归阴,温寒邪。它们是相对的,所以有两个厥阴方,当归四逆以当归为主,乌梅丸以乌梅为主。从这个角度讲,乌梅丸能用少量的当归,所以我有的时候用当归四逆汤的时候也反佐少量大乌梅,这是按照乌梅丸的配伍来总结的经验。蜂蜜调和诸药,而且可以除邪解毒,可以止痛。总体来看,乌梅丸是一首攘外安内、战后重建、赈灾安民的大方。从辅行诀的药物来讲的话,从味来讲,它辛酸化甘,化甘是入肝经的,补肝的;辛甘化苦是入脾,它调和肝脾;它有酸苦相配,可以酸苦除烦;辛苦相配,是辛苦除痞,它是一个调理肝脾,除烦除痞的一个功用。如果从前面讲,这是一个大方,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抓革命,促生产。四、乌梅丸的制作关于乌梅,很多前辈的经验也是用10g、12g左右,跟黄连等其他药差不多,我不知道是用带核的乌梅还是乌梅肉,如果是用乌梅肉这个剂量完全可以。我现在用的乌梅量是60g、40g,是因为带核。我做过乌梅丸,如果按照醋泡,去核之后再烤干晒干的话,100g乌梅才得到20g乌梅肉,就是5:1的这个比例。所以乌梅如果煮汤的话量不能太小。我看了一些古籍,关于乌梅的配方有一个乌梅用苦酒(醋)泡一晚,去核以后,蒸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的方法。我认为不一定要把饭捣到这个里面,蒸的时候用到饭,但从原文来看,并不能确定把这个饭也捣到这个里面。乌梅要用醋泡24小时,24小时以后才容易把皮剥下来。按照原方是用锅蒸的,上边还放了米。我是用烤箱再把它烤干。丸剂有一半的蜜,一半也是大约数,不是绝对是一半,可多可少,就与和面一样。蜂蜜建议要炼一下,不是用生蜜,要把蜂蜜烤一下。火候也是有技巧,火太轻的话,蜜炼的太清乌梅丸挺黏;烤的太过的话,冬天遇冷就变得很硬。这都是一些技巧,需要掌握。乌梅丸用多大量才好呢?原方记载是如梧桐子大,服10丸,一天三次,可以稍加到20丸。梧桐子在经方里有两种换算方法,按照10g或者鸡蛋黄来算的话,有一种算法是10个梧桐子就是一个弹丸,还有一种是40个梧桐子是一个弹丸。乌梅丸服10丸到20丸,如果按照10丸为10g来算的话,服10g到20g我觉得有点大。我是按照40丸为10g来算,10丸也就是2、3g,所以我配乌梅丸就是3g。乌梅丸特别苦,3g吃的时候就是呲牙咧嘴的,好难受,所以我建议不要太大,3g就可以。关于乌梅丸配丸的用量再补充一点,乌梅三百枚的话,带核是一千五百克左右,去了核晒干或者用微波炉烤干是两百多克。所以黄连一斤不能按一两15g算,分量有点大,量就跟乌梅等了,我是按5-8g算,黄连起码比乌梅少一倍。我配丸的时候完全是按照原来的比例,如果改汤的话要按照寒热再调整。如果乌梅丸改汤的话,有一点特别注意,乌梅丸原方特别难喝,丸剂有一半的蜜,蜜是整个药的一半,有甘缓的作用,如果改汤的话,要不就是嘱咐患者加蜂蜜要不就是重用甘草,如果没有甘草又没有蜜,真的难以下咽。五、乌梅丸的应用总结总结一下我对乌梅丸应用的几个指征:1、消渴;2、胃病(慢性胃病);3、精神情志病;4、症状丑时发作;5、痒(痒为泄风 与风有关);6、舌颤;7、久治不愈,只要病史长,久治不愈,往往是寒热错杂,久病必虚,没有纯实、纯热症;8、各种肿瘤,原发的、放化疗以后的,都有应用的指征;9、寒热错杂或者上热下寒;10、最重要的一个,乌梅丸的脉证:右寸内移。关于乌梅丸脉证是我个人的经验,我的老师、朋友对乌梅丸的脉证也有论及。如顾植山老师说乌梅丸的脉证是脉弦,重按无力;朋友徐汝奇是脉学大家,专门研究脉,他认为乌梅丸的脉证是六脉沉细,六部不等。我总结的右寸内移是有理论依据的,《脉经卷第十手检图》“前如内者,足厥阴也”,这个前我理解为寸,入内就是往内偏,前如内就是足厥阴,所以我总结出来乌梅丸的脉证是右寸内移。其实这个算是主证,但见一证便是,指的是主证,主证有了,接着兼证可多可少。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