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韩乐兵;试论《伤寒杂病论》的肾学观[J];国医论坛;1994年01期
2王玉明;对《伤寒论》几条原文注释的一点意见[J];河南中医;1995年06期
3李凯平;连建伟;;叶天士运用《伤寒杂病论》的经验及其研究概况[J];中医杂志;2006年05期
4贾士安;《伤寒杂病论》下利辨治13法[J];中医研究;1995年06期
5范春;张仲景的食疗观[J];国医论坛;2004年01期
6陈桂敏;仲景《伤寒杂病论》苦辛法合剂应用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10期
7吴文刚,孙丽华;论《伤寒杂病论》方药量比例变化规律[J];中医药学报;1994年01期
8王昆文;用属辞比事法研究《伤寒杂病论》──再论邹润安对《伤寒杂病论》之研究[J];国医论坛;1995年04期
9柳于介;《伤寒杂病论》盗汗识辨[J];中医研究;1996年04期
10秦建平;浅析《伤寒杂病论》中外治法及外用药[J];四川中医;2001年07期
11钱荣军;;《伤寒杂病论》中方药制剂方法的探析[J];中医研究;2011年09期
12赵志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方证刍议[J];国医论坛;1988年01期
13杨柳青;;《伤寒杂病论》中桂枝与甘草配伍规律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年11期
14马伯英;;张仲景事略考[J];中医研究;1991年03期
15周胜生;《伤寒杂病论》诊治消化系疾病之特点[J];国医论坛;1995年03期
16南晋生;《伤寒杂病论》瘀热证治探要[J];四川中医;1999年07期
17王建康;《伤寒杂病论》中白芍双向调节作用浅议[J];河南中医;2005年08期
18贾万国;张艳;;柴胡汤的剂量及煮服法[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年12期
19程孝雨;;浅析《伤寒杂病论》腹诊与现代医学腹诊的不同[J];光明中医;2009年11期
20张永文;蔡辉;沈思钰;;张仲景生平事迹及《伤寒杂病论》方源考[J];河北中医;2010年02期
1许灿龙;史飞;蔡瑞康;;从《伤寒杂病论》的相关论述探讨皮肤瘙痒的机理及其论治规律[A];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2常德贵;吴天浪;蒋建春;潘俊杰;;《伤寒杂病论》小便不利五脏论治浅析[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会议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提高班论文汇编及讲义[C];2011年
3常德贵;吴天浪;蒋建春;潘俊杰;;《伤寒杂病论》小便不利五脏论治浅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一届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石应轩;康淑香;李清峰;;伤寒学家胡希恕先生和刘绍武先生的对比[A];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5陈瑞;杨爽;贺松其;;先秦两汉时期中医肝病证治规律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6王俩宜;;五苓散治验三则[A];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7石应轩;康淑香;;胡希恕先生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初探[A];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8朱叶;郭教礼;尹德辉;;肝病药膳刍议[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于殿宏;;经方验案五则[A];国际(中日韩)经方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经方论坛暨经方应用高级研修班论文集[C];2011年
10田露;于越;;中医古代文献中不寐称谓的整理与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4分会场-中医药发展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孙磊;《伤寒杂病论》治则探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杨佃会;宋以前《伤寒杂病论》的流布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年
3胡承军;“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张林;张仲景辨治疼痛的方法及其特点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庞军;枢经学说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6宋延强;金元四大家对经方50味常用药物的临床用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7王洪蓓;《伤寒杂病论》寒与寒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8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9郑浩平;1842年以来香港地区伤寒学术发展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郑身宏;伤寒学术流派及其在当代中医伤寒学科的传承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1张聪慧;《伤寒杂病论》比较性辨证思维之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2李政延;《伤寒杂病论》对“悸”的证治规律[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3朱小静;《伤寒杂病论》中类伤寒病证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4陈威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口渴”症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张少聪;《伤寒杂病论》辨治肿瘤病思路探讨与典型案例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6王伟;《伤寒杂病论》药用重气味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甄淑贤;张仲景运用麻黄的规律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8范春香;《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肖楠;《伤寒杂病论》头痛证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7年
10黄林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六淫病证治研究[D];浙江中医学院;2005年
1河南中医学院 李安祥;《伤寒杂病论》中咽痛的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2冯世纶;《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4曹东义;也谈《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5冯世纶;《伤寒杂病论》再溯源[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6冯世纶;《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波克特(满斯博) 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前所长;中医是成熟的科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钱超尘;应如此解读医圣书[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陈国华;浅论《伤寒杂病论》之建中汤[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10通讯员 陈琳君 本报记者 周勇;沃土上盛开的灿烂之花[N];健康报;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