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其实并不老,但是钓龄不短。现在的中年人一般都烟酒不离身,可他不同。他一不吸烟,二不喝酒,因为经常在户外钓鱼,皮肤晒得黝黑,看上去十分老成,久而久之,便被大伙“老李”“老李”的叫开了。老李有肩周炎的毛病,肩膀不能抬太高,但是他性格一向乐观开朗,对这些小毛病自然也不当回事,平时也没怎么在意。
春末夏初的某个周五下班前,一位王姓钓友给老李打来电话,说最近新开发了一个钓鱼胜地,咱们周末一起去过把瘾吧。老李闻言大喜,好久没有钓鱼早就憋的手痒痒了,这下可要一试身手了。第二天清晨,老李和王钓友驱车来到了当地有名的垂钓胜地——清泰水库。搭好钓台,摆好渔具,就等老李一展身手了。不想老李沮丧地说道:“王哥,真是不好意思,可能昨晚睡觉受了风寒,我这肩周炎的老毛病又犯了,手臂抬都抬不起。刚才试试活动了几下,还是不行。不影响你的雅兴,你来钓,我在旁边看看就行。”当天的成果十分丰硕,老钓友一个人钓了四五条大白鲢,加上其他的杂鱼,大大小小足有一百多斤。眼看着钓友左右开弓不断上鱼,把一边看着的老李给着急的抓耳挠腮,苦于胳膊抬不起来,只好作罢。回去的路上老李左思右想,这个肩周炎的老毛病是不能再拖了,必须得彻底整好才行。
老李回家后经过多方求访,最后去了一个专业艾灸馆通过艾灸调理。艾灸两次之后,肩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功能稍稍改善。一个疗程后,症状消失,各种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坚持艾灸3个月后,至今未复发。
老李好奇的是,艾灸过程中,一开始身体会感觉到又痒又痛,大概灸了十几天以后,开始有缓慢的热流沿着经络从灸处流动,有时候穴位甚至有跳动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就是艾灸的朋友们经常提到的灸感。灸感是在做艾灸时自我所感知的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气的变化根据不同的体质可以表现为:酸、麻、胀、痛、痒、冷、热、风、寒、凉等十种灸感。这些灸感出现时是多样化的,有时象蚂蚁爬,有时像流水,有时象冷风吹,有时忽隐忽现。根据这灸感的不同变化,可以总结为在施灸过程中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不同效果。 每个人的灸感出现时间也各不相同,这个都是正常现象。也许有的人灸1、2次就出现灸感,有的人灸1个疗程还没出现灸感,人体本来就是各不相同,不可能大家都有个固定的标准,所以根据别人的灸感来断定自己艾灸是否有效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时期为灸火循经:多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三种热感现象,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活推动循环起来了; 第二时期为正邪相搏:多表现为酸、麻、胀、痛、痒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被激发自动与病灶的邪气相搏斗。第三时期为开门驱邪:多表现为风、寒、凉、冷的灸感,这表明为体内的经气充足,开始将病气驱除体外了。
所以灸感的出现与否,标志着施灸效果的好坏,而灸感的出现主要与被施灸者的正气强弱有关,又与施灸者的操作手法有着密切的关系,还与施灸的环境有关。这就只能由施灸者自己去感受了。
艾灸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人体的经络问题了。实际上,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经,即经脉,它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经,即经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是主干;络,即网络,是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二者将人体联络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行气血,平阴阳,使人体各器官保存协调和平衡。人体共有十二正经,即肺经、心包经、心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胃经、胆经、膀胱经、脾经、肝经和肾经。
此外,分布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经脉。分布于身体正面和背面的中线,分别叫任脉和督脉。分布于四肢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名称。上肢的经脉称手经,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四肢内侧前、中、后的经脉称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每个经络各有所属的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二者之间是纲举目张的关系。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所有腧穴都能治疗该穴位所在的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疾病,同时,十四经腧穴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全身的功能。
这正是因为腧穴的这种作用,通过经脉的运行原理,达到施灸治病的原理的艾灸,在灸治某疾病的同时,会把其他病症治好,便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
正确取穴和施灸的关系很大,为此,在取穴定位时,就是以施灸者的手指为标准来测量定穴的方法,包括如下三种;横指同身寸;即被施灸者除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指并拢,横经中指近掌指关节横纹四指宽度测量为3寸,这种方法适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