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篇》,由乌梅(酸醋浸)、黄连、黄柏、细辛、花椒、干姜、桂枝、炮附子、当归、人参组成。方中重用味酸之乌梅为君药敛肝之真气,驱蛔下利。臣以附子、干姜、椒目、桂枝、细辛温阳而理气,疏木达郁,遵从《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的治疗主旨。肝虚不得疏泄,肝气不舒,郁火炽盛则易化火伤阴,又配伍黄连、黄柏苦寒泻火,下蛔而清热;佐以人参、当归之甘味温益脾胃,调和气血,培土荣木。使以蜂蜜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寒热并用,虚实并治;清上温下,攻补兼施;酸辛苦甘,刚柔相济;辛开苦降,土木双调之功用。乌梅丸临床应用较广,即使蛔厥证以外的疾病,临床只要抓住寒热虚实错杂的病机特点,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一、难治性尿路感染 孟某,女,28岁,2002年9月10日初诊。诉反复尿频、尿急、尿痛三年,加重一周。患者于三年前因产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清洁中段尿培养示急性尿路感染,经自服抗生素不正规治疗后症状缓解。其后三年来常反复发作尿频、尿急、尿痛。经肾孟静脉造影(IVP)检查排除泌尿系结石及尿道畴形,再用抗生素有效,但停药后复发,故求治中医,诊见其小便频数,清稀量少,伴有少腹冷痛拘急,胃院嘈杂泛酸,四肢发冷,倦怠乏力,大便溏滞不爽。舌淡苔厚腻,脉沉细。辨证为胃热肠寒。予乌梅丸原方,服药三剂后尿频、尿急、尿痛明显缓解,原方再进半月,诸症皆除,精神好转,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胃热肠寒,因为小肠分清泌浊,故患者表现出小便频数,清稀量少,大便溏滞不爽。辨证符合虚实寒热错杂,故投以乌梅丸有良效。 二、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曾某,男,49岁,1997年8月12日初诊。诉反复腹痛、腹泻十余年。三年前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现面色苍白,形体消瘦,每日大便五次左右,夹大量粘冻,便时少腹作痛,泻后痛减,伴有胃脘嘈杂、纳呆、四肢发冷、倦怠乏力,舌淡苔厚腻,脉沉细。辨证属胃热肠寒,予乌梅丸原方,服药半月后大便次数减少,纳可。守方半月,精神好转,胃脘嘈杂未见发作,后改为丸剂,维持治疗。随访半年,病情稳定,体重增加。 按:乌梅丸是治疗消化系统病机复杂病证的良方。该患者表现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肝脾不和数种病机并存,故选用乌梅丸寒热并用,虚实并治;清上温下,攻补兼施;酸辛苦甘,刚柔相济;辛开苦降,土木双调之功用,取得良好效果。 三、慢性萎缩性胃炎 秦某,女,55岁,1997年7月25日初诊。胃脘隐痛伴腹胀不适三年余。患者三年前不明原因出现胃脘隐痛伴腹胀不适,食后上述症状加剧,伴有口干,口苦,胃脘灼热,纳差无味,神疲乏力,舌质稍红、苔黄,脉细数。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活检示:粘膜慢性炎症伴局部肠化,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阳性。辨证属寒热夹杂型,予三联抗幽门螺杆菌结合乌梅丸原方。半月后诉症状明显减轻,守方再进一月症状消失,纳食正常,复查幽门螺旋杆菌阴性。 按:近年来发现萎缩性胃炎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兼存、寒热交错的病理现象,故用乌梅丸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乌梅丸对炎症控制、粘膜损害的修复、脾胃功能的调整等都有较好的效果,方中黄连、黄柏、乌梅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乌梅丸主治结肠炎症之类,同类相通,凡是黏膜疾患均可考虑乌梅丸症的存在 乌梅丸治疗经前期口腔溃疡 张女,45岁,小学教师。2012年7月5日诊。每次月经来潮前二三天口腔溃疡,或单发或多发,大约持续发作10余天,常以西瓜霜、锡类散外用以缓解疼痛,如此已有数年,痛苦不堪。今口腔溃疡如期而至,于左侧舌边一溃疡,疼痛异常,同时感觉感口腔有烘热,牙龈也有胀痛感。除此患者别无其他明显不适,唯诊得舌质明显偏淡,舌苔白微微发黄或称之为嫩黄,考虑为阳气不足,寒湿为主兼有热像,概素体阳不足,月经之前阳气损耗则益加虚弱而发病,故拟乌梅丸,处方:乌梅10克,干姜10克,附片10克,细辛6克,花椒10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桂枝6克,大枣20克。一剂则牙龈肿痛感消失,三剂则溃疡痊愈。共7剂服完,嘱服附子理中丸善后,再次月经来潮未发。 女同志月经期都是流的是血,女性以血为本,血少了必然是虚,月经期女性性情急躁,郁而化火。虚火上炎。 病例2:王女,72岁,退休工人,2012年8月17日诊。自述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表现为从疼痛开始到溃疡形成并逐渐从小到大从点状到片状,个别处发生到口腔内糜烂,从一处溃疡愈合到别处有开始发生,好像是从未间断,并伴有口腔有热气,牙龈有胀痛感,试用多种方法无明显疗效,几乎不再抱有治疗的希望。追问病情诉胃纳一般,大便稀薄,诊得舌质淡白,苔腻微黄,脉沉细弦:证属阳气亏虚,寒湿兼有热郁阻,拟乌梅丸:乌梅15克,附片10克,干姜10克。桂枝15克,细辛10克,花椒1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黄柏10克,茯苓15克,党参10克。生苡仁克,大枣30克。5剂。二诊2012年8月31日诉溃疡未再发,问停药是否还会再发,考虑其阳虚体质,遂与四逆辈、苓桂剂加减治疗观察。 体会 1、六经辩证是应用好经方的基本要求、方证对应是经方应用的最高境界,运用正确疗效称奇。按照《伤寒论》中六经病提纲条文的规范,以上二病例当属于厥阴病变,口腔有热气,牙龈有胀痛感当属上焦有热,“气上撞心”,舌质偏淡,苔白乃是肾阳亏虚,中阳不足的表现,总之属于阳虚不足为本,寒热错杂为标,“但见一证便是”,属厥阴病,符合乌梅丸方证 2、乌梅丸治蛔厥,久利及消渴,这是张仲景的临床经验,今天看来用于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未尝不可,方中温热药多,附子、干姜、花椒、细辛共成温通厥阴之剂,同时还可温通少阴、太阴。再配上黄连、黄芩、黄柏可清因寒湿郁遏所生之热,乌梅味酸入肝将诸药引入厥阴。 3、乌梅丸方证与甘草泻心汤方证都属于寒热错在,其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上焦有热下焦有寒,而后者则在中焦,前者属虚证而后者偏实证,前者为阳虚寒湿郁遏生热后者是寒邪郁而化热。二者具有本质区别。 4、方证辩证讲究的是方与证的对应,而方与证的对应指的应该是方与病理机制的对应而非某方与某病对应,如上所说病例当属阳虚寒热错杂证的厥阴病,符合乌梅丸证,故用乌梅丸疗效确切,而不能说乌梅丸证即口腔溃疡,换句话说治疗口腔溃疡乌梅丸方不是唯一。《伤寒论》中的其他方剂无不如此。我们常常所说的“有是证用是方”含义就在于此。如此把握才能有望取得确切的疗效,否则会囿于套方习惯,影响思维难于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