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黄煌经方临床应用经验 / 正文

黄煌经方体质学习丨热体之白虎汤证临床治疗应用经验

上篇说到清代纪晓岚记录的乾隆年间大瘟疫时期,医家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救人无数的故事。大剂量使用石膏的代表方剂就是白虎汤,由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和粳米六合组成,出自《伤寒论》。清代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记载了白虎汤治疗其暑疟欲死的亲身经历:一年九月,袁枚患了疟疾,早上吃了一个吕姓医生的药方,还没等到太阳出来就出现头晕呕吐不止的症状。他母亲抱他坐起来,就觉得气血要从胸口喷出,马上就要断气。正好有一个赵姓朋友来访,他诊脉看方后说:治错了!这是阳明暑疟,医家却用升麻、羌活来提气,导致血气逆流而上,只有白虎汤可治!让人速去买石膏,加上其他药煎煮好给袁枚服用,只喝了一勺,就感觉肚子里如千金的石头落下了一般,气血上涌的感觉立刻消失了!还没喝到半碗,额头出了点汗,就昏沉沉地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就听到母亲说:难道吃的是仙药?白虎汤是《伤寒论》治阳明热证之方,也是温病常用之方。对于外感热病,白虎汤的确是一把离不开的杀手锏。建国初期发生在石家庄和北京的乙脑大流行,让白虎汤威名远扬。1954年夏天,石家庄地区爆发了流行性乙型脑炎。起初采用西药抗生素治疗均不奏效,死亡率很高。后来老中医郭可明提出用白虎汤来治,并亲自治疗了31个病人,无一死亡。随后,各医院纷纷效仿,使用白虎汤治疗乙脑,病人死亡率也降到了百分之十。毛主席接见郭可明两年后,北京流行乙脑。当时医院按照石家庄治疗乙脑的经验,又用白虎汤来治,发现毫无效果。一些反中医的势力便随机兴起,称中医只是骗局,并以此来反驳中医中药!此时,名老中医蒲辅周顶住各方压力,对北京此次兴起的乙脑患者进行详细辨证,结合当时的时气,在白虎汤的基础上加用了一味芳香透窍的药物——苍术。小小苍术的加入,瞬间扭转乾坤,治疗疗效振奋人心,蒲辅周老先生的神来之笔又将北京乙脑的死亡率降了下来。蒲辅周先生像周总理称赞蒲辅周是“高明的中医,又懂辩证法”。毛主席对中医也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中医药是中华名族伟大的宝库,应当发掘加以提高”。从此,我们中医再次被国家正视,重新登上历史舞台。那么,白虎汤究竟有何神奇?竟能将连抗生素都治不好的脑炎控制住?白虎汤是解热退热的经典名方。之所以以“白虎”为名,是因为“白虎”为西方金神,对应着秋天凉爽干燥之气,比喻本方的解热作用迅速,就像秋季凉爽干燥的气息降临大地一样,一扫炎暑湿热之气。白虎汤中石膏清热解肌,药虽寒凉,清散阳明之热而不壅滞。知母苦寒,清热养阴,粳米固护胃气而养阴清热,防止石膏、知母之品苦寒伤胃。甘草味甘,用于缓和石膏知母苦寒之性。当然白虎汤的用途远不止于清热解肌,除烦止渴。临床中,不同专业的大夫都采用白虎汤来治疗各自领域的疾病。比如黄煌教授就用白虎汤治疗血液病、甲抗和糖尿病等。黄教授曾治一14岁女学生,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月经初潮后每月经量极大,血色鲜红,无血块,无腹痛。每次月经过后,血色素降至30g/L,不得不输血治疗。诊其面色苍白,无光泽,一派虚象,但据其口干渴,随身携带的冷开水一饮而尽,且恶热,观其舌质淡白而舌面干燥无津,脉洪大而无力。断为白虎汤证,处方为白虎汤加阿胶、生地、龙骨、牡蛎、龟板等,1剂后出血量大减,3剂后血止。后以此方连续服用年余,暴崩控制,血小板和血色素升高接近正常范围。也曾治一血友病。动辄关节出血疼痛。口唇红,心下疼痛,苔黄腻,先经黄连解毒汤治之,苔净后以白虎汤加龙骨、牡蛎、阿胶、生地、出血得以控制。用好白虎汤关键是抓住白虎汤的应用指证,白虎汤证以石膏证为主,可伴有高热、烦躁、神志不清或强烈渴感者。黄教授认为,鉴别白虎汤证要特别注意舌象与脉象。舌象:舌苔干燥无津。脉象:滑数有力,脉形洪大。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