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健康知识大全 / 正文

所有的抑郁都是因为抑郁吗?

画者背景描述画者自述最近的情况有些特殊。动力下降,有劲也起不来,眼泪特别多,不像以前得抑郁症的时候伤心的眼泪,夜里做梦会哭,特别伤心,这次就是眼泪不住的淌,冷不丁就淌眼泪。就是忍不住的哭。开学以后容易有抑郁情绪,放假还好,开学能做点事情,一般一两个星期之后就开始出现症状。寒暑假没区别。短的持续一周,长的持续两三个月......所有的抑郁都是因为抑郁吗?就这位画者来说,抑郁有可能是有的,能不能加上“症”就不一定了。如果从心理问题评估来讲,有两个方向的评估,一个是类别的评估,一个是程度的评估。类别是神经症的评估,三低,行动力下降,状态处于很low。程度的评估,简单粗暴的讲: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还是心理疾病?心理问题是人的心理功能,状态可以用“弹簧”来比喻。正常人面临各种各样的刺激,就像弹簧受到外界的影响,压大石头还是小石头的区别。正常情况下,弹簧上压着一块石头,不能承受,被压扁了,称为心理问题状态,每个人都面临过的,考试前焦虑,遇到竞争时特别紧张,遇到某些人会害怕,这叫心理问题。弹簧处于一个紧张不自然的状态,虽然弹簧被压扁了,但是弹簧的弹性没有受损,石头去掉了,弹簧是能够恢复回去的,称为心理问题。如果弹簧不光被压扁了,而且由于长时间的压力导致弹性受损,相当于弹簧受了内伤,石头拿走了,弹簧也回不去了,这种情况叫心理障碍。如果弹簧不光是物理属性受损,可能烂掉了,里面有化学性质改变了,这样的特点就属于心理疾病的状态。心理问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处理压力;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处理长时间累积所形成的人格层面的问题;心理疾病则要通过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从时间维度上来讲,理论上来讲,就算是心理问题这个层面的判定,也得是不良的心境状态持续至少两周以上,两到四周,才被冠以有心理问题,如果在这段时间里能慢慢缓过来,仅仅是一个心理问题状态,有时候都不需要干预,他自己会恢复的。心理问题至少是一个不良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我们才判定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是不良状态持续三个月以上,理论上来说,抑郁,没有动力,退行性的行为反应,怕光啊,持续至少三个月以上,我们才说是“症”。那现实生活中来讲,这位画者每次病程短的话十来天,甚至一两天,一两天就过了什么都不算,十来天可能是有抑郁心境,由于外界的情况导致处于抑郁的心态,既然是心境,就多是环境的影响,时过境迁嘛,只要时间过了,事儿过了,环境改变了,心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算心理问题。如果要归为抑郁症,起码需要三个月以上。两三个月,可能就是可以把症这个词放上去。但是“症”还分轻度,中度,重度。所以相应来讲,有的时候是抑郁心境,有的时候是有一点抑郁症,但是是否达到了中度的程度也不一定,要根据了解的情况进行判断,比如说动力下降也有程度的,不愿意去上班,这也是动力下降,这个动力下降肯定没有不愿意吃饭、不想动,来得更严重。画者觉得家里老公蛮厉害的,曾说两年前被家人骗去医院做过电休克治疗,后来想起来特别委屈,对她的打击非常大,医院医生也曾诊断说有躁郁的状态......所有的抑郁都是因为抑郁吗?如果说真的只是抑郁这个层面,是用不到电休克治疗的。重度精神病人,主观意识丧失的,意识不是清醒的,会用到电休克,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如果是正常人,神经症性冲突水平,有喜怒哀乐,有烦恼有开心,正常人要去电他,会被电出毛病来,处理不好是会带来创伤的。画者说老公好像是挺厉害的,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厉害”具体是什么意思,是情绪上,脾气上的吗?也不知道夫妻关系怎么样,老公是怎么对待画者的,中间不知道会不会有暴力的攻击(比如打骂等行为),这些信息都是需要在咨询开端去进行了解的。有时候有些人的人格特点使得她对这外在压力的部分有一定的反抗,但这种反抗不能直接进行,而选择被动攻击来宣泄表达反抗。那么通常比较有用的常见的方式就是“生病”。“我是病人了,你又不能拿我怎么样,你还要照顾我,我就拿这个折腾你。”平衡一点,弹簧就回去一点,就能正常工作、生活了。再积累了一点,就再复发一下,然后又平衡一点,就是类似于这个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到的“继发性获益”,我通过付出一些代价,这个代价本身比如说生病是难受的,要吃药扎针什么的,为什么难过的事情还会去干,是无意识层面有他获益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退行”一下休息一下,通过这种操作来攻击一下。有的时候小孩子调皮捣蛋,当时父母很生气,打了一顿,打完之后有些父母会产生内疚感,就会做补偿行为,怎么做补偿呢?平常可能想要要不到的东西,就给买了。来这么两三次之后,孩子会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无意识中会发现原来被打是有好处的。特别想要什么东西的时候,不是表现很好,而是故意闯祸,被打了以后要的好处就来了。如果要的好处超过要付出的代价,是能够承受的代价,他就会这么干。虽然这听起来是意识层的逻辑,但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层面发生的这个心理过程。所以“生病”有的时候也是继发性获益,一旦满足了,就会反复通过“生病”,时不时抑郁,来获得她想要的东西。那如果画者是这个模式,我们该如何去提醒她,帮助她改变呢?所有的抑郁都是因为抑郁吗?不是提不提醒的问题,这就是她的模式,当我们了解了之后可以更好的去理解画者。很多时候并不需要急切的去改变她。因为能量守恒,能量不会消失,如果我们把这条路堵死了,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去处理她的那部分攻击和退行的需要,那么她就获得不了满足,这个部分的能量就会找其他的途径,就会憋出其他“毛病”。画者这种“被动攻击”的防御模式能看到在过程中有很多的痛苦,帮助她去进行梳理,当这部分痛苦真的不能承受,可能需要经过一些专业的处理,需要找到一个更合理而且有效的途径去宣泄她的攻击的需要,可以不通过抑郁来宣泄。抑郁对一些人来说是有好处的,抑郁症状本身不重要,他需要时不时抑郁一下,这个状态本身是他的防御机制。心理工作是要用新的防御机制来代替旧的防御机制,这就需要当事人自己进行选择。动力学上,任何一个心理学问题都可以从防御角度上去加以理解。有点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防御用的越重,代表伤越痛,或者说这部分的冲突越剧烈,这部分的痛苦越不能去处理。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内在的自我的功能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所以会在神经症的层面。如果跟环境斗争的话,有的时候会赢有的时候会输,在神经症层面没有办法生活,就会退行。神经症就是和别人互动的状态中,知道自己有的时候对,有的时候自己也有错,这是一个正常的状态,问题不大。当内在的自我力量过弱,弱到无法承受自己不对的状态,无法活下去,就会退行到人格障碍。偏执人格分裂状态就是“我是对的,你是不对的”状态。比如说自恋性人格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有错,奇怪的是这个世界,但别人也觉得他奇怪。人格障碍是分裂的互动关系,不是交叉的关系。有一个说法:“重度分裂症病人是不做梦的。”我们姑且相信这个概念,不是他不要做梦,因为他不需要做梦。梦是潜意识的整合,白天的意识冲突没有办法消化的东西在潜意识里去表达。正常人都是需要做梦。人格障碍也是需要做梦的,但是重度精神分裂症病人不需要做梦,因为他是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个梦,就不需要单独晚上拿出来一块,通过做梦来整合,所以他就不做梦了。如果整体上来看,其实不管是神经症也好,还是人格障碍也好,还是重症精神病来讲,都是在保护人本身让他能够继续活着。所以都是防御。今天我们核心话题是抑郁,我们看看,能不能通过这张图来梳理一下画者是不是一个所谓容易抑郁的人?是不是有抑郁的气质?相应来讲,能够帮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这个人是本身真的有抑郁问题,还是说抑郁是他的防御机制,时不时需要应用一下。处于抑郁的状态,抑郁本身的特点是什么?考过咨询师二级的老师应该能够直接反应出来:三低。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迟缓,同时伴有睡眠问题,症状昼重夜轻。根据这些抑郁的特点反应在图上,有可能图形的表达会呈现出什么特点?内容少、图形偏小,线条浓淡上,会整体呈现出偏淡,因为动力下降能量不足,有可能没办法支撑在画面中有力有能量的表达。琐碎的线条,有一搭无一搭的线条。整体幅面小,重心偏下,是需要有安全感的表达。从某个角度来说,抑郁其实是处于退行的状态。退行的一种表达就是内在安全感降低,就会在精神层面去寻找或者说去构筑能够补充或者是代偿安全感的环境。所以会发现有些抑郁的人会怕光、讨厌光,会把窗帘拉起来,躲在一个小屋里,灯也不开,躺在床上,缩在一个角落里。其实是一种退行状态,象征性层面就是回到母亲子宫的状态。母亲子宫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安全的环境。寻找模拟子宫的环境,狭小的昏暗的幽闭的摇晃的环境。没有摇晃的环境,自己就晃一下。表现在画面上也是统一的,越往下的话,和现实越接近,就越安全。所以整体是抑郁态的抑郁质的人,经常画面重心靠下,严重一点的不光是靠下,还要往角落里缩,可能还要往左下角。画面的故事性会下降,场景的活性会下降。但是三角关系本身不会减弱。甚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三角关系甚至会增强,房树人三个主体,退行的状态,幅面往小里走,重心往下,位置往左往角落里靠,最后房树人三个元素之间就会挤在一起而不是分摊开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房树人三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挤在一起,团在一起凝缩成一个胎儿,三者之间的紧密性会增强,但不是一个良性的增强。把抑郁状态的本质和房树人画面的表达结合起来。回头来看这幅图,好像一条都对不上……前面是从画面形式分析的角度去考量,那么我们从画面主体元素去看看,比如有老师说看到画面中有枯树会联想到抑郁,为什么呢?我们观察一棵树的时候,树干代表以往的成长经历,树冠代表生命力。可以表达当下的心境。树是从下往上长的。所以越下面的部分就是越早的部分,越上面的部分就是越后来长出来的东西。相当于从过去到现在的过程。最外层的叶子就是最近长出来的叶子。树干的这个部分是以往逐步逐步累积起来的支撑物。所以整棵树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人从过去到现在的一个系列。最顶上的最外层的是最新长出来的。自然界的一棵树,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变化呢?肯定是树冠。树干一年四季是看不出变化的,会长得越来越粗,除了小树苗之外,在一年里是看不出树干是有什么样的变化,是个很漫长的积累。树干不能很明显的体现出是活的还是死的。树冠有很明显的变化,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秋天落叶,冬天凋零。一年四季本身季节在变化,树冠呈现了季节的变化。一会新一会落,是树在呼吸,有起有伏,说明这棵树活着。一呼一吸就是一年。所以树冠整个状态是这个人所谓活着的生命力的体现。呼吸之间,这个人的状态是不一样,吸进去,氧气充足,呼出来,废物吐掉了。画面中一棵树的呈现,整体来讲,是一个人的人格因素的整体表达,画树就是画人,树就是人的象征物。人本身的状态,心境状态就会投射到这棵树的状态中。一个人当下的心境,活着的那个状态就会更多的投射到树冠上。所以树冠枝繁叶茂、有生命力,就代表内在的心境是提升的是一个阳的新的状态。人内在的心境是低落的是抑郁的,树冠的状态是处于一个低落的、凋零的、秋风扫落叶或枯树这样的一个状态。这两者是正相关的,这棵树本身他的生命力呈现的状态和这个人自身内在的生命状态是相呼应的。就画者所画的这棵树来看,树干本身足够粗,树冠不是枯树,而且是包容性树冠,从树的生命力来讲,虽然没有那么的枝繁叶茂,但总的来说还是有生命力的树。再加上河里的一条鱼,鱼本身就是生命力的表达。总体来讲,这幅图没有太多的直观地呈现出抑郁的状态。抑郁本质上还有一个概念,是被压抑的攻击,就是一般图形中看到有攻击的部分,攻击的能量是被限定的,是被压抑的。这幅图里也没有太明显的攻击的表达。画者说最近好像是抑郁状态,但这幅图不太像是抑郁症状态画出来的图。这幅图里的一些比较特殊表达比较引起我的注意。我特别关注的有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画面中的河,她画的这条河的这两条线段是整幅图里最顺畅的曲线,可以算作是淡中的浓,不是线条本身的浓,而是从画面呈现的状态来讲,河的两条线是最顺畅的,是最有力的,是整幅画面中最舒服的线条表达。河的象征意义,一个是防御,阻隔阻碍,一个是保护。河本身要么是有阻隔的意义,要么是有保护的意义。这幅图里没有强调这部分,为什么呢?因为不管是阻隔也好,保护也好,如果河本身有这样一个功能,河本身会挡住什么东西的,从左到右横亘在前段,画面中的元素都在对岸,整幅画呈现出来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状态,这就是“护城河”,反映出画者防御的心态,被保护的心态,如果人啊,房啊,树啊两岸都有,尤其是这个人是在房树的对岸的话,这条河是有阻隔的含义。但这条河没有挡着我们,所以在画面中这条河的意义不在“河”,她无意识的表达了独立的元素,河里有水,从河到水。水的象征意义,一个是财产,一个是情感。涉及到财产,是流动的财产,聚拢的财产是游泳池,池塘,湖啊。另外一个水还有情感的因素,受情感伤害的人会投河自尽,水有精神上洗涤的功能,水是飘起来的,退行的融合的关系。下雨,跟情感也有关系,被抛弃的人,投河或者投江。屈原为什么不是上吊,是投江,背后有他的动力学意义。不管怎么说,更倾向于考虑和情感有关的联想。河里有条鱼,是条活的河,是有水的,鱼是有生命力的表达,鱼也有情感的象征意义,也有性的象征意义,鱼有的时候也有财产的意义,一堆鱼更多的和财产有关,一条鱼,两条鱼更多和情感有关。河加上河里的这条鱼,是最流畅的也是最有力量的。这部分象征意义是需要我们去关注的,很重要的无意识表达的部分,跟情感有关,画者的情感需要,我们要去想到。其二,门的部分,画面中的门是半开的。如果我们走过一座房子,房子的门是虚掩的,是会引起我们的好奇心的。这里面就有一点“勾引”的意思。门往外开和往内开有区别吗?如果你现在经过一个房子向内虚掩着一道门缝在那里,还是一道门向外虚掩着,诱惑力哪个更强?向内开“勾引”感比向外开要强,这幅图里是向外开,人物就在外面,所以不是要走出来,而是已经走出来,其实是要你进去看看的意思,有求关注的感觉。这个求关注,结合前面讲的部分,继发性获益,抑郁是防御,是她的表达方式,神经症性的表达,所以每年时不时要抑郁一下,告诉你我不爽了,告诉你我求关注,求关爱,你要让着我点。希望被看见,希望被理解,不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是通过“被动攻击”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其三,在房子和树冠的中间好像写了“2B”两个字。房树人本身要求是2B铅笔绘图,从画面用笔浓淡来讲的话,应该用的是2B铅笔,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出现2B两个字,还挺大的,不知道是要表达什么,但是这个图形的状态非常像一只蝴蝶,从用笔的轻重来说,有一点浓中的淡。一只蝴蝶,底下有一条鱼。所以这个部分可能有比较深的潜意识层面的无意识的表达在里面,如果与画者进行工作,这个部分是可以去深入的。抑郁的部分抑郁的症状本身可能并不是抑郁,可能是有他背后要通过这个部分来表达的东西。这幅图本身没有太多抑郁状态抑郁特质表达的地方,反而有一些无意识出来的可能和情感有关,和性有关的部分。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了解一下,去理解一下这个画者。通过咨询,潜意识意识化的话,画者可能就不需要抑郁这个症状了。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