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健康知识大全 / 正文

高粱米--十大好谷物NO6

高粱米--十大好谷物NO.6高粱米是什么?高粱脱壳后即为高梁米,俗称蜀黍、芦稷、茭草、茭子、芦穄、芦粟等,是一种很常见的杂粮,也是我国传统的五谷之一。属于禾本科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是古老的谷类作物之一。有食用及药用多种功效。高粱米是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高粱又称红粮、蜀黍,古称蜀秫。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按其性质分,有粳性和糯性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籽粒色泽有黄色、红色、黑色、白色或灰白色、淡褐色五种。中国的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目录高粱米的营养价值高粱米的功效和作用高粱米怎么吃? 高粱米的营养价值很多人在生活中都喜欢吃高粱米这样的食物了,这是非常美味可口的一种粗粮了,那么我们吃高粱米的时候都有哪些好处呢? 高粱米的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以及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疑是很有好处的了,可以有效的补充大量营养物质。 高粱米中的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则可提高营养价值,因此我们吃高粱米是可以起到很不错的滋补作用的了,还能够有效的帮助身体比较虚弱的朋友们滋补。 高粱米自古就有“五谷之精,百谷之长”的美誉。据《本草纲目》记载,高粱米性味平微寒,具有凉血、解毒之功,因此特别适合夏季食用。此外,它还能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 高粱籽粒含有的丹宁,绝大部分存在于种皮和果皮中。丹宁有涩味,妨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容易引起便秘。为了消除丹宁对人体的不良影响,碾制高粱米时,应尽量将皮层去净。食用时,可通过水浸泡及煮沸,以改善口味和减轻对人体的影响,这是我们大家在吃高粱米的时候需要去注意的情况了,虽然高粱米本身是非常美味可口的了,但是在吃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吃到优质高粱米。高粱米的功效和作用年轻人吃高梁黑豆大枣饭可以促消化。有消化不良、体质较弱、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等“亚健康”表现的中青年人,可以经常吃“高粱黑豆大枣饭”。 降血糖。高粱中还含有较多的纤维素,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对降低血糖十分有利,对于需要控糖、降糖的人来说,高梁米是难得的健康粗粮,经常的吃或专业的食物是非常有好处的了,可以帮助我们起到很不错的保健作用,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就是不能错过的哦。 幼儿吃高粱炒面可以健肠胃。中医认为,高粱具有温中健脾、固肠胃、止吐泻的作用。如果自己的宝宝肠胃功能不佳或者出现腹泻、食积的表现时,可以用高粱面在文火上干炒,炒熟后加入适量的白糖做成炒面。然后把炒面加水成糊状,喂小儿乏用。 其它作用。很多地方的人们将高粱米磨粉和制作各种面食,还可以将其去壳制成成品,另外高粱米还可以用来制糖、制酒等,人们喝的很多酒都是用它来制成的,我们使用高粱米烹饪而成的酒类食物,吃起来味道是非常出色的了,而且营养价值也是很不错的了,这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不能错过的优质食物。高粱米怎么吃?东北地区习惯将高粱籽粒碾磨去皮加工成高粱米食用,一般做成高粱米干饭或稀粥,或与豆类混合做成高粱米豆干饭或豆粥。黄河流域则习惯于将高粱米加工成面粉,做成各种风味的面食。可以蒸食、贴饼子。糯性高粱米可以磨成面粉,包上红豆馅,做成高粱米面的粘豆包,粘糯可口。 高粱米熬成粥或者做饭可以,但是由于高粱米粘性不好、米质比较粗,所以熬粥煮饭都会略显略粗糙了。但是把高粱米磨成面粉做成点心,口感则细腻营养很多。高粱米最适合做一种叫“高粱粑”的点心,就是把有机高粱米磨成粉后加入泡打粉、白糖、鸡蛋和适量水调到黏稠,揉成面团,把有机高粱米面团按平蒸熟,下油锅稍炸即可。 高粱米类的食物对于一些胃肠功能略差的人来说不好消化,可以尝试做一些高粱羹,比如在做银耳羹或者玉米羹的时候放上一点点高粱米,可以让原本就很营养的羹汤更增加一些丰润的口感。高粱米适合做成点心食用,还有对于男性也可以把高粱米酿成高粱酒来饮用。高粱白酒以其色、香、味和风格展现了我国酒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这对于我们的脾胃健康来说也是有一定好处的了,但是要注意不能吃的太多了,适量的喝一些是比较好的,否则容易对我们的身体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但是,从健康角度来说,高粱米水饭是不提倡的。原因是为了追求清凉爽口的口感,人们一般要在高粱米煮成粥后反复用冷水冲凉。这样,高粱米粥中原汁原味、营养丰富的米汤就被白白丢弃了,实在可惜。如果非要吃水饭,应该将米汤撇出来留存食用,不要与冲凉米粥的冷水一同倒掉造成营养浪费,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去注意的情况了哦,虽然高粱米本身是很好的,但是这样吃就会导致营养浪费了,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