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健康知识大全 / 正文

地黄饮子 二类药《圣济总录》

地黄饮子 二类药 《圣济总录》这方在分类上历来有点不同。过去放在治疗中风。治风剂,治风,治内风。内风,应该涉及到一个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这方里用药没有熄风药,基本没有熄风药,而是以补益为主的。补益和开窍结合。化痰开窍补益而且全方补益力量较大。所以近几年来放在补益剂。前些年,七八十年代,都要放在治风剂里边,所以在分类上也补同看法。主证分析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瘖痱证。病机是阴阳两虚。心窍,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逆,心窍闭阻,舌为心之苗窍,所以造成舌强不能言。痰浊随着虚阳上浮,闭阻心窍,这样造成。主要症状,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瘖痱证。这个造成由于阴阳不足,下元虚衰,这里包括肾阳的温养不够,肾精的滋养不够。所以可以脚废不能用,带有这种痿弱,行步极度乏力,有这个特点。这是由于失于濡养和温养。下元虚衰,阴阳都不足。从整体表现来看,地黄饮子证这类病人,还是畏寒为主的。可以怕冷,特别是夏元虚衰,腰膝痿软同时是冷感。舌强不能语,我们说的是痰浊上泛,上泛是由于阳不足以后虚阳上浮,所以既有舌强不能语,又兼有面红。形成一种上面有热像,下面有寒像,下面寒象是阳虚失温,肾阳虚到一定程度,虚阳上浮,面红,痰浊随着虚阳上浮,本身肾阳不足不能温阳化气,会产生痰浊,有这个体质特点。所以上下同病反映出舌强不能语,足废不能用。从这两者的结合本质上是虚,本虚标实,标实是有痰浊闭阻。现在来看,不同的教材,参考书,对于面赤的解释有两类。面赤有的看成虚火,有阴不足才能产生虚热。也有的看作为虚阳上浮造成。为什么呢?如果虚阳上浮,严重程度要超过阴虚生内热。所以现在报导一些病案,一些人们看法,这个可以用于中风,而且这种情况出现往往容易脱,容易产生内闭外脱。既有痰浊闭阻,又有阳气上浮以后就要脱,本身它面红出汗,所以它既有一个阴阳两虚,又有虚阳上浮。兼有痰浊这个特点。外观表现上发作的时候,它可以有上热,上面面赤。甚至于由于烦躁虚阳上浮。下寒,腰腿既是痿废,足废不能用。而且可以有冷感,清冷。看起来比较复杂,实际上本质是阴阳两虚,这是地黄饮子的病机分析。下元虚衰,包括阴阳两虚。痰浊上泛。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方解君熟地填精补髓,滋补肾阴山茱萸肉苁蓉补肾精,侧重在温肾阳温壮肾阳巴戟天臣附子温阳肉桂温阳石斛养阴麦冬养阴五味子酸收,温摄浮阳佐菖蒲祛痰开窍(化湿)远志祛痰开窍(祛痰)茯苓祛痰开窍(健脾,祛湿消痰)佐使生姜调和脾胃,药引子大枣调和脾胃,药引子它温补下元,要从阴阳两方面入手,君药是阴阳双补的两组。是方中主要结构。臣药,附子肉桂在这同用,当然温阳力量加强了。和五味子相配,五味子酸收,有一种温摄浮阳作用。石斛、麦冬是养阴的,养肺胃之阴。所以和熟地、山茱萸这类,滋补肝肾之阴。下焦之阴的这个不同。也体现了一种既能有清虚热,又能体现先天后天同补。菖蒲远志茯苓是用来祛痰开窍。菖蒲远志是开窍常用的。同时远志能祛痰,菖蒲能够化湿。所以既能祛痰又能开窍,茯苓针对水湿停聚产生痰是治本。可以健脾,祛湿消痰。姜枣调和脾胃,作药引子,调和气血。总体结构来看,温补力量较大。当然用这类药,还要看它阴阳亏损的侧重情况。整体上温阳为主。药性偏温,针对了虚阳上浮,痰浊上逆,闭阻心窍,成为治疗中风的又一个类型。临床常见的中风证,以后又有一个类型,阴阳两虚,痰浊上泛,有虚阳上浮的特点。方中的五味子,有些人的看法是,这个证很容易脱,阴阳两虚到虚阳上浮要脱,出冷汗,面赤,面红,而且描述舌强不能语,足废不能行。这有中风以后兼脱这种特点。所以五味子、麦冬如果出汗,有气短,可以结合人参。这种证型实际上中风证当中也有,中风证不等于说就是像镇肝熄风一类,挟痰的正好是像这种滋阴潜阳,单用滋阴潜阳不够,加上这种虚为主,虽然虚实夹杂有痰浊上泛,是以肾虚为主。这类证型,以地黄饮子,这个病例报导,侧重这方面比较多。配伍特点标本兼顾,上下并治。治本治下为主。运用辨证要点瘖痱证,舌强不能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而弱。足冷面赤反映出证候两个方面,一个肾阳不足为主,面赤,虚阳上浮。随证加减若痱而无瘖(光是脚废不能用,不需要开窍),去菖蒲、远志;瘖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有虚热),去桂、附;痰浊上泛,以痰火为主的,去桂、附,酌加川贝、竹沥、胆星、天竺黄;兼有气虚者,酌加黄耆、人参。使用注意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虚火),肝阳偏亢而阳热之像明显者,不宜使用。(病机为阴阳两虚,偏于阳不足)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