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归脾汤加减治疗气虚血崩医案


医案1任女,30岁。经常月经量多,近来血崩不止,紫黑成块,面色苍白,唇淡睑浮,头晕不举,眩瞀怔忡,噫气恶心,腰疼腹胀,食欲减退,手心热,足冷。诊视:脉三候虚濡而芤,舌质色淡无苔。脾元虚乏,难以统血,任脉不固,血海空虚。检视前服方药如龙、牡、酸、炭之属,缠绵数月而崩不止,故非敛涩之剂所能奏功。当温补益脾元,佐苦温引血归经。炙黄芪13克,党参、炒酸枣仁、当归身、阿胶珠(艾叶末炒)各10克,炒於术、茯神、续断(炒炭)7克,姜半夏、荆芥炭各5克,陈皮、炙甘草各3克,炮姜炭2克。
复诊:血崩止,常流淡红色血水。阴络既伤,任脉难固,仍须养血归脾,敛阴摄任。原方去陈皮、姜炭,加怀山药10克,海螵蛸7克,广木香2克。
原按:本方服20剂,血崩全止,精神健复。在本方组成和用量上,加入龙眼肉10克,炙远志3克,配10剂研末,炼蜜为丸,补益肝脾,填充冲任,巩固疗效。
医案2马女,25岁。体质素弱,骤然血崩不止,唇甲俱白,目合神昏,额汗如珠,手足逆冷。诊视:脉濡舌淡。因思冲任之脉系于脾,血荫于肝。肝脾两虚,无以统摄冲任,血不归经,故出血不止。血脱益气,治以甘温,佐以酸温,益其肝脾,固其冲任。生黄芪13克,当归身、党参、炒酸枣仁各10克,炒於术、茯神、续断、山茱萸各7克,荆芥炭5克,陈皮、炙甘草各3克。
复诊:血崩大减,惟感四肢困乏,无力以动,怔忡不宁,脾元大亏,反累心气。原方改炒於术、茯神各10克,加阿胶珠10克,炙远志3克。
原按:本例暴崩脱血,全无血热妄行之证。从脉从证,表现脾胃中元气虚亏,脾不统血。任脉不固,肝血亦虚而不藏,血海失营。故治法重在扶益脾胃之气,其次濡养肝血,此亦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范例。
评述:此二案均因脾气虚乏,统血无权,血注如崩,李老取归脾汤甘温补益脾元,主要用芪、术、党参甘温补气,佐苦温之阿胶珠(艾叶末炒)、荆芥炭引血归经而奏功。《血证论》云: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少者名曰漏下,多则名为血崩,行经而去血过多,如水之流不能止者,亦是血崩,古名崩中,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以崩溃,名曰崩中,示人治崩,必治中州也,治法总以治脾为主。《删补名医方论》中曰,归脾汤主治思虑伤脾,或健忘怔忡,妇人月经不调。后世医家宗其补气血之能事,气血不足崩漏之证每以归脾汤加减。李老师遵崇先贤,治疗气虚血崩一证,每以归脾汤化裁。在补气摄血之中,佐以苦温引经达气之品,效如桴鼓。气足则固摄有力,经气得以复行络道,故崩漏自止。法取乎上,辨因论治,实非下医所能及。
上述二案中皆有川续断,《本经》谓其为补不足、理腰肾之要药。《名医别录》言:“川续断主治崩中漏血”。《本草经疏》云:续断得土金之气,主伤中,补不足。本方补养心脾之药中佐以川续断,乃宗该药得土金之气,理腰肾兼调血脉,且补不留瘀的特点,以脾肾同治。冲任兼顾,益气摄血,调理冲任则崩漏自止。故李老亦自认为“此案乃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范例”,此确非自诩,而是用归脾汤治崩的心得之言也,学者应牢记之。
历代医家治疗崩漏主要以温补中焦为主,李东垣认为“下血症须用四君子合补气药收功”,此乃崩漏得治的要法。对气阳虚两证,国医大师朱良春在张锡纯固冲汤的基础上化裁出“固冲温补汤”:炙黄芪30~60克,山茱萸24克,炒白术20克,乌梅、海螵蛸、艾叶各15克,阿胶、茜草、炙甘草各10克,血余炭9克(研细用药汁分3次送服),此方对中气虚弱、气不摄血之崩证多应手取效,对脾肾阳虚者酌加制附子10克,炮姜炭8克,鹿角霜30克,亦屡获效。方中用黄芪、白术补气升陷,山茱萸、乌梅益肾敛肝固脱,且能滋阴养血。海螵蛸、茜草固涩下焦。朱师指出:“海螵蛸、茜草相伍,能涩、能行,大有调协之功,海螵蛸咸温下行,主女子赤白漏下,又能涩精秘气;茜草既能止血治崩,又能补益精气,涩中寓通,二药相伍不仅能固涩下焦,而能通利血脉。为何要通?盖非通则经气不能行,非通不能入脉,这是调理奇经的一个重大法则,足以启迪后人。”方中还用阿胶、艾叶,乃取《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顾阴和阳之意,颇合气阳虚而气化不固、冲任滑脱之崩漏证型。血余炭去瘀止血,乃治崩漏效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常以一味血余炭治崩漏,每次服3克,1日3次,再次发病,重复使用一味血余炭亦能根治。此乃邓师和朱师博研古方,深悟《千金方》一味血余炭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之妙也。
另乌梅、山茱萸味均极酸,而性收敛,对大出血证可起固脱敛血之效,且与芪、术相合,乃取“酸甘可化阴而以生血之源也”。阿胶炒珠,是先将可止血的粉末状药(一般多取生蒲黄、海蛤粉、青黛等)在锅中武火加热,至药色渐深后,再将阿胶砸成小块,投入锅中快速翻炒,至阿胶成圆珠状,关火待冷取出备用。艾叶研粉炒阿胶,他医鲜用,似李老独创,功在活血化瘀以收止血之功,与生蒲黄炒阿胶作用相仿,但因艾叶性温祛寒凝之性能胜于蒲黄,故对气虚寒瘀凝滞的任女崩中,投用则更好。
炭类药具有止血作用,对炭类药的应用,邓师和朱师均有精深的研究,认为炭药的药性一分为二,一是炒炭之后所得之性,此乃共性;即明显增强了原药的吸附、收敛作用,趱助它药以更好地止泄泻、出血等病。一为炒炭后所保留的生药固有之性,此为特性,乃原生药的其他治疗作用,如荆芥炒炭后仍具有温通升散之功,而干姜炒炭后还可温运脾阳等。故临证选药若过分强调炒炭后之固涩止血(前人所谓“血见黑则止”)之共性,而忽略了原有生药的各自特性,有时难免影响药效,诸如任、马二案是气虚寒凝的下部出血,只可用荆芥、干姜,取其温升的特性(古人谓:因虚所致下部出血必用升)以炒炭,若改成苦寒沉降的黄芩、地榆炒炭,其效则差之远矣!
——本文摘自《名家教你读医案(第2辑)》
相关文章:
归脾汤加减治疗过敏性紫癜
08月21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再生不良(障碍)性贫血
07月09日
归脾汤治疗思虑忧郁伤心脾导致的阳痿
07月01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精神病
06月30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多梦易醒
06月24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06月23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贫血
06月19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心力衰竭
06月01日
归脾汤组成,方歌方解,医案分析,功效与作用
08月24日
归脾汤合消瘰丸加减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06月20日
归脾汤化裁治疗气血亏虚头痛
12月15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60例临床观察
12月15日
归脾汤加减治疗紫癜性肾炎30例临床观察
12月15日
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证失眠患者的临床观察
11月19日
归脾汤配方,归脾汤方歌方解,功效与作用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7004542号-3.考针灸师证.考师承证.技能证书报考点击客服咨询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