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青龙汤方出自《伤寒论》,因其具有发散外邪,温化里饮的功效,故名小青龙汤。此方专为外寒内饮所设,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此方具有祛痰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抗过敏及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临床用于治疗感冒,支气管炎,肺心病等常见的呼吸,循环系统疾病,疗效甚佳。随着现代医药技术和水平的提高,更广泛被现代人应用。小青龙汤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近两千年来被我国人民广泛应用和验证,本方在解表化饮,止咳平喘等方面具有神奇功效,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和医务工作者的欢迎。
【关键词】小青龙汤;现代研究;多种疾病
1小青龙汤方
《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在张仲景的《伤寒论》著作中,以青龙命名的方剂共两个,一为大青龙汤,另一个为小青龙汤。青龙汤的命名带有一定的封建迷信思想,这与张仲景所生活的时代有关,古谓龙为鳞虫之长,能兴云致雨而利济万物。青龙者,东方木神,色主青,发育万物。 大者,发汗力强,似龙兴云致雨。小者,能驱除水饮,如龙潜隐于波涛之中。古人以此命名是借以说明本方发散外不邪,温化里饮的功能.正如张秉成所说:“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小青龙汤主治伤寒,表证未解,心胸之下有水饮之邪。病人干呕、发热、咳嗽,或兼口渴、或兼下利、或兼噎塞、或兼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兼气喘等。其主治症的发病机理是: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使皮毛闭塞,阳气被遏,故见发热、无汗,身体疼痛。饮为阴邪,得阴气凝聚而成。素有水饮内停的患者,一旦感受外邪,每每会导致表寒引动内饮。《难经?四十九难》曰:“形寒饮冷则伤肺”,水与寒相搏,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以出现咳嗽,然而水饮之邪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逆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水蓄而津液不升,则发生口渴。水气逆于上,则为噎为喘。或水渍入肠中而发生腹泻。或水气留于下,则为小便不利,少腹满。以上各种表现,虽然差异很大,但归根结底都是外束风寒内停水以饮所致。所以都可应用小青龙汤来治疗。
小青龙汤方解[1]:小青龙汤方为外寒内饮所设,表有风寒,法当辛温解表,故以麻黄,桂枝相配伍,发汗宣肺而解表邪,止咳喘。而且麻黄还可肃降肺气而利水,以助里饮之化。白芍配桂枝以调和营卫。里有水饮,法当化饮,张仲景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用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且干姜能温中,使脾能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液运行正常则饮邪易消。半夏苦温,专入肺脾二经,以燥湿化痰,蠲饮化浊。《内经》有云: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以甘缓之。五味子性涩收敛,与发散之品相配,意在一收一散相互制约,发散之中以防肺气耗散。炙甘草调和诸药,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缓解麻黄,桂枝等辛散太过。整个方剂虽然只有八味,但配伍严谨,共奏散寒解表,温肺化饮之功。
2随者现代药理学的发展及医家对小青龙汤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小青龙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2.1小青龙汤具有解除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用小青龙汤10%的煎液,按1毫克/公斤体重的剂量给麻醉猫静注,对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有明显的解痉作用。本方对离体豚鼠气管平滑肌具有拮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等引起的气管收缩作用,显示其具有松弛气管平滑肌的作用。
2.2小青龙汤具有去痰作用。利用本方对小豚鼠进行酚红试验,提示本方有明显的祛痰作用。
2.3小青龙汤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实验研究表明,服用本剂后放射性免疫吸附实验,放射变应源实验及血中组胺值比服药前降低,服药后CAMP上升。用豚鼠皮肤被动过敏试验,服药后毛细血管通透性下降。
2.4小青龙汤具有激活糖皮质激素和受体的作用,及大的加强应激反应。
2.5另外,本方还能显著促进小鼠红细胞的糖酵解。
3小结
正是基于小青龙汤具有上述作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除了用于治疗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疾病外,还可用于治疗五官科疾病,皮肤科疾病。目前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感冒,肺炎,渗出性胸膜炎,肺心病,结膜炎,过敏性鼻烟,副鼻窦炎等按中医辨证属于外寒内饮型的疾病。
小青龙汤这一经典方剂,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医家研究使用,并在原方基础上,又发展提高,现在人们运用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药理成分进行分析,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使其运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尽管如此,我们在运用本方时,一定要切记运用中医辨证方法,无论何种疾病,只有证属外寒内饮型者才适用本方。
【参考文献】
[1] 陈亦人主编.伤寒论译释.南京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