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大黄附子汤看上去一个开表,一个通里,但本质是固阳通络,附子配细辛。从而灵活使用,我记得曾说过《伤寒论》的很多方子是由很多小的经验方组成,在这里再次验证了这句话。附子细辛固阳通络,配麻黄,开表闭,止咳喘,发热无汗。配大黄,通腑浊,逐肠中秽浊恶臭。配石膏,清热泻火,疗上焦虚热,引火归元。配桂枝,温阳解肌,强心肾阳气,开通经络。配白术泽泻,健脾利水,去肌肉经络水湿。配川芎生姜,引血上行,疗风湿头痛。配独活牛膝,引血下行,驱风湿痹痛。配干姜白术,温中健脾,强脾肾阳气,疗冷泻,腰寒。等等诸如此类,以附子细辛为主,固阳通络为根本。不论温病还伤寒还是杂病,“机体已阳为用”,“阳为生之基”。温病虽然不主张辛温发散但也绝不主张大举寒凉已灭阳。要尽量保持平衡状态,气血才能相对正常运行,才能达邪外出,才能自我修复,不论是伏邪还是新感均是如此。有人喜欢把条文与方子结合,这虽然是学习的一种方法,但我觉得一些方子还是要适当的跳出条文,思路会更广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