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金匮》经方的临床运用+《金匮》方临床运用+经方治疗各种不寐症+实验有效的咳喘病10个经方+关于小青龙汤的各医家论述

  前 言
  《金匮》是现存最早的论治杂病的专著。后世将该书和《伤寒论》所载的方剂称为“经方”。由于经方立法严谨,选药精当,来源于临床实践,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临床医家所喜用,并赞其“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清徐灵胎)
  或曰:人谓经方其效如神,而吾用之多不效,何也?盖未得其运用之法耳。何谓运用“经方”之法?试以《金匮》方为例浅论如下。
  熟记原条文,据证以选方
  《金匮》一书言简意赅。如有症有方的条文而言,其所述的症状,亦多为该方所治的典型症状,对于次要症状则略而不论。条文所述的症状,是仲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从该方所治的众多症状中筛选出来的典型的脉、症。如酸枣仁汤之“虚劳虚烦不得眠”,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麦门冬汤之“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泽泻汤“其人苦冒眩”等。因此,临床时只要患者的主要症状与相应条文的脉症相吻合,即可考虑选用该方治疗(注意病机与方剂的功效是否相符)。这种选方方法,即所谓的“方症相对”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
  正如宋林忆《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因此,只有熟记条文,将某方所治的主症牢记于心,临床才能“方证相对”。否则,即便见其症,也不知用其方。
  掌握方证病机,熟悉方剂功效
  每首经方,无论药物组成的多寡,都有一定的功效;其所治病症,无论原条文论述的详略,都可通过分析概括出它的病机。这种将某方所治的病症经分析而概括出的病机,称之为“方证病机”。临床时,即便患者的主要症状与某方所治的主症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但只要在病机上与某方的“方证病机”相同,就可选用该方以治疗。这事实上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
  《金匮》中用一方而治疗多种病症的例子颇多。如肾气丸,既可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又可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不得溺”、“短气,有微饮”等。小柴胡汤既可治“呕而发热”,又可治“黄疸而呕”、“热入血室”等;小青龙汤既可治“支饮”的咳喘,又可治“溢饮”身体疼重。
  总之,掌握经方的方证病机,熟悉方剂的功效,临床就会运用自如,至于应用经方时,是否需要加减变化,则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
  临床应用举隅
  一、甘草泻心汤
  原条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
  病机:湿热毒邪内蕴。(《病源》:“夫狐惑二病者……,皆湿毒气所为也。”)
  治法:燥湿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
  A.白塞氏综合症,本条所述症状,与现代医学之白塞氏病基本相同。
  恶寒,发热——急性发作期可为高热, 慢性期则或发热或不发热
  状如伤寒 体痛(关节痛——肌肉或关节痛 —关节损害(占65%)
  蚀于喉及上部——咽喉或口腔溃疡——口腔黏膜损害(占99.0%)
  蚀于下部——前后二阴溃疡——前后二阴黏膜损害(73.6%)
  不欲饮食
  恶闻食臭 消化道症状——消化道黏膜损害(占68.9%)
  面 结节性红斑、痤疮、毛囊炎样皮疹、色素沉着(占96.8%)
  目 乍赤乍黑乍白 结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占43.0%)
  默默欲眠
  目不得闭 嗜睡、失眠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10.0%)
  卧起不安
  处方: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甘草30g,大枣5枚
  发热者加柴胡30g,关节痛者加黄芪60g,白术15g,防己20g(有寒者加制附子15g);结节性红斑者加麻黄10g,杏仁10g,生薏仁30g;痤疮或毛囊炎样皮疹加荆芥10g,防风10g;前阴溃疡者加苦参30g;眼部症状加当归15g,赤小豆30g。
  B.干燥综合症
  C.强直性脊柱炎
  D.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
  E.手足口病
  F.肿瘤化疗及艾滋病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
  G.真菌性食管炎;胃炎
  二、栝楼桂枝汤
  原条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病机:风中太阳,阴津不足,营卫不和,经筋失养。
  临床应用
  A.面神经麻痹
  处方:桂枝30g,白芍30g,花粉30g,葛根30g,僵蚕10g,防风10g,炙甘草15g,生姜10g,大枣5枚
  伴耳后疼痛者加柴胡12g,黄芩10g,日久者加当归15g,生地20g,黄芪40g,鸡血藤30g。
  (《灵枢经筋篇》:“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
  病例:张 ,男,68岁,2001年4月20日初诊,患口眼歪斜4个月,得病即用中药、针刺治疗,仅用全虫近1Kg,但症状未见缓解。刻下口向左歪,右眼闭合不严,自感右侧面部拘急,脉弦,舌正红,苔薄白。
  处方:桂枝30g,白芍30g,花粉30g,葛根30g,当归15g,僵蚕12g,防风12g,炙甘草15g,生姜10g,大枣5枚,6剂后,口歪明显好转,右眼尚不能完全闭合,仍服上方6剂,口已正,眼闭合严,但右侧面部仍有拘急感。
  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30g,生地30g,花粉30g,黄芪40g,甘草15g。
  上方服十二剂,症愈。
  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原条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机:风湿在表,兼见化热。
  临床应用:
  A.结节性红斑
  B.扁平疣
  处方:麻黄12g,杏仁10g,薏苡仁 60g,马齿苋 60g,木贼 30g,甘草15g
  病例:王 ,女,32岁,2007年8月20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双手背及颈、额部现扁平疣,曾服抗病毒药无效,诊其脉浮,舌正常,即处以上方,服七剂皮损消退大半,又服10剂而愈。
  (《病源疣目侯》:“疣目者,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此变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
  四、甘草附子汤
  原条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病机:风寒湿流注关节,表里阳气俱虚。
  临床应用:
  A.类风湿关节炎
  处方:制附子30g,桂枝30g,白术30g,炙甘草30g
  病例:郝 ,男,40岁,1991年5月21日初诊,5年前因承包果园,居住潮湿,加之劳累,渐至腰髋及膝、手指关节疼痛,某市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激素或止痛药,疼痛缓解。现上述关节仍痛,且汗出较多,恶风寒,来诊时上穿秋衣、绒衣、外衣,下穿秋裤、绒裤、布裤,面色无华,饮食二便正常,脉沉紧,舌淡,苔白滑。
  处方:上方加乌蛇15g。服5剂,痛、汗、冷大减。上方制附子加至45g,另加熟地30g,再进10剂,诸症消失。
  五、风引汤
  原条文:除热瘫痫(《外台卷十》:“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药味与本方相同,且其方后注云:“此本张仲景伤寒论方”)
  病机:风邪入里,阳热亢盛,扰及心肝。
  临床应用:
  A.病毒性脑炎(包括艾滋病、手足口病)
  处方: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
  病例:张,女,12岁,2001年6月8日初诊。患者于2个月前,以狂躁、头痛、失眠住郑州市精神病院,按狂躁型精神病治疗一周,病情不减且出现发热,转河南省人民医院,诊为病毒性脑炎,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高热、抽搐(癫痫样发作)、狂躁,半月后转北京儿童医院,仍诊为病毒性脑炎,治疗半月后,病情加重遂返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刻诊:高热(39℃- 40℃),昏迷,抽搐(日发20余次),烦躁,腹胀满,10天未解大便,牙关紧闭,无法看舌,脉滑数。
  处方:大黄12g,干姜6g,生石膏30g,寒水石30g,西滑石30g,紫石英30g,赤石脂30g(无白石脂),桂枝6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甘草10g,羚羊角粉(另包)3g,僵蚕12g,蝉蜕12g,三剂,水煎,鼻饲管灌注。
  二诊:解黑干大便二次,热稍减(38℃-- 39℃ ),抽搐次数减少,烦躁减,仍服上方剂。
  三诊:热退,大便日二次,烦躁再减,仍神识不清,可张口,抽搐3-5次,继服上方。
  上方服30剂,热退,神识渐清,可说话,但不利,抽搐停止,可饮食。再以上方研细末,装0号胶囊,每次6粒,日3次,服4个月,除记忆力下降,说话稍迟钝外,余无不适。
  六、防己地黄汤
  原条文: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
  病机:风邪入血,化热扰心,或流注关节。
  临床应用:
  A.失眠
  病例:张,男,68岁,退休干部。顽固性失眠15年,每晚服艾司唑仑4片,可睡眠1个多小时。刻诊:烦躁失眠,便秘,舌红乏津,苔薄少,脉弦。
  处方:生地60g,防风10g,防己10g,桂枝3g,知母20g,川芎10g,茯苓12g,炒枣仁12g,竹茹20g,夜交藤30g,甘草15g,小麦30g,大枣5枚(原方用量,应以《千金》所载为准)
  上方服六剂,艾司唑仑减至2片,可睡4小时,大便日一次,仍服上方,嘱其渐停艾司唑仑,服至20剂,睡眠基本正常。
  B.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
  病例:韦,男,48岁,干部,2009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三天前突然出现右手红肿热痛,逐渐肿至肘以下,昨天在省人民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因对多种抗菌素过敏而求治于中医,症如前述,舌质红,苔薄黄燥,脉滑数。
  处方:生地40g,防风10g,防己20g,桂枝10g,知母30g,生石膏30g,金银花30g,玄参20g,甘草15g,六剂。
  二诊:肿消大半,仍有热痛感,继服上方六剂而愈。
  临床上若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热痛但不红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防己地黄汤治之。
  七、乌头汤
  原条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病机:寒湿流注关节,经脉痹阻不通。
  临床应用:
  A.股骨头坏死
  病例:渠,男,38岁,农民。2004年确诊为艾滋病并服用抗病毒药。一年前因右髋部疼痛,在某县医院拍X光片,诊为右侧股骨头坏死。2009年5月5日初诊。
  初诊:患者形体消瘦,右髋部疼痛,阴天及行走疼痛加重,饮食、二便尚可,无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处方:黄芪60g,麻黄10g,白芍15g,白术15g,防己20g,制川乌30g,炙甘草15g,7剂,久煎服。
  二诊:疼痛明显减轻,继服上方。
  上方一直服至10月23日,疼痛基本消失,又拍X光片复查,病变较一年前的片子有明显的好转,现仍在服药。
  八、黄芪桂枝五物汤
  原条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病机:营卫气血不足,风袭肌肤,络脉痹阻。
  临床应用:
  A.末梢神经炎
  B.中风后遗症
  病例:曹,男,70岁,工人,2008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于10月5日因突然右半身不遂,语言謇涩,饮水呛咳,住某中医院,经CT检查,诊为脑干梗塞,输液半月,病情无好转,请余会诊。初诊症状同前,时流口水,插鼻饲管注流质食物,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滑,脉紧。(血压、血糖正常)
  处方:黄芪80g,桂枝30g,白芍30g,巴戟天30g,白术15g,制远志10g,石菖蒲15g,炒白芥子12g,制附子3g,半夏15g,茯苓15g,生姜10g,大枣5枚,6剂,水煎鼻饲。
  二诊:右上下肢较前稍有力,口水少,语言稍利,可食少量煮鸡蛋。继服上方。
  上方再服15剂,拔掉鼻饲管,可食半流质,仍时有呛咳,语言缓慢,可下床倚人行走,但右下肢抬不高,右手握力较前好转,后以上方加当归15g、萸肉12g,服四个月,除右上肢稍无力外,余症消失。
  九、黄芪建中汤
  原条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病机:中焦阴阳两虚。
  临床应用:
  A.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处方:炙黄芪40g,桂枝10g,白芍30g,藿香12g,半夏12g,炙甘草20g,生姜15g,大枣十枚
  十、小青龙加石膏汤
  原条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病机:外寒内饮,挟有郁热。
  临床应用:
  A.急慢性支气管炎
  B.支气管哮喘
  C.过敏性鼻炎
  处方:麻黄10g,桂枝12g,白芍12g,干姜10g,五味子10g,细辛3g,半夏12g,生石膏30g,甘草10g
  咳吐黄痰者加黄芩12g,冬瓜仁30g,鱼腥草30g。
  辨证要点:无汗,遇风寒或食冷物症状加重,舌质不红。
  十一、苓桂术甘汤
  原条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机:脾运不健,饮停心下。
  临床应用:
  A.胃潴留
  病例:赵,女,46岁,农民,1991年5月8日初诊。患者午后上腹胀,时吐酸水,胃部有振水音三年,饮食、二便尚可,舌淡,苔白滑,脉沉弦。
  处方:云苓30g,白术30g,桂枝20,公丁香3g,吴萸6g,黄连3g,炙甘草15g
  上方服15剂,症状消失。
  十二、肾气丸
  原条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病机:肾气亏虚
  临床应用:
  A.肺间质纤维化
  病例:闫,男,55岁,干部,2005年9月12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胸闷气短,并逐渐加重,经洛阳市某医院拍CT片,诊为原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因不愿服用激素而求治于余。现动则气喘、不咳、无痰,饮食、二便正常,舌正红,苔薄白,脉弦。
  处方:熟地30g,山药30g,山萸肉15g,云苓15g,泽泻15g,丹皮12g,制附子10g,桂枝12g,车前子20g,怀牛膝15g
  上方服15剂,气短明显好转,继服上方四个月,气短基本消失,复查CT片病变较前好转。嘱其服金匮肾气丸半年,现无症状。
  十三、厚朴大黄汤
  原条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文献:《外台支饮方》:“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以极饮过多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方。”
  病机:饮热壅肺,气逆络伤。
  临床应用:
  A.呼吸道出血
  病例:马,男,60岁,干部。2006年8月初诊。患者于2005年12月因咳嗽、咯血,住河南省肿瘤医院诊为肺鳞癌,经化疗咳停血止,肿块缩小而出院。2006年8月1日复查,肿块有所增大,仍住该院。除全身化疗外,又加局部介入化疗。但介入化疗一次后,出现大咯血,用多种止血药物,咯血仍未停止,而求治于余。刻诊:胸腹胀满,咳嗽气喘,咳则有血咯出,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3天未解,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处方:大黄20g,厚朴30g,枳实15g,葶苈子30g,侧柏炭30g,二剂。
  二诊:服药后大便二次,小便增多。胸腹胀满及下肢浮肿大减,咳喘减轻,咯血减少。上方大黄减至15g,厚朴减至20g,继服六剂,血止,咳减。患者半年后,再次复查时告知,上方服后未再咯血,仍全身化疗,症状消失。
  十四、栝楼瞿麦丸
  原条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
  病机:肾气不足,津亏水停。
  临床应用:
  A.尿道综合征
  病例:叶,女,75岁,农民,2003年4月13日初诊。患者于50岁以后即经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服消炎药或祛热利湿之中药即可缓解。从2002年开始,发病时再服上述药物则无效。刻诊:尿频急痛,夜间加重,前阴有下坠感,大便正常,口不渴,尿检(-)。曾作尿液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洛阳市某医院诊为尿道综合征。舌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
  处方:天花粉20g,生山药40g,云苓20g,瞿麦30g,制附子6g,黄芪60g,升麻10g,六剂。
  二诊:诸症大减,继服上方12剂,症状消失
  十五、泻心汤
  原条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病机:心火亢盛,迫血旺行。
  临床应用:
  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手足口病
  D.复发性口腔溃疡
  病例:刘,女,12岁,学生,2009年8月16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6月因皮下有紫斑,经骨穿及血常规检查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住院三个月,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而出院,后经病友介绍由沈阳来郑求治于余。现无出血症状,但血小板仅7000(每日仍服强的松8片),口腔溃疡,舌质红,苔少薄白,脉数。
  处方:大黄3g,黄芩10g,黄连3g,五倍子6g,薄荷6g,银花20g,元参12g,日1剂,水煎服。
  8月28日查血小板5.1万,10月6日查6.3万,嘱其每周减1片强的松,现已停服强的松,血小板8.3万。
  十六、当归芍药散
  原条文: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妊娠篇”)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杂病篇”)
  病机:肝脾失调,气血郁滞。
  临床应用:
  A.卵巢囊肿
  B.盆腔积液
  C.肝硬化腹水
  D.下肢静脉血栓
  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20g,白术15g、云苓15g,泽泻30g
  卵巢囊肿者加生薏苡仁30g,败酱草20g,制附子3g;
  盆腔积液者加萹蓄15g,瞿麦15g,车前子20g,公英30g;
  肝硬化腹水者加苏叶15g,木瓜12g,大腹皮12g,黄芪60g,防己20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
  下肢静脉血栓者加苏叶15g,木瓜12g,大腹皮12g,黄芪50g,防己20g。
  十七、半夏厚朴汤
  原条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病机:痰凝气滞。
  临床应用:
  A.慢性咽炎
  B.支气管哮喘
  处方:苏叶12g,半夏15g,云苓12g,厚朴12g,生姜10g。
  慢性咽炎者加射干15g,苏子12g,前胡12g;
  支气管哮喘者加陈皮10g,大腹皮12g,鬼箭羽15g,冬花12g,广木香10g,苏子12g。
  十八、甘麦大枣汤
  原条文: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做,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病机:心脾两虚,神失所养。
  临床应用:
  A.儿童抽动症
  处方:甘草20g,小麦30g,大枣五枚,加僵虫10g,蝉蜕12g,白芍20g。
  《金匮》方临床运用
  《金匮》是现存最早的论治杂病的专著。后世将该书和《伤寒论》所载的方剂称为“经方”。由于经方立法严谨,选药精当,来源于临床实践,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临床医家所喜用,并赞其“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清徐灵胎)或曰:人谓经方其效如神,而吾用之多不效,何也?盖未得其运用之法耳。何谓运用“经方”之法?试以《金匮》方为例浅论如下。熟记原条文,据证以选方《金匮》一书言简意赅。如有症有方的条文而言,其所述的症状,亦多为该方所治的典型症状,对于次要症状则略而不论。条文所述的症状,是仲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从该方所治的众多症状中筛选出来的典型的脉、症。如酸枣仁汤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射干麻黄汤之“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麦门冬汤之“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泽泻汤“其人苦冒眩”等。因此,临床时只要患者的主要症状与相应条文的脉症相吻合,即可考虑选用该方治疗(注意病机与方剂的功效是否相符)。这种选方方法,即所谓的“方症相对”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疗效。正如宋林忆《金匮要略方论序》中所说:“尝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因此,只有熟记条文,将某方所治的主症牢记于心,临床才能“方证相对”。否则,即便见其症,也不知用其方。掌握方证病机,熟悉方剂功效每首经方,无论药物组成的多寡,都有一定的功效;其所治病症,无论原条文论述的详略,都可通过分析概括出它的病机。这种将某方所治的病症经分析而概括出的病机,称之为“方证病机”。临床时,即便患者的主要症状与某方所治的主症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但只要在病机上与某方的“方证病机”相同,就可选用该方以治疗。这事实上就是所谓的“异病同治”。《金匮》中用一方而治疗多种病症的例子颇多。如肾气丸,既可治“虚劳腰痛,小便不利”,又可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妇人……转胞,不得溺”、“短气,有微饮”等。小柴胡汤既可治“呕而发热”,又可治“黄疸而呕”、“热入血室”等;小青龙汤既可治“支饮”的咳喘,又可治“溢饮”身体疼重。总之,掌握经方的方证病机,熟悉方剂的功效,临床就会运用自如,至于应用经方时,是否需要加减变化,则应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临床应用举隅一、甘草泻心汤原条文: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暍,甘草泻心汤主之。病机:湿热毒邪内蕴。(《病源》:“夫狐惑二病者……,皆湿毒气所为也。”)治法:燥湿清热解毒。临床应用:A.白塞氏综合症,本条所述症状,与现代医学之白塞氏病基本相同。恶寒,发热——急性发作期可为高热, 慢性期则或发热或不发热状如伤寒 体痛(关节痛——肌肉或关节痛 —关节损害(占65%)蚀于喉及上部——咽喉或口腔溃疡——口腔黏膜损害(占99.0%)蚀于下部——前后二阴溃疡——前后二阴黏膜损害(73.6%)不欲饮食恶闻食臭 消化道症状——消化道黏膜损害(占68.9%)面 结节性红斑、痤疮、毛囊炎样皮疹、色素沉着(占96.8%)目 乍赤乍黑乍白 结膜炎、巩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占43.0%)默默欲眠目不得闭 嗜睡、失眠等精神神经系统症状(10.0%)卧起不安处方: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甘草30g,大枣5枚发热者加柴胡30g,关节痛者加黄芪60g,白术15g,防己20g(有寒者加制附子15g);结节性红斑者加麻黄10g,杏仁10g,生薏仁30g;痤疮或毛囊炎样皮疹加荆芥10g,防风10g;前阴溃疡者加苦参30g;眼部症状加当归15g,赤小豆30g。B.干燥综合症C.强直性脊柱炎D.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黏膜白斑E.手足口病F.肿瘤化疗及艾滋病化疗所致消化道反应G.真菌性食管炎;胃炎二、栝楼桂枝汤原条文: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病机:风中太阳,阴津不足,营卫不和,经筋失养。临床应用A.面神经麻痹处方:桂枝30g,白芍30g,花粉30g,葛根30g,僵蚕10g,防风10g,炙甘草15g,生姜10g,大枣5枚伴耳后疼痛者加柴胡12g,黄芩10g,日久者加当归15g,生地20g,黄芪40g,鸡血藤30g。(《灵枢经筋篇》:“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眦,急不能卒视。”)病例:张 ,男,68岁,2001年4月20日初诊,患口眼歪斜4个月,得病即用中药、针刺治疗,仅用全虫近1Kg,但症状未见缓解。刻下口向左歪,右眼闭合不严,自感右侧面部拘急,脉弦,舌正红,苔薄白。处方:桂枝30g,白芍30g,花粉30g,葛根30g,当归15g,僵蚕12g,防风12g,炙甘草15g,生姜10g,大枣5枚,6剂后,口歪明显好转,右眼尚不能完全闭合,仍服上方6剂,口已正,眼闭合严,但右侧面部仍有拘急感。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30g,生地30g,花粉30g,黄芪40g,甘草15g。上方服十二剂,症愈。三、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原条文: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病机:风湿在表,兼见化热。临床应用:A.结节性红斑B.扁平疣处方:麻黄12g,杏仁10g,薏苡仁 60g,马齿苋 60g,木贼 30g,甘草15g病例:王 ,女,32岁,2007年8月20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发现双手背及颈、额部现扁平疣,曾服抗病毒药无效,诊其脉浮,舌正常,即处以上方,服七剂皮损消退大半,又服10剂而愈。(《病源疣目侯》:“疣目者,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里,粗强于肉,谓之疣目,此变是风邪搏于肌肉而变生也。”)四、甘草附子汤原条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病机:风寒湿流注关节,表里阳气俱虚。临床应用:A.类风湿关节炎处方:制附子30g,桂枝30g,白术30g,炙甘草30g病例:郝 ,男,40岁,1991年5月21日初诊,5年前因承包果园,居住潮湿,加之劳累,渐至腰髋及膝、手指关节疼痛,某市医院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激素或止痛药,疼痛缓解。现上述关节仍痛,且汗出较多,恶风寒,来诊时上穿秋衣、绒衣、外衣,下穿秋裤、绒裤、布裤,面色无华,饮食二便正常,脉沉紧,舌淡,苔白滑。 处方:上方加乌蛇15g。服5剂,痛、汗、冷大减。上方制附子加至45g,另加熟地30g,再进10剂,诸症消失。五、风引汤原条文:除热瘫痫(《外台卷十》:“疗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瘲,日数十发,医所不能疗,除热镇心,紫石汤方。”药味与本方相同,且其方后注云:“此本张仲景伤寒论方”)病机:风邪入里,阳热亢盛,扰及心肝。临床应用:A.病毒性脑炎(包括艾滋病、手足口病)处方: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病例:张,女,12岁,2001年6月8日初诊。患者于2个月前,以狂躁、头痛、失眠住郑州市精神病院,按狂躁型精神病治疗一周,病情不减且出现发热,转河南省人民医院,诊为病毒性脑炎,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出现高热、抽搐(癫痫样发作)、狂躁,半月后转北京儿童医院,仍诊为病毒性脑炎,治疗半月后,病情加重遂返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刻诊:高热(39℃- 40℃),昏迷,抽搐(日发20余次),烦躁,腹胀满,10天未解大便,牙关紧闭,无法看舌,脉滑数。处方:大黄12g,干姜6g,生石膏30g,寒水石30g,西滑石30g,紫石英30g,赤石脂30g(无白石脂),桂枝6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甘草10g,羚羊角粉(另包)3g,僵蚕12g,蝉蜕12g,三剂,水煎,鼻饲管灌注。二诊:解黑干大便二次,热稍减(38℃-- 39℃ ),抽搐次数减少,烦躁减,仍服上方剂。三诊:热退,大便日二次,烦躁再减,仍神识不清,可张口,抽搐3-5次,继服上方。上方服30剂,热退,神识渐清,可说话,但不利,抽搐停止,可饮食。再以上方研细末,装0号胶囊,每次6粒,日3次,服4个月,除记忆力下降,说话稍迟钝外,余无不适。 六、防己地黄汤原条文: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病机:风邪入血,化热扰心,或流注关节。临床应用:A.失眠病例:张,男,68岁,退休干部。顽固性失眠15年,每晚服艾司唑仑4片,可睡眠1个多小时。刻诊:烦躁失眠,便秘,舌红乏津,苔薄少,脉弦。处方:生地60g,防风10g,防己10g,桂枝3g,知母20g,川芎10g,茯苓12g,炒枣仁12g,竹茹20g,夜交藤30g,甘草15g,小麦30g,大枣5枚 (原方用量,应以《千金》所载为准)上方服六剂,艾司唑仑减至2片,可睡4小时,大便日一次,仍服上方,嘱其渐停艾司唑仑,服至20剂,睡眠基本正常。B.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病例:韦,男,48岁,干部,2009年10月30日初诊。患者三天前突然出现右手红肿热痛,逐渐肿至肘以下,昨天在省人民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因对多种抗菌素过敏而求治于中医,症如前述,舌质红,苔薄黄燥,脉滑数。处方:生地40g,防风10g,防己20g,桂枝10g,知母30g,生石膏30g,金银花30g,玄参20g,甘草15g,六剂。二诊:肿消大半,仍有热痛感,继服上方六剂而愈。临床上若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热痛但不红者,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合防己地黄汤治之。七、乌头汤原条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病机:寒湿流注关节,经脉痹阻不通。临床应用:A.股骨头坏死病例:渠,男,38岁,农民。2004年确诊为艾滋病并服用抗病毒药。一年前因右髋部疼痛,在某县医院拍X光片,诊为右侧股骨头坏死。2009年5月5日初诊。初诊:患者形体消瘦,右髋部疼痛,阴天及行走疼痛加重,饮食、二便尚可,无汗,舌质淡,苔白滑,脉弦。 处方:黄芪60g,麻黄10g,白芍15g,白术15g,防己20g,制川乌30g,炙甘草15g,7剂,久煎服。二诊:疼痛明显减轻,继服上方。上方一直服至10月23日,疼痛基本消失,又拍X光片复查,病变较一年前的片子有明显的好转,现仍在服药。八、黄芪桂枝五物汤原条文: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病机:营卫气血不足,风袭肌肤,络脉痹阻。临床应用:A.末梢神经炎B.中风后遗症病例:曹,男,70岁,工人,2008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于10月5日因突然右半身不遂,语言謇涩,饮水呛咳,住某中医院,经CT检查,诊为脑干梗塞,输液半月,病情无好转,请余会诊。初诊症状同前,时流口水,插鼻饲管注流质食物,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滑,脉紧。(血压、血糖正常)
  处方:黄芪80g,桂枝30g,白芍30g,巴戟天30g,白术15g,制远志10g,石菖蒲15g,炒白芥子12g,制附子3g,半夏15g,茯苓15g,生姜10g,大枣5枚,6剂,水煎鼻饲。二诊:右上下肢较前稍有力,口水少,语言稍利,可食少量煮鸡蛋。继服上方。上方再服15剂,拔掉鼻饲管,可食半流质,仍时有呛咳,语言缓慢,可下床倚人行走,但右下肢抬不高,右手握力较前好转,后以上方加当归15g、萸肉12g,服四个月,除右上肢稍无力外,余症消失。九、黄芪建中汤原条文: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病机:中焦阴阳两虚。临床应用:A.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处方:炙黄芪40g,桂枝10g,白芍30g,藿香12g,半夏12g,炙甘草20g,生姜15g,大枣十枚十、小青龙加石膏汤原条文: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病机:外寒内饮,挟有郁热。临床应用:A.急慢性支气管炎B.支气管哮喘C.过敏性鼻炎处方:麻黄10g,桂枝12g,白芍12g,干姜10g,五味子10g,细辛3g,半夏12g,生石膏30g,甘草10g 咳吐黄痰者加黄芩12g,冬瓜仁30g,鱼腥草30g。辨证要点:无汗,遇风寒或食冷物症状加重,舌质不红。十一、苓桂术甘汤原条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机:脾运不健,饮停心下。临床应用:A.胃潴留病例:赵,女,46岁,农民,1991年5月8日初诊。患者午后上腹胀,时吐酸水,胃部有振水音三年,饮食、二便尚可,舌淡,苔白滑,脉沉弦。处方:云苓30g,白术30g,桂枝20,公丁香3g,吴萸6g,黄连3g,炙甘草15g上方服15剂,症状消失。十二、肾气丸原条文: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病机:肾气亏虚临床应用:A.肺间质纤维化病例:闫,男,55岁,干部,2005年9月12日初诊。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胸闷气短,并逐渐加重,经洛阳市某医院拍CT片,诊为原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因不愿服用激素而求治于余。现动则气喘、不咳、无痰,饮食、二便正常,舌正红,苔薄白,脉弦。处方:熟地30g,山药30g,山萸肉15g,云苓15g,泽泻15g,丹皮12g,制附子10g,桂枝12g,车前子20g,怀牛膝15g上方服15剂,气短明显好转,继服上方四个月,气短基本消失,复查CT片病变较前好转。嘱其服金匮肾气丸半年,现无症状。十三、厚朴大黄汤原条文: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文献:《外台支饮方》:“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坐以极饮过多所致也。其脉虚者,必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也。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方。”病机:饮热壅肺,气逆络伤。临床应用:A.呼吸道出血病例:马,男,60岁,干部。2006年8月初诊。患者于2005年12月因咳嗽、咯血,住河南省肿瘤医院诊为肺鳞癌,经化疗咳停血止,肿块缩小而出院。2006年8月1日复查,肿块有所增大,仍住该院。除全身化疗外,又加局部介入化疗。但介入化疗一次后,出现大咯血,用多种止血药物,咯血仍未停止,而求治于余。刻诊:胸腹胀满,咳嗽气喘,咳则有血咯出,下肢浮肿,小便不利,大便3天未解,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处方:大黄20g,厚朴30g,枳实15g,葶苈子30g,侧柏炭30g,二剂。二诊:服药后大便二次,小便增多。胸腹胀满及下肢浮肿大减,咳喘减轻,咯血减少。上方大黄减至15g,厚朴减至20g,继服六剂,血止,咳减。患者半年后,再次复查时告知,上方服后未再咯血,仍全身化疗,症状消失。十四、栝楼瞿麦丸原条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栝楼瞿麦丸主之。病机:肾气不足,津亏水停。临床应用:A.尿道综合征病例:叶,女,75岁,农民,2003年4月13日初诊。患者于50岁以后即经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服消炎药或祛热利湿之中药即可缓解。从2002年开始,发病时再服上述药物则无效。刻诊:尿频急痛,夜间加重,前阴有下坠感,大便正常,口不渴,尿检(-)。曾作尿液细菌培养,无致病菌生长,洛阳市某医院诊为尿道综合征。舌有瘀斑,苔薄白,脉沉弦。处方:天花粉20g,生山药40g,云苓20g,瞿麦30g,制附子6g,黄芪60g,升麻10g,六剂。二诊:诸症大减,继服上方12剂,症状消失十五、泻心汤原条文: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病机:心火亢盛,迫血旺行。临床应用: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B.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C.手足口病D.复发性口腔溃疡病例:刘,女,12岁,学生,2009年8月16日初诊。患者于2008年6月因皮下有紫斑,经骨穿及血常规检查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在天津血液病研究所住院三个月,用激素治疗效果不好而出院,后经病友介绍由沈阳来郑求治于余。现无出血症状,但血小板仅7000(每日仍服强的松8片),口腔溃疡,舌质红,苔少薄白,脉数。处方:大黄3g,黄芩10g,黄连3g,五倍子6g,薄荷6g,银花20g,元参12g,日1剂,水煎服。 8月28日查血小板5.1万,10月6日查6.3万,嘱其每周减1片强的松,现已停服强的松,血小板8.3万。十六、当归芍药散原条文: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妊娠篇”)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妇人杂病篇”)病机 :肝脾失调,气血郁滞。临床应用:A.卵巢囊肿B.盆腔积液C.肝硬化腹水D.下肢静脉血栓处方:当归15g,川芎10g,白芍20g,白术15g、云苓15g,泽泻30g卵巢囊肿者加生薏苡仁30g,败酱草20g,制附子3g;盆腔积液者加萹蓄15g,瞿麦15g,车前子20g,公英30g;肝硬化腹水者加苏叶15g,木瓜12g,大腹皮12g,黄芪60g,防己20g,茯苓皮30g,冬瓜皮30g;下肢静脉血栓者加苏叶15g,木瓜12g,大腹皮12g,黄芪50g,防己20g。十七、半夏厚朴汤原条文: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病机:痰凝气滞。临床应用:A.慢性咽炎B.支气管哮喘处方:苏叶12g,半夏15g,云苓12g,厚朴12g,生姜10g。慢性咽炎者加射干15g,苏子12g,前胡12g;支气管哮喘者加陈皮10g,大腹皮12g,鬼箭羽15g,冬花12g,广木香10g,苏子12g。十八、甘麦大枣汤原条文:妇人脏燥,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做,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病机:心脾两虚,神失所养。临床应用:A.儿童抽动症处方:甘草20g,小麦30g,大枣五枚,加僵虫10g,蝉蜕12g,白芍20g。
  经方治疗各种不寐症《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中所记载的药方大多药味较少 ,组织严谨 ,义理精深。笔者常用这些方治疗失眠症 ,获得良效。  一、虚劳不眠用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为《金匮要略》方 ,辨证要点为虚烦不得眠 ,心悸盗汗 ,头目眩晕 ,咽干口燥 ,脉弦或细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 ,特别是老年人、病后体虚者、有慢性病者都可选用此方。酸枣仁的用量临床需根据病人的体质、胖瘦决定 ,一般用炒酸枣仁 ,用量为 6~ 15克。根据现代研究证明 ,酸枣仁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有镇静催眠作用。茯苓宁心安神 ,对心脾两虚的失眠健忘作用较好 ,若病人伴有心悸、健忘、胸闷则选用茯神。知母清虚热。川芎开郁调肝 ,用量不宜太大 ,一般以 6克为宜。甘草调理诸药 ,共治肝血不足 ,心失所养之不寐。临床中可随症加减 ,偏于阴虚肝旺者 ,配白芍药、石决明、龙齿、牡蛎等 ;忧思劳伤心脾而出现虚烦出汗、口渴、心悸者 ,可配生地黄、白芍药、五味子、牡蛎等。  二、阴虚火旺、虚烦不寐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伤寒论》方 ,主治“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 ,不得卧”。辩证要点为心中烦躁 ,辗转不眠 ,手足心热 ,口干盗汗 ,小便短赤 ,舌质红、脉弦。鸡子黄不可与药同煮 ,应该用煮好后的汤液冲服 ,虽味腥难咽 ,但效果明显 ,一般两剂后病人可平烦躁而安静。若阴虚明显 ,加用麦门冬、天门冬、五味子、生地黄等。  三、心阳虚不寐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为《伤寒论》方 ,辨证要点为心悸不寐 ,四肢不温 ,胸痛气急 ,怔忡不适 ,脉细或迟。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甘草要重用 ,《伤寒论》原文中甘草用到二两 ,与牡蛎、龙骨同分量 ,是桂枝用量的一倍(桂枝用一两 ),临床上笔者用到 15~ 20克。  四、脾湿不寐用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 ,辨证要点为不寐伴心悸、胸闷、纳呆 ,苔腻 ,脉沉或濡。半夏“治腹胀 ,目不得瞑”(《本草纲目》),秫米“治胃不和 ,夜不得眠”(《名医别录》)。若湿重加陈皮、茯苓、薏苡仁、白豆蔻等 ;纳差加苏梗、谷芽、麦芽、鸡内金等 ;伴脘闷嗳气加佛手、木香等。  五、胃虚痞满不寐首选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 ,辨证要点为心窝部胀闷 ,肠中咕咕作响 ,夜间不寐 ,情绪不宁 ,嗳气 ,纳差。方中半夏既可蠲痰化饮 ,治心下痞闷。此方是治疗胃肠病引起的夜寐不安的有效方剂。  六、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伤寒下后 ,胸闷烦惊 ,至夜兴奋不寐 ,精神惊怍不宁 ,谵语 ,小便不利 ,一身尽重 ,不能转侧 ,苔黄腻 ,脉滑。  七、邪在半表半里失眠用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往来寒热 ,口苦 ,咽干 ,目眩 ,心烦不寐 ,胸胁苔满 ,苔薄 ,脉弦。笔者曾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一妇女经期感受外邪 ,低热反复不愈 ,眠差心烦 ,口苦耳鸣 ,胃胀纳差 ,取得较好效果。方中可加入黄连、牡蛎、珍珠母等宁心安神之品。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此方一定要以有少阳证为准 ,无少阳证者不可用。此方对于妇女产后发热及疟疾、黄疸、急慢性肝炎等时期的失眠症均有较。好疗效。  八、水热互结伴失眠用猪苓汤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 ,治疗阴虚而水热互结于下 ,见发热口渴 ,心烦不寐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舌红、脉细数。临床上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兼见失眠、心烦的病人 ,每每取效 ,可加用远志、夜交藤、珍珠母、黄连、龙骨、牡蛎等宁心安神之品。 九、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选用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重病后阴血不足 ,血不养心 ,虚羸少气 ,心悸失眠 ,虚烦不寐 ,大便干结 ,舌淡少苔 ,脉细或结代。方中炙甘草重用 ,甘温益脾 ,补子而实母 ,以养心复脉 ;生地黄、麦门冬益阴养心以利脉 ;佐以人参益气生阳 ,阳中求阴 ;桂枝助心阳而通脉。诸药合用 ,对心律失常伴失眠者往往有效。  十、邪去正未复之失眠用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 ,主治伤寒病后邪已去 ,正气未复 ,气血津液不足之证。辨证要点为低热心烦 ,眠差 ,口干唇燥 ,纳少 ,乏力 ,舌红苔少 ,脉细数。可配合酸枣仁、五味子、浮小麦、柏子仁、龙骨等安神之品。  失眠症治疗关键在辨证论治。临床中灵活选用经方 ,可以有很好的疗效。但需提出的是 ,经方应用时也要注意随证加减 ,药量也应因人因证而异 ,不能生搬硬套、原方照抄。而且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方结合使用 ,能取得更好的疗效。经方还可配合时方、土方 ,取长补短 ,提高疗效。失眠症的治疗是复杂而且持久的过程 ,不能偏执于方药的作用 ,要重视病人的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调节才能够达到治愈目的。十一、干姜附子汤:治太阳伤寒,下后复汗,昼日烦燥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喝,脉沉无表证,身无大热者,以火土俱败,寒水下旺,微阳拔根,不得安宁,故用干姜温中以回脾胃之阳,附子暖下以复肝肾之阳。顿服,救急也。实验有效的咳喘病10个经方1、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药]桂枝108麻黄68半夏158白芍108干姜58 细辛38五味子68甘草56〔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小儿鼻流清涕或口水过多、非热性咳嗽。献曝语:小儿鼻流清涕或口水过多,三、五剂可愈。未满周岁者,每日可服半剂。服时药液中可加白糖,多少不限。所谓此方治非热性咳嗽,即近于寒性咳嗽,辨别方法即见舌质灰白,而又鼻流清涕,不管有热无热,皆可用此方治之。医界珠玉:1 、陆渊雷氏云:"小青龙汤为治急性呼吸器病之药方。其主证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而带微喘。如急性支气管炎、螺旋菌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性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凡咳嗽而喘带太阳表证者。此种表证,本非麻黄汤、桂枝汤所能治。因为服解表药不解,而有咳嗽带喘症, 方知心下有水气为病。仲景凡言心下者,皆指胃部,惟此处之水气不在胃,而在呼吸器,因由咳嗽带喘而知。胃中蓄水,固然能致咳嗽带喘,然属苓桂术甘汤和真武汤所治。小青龙汤之水气,即上述诸病的炎性渗出物,因其浸润而非停潴,所以不称痰饮,而称水气。"2、矢数道明氏治喷嚏频发变态反应性鼻炎云:"50岁男子,此人20 年来喷嚏频发,发作前鼻内作痒,继而连作喷嚏,涕泪横流,口水满溢, 面如水洗。每当突然吸入冷空气,或夜间更衣,即发作喷嚏。冬季比夏季更多。每当夜间上床时,必须在枕边堆放手纸,以作擦鼻涕之用。― 夜之间,即用一篓纸。此乃水邪外溢之饮症。投与小青龙汤,服后3曰即见好转,不再用手纸。服用2个月后诸症痊愈。以后数年未见再发。"又治喘息云:"3岁^孩,由感冒引起扁桃体发炎、高热、剧烈咳嗽, 既而出现呼吸困难、经几位医生诊为喘息。此患儿一患感冒,就喷嚏频发,鼻不通气,多流鼻涕,。据说小孩的母亲亦患此症,次子亦然,即全家患此变态性鼻炎,投与小青龙汤,服后感冒治愈,咳嗽和呼吸困难不再发作,恢复正常。"3、吉益东洞氏云:"京师河源街,商人升屋传兵卫之女,得病,众医生皆以为肺病,所处方亦皆无效,真瘦日甚,旦夕且死。商人素惧古方, 然以不得已,而求先生诊治。先生既往诊之,知其意之不信,即谢回而归。过1个月其女死。其后二年,其妹亦病。商人复来求言,我开始有五男二女,其四子一女已亡,皆死于肺病。盖年龄一到十七岁,春天正月,必发肺病,到秋天八月必死。以前先生所诊,即是其中的一个,今巳死。今次女年十七,亦病之。我并非不知古方有奇效,但怕其多用峻药,但用补剂无一有效者。今请先生诊之,纵然服药致死,亦无悔意。先生诊之,气力沉溺,四肢倦怠,咳嗽殊甚。作小青龙汤及滚痰丸杂进, 其病未至八月,完全复常。"陆氏云:"肺病未见有宜用麻黄桂枝者,存以待考。4、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即本方主要用于发热、喘息、咳嗽。应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肺炎、湿性肋膜炎、无热性水气上冲之支气管喘息、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百日咳、肋间神经痛、水气发于体表急性与慢性肾炎、肾病、结膜炎、泪囊炎、湿疹、水疱、浮肿、腹水、关节炎积水、心下有水气胃酸过多症、留饮症、唾液过多症,以及化脓性上颚窦炎、肥厚性葬炎、变态反应性鼻炎、喷嚏频发症等。5 、陆渊雷氏又云:"……由今日之病理言,急性喘咳之病,多有细菌为病原,水气不过为病变之产出物质。然则治法则以杀菌为主,其次为消炎,而去水为末务。然中医古方之法,如慢性胃炎之多粘液者,又如胸膜炎之胸膜囊积水者,皆以去水为主。但小青龙汤以去水为主,试用之皆得极效。盖涤除此等产出物质,直接可以免除炎症之刺激,间接可以助正气以消炎。"又云:"……本论大青龙汤能治无形之热,小青龙汤能治有形之寒。大青龙汤是官能症上的疾患,无病灶可见;小青龙汤虽也是官能症上的疾患,其里证肺脏、或胸膜上必有病灶。质而言之,大青龙汤可治以发热为主之纯粹伤寒,小青龙汤但治以喘咳为主之类似伤寒也。又五苓散证是排泄失职,其病变在肾;小青龙汤证是呼吸器发炎,其病变在肺。五苓散证之水,是血中水毒不得排泄,其水不在心下; 小青龙汤证之水,是呼吸器之炎性渗出物,故在心下。由今日之病理知识观之,二方之作用不同,不得相提并论矣。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出自《伤寒论》[方药]桂枝108白芍108甘草68厚朴108杏仁108 大枣3枚切生姜6片[笔者经历]患者病症:感冒后,自汗、恶寒而带喘息或咳嗽。献曝语:感冒后,自汗、恶寒而带喘息或称做哮喘者较少,用此方可愈。有一任姓男孩6岁,患幼儿惊风,其家长带来治疗。适值一次,感冒后家长言,必自喘、自汗、恶寒,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未至三剂而愈。后令其保留此药方。《伤寒论》对感冒证,多是恶寒、无汗、而喘者,此与本方相对应,用麻黄汤治之,无不愈者。此外还有属于热性感冒者,无汗、不恶寒、而喘者,用前面述过的麻杏甘石汤加味方可以治愈。最近遇一男孩,4岁,身上易出汗,以夜蹬被子,为不恶寒,试用本方,而咳嗽得治。医界珠玉:1、陆渊雷氏云:"……太阳病,正气上冲,属向外之现相。所以误下表证不变者,则为上冲,为微喘。上冲与微喘,皆正气抵抗下药,不使表热内陷之故。惟上冲为太阳病本有之症,仍与桂枝汤不加药味。微喘则下后新添之症,所以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治之。若下后表证骤除而大喘,则属于正气暴脱,肺气垂绝之候,法在不治,《内经》所谓下之息高是也。"又云"喘家之喘是旧有之疾,下后之喘是新病,疾病的原因不同而用药相同。由此可知用药从证,不从后世所倡之病因"。2、许叔微云:"戊申正月,有一武臣,为贼寇所擒,置于舟中之船板下,数日得以脱回。随乘饥恣食。不久即解衣捉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腸不利。一医作伤食而泻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 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伧惶失措。余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 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速治药,一剂服后喘定,再一剂微微得汗。当晚已身凉脉和。'医曰某平生未曾用过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余曰:仲景之法,岂诳后世人也哉?惜人不自学,特难见其用药髙明之处耳!3、绪方玄芳氏治感冒咳嗽云:"患者,39岁男子,1981年10月6日初诊。自20岁起,经常患感冒,都发喘息。10岁时曾患百日咳,自7 岁至16岁患过第10胸椎骨疡。患者身材矮小背圆,尤其是上半身小, 易疲劳,此次也是感冒,有不安情绪,入睡困难。面色尚好,全身自汗, 鼻塞流涕,咳喘,痰难咯出,肩痠,腹部苦于发胀,大便一日二行。舌呈红色而湿润,脉沉微,腹部一般松软。投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粒状)七日量,服后出现疗效。约服60日后自觉症若失。"
  3、茯苓杏仁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药]茯苓188杏仁128甘草38 (按日本标准剂量:茯苓68杏仁化甘草18〉[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心脏病、肺气肿、肾病等带有喘息、或短气者。献曝语:在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因有暑假回家〔原籍)探亲,一位年近六十岁的男子,向我询问,胸闷气短,你有办法吗,告诉他此方可以试服。后来听他说服后有些见轻。本校叶老师,平时身体较为虚弱,一次感冒又有哮喘问她是否有心脏病,她说已非一年,按心脏病喘息用此方。又因前儿天,由感冒知其对中药极其敏感,嘱其两日可服一剂,后知服三剂而愈。以后此方治疗,症轻或重者治愈三、四人。医界珠玉: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并治第九》云:"胸痹,胸中气寒、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桔枳姜汤(桔皮枳实生姜)亦主之。"2、陆渊雷氏云:"茯苓汤〈简称)所主,病变在呼吸器,桔皮汤(简称),病变在消化器,求之药效证候,则显明可知者也。"3、吉益东洞氏《方极》云:"茯苓杏仁甘草汤,治悸而心中痹者。"又《方机》云:"治短气息迫,或喘急者,兼用紫圆,酒客最多此病,以此汤得大效名"。4、吉益南涯氏《成绩录》云:"一男子短气息迫,喘不能卧面色青、胸中悸,脉浮微,先生与茯苓杏仁甘草汤3帖,服后小便快利,诸症痊愈。"5 、大塚、矢数、清水三氏合著《中医诊疗要览》治肺气肿云:"病势进行,他药不能用时,宜用此方。此方可使气喘减轻,浮肿消退。^又治心脏瓣膜病云:"病势剧烈,呼吸迫促,胸中痞塞等时,服用轻淡之剂较为安全,有时意外得效。"又治心脏性喘息云:"呼吸困难、喘咳若胸痞塞或稍浮肿者用之。此时心下部无痞满坚硬者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心下痞硬者用木防巳汤或增损木防已汤"。又治慢性肾病云:"有浮肿、动悸、气促等症状,厌恶其他药味浓厚泥滞于胸中而不能容受者,可用此方。此方为轻淡之剂,用之有时可使患者轻快。"又治食道癌云:"咽痛、胸痛、或兼咳嗽,有能通过障碍,此方与利膈汤合用亦佳。不仅桃仁能去瘀血,杏仁亦有去瘀血之效"06、大塚敬节氏《汉方治疗三十年》治浮肿、呼吸困难之肾炎云:"5岁女孩由皮肤病发生喘息,浮肿,医生诊断为肾炎、心脏性喘息。主诉呼吸急促,喘鸣甚,小便如血色,一次小便约20毫升,一日只二、三次。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病情恶化,喘咳频作,心悸亢进,头面出冷汗,因脉沉微涩,至数不清。于是,与茯苓杏仁甘草汤,病情渐平稳,略能人睡, 其后与五苓散而得好转。"7、矢数道明氏治食道癌云:"63岁男子,患食道癌,切开巳波及动脉,不能手术而缝合。其后,病情一时痛快,不久又发生咽下困难,食已即吐,身体日渐衰弱,只好等死。与利膈汤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方〈日本剂量:半夏88梔子38炮附子48 (原为附子0.58)^^58杏仁38甘草18〉,服药三日,咽下渐易,数日体力增加,能起床活动。― 个月期,诸症好转,但未再诊治,不知所终。我想,尽管暂时轻快,并使体力恢复,可见本方之效。可能因病情恶化之故,而未再来。"8 、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应用为:胸膈内循环障碍,引起呼吸不畅,以至胸中气塞,主诉语言困难者。本方主要用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肺气肿、肺结核、气胸、脑膜炎等;亦可用于肋间神经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及其类似症、心脏神经症、心脏瓣膜病、食道癌、食道狭窄及打朴疼痛所致之呼吸欲止等。这些疾患症状剧烈,诸方无效,呼吸急促,喘咳,浮肿,胸内痞塞为目标。此方味淡,胸中不滞,常多奏效。
  4、麻杏甘石汤加味方原方出自《伤寒论》[方药]麻黄68杏仁128甘草58石膏188芦根158 牛蒡子158桔梗68葶苈子6^布包)旋复花6^布包)[笔者经历]患者病症:热性咳嗽、热性肺炎。献曝语:笔者初学中医时,小女儿方1岁,患咳嗽,去医院检查,诊断为百日咳。昼夜咳嗽不止,昼间施尽办法,未见寸效。夜间忽然想起福建陈氏治肺炎方,取药后煎好。唤醒妻子,试灌孩子一汤匙,看看如何。谁知一汤匙下去,咳嗽立即停止。此方能治热性咳嗽和热性肺炎而已。所谓热性咳嗽,即舌质红而苔少或无苔者。所谓热性肺炎,即舌质暗紫而乳头消失者。笔者对一般咳嗽和肺炎,皆称为非热性咳嗽和非热性肺炎。济南某大医院一中医的女儿,患热性肺炎,在医院打吊针10日仍未愈。后经朋友介绍,来我家求治,诊明为热性肺炎,与此方, 后知服七剂痊愈。又如某工厂有一工人,其女儿才9个月,患此热性肺炎,大医院只能维持现状,后经同学介绍,亦服此方而愈。设计院欧阳院长常患感冒带喘,令笔者诊之与此方,愈后,永未再发带喘一症,只不过感冒而已。医界珠玉:指对非加味方。1 、陆渊雷氏云:"麻杏甘石汤之主证为烦渴、喘咳。凡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百日咳、白喉等,有烦渴、喘咳之症者皆治之。白喉者,西医称为实扶的里,此病初起时恶寒、发热、烦渴、喘息(不咳〉、咽喉肿痛、有苍白色之假膜,用麻杏甘石汤,轻者数小时,重者一昼夜,肿痛俱去,取效较速。……可是那些喉科专家,只知猩红热,即烂喉丹痧则当表,不知白喉也当表。中医之治病,症候同,则用药亦同。白喉与烂喉丹痧绝相似。麻杏甘石汤治白喉,恽铁樵先生发表于所著《伤寒论研究》中,曰本野津猛氏所著《汉方医典》亦载之。"2、浅田宗伯氏云:"此方与麻黄汤,有治表里之不同,以汗出而喘为此方之的症,热在肉里,上熏肺部者,非麻杏之力不解。所以此方与越婢汤皆云"无大热者"。笔者案:麻黄汤证,恶寒,无汗而喘者;若遇不恶寒有汗而喘者;用此方:恶寒有汗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3 、尾台榕堂氏云:"哮喘,胸中其热如火,气上逆,痰涎如潮,大喘息呻吟,声如拉锯,鼻流清涕,心下堵塞,巨里穴动如奔马者宜此方。当痰融声出后,服以陷胸丸或紫丸之类疏导之。4、大塚敬节氏治痔核云:"43岁妇女,一周前患感冒,咳嗽频发,因而引起疼痊疼痛。咳嗽持续不止,影响痔痛。诊之,如拇指头大之外痔。红肿而且胀紧,触后疼痛不止。此证与麻杏甘石膏汤三日量,未服完,咳嗽、痔痛均已消除,痔亦縮小。古矢知白氏用本方治睾丸炎与痔核。本方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虽可用于自然汗出,但用于无热、无汗亦佳。" 1945、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用于发汗后表邪虽解,但余热与水邪留滞,迫于胸中,因而汗出,呼吸困难,咳嗽、渴等; 可用于下属疾患: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百日咳、肺炎,以及其他类似症;亦可用于白喉、肺坏疽(加桔梗)、小儿喘息、痔核、睾丸炎等。
  5、竹叶石膏汤出自《伤寒论》[方药]半夏128麦冬158党参108竹叶68甘草68 石膏208粳米208[笔者经历]患者病症:患气管炎舌质红者。或桂枝汤、葛根汤等皆不能退热者。献曝语:笔者初学中医时期,与半夏厚朴汤合方,以治愈患者为气管炎所遗留咳嗽者(见《经方医案选》〕。医界珠玉:1、浅田宗伯氏云:"此方证较麦门冬汤之热候甚,治烦闷少气,或吐、渴、咳嗽者。此方与竹皮大丸同为石膏剂、专治上焦;白虎汤专治中焦;麻杏甘石汤与越婢加半夏汤专治肺;惟大青龙汤专解表热。又张路玉之经验宜用于病后虚渴,小便赤者。今用参胡芍药其热不解,小便色赤者,此方有效。又治麻疹,有时此方可始终贯用,可谓临证之体验也。"2、目黑道琢氏《餐英馆疗治杂话》云:"此方以上部有热,烦渴,手摸肌表如升阳散火之证以肌热甚,痰喘,热气聚于上部为目标。小儿急惊风,热气甚而烦渴,邪热聚于上,心下痞硬,或有痰喘等证,暂时用之有大效。镇降由腹上熏胸中之逆气,此心得之用也。又伤寒阳明证汗多而渴者,又衄血而渴者宜用之。以热气上熏为的证。"3、浅田宗伯氏《桔窗书影》云:"中川左右卫门之弟,刚满20岁,患暑疫(夏季热性传染病〉,数十日热不解,瘦而衰弱,舌无苔干燥,喜冷饮,数日不食,烦躁已频于危笃之状。于是余投竹叶石膏汤,服药二、三日后,烦渴消解,食欲增进,但脉数仍如故,气血枯燥,大便难。又服参胡芍药汤,徐徐恢复,免于危急。热性病小便色赤者,此方有佳效"。又治外感性咳嗽云:"今井氏之女,外感后实热不解,咳嗽吐痰,食欲大减, 渐渐明显消瘦,如患肺结核之状,服柴胡剂数百帖无效。余诊之,此乃暑邪内伏不得解,宜祛暑解热,与竹叶石膏汤加杏仁,五、六日热解咳嗽止,食欲增进。又与人参当归散调理,元气恢复"。治伤寒咳嗽〈肺炎类似症)又云:"幕府针医吉田秀贞之妻,年30岁,病伤寒数日热不解,脉虛数,舌苔黄,不欲饮食,咳嗽甚,痰喘壅盛。余与竹叶石膏汤,服后痰消咳止,食欲恢复"。
  6、麦门冬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药]麦门冬308半夏158党参108甘草68大枣3枚切粳米128〈自备)[笔者经历]患者病症:非热性咳嗽。献曝语:前文巳经说过,非热性咳嗽,即一般咳嗽。此症治法,笔者多用三方:一为小青龙汤,患者舌质淡白或灰白,鼻流清涕,方可用之;一为小柴胡汤,患者须有恶心、呕吐方可用之;此外,多可用麦门冬汤。最早,有人问小孩感冒愈后,睡着后有打呼噜的声音,应用何法? 笔者初学《金匮要略》,记得麦门冬的使用条文为:"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用此方三剂而愈。不仅如此,后知此方治非热性咳嗽。医界珠玉:1 、陆渊雷氏云:"大逆,诸家的注本皆改为火逆。惟独程林著《金匮要略直解》未改。今考仲景书,凡云火逆者,皆谓烧针、艾灸之逆,并非后世所谓君火、相火,则仍作大逆为是。麦门冬生津润燥,以药测病,知咽喉不利,是咽喉粘膜干燥的原故。验之于肺结核者,常见营养不良, 组织枯燥,沈金鳌拟此方为肺萎之主方。"2、大塚敬节氏治头昏眼花与咽喉堵塞云:"21岁男子,神经衰弱, 颜面不佳,时常呈现潮红。形寒,足冷即头昏眼花,夜间失眠。头晕眼花,则感咽喉堵塞。脉浮大,腹部动悸亢进,胃有振水音。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半夏厚朴汤、酸枣仁汤等无效,用麦门冬汤得治。此例以火逆上气,咽喉不利为的症。"3、矢数道明氏治喘息与肺结核云:,6岁主妇,余亲友之妻,战后患结核,在公立医院检查,发现肺部无数空洞,宣布为不治之症。住院期间,给与链零素、对氨基水杨酸钠,使一度绝望之病,症状好转,数年后基本治愈出院。1962年11月,朋友来信云,因此次已无办法,所以最后试服中药,看看如何。病情自2年前肺结核又发喘息。发作时整夜喘息,不得平卧,由被窝爬出,滚到床下,一夜不安,至今呼吸极为困难,如临地狱一般。所以发作持续半年,与旧貌大不相同,身体瘦弱。肺结核尚稳定,但最近略有活动,则颜面苍白,脉数无力, 腹部柔软,两肺野可听到小水泡音与笛音,二者交替出现。初与神秘汤浸膏粉末,第三日发作缓解,随之与麦门冬汤浸膏粉末,服之十日,解脱了持续半年之痛苦。食欲增加,精神良好。现在已2年基本上未发作。继续服用本方,精神完全恢复,巳能外出。"又治冬日不能言语云:"韩某任,朝鲜妇女,年34岁。年轻时,声音洪亮,擅长歌唱。但自数年前开始,每至冬日,则声音嘶哑。自当年的11月至次年的2月,早晨醒来后,则完全不能言语。咽喉沙沙而干,言语不利。起床后,下人咽部的嗽口水,堵塞咽喉之痰,难以咯出。此痰干结已成硬块,约一小时方能咯出。即使在白天,大约一个小时发不出声音,咽喉干燥,只能勉强说几句吃东西之类的话。每晚在枕边放上裁好之纸,直到入睡时将咽部之痰咯出,次日擦痰纸已堆积如山。此为血热上逆,所致之咽喉干燥。余诊为火逆上气之症,与麦门冬汤加桔梗、紫菀、玄参各三克。一周后, 高兴地打来电话,咽喉已甚感舒畅。痰易咯出,苦恼消去,说话良好。冬日继续服用本方,解除了数年来百治不效之痛苦。"5、大塚敬节氏治妊娠咳嗽云:"27岁妇女,妊娠4个月。咳嗽、肠鸣,担心流产来求治。其咳上涌强烈,屡屡频发,痰难咯出,咽中干。与麦门冬汤,服药10日病情减轻,服20日痊愈,安全分娩。对妊娠咳嗽, 麦门冬汤多半有效。"
  7、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药]茯苓128半夏128杏仁128干姜68细辛38 五味子68甘草68[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肺水肿、非热性咳嗽。献曝语:由医院检査患肺气肿者较多,肺水肿者较少。此方对于肺水肿患者投之可立见奇效。余曾用此方治愈一例。又此方治咳嗽,大多痰稀量多,带有喘鸣,呼吸迫促,贫血,手足易冷者。笔者用此方治愈九十多岁老人之咳嗽一例。医界珠玉:1 、陆渊雷氏云:"《名医别录》谓杏仁解肌,甄权谓杏仁发汗。然而今人用杏仁,但取润肺散滞气。西医亦用以镇咳去痰。吉益东洞氏父子知杏仁逐水,而与麻黄相提并论,确实为一卓越见识。然应加人麻黄之症,惧麻黄之发其阳(使神经兴奋,直至现在世医不知麻黄有此药性一一笔者〉,而加入杏仁。杏仁的发汗解肌,远不如麻黄。去其水的原因可能是:咳嗽而形肿者,必因肺循环郁血,肺循环郁血而呼吸困难,杏仁发汗之力微弱,而疏肺之力强大,用杏仁治咳嗽形肿,属于治其原因之方法。"2、矢数道明氏治支气管喘息云:"43岁妇女,去年曾患肺炎,8个月前曾患感冒,之后继续咳嗽,咯痰,两侧胸痛,经X光检査均无所见,医院诊为喘息症。治疗无效,食欲不振,呼吸困难,行走不便。每夜在11 点、1点、4点发作,极为苦恼。发作时动悸,尿频,咳嗽吐稀痰,背部极为痠痛。颜面苍白,微有浮肿现象,脉沉细而数,全腹柔软凹陷,心下微紧,胸部可听到笛音与小水泡音,舌无苔而皲裂。非热症,乃寒症。全身呈现疲劳无力、贫血之虚寒症状等。根据痰薄尿多,冷汗等症分析, 此为水邪停滞,投与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服药一周,诸症消失, 颜面红润,3个月痊愈。3、田正系氏治支气管炎云:"此为自身之体验。年终寒冷之际,连续曰夜出诊,身体经受寒冷而引起支气管炎。不发热,咳嗽频发,咯出大量之粘稠痰。咳时并有气喘,时时呕吐。全身似有恶寒,遇寒或微风197即觉身冷。已处于机能衰弱,元气大减之境地,所以服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服用一次,即觉身体温暖,不再咳嗽,精神振作,一周痊愈。"4、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体内寒水停滞,病情缓慢,体力日渐衰弱,无热而发喘鸣、咳嗽、水肿等;本方主要用于急性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肺气肿;亦可用于浮肿、腹水、肾病的某一症、慢性肾炎、肾萎缩、肠膜炎、渗透性肋膜炎、肺水肿、心源性喘息、百日咳、脚气等。
  8、厚朴麻黄汤出自《金匮要略》[方药]厚朴128麻黄68石膏188五味子68杏仁128 半夏128干姜68细辛38小麦30^自备、非浮小麦)[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献曝语:笔者最初对本方不理解,当用本方治一郑性妇女年70余岁,自诉有慢性支气管炎,很少去过医院。以前稍微活动,即气喘嘘嘘, 呼吸困难。后来不活动,亦气喘嘘嘘,方来求治。诊后,与此方,服后即感有效。她说治喘极验,比服氨芩硷还灵。可能来钱不易,一剂连服三日,停留在对病情有效阶段,而未能治愈。因此不敢轻视本方效力。最近20年以来,对凡有呼吸困难之症,必服氨芩硷者,用此方多可治愈。最近一位友人的岳父,年78岁,患肺癌,去年秋季住进医院,医院说不宜手术。2个月后,呼吸困难,日渐严重。其亲属求笔者在患者出院诊治以前,先对我说,此病医院亦无办法,病已到此地步,我们甚是明白, 对你的处方,只不过应付病人而已。谁知服此方后,呼吸通畅,病人极为满意。服此方两、三个月后,复感不能吃饭,但呼吸仍通畅无阻,复住于医院,阴历年后听说病情又有好转。后知1997年6月29日去世,呼吸始终通畅。此方治肺癌业已转移,当然无效。但能使患者呼吸通畅, 延长生命8个多月,亦是不容易得到的方剂。医界珠玉:1 、丹波元坚氏云:"此方主症,是寒饮迫肺,而无风寒表症,所以于小青龙汤中去桂枝,以厚朴降逆为君,其佐用杏仁,好像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之例。况且配以石膏,其驱除痰饮之力甚强。"2 、浅田宗伯氏云:"此方药味,似小青龙加石膏汤,而优于其降气之力,所以用治喘息上气者有效。若治溢饮,则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又可与射干麻黄汤互用。惟独此方宜用于热甚而脉浮者。又富贵安逸之人,过食美味,自觉腹满而咳嗽者,此方加大黄有效。麻黄与大黄为伍, 两解表里,与《备急千金要方》中的黑散〖麻黄、大黄、杏仁〕同意,思之颇有奇趣"。3、陆渊雷氏云:"此方即小青龙加石膏汤,以厚朴、杏仁、小麦,代替方中的桂枝、芍药、甘草。小麦主缓和收敛,不利逐水。方中亦少逐水之药,所以知此方治咳逆上气,表热盛,胸满而痰不多者,至于射干麻黄汤,则咳逆上气而痰多者。
  9、清肺汤出自《万病回春》[方药]黄芩28桔梗28茯等28陈皮28贝母28桑白皮28 当归38天冬28栀子28竹茹28杏仁28麦冬38 五味子18甘草18大専2枚切生姜3片[笔者经历]患者病症:咳嗽。献曝语:经我更换经方两次尚不能见效的患者,改用清肺汤有效, 至今尚未有失败的病例。但笔者不用于刚开始咳嗽的儿童病例,多用于中、老年人的肺热咳嗽,自觉痰多难咯,或舌红等。一次我患轻微的中风,所住的医院正好离我业师董先生家不远,她得知后,与梁先生夫妇二人来看我。谈话之间,说起梁先生患咳嗽,咯痰难出,已有多日不愈。笔者听后,与此方。后知服此方不到10剂而痊愈。因梁先生多交接大学里的名家,其中有患咳嗽者,给与此方,治愈了六、七人之多。此方如能对症下药,治咳嗽不次于经方。笔者用此方曾治愈某种喘息。医界珠玉:1、大塚敬节氏治支气管扩张云:"36岁男子,自数年前患咳嗽,尤其以起床后一小时最为厉害。痰多,倾刻满壶。每年春、秋天,咯血二、三次。内科医生诊为支气管扩张。患者肤色浅黑,营养中等。左肩下部有罗音,腹有中等弹力。与清肺汤未觉着有变化,只感到有了力气。服用3个月后,痰减少一半。在继续服药中,一日忽发高热。以前发热数日不降,此次发热次日'即愈,现在已不感疲劳。服药10个月体重增加,未曾咯痰,晨间痰已很少。此药共服11个月,开始工作,停药。"2、矢数道明氏治支气管喘息云:"58岁男子,1964年3月24日初诊。主诉去年12月开始患感冒,久治不愈。今年一月底,咳嗽,呼吸困难,咯痰不利。左背中有痛处,咯出白泡沫痰与黄痰。此患者数年患高血压、心脏肥大。经X射线检査,已消除肺结核顾虑。营养中等,颜面苍白。脉弦,舌无苔。腹满而软,心下部稍有抵抗。胸部左侧多笛音, 诊断为支气管喘息。以喘息、咳嗽、咯泡沫痰为特征,初与小青龙汤加杏仁、茯芩。服药10日,尚无变化。主诉背左侧有痛处,笛音明显增加。此似是并发支气管炎,于是改用清肺汤。服清肺汤3日,咳嗽与咯痰减少,甚至不咯痰,甚为高兴。患者服完3剂后来院,当时因余在学会活动,故停药3日,又开始出现少量痰与咳嗽,而急急前来就诊,令其服药如前。最近每日傍晚,爱好打网球,无任何痛苦,甚为高兴。"又治心源性喘息云:"65岁妇女,体胖颜面青紫。主诉自3年前动悸,呼吸极为困难,频频咳嗽。咯痰难出,晨起后咯黄粘痰,午后咯白痰。咳甚则腹皮痛,其面部一直浮肿。3年来被诊为心脏性喘息病。血压170/ 100毫米汞柱,脉沉有力,心脏肥大,心音甚弱,胸部可听到水泡音和笛音。心下部如盆,触之其硬如石且紧张,可谓心下痞坚。《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有'膈间支引,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弦紧,得之数10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主之'。此患者与此相当,余思用之。但患者却提出,服桂枝所组成之方必使病情恶化,不希望使用该方。因此以咯痰难出为主,与清肺汤。服药3日后,咳嗽咯痰亦不费力而且大减,发病以来未曾有过如此高兴,感谢不已。服用本方情绪良好,已能自主生活,仍在继续服用中。"3、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胸部余热未尽,咳嗽、咯痰不止者;本方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喘息、心源性喘息等。4、绪方玄芳氏在《汉方临床》38卷10期上治慢性咽喉炎云:"患者为65岁男子,1991年4月5日初诊。1985年夏天咽喉疼痛,由粘痰堵塞。去过耳鼻喉科,经过2年半的治疗,未见效果。患者睡后出汗,睡眠不足,肩痠。大便一日一行,食欲旺盛。舌有白苔、微干,脉沉稍弱, 腹部松软。与清肺汤14日量,服后效果良好,不再咽痛,痰易咯出,又服50日痊愈。"又在《汉方临床》39卷11期上治顽固性喘息云:"患者为61岁妇女,1992年5月16日初诊。自3年前,发生喘息性咳嗽至现在,经过治疗,毫无改善,且有进而恶化倾向。中等身材。易于疲劳, 尤易感冒,常常发热,自汗。头部发冷,有中耳炎。鼻流清涕,口渴,咳嗽时有喘鸣,以早晨起床为重。痰色白、难咯而量多。胸闷,呼吸困难, 腹部胀满,矢气停滞,手足及腰皆冷。大便一日2行,尿频。舌苔薄白, 稍干。脉极微弱,腹部柔软且有弹力。开始患者自诉:'早晨起床时咳嗽多,白痰,难咯。与栝萎枳实汤14日量,服后痰成为污秽黄色。'因此改为清肺汤,服两个月后,咳嗽和痰消失。为了防止复发,又服30曰停药,得到全治"。
  10、苏子降气汤别名紫苏子汤出自《和剂局方》[方药]苏子108半夏128陈皮88厚朴108前胡108 桂枝108当归108甘草38大枣2枚切生姜3片[笔者经历]患者病症:足冷、呼吸困难。献曝语:对本方津田玄仙氏以足冷、哮喘为的症。笔者据此用此方治愈多人,今录二例于下:〈1〗患者张世奇,男,30岁,为济南铁路局职工,因患哮喘,尚未娶妻。1995年9月6日初诊。自诉:恶寒,鼻流清涕,剧烈咳嗽而胸痛,呼吸困难而气欲绝,不能平卧,只能坐寐。口苦、呕吐、往来寒热,食欲不振,心下悸,耳聋,颈项强硬,背部发冷,足冷。咽部作痒,咽喉长期疼痛,有泡沫性痰。头痛、眩暈、耳鸣、声音嘶哑。诊之,脉和缓、舌边红、苔黄。因足冷、哮喘,故与苏子降气汤,服药6 剂,未见咳嗽,亦未发生哮喘。又去取药6剂,自言哮喘已愈,其他病症,亦有好转,并下定决心,一定服至诸病治愈。此患者服此方至11月7日,诸症痊愈,甚为高兴。患者魏晓光,男,7岁,1995年12月15 日初诊。其父言,鼻流清涕,剧烈咳嗽而带痰。口苦、呕吐、具有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呼吸困难,气息欲绝,不能平卧,只能坐寐。胃肠亦不健康,足冷。诊之,脉左右沉微,舌质红、苔少。根据津田玄仙氏用法,凡有足冷、哮喘者,与苏子降气汤,后知共服18剂而得痊愈。以上2例, 皆是本市医院所不能根治者,此次愈后未见再发。以后用此方治愈几人。医界珠玉:1.津田玄氏云:"足冷、哮喘为应用牢方之的证,若有此'2症者,其他病症,均可见效。若无足冷,则效果不明显。若有足冷,以下症十之八、九有效:^)哮喘;耳鸣;鼻衄;齿摇;吐血;〈6〉 口腔腐烂;(?)水肿胀满,严重气喘;化)痰喘咳嗽。"2,安西安周氏云:"69岁妇女,所谓哮喘引起痛苦者,即短气、咳嗽、呼吸困难、足冷。用本方加杏仁、桑白皮,服药一个月,自觉轻快,已能自由外出。"(笔者按:此方不加味为宜)。3,矢数道明氏云:"78岁老年妇女,主诉:8年前即苦于咳嗽、吐痰、319严重呼吸困难,肩与背痠胀,口渴,食欲不振,咽喉刺痛,足冷殊甚,且有上冲。营养一般,颜面污垢。吐白痰,每日可吐满痰盂。脉无力,舌无苔干燥而色红。左肺可听到哮鸣音。腹诊,心下痞硬,右脐旁有明显压痛,足冷。余对这位患者,与小青龙汤,还是与苏子降气汤,曾犹豫不决。最后决定与此两方之合方。于是,服药后痰大减,几乎不用痰盂, 精神极佳。使用合方不久,即改与苏子降气汤加杏仁、桑白皮(浅田氏方〉,服后心情不良,呼吸不畅,病情反而恶化,故服此方一剂即停止,仍服小青龙汤与苏子降气汤合方,病情转轻,常服而愈。"〔按津田氏以足冷、呼吸困难为此方之的症。矢数先生未试,而迳用此方加杏仁、桑白皮而未见收效,一剂后,即改服此方加小青龙汤而得愈。但此方加杏仁、桑白皮已知不对。不知单用此方又如何,或津田氏结论有问题。一笔者)4^矢数道明氏总结自己及各家对此方的应用为:以足冷、哮喘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亦可用于耳鸣、吐血、衄血、齿槽脓漏、口中腐烂、走马疳、水肿脚气等。
  关于小青龙汤的各医家论述
  ***成无己***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此之谓也。与小青龙汤发汗散水,水气内渍,则所传不一,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注解伤寒论》) 麻黄味甘辛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麻黄为君。桂味辛热,甘草味甘平,甘辛为阳,佐麻黄表散之,用二者,所以为臣。芍药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温,二者所以为佐者,寒饮伤肺,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干姜味辛热,细辛味辛热,半夏味辛微温,三者所以为使者,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气燥。《内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是以干姜细辛半夏为使,以散寒水。逆气收,寒水散,津液通行,汗出而解矣。(《伤寒明理论》)***方有执*** 夫风寒之表不解,桂枝、麻黄、甘草所以解之。水寒之相搏,干姜、半夏、细辛所以散之。然水寒欲散而肺欲收,芍药、五味子者,酸以收肺气之逆也。然则是汤也,乃直易于散水寒也。其尤龙之不难于翻江倒海之谓欤。(《伤寒论条辨》)***喻昌*** 风寒不解,心下有水气,水即饮也,水寒相搏,必伤其肺,或为多证者,人身所积之饮,或上、或下、或中、或热、或冷,各不相同,两肺同为总司,但有一二证见,即水逆之应也。于散风寒涤水饮药中,加五味子之酸以收肺气之逆,干姜之辛,以泻肺气之满,名曰小青龙汤,盖取其翻波逐浪以归江海,不欲其与云升天而为淫雨之意也。后人谓小青龙汤为发汗之轻剂,毋乃昧其旨乎?(《尚论篇》)***柯琴*** 此于桂枝汤去大枣之泥,加麻黄以开玄府,细辛逐水气,半夏除呕,五味、干姜以除咳也。以干姜易生姜者,生姜之味气不如干姜之猛烈,其大温足以逐心下之水,苦辛可以解五味之酸。且发表既有麻黄、细辛之直锐,更不籍生姜之横散矣。若渴者是心液不足,故去半夏之燥热,加瓜蒌根之生津,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与喘者,病机偏于向里,故去麻黄之发表,加附子以除噎,荛花、茯苓以利水,杏仁以定喘耳。两青龙俱两解表里法,大青龙治里热,小青龙治里寒,故发表之药同,而治里之药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在五苓治水畜而不行,故人利其水而微发其汗,是为水郁折之也。奉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并用酸苦以安肺,培其化源也。(《伤寒附翼》)***汪琥*** 伤寒表不解发热,其人风寒之邪正盛,止因咳呕气逆,而汤中既用芍药之酸以收之,复用五味子半升以敛之,今医稍知药性者,例不敢用,仲景于当日独用之,何也?或云五味子宜用南产黄色者,取其味辛多而酸少也,斯言亦近乎理。(《伤寒论辨证广注》)***尤怡*** 大青龙合麻桂而加石膏,能发邪气除烦躁,小青龙无石膏,有半夏、干姜、芍药、细辛、五味能散寒邪行水饮,而通谓之青龙者,以其有发汗蠲饮之功。夫热闭于经,而不用石膏,汗为热隔,宁有能发之者乎?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与饮搏,宁有能散之者乎。芍药、五味不特收逆气而安肺气,抑以制麻、桂、姜、辛之势,使不相惊而相就,以成内外协济之功耳。(《伤寒贯珠集》)***王晋三*** 小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寒,方义迥异于大青龙之治里热也。盖水寒上逆,即涉少阴,肾虚不得已而发表,岂可不相绾照,独泄卫气,立铲孤阳之根乎?故于麻、桂二汤内,不但留芍药之收,拘其散表之猛,再复干姜、五味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辛滑香幽,导纲药深入少阴,温散水寒,从阴出阳。推测全方,是不欲发汗之意,推原神妙,亦在乎阳剂而以敛阴为用,偶方小制,故称之曰小青龙。(《绛雪园古方选注》)***黄元御*** 伤寒表证不解,而水停心下,阻肺胃降路,胃气上逆而生干呕,肺气上逆而生咳嗽,或火升金燥而为渴,或气阻肺胀而为喘,或浊气上嗳而为噫,或清气下泄而为利,或小便不利而少腹满急,凡此皆水气瘀格之故,宜小青龙汤。甘草培其中气,麻、桂发其营卫,芍药清其风木,半夏降逆而止呕,五味、细辛、干姜降逆而止咳也。(《伤寒悬解》)***张锡纯*** 喻嘉言曰:桂枝、麻黄无大小,而青龙汤有大小者,以桂枝、麻黄之变化多,而大青龙汤之变法不过于桂麻二汤之内施其化裁,故又立小青龙汤一法,散邪之功兼乎涤饮,取义山泽小龙养成头角,乘雷雨而翻江搅海,直奔龙门之义,用以代大青龙而擅江河行水之力,立法诚大备也。昌昔谓膀胱之气流行,地气不升则天气常朗,其偶受外感,则仲景之小青龙汤一方,与大士水月光中大圆镜智无以异也。盖无形之感挟有形之痰,互为胶漆,其当胸窟宅适在太阳经位,惟于麻黄、桂枝方中,加五味子、半夏以涤饮而收阴,干姜、细辛以散结而分解,合而用之,令药力适在痰饮绾结之处攻击片时,则无形之感从肌肤出,有形之痰从水道出,顷刻分解无余,而胸膺空旷矣。 小青龙汤所兼主诸病,喘居其末,而后世治外感痰喘者,实以小青龙汤为主方,是小青龙汤为外感中治痰饮之剂,实为理肺之剂也。肺主呼吸,其呼吸之机关在于肺叶之阖辟,其阖辟之机自如,喘病自愈。是以陈修园谓:小青龙汤当以五味、干姜、细辛为主药,盖五味子以司肺之阖,干姜以司肺之辟,细辛以发动其阖辟活泼之机,故小青龙汤中诸药皆可加减,独此三味不可加减。按:陈氏此论甚当,到其谓细辛能发动阖辟活泼之灵机,此中原有妙理。盖细辛人皆知为足少阴之药,故伤寒少阴证多用之,然其性实能引足少阴与手少阴相交,是以少阴伤寒,心肾不交而烦躁者宜用之,又能引诸药之力上达于脑,是以阴寒头疼者必用之,且其含有龙脑气味,能透发神经使之灵活,自能发动肺叶阖辟之机使灵活也。又邹润安谓: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以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审斯则小青龙汤中之用细辛,亦所以除水气中之风寒也。 仲景之方,用五味即用干姜,诚以外感之证皆忌五味,而兼痰嗽者尤忌之,以其酸敛之力甚大,能将外感之邪锢闭肺中永成劳嗽,惟济之以干姜至辛之味,则无碍,诚以五行之理,辛能胜酸,《内经》有明文也。徐氏《本草百种注》中论之甚详,而愚近时临证品验,则另有心得,盖五味之皮虽酸,其仁则含有辛味,以仁之辛济皮之酸,自不至因过酸生弊,是以愚治劳嗽,恒将五味捣碎入煎,少佐以射干、牛蒡诸药即能奏效,不必定佐以干姜也。 特是医家治外感痰喘喜用麻黄,而以小青龙汤治外感之喘,转去麻黄加杏仁,恒令用者生疑,近见有彰明登诸医报而议其非者,以为既减去麻黄,将恃何者以治外感之喘乎?不知《本经》谓桂枝主上气咳逆,吐吸,是桂枝原能降气定喘也。诚以喘虽由于外感,亦恒兼因元气虚损不能固摄,麻黄虽能定喘,其得力处在于泻肺,恐于元气素虚者不宜,是以不取麻黄之泻肺,但取桂枝之降肺,更加杏仁能降肺兼能利痰祛邪之品以为之辅佐,是以能稳重建功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网站http://www.xueertui.cn/上发表的全部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评论/图片引用),文章仅供免费阅读参考。若有侵权,版权个人或单位不想本网发布,可联系用户或本站,我们将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