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摸象:大椎穴功效作用全解读

1.出处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素问·骨空论》王冰注)

2.穴位释义

本穴位于背部极上,背为阳,本穴为阳中之阳。为督脉诸穴之在横膈以上者,调益阳气之总纲。又为督脉与手太阳、手阳明、手少阳四经之会。故名阴阳交争一方偏胜不得其平也,多取本穴以调之。(《针灸穴名解》)

3.主治

“大椎为骨会,骨病可灸之。

主治五劳七伤乏力,风劳食气,痎疟久不愈。

肺胀胁满,呕吐上气,背膊拘急,项颈强不得回顾。

一云:‘能泻胸中之热及诸气。若灸寒热之法,先大椎、次长强,以年为壮数。’

一云:‘治身痛寒热风气痛’。

一云:‘治衄血不止。灸二三十壮,断根不发。’《千金》云:‘风虐有不可瘥者,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

又云:‘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刺三分泻之。’

又治气短不语,灸随年壮。

又治颈瘿,灸百壮。

《玉龙赋》:‘百劳止虚汗。’

《神农经》云:‘治小儿急慢惊风。’

窦太师治诸虚寒热灸此。

《捷径》云:‘治热不至肩。时传以此治百病。’”(《类经图翼》)

经仪器检查大椎是一个很大的亮点,但是也有少数人不发亮,叫做“无大椎”,所以针刺疗效不明显。

4.体会

大椎为七条阳经之会,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大椎为阳中之大阳,虚可补、实可泻,凡阳经有余、不足诸疾,皆可主治。

从部位上分:上清头目、下至腰脊、前达胸臆、横行手臂。

从作用上讲:清利头目、解表散邪、和解少阳、清热退烧、解毒利咽、解痉止搐、截疟平喘、振奋阳气。

(1)清利头目:主治头晕目眩、头痛,先刺风池后大椎,不效百会放血。咽痛:大椎、天柱、人迎。外感风热加合谷,肾水不足刺太溪。

(2)解表散邪:配风池、合谷。

(3)和解少阳:配外关、丘墟。

(4)清热退烧:配曲池、十宣放血。

(5)解毒利咽:配风府、天柱、天容、少商。

(6)解痉止搐:配长强、合谷、太冲。

(7)截疟平喘:截疟配陶道、间使;平喘配风门、肺俞。

(8)振奋阳气:用补法至患者发热,一针足矣。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