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艾友提出,希望本平台发一些艾灸入门的文章,小编会陆续整理好,只要长期关注脉脉艾灸,不久的将来大家都会是灸疗师。
(二)艾灸的禁忌
艾灸是绿色疗法,安全性高,不论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艾灸,即便有操作不当,或者取穴错误,也不会有不良后果,更不会中毒,顶多是降低疗效而已。
因此,大家可以大胆地去操作,不要前怕狼后怕虎。
但是,一些注意事项还是要掌握,毕竟要治病救人的,最好能事半功倍。
1、艾灸的适应证
艾灸的适应证,是指适合用艾灸治疗的各种病症。
中医的辨证方式有很多,其中八纲辨证是最基础,也是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辨证方式。八纲是指中医将各种病症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类型。
八纲辨证
表证:皮肤、肌肤和浅表的经络属于表病。病的位置在肌表,病位浅,病情轻。
里证:脏腑、血脉、骨髓以及体内经络属于里病。病的位置在脏腑,病位深,病情重。
寒证:感受寒邪或者机体阳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阴盛或阳虚则表现寒证。
热证:感受热邪或者机体阳气偏盛所表现的症候,阳盛或阴虚则表现热证。
虚证: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更多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气也不盛。
实证:邪气过盛表现出来的症候,邪气盛,但正气尚没有衰弱。
阴证:里、虚、寒都属于阴证,一般阴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的虚寒证。
阳证:表、实、热都属于阳证,一般阳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的实热证。
艾灸的适应证很广泛,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都可以选用艾灸进行治疗,所以有“灸治百病”的俗话流传。
历代医家对于艾灸适应证争议最大的是“热证是否可灸”。
汉代名医张仲景告诫人们,热证灸治会引起不良后果,无论是阳盛的热证还是阴虚的热证,都不可以用灸法。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灸可攻阴”,不主张将灸法用于热证。近代很多艾灸教材也把热证列为禁灸,还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
然而,《黄帝内经》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明确指出灸法适用于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现代针灸专家周楣声先生曾用灸法治疗各种属热证的疾病,均取得很好的疗效,并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认为不仅热证可灸,且疗效非常好,如灸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等。
但是,外感温病、阴虚、内热、实热证,初学者最好不要灸,如果施灸者对灸法操作不熟悉,的确有可能加重病情。
2、禁灸穴
古医书记载了很多禁灸的穴位,达近百个。古人这样做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古人一般采用直接瘢痕灸,火力重、有疮口、会化脓。
但是,我们现在一般采用温和灸,所以,古人禁灸的穴位现在基本上可以不用顾虑了,大家也不要再拿古医书上记载的禁灸穴来咨询了。
虽然如此,有些地方还是不能灸。位于重大器官及大血管分布的区域,如颈部大动脉、心脏的区域、孕妇的腹部与腰部,这几个地方禁灸。
3、艾灸顺序
《医学入门》:“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先阳后阴”是指先灸属于阳经的穴位,后灸属于阴经的穴位,目的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而无亢胜的弊端。
“先上后下”是指先灸头面、躯干部,再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
“先少后多”是指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
4、艾灸时间
对于一年来说,四季均可施灸。冬至是阳气开始生长的时候,夏至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在冬至以及夏至前后是运用艾灸保健的最好时间。
对于一天来说,虽然医书上有说,上午9-11点是艾灸的最好时间,中午11——13点属于午时,为防止心经过旺,不适宜施灸。晚上9点后百脉修养,也不适宜艾灸。但是,若有急症,则必须及时治疗,不能延误病情。而且,现代人工作繁忙,一般白天没时间,只能下班后艾灸。
5、艾灸温度
古代多用直接灸,温度高,直接灼伤皮肤形成灸泡,溃发成灸疮,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疗效很好。
现代温和灸的温度一般控制在人体能接受的温热范围内。
临床上对虚弱的人施灸一般是用温和火力,施灸时间较长一些;壮实有寒的人则施灸温度相对较高,施灸时间相对较短一点。初次灸要温和,以后可以逐渐加量。
6、艾灸前后的注意事项
大饥大饱不宜艾灸,饥饿艾灸容易晕灸,太饱艾灸气血运行慢,容易发生腹胀。最好饭后一小时再艾灸,当然,如果本来就吃的少,也可以饭后半小时开始艾灸。艾灸后半小时再进餐。
灸后需注意保暖防寒,灸后不能喝冷水、不能接触冷水。灸后半小时后才能洗热水澡。
施灸治疗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饮食清淡
艾灸期间如果生气,气赌经络,艾灸就不会起作用,反之会加重气血的瘀阻。
艾灸前最好喝温开水200-250毫升,艾灸后要喝温热水200-250毫升,甚至更多一点。
初次艾灸的人,一定要学会循序渐进逐渐适应热度,逐渐增添灸具,不要一下子上的太多,身体会吃不消,显得太燥。
醉酒、行经期间、脉搏超过90以上、孕妇,最好不要艾灸,如果有急症,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艾灸。当然,月经量特别少的女性朋友,也可以在行经期间艾灸。
皮肤溃破处不能艾灸。
艾灸时因为毛孔打开,所以不能受风,开窗排烟的时候要注意风不能直接吹艾灸者身体。
皮肤起泡,小的泡自己可以吸收,大的水泡,可以挑破后进行消毒。这个部位最好等结痂后在灸。也可以温和灸疮面,温度不要太高,有利于保持创面干燥,使灸疮早日结痂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