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测试中医九型体质
11月25日公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多数组别的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所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下降。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组长邢文华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大学体育教育存在不足,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了基本的身体素质培养。有的学校只在运动会、体育节等特殊时期对体育给予重视,对校园体育的认识较为单一,只注重发展自身优势项目,并未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大学生体育的科学发展。大学生因为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对体育锻炼的意识甚至远远不如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刘阳坦言:“虽然学校里帮助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分项目上体育课,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并不高。放眼望去校园里操场上的老人比学生多。” 其实,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2011年共同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就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瓶颈,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们每天应累计达到60分钟及以上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大强度身体活动,培养终身积极身体活动习惯。大学生们时间多,真的应该动起来。”邢文华说。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每5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可以科学引导更多人拥抱体育,热爱锻炼。将体育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健的不止身体,当健身扩大到精神层次,影响的不止国民体质,随之提升的还有内在的国民气质,伴随形成的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社会风气更是一种推动文明向上的力量。